张学良的一生经历

张学良的一生经历,第1张

张学良在东北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1919年在东北三省陆军讲堂学习。一年后他毕业,为张工作,并很快得到提拔。1928年6月3日,张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杀害。张学良成为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被杀一周后,以“东北改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电统》,敦促中国在形式上走向统一!之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兼陆海军副司令[/K0/]。

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的苏联商业机构,开始恢复中东铁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军沿中东路向东北进攻,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被苏军击败。张学良被迫在柏林签署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的铁路特权。

九一八事变及简评

中原大战和万宝山事件后,在全球经济恐慌下,刚刚从内战中恢复过来的华北和东北统一国家主权与日本南满铁路特权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增大。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行政委员会:“此时若与日本开战,必输无疑。然后战败的日方会要求我割让土地赔偿,东北就万劫不复了。迫切需要避免冲突和伸张正义”。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扎在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士兵执行张的严格命令。张学良自己说“不抵抗”是为了显示日本的侵略性而不是维护其南满铁路的特权。事发后,张要求其东北兵马避免冲突,退守锦州,日军很快占领了东三省全境。

1931年,日军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于当年9月18日突然向东北军发起进攻。在不抵抗的命令下,东北军撤出东北,日本策划建立伪满洲国。从此,东北人民开始了日本统治下悲惨的14年生活。抗战胜利后,每年的9月18日都被国人奉为国耻日!

据说九一八事变是蒋介石一贯的“不抵抗政策”造成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事实上,“不抵抗政策”是张学良和蒋介石在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张学良的“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无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进攻,而日本最想挑起战争,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张一旦对日开战,得不到中央的任何支持,结果只会是失去东北的领土,失去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令军民“打回去骂回去”,不给日本人挑起战争的借口。蒋介石的“不抵抗”是为了贯彻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路线。九一八事变时,是张学良下令撤退,蒋介石直到九月十九日晚才从上海得知“事变”的消息。张自己说:“不抵抗是我们自己权衡的结果。当时我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有认出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我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争的借口。”

Xi安事件(又称双十二事件)

1934年2月,张学良被任命为豫鄂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此时日本侵华来势凶猛,国民政府一次次妥协。中共中央发出《呼吁全体同胞抗日救国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5年4月,蒋为了削弱张学良的军事力量,命令张学良包围红军,但他受挫,对蒋的调遣逐渐反感。

1936年4月,张与在浮石(今陕西延安)举行会谈,提出联合蒋抗日,被中共中央采纳,与红军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这时,中共的叶剑英带着双方的停战计划和毛泽东的委任书来到Xi安。张学良拿出巨额私房钱,向红军赠送冬季的衣食用品。共产党还在Xi安设立了办事处。

十二月四日,蒋介石赴Xi安投标。张学良和绥靖公署主任、十七路军总司令杨虎城联名向蒋提出抗议,但蒋拒绝。令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他们转移到闽皖。

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活动,纪念一二·二九运动一周年。特务开枪打伤了一个学生,群众非常愤怒,决定直接在临潼向蒋介石请愿。蒋介石强迫张学良停止学生运动,必要时枪毙学生。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了游行队伍,试图说服学生们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回老家了,收复了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告诉群众,要在一周内以实际行动回应学生的诉求。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攻击蒋介石,联合逼迫蒋介石联合共产党抗日,造成了震惊中外的“Xi事件”。

就在Xi事变期间张学良的同一天,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的八项主张的通电,并提出:

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所有内战。

立即释放在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

释放国内所有政治犯。

开启人民爱国运动。

保障人民集会和结社的一切政治自由。

确实遵从孙总理的旨意。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Xi事变后,东北军和西北军之间存在赞成杀蒋放蒋的争论,但张学良和杨虎城都主张放蒋。据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介绍,安事变后,杨虎城曾与张学良商议释放蒋介石的四个条件:一是蒋介石的“内保和平,外忙政策”必须改变,至少要以谈话的方式向全国公开声明(当时无法考虑南京政府发表正式声明);第二,国民党政府改组为抗日联合政府,要有所行动;第三,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驻地和政治地位不变;第四,红军问题将由以后将要成立的抗日联合政府来解决。

Xi事变后,以亲日派何为首的南京政府,与陈立夫、陈、戴等。强烈主张用武力解决。

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出“谋反”决议,何被任命为“谋反总司令”。命刘智、顾为东西军都督,发兵潼关。并派飞机先轰炸渭南、富平、三原等地。他还打电报给正在意大利养病的汪精卫,要他“赶快回来”。与的军事讨伐相比,、、、等人主张和平解决xi事变,在南京游说,积极营救蒋介石。

17日,应张学良的邀请,中共派周恩来赴Xi参加Xi事变的谈判。CCP也出现了“打死蒋介石”的情况。

不同意“放蒋”,已经在延安搭起了审判蒋介石的平台,但后来又转而主张放蒋,和平解决Xi事件。根据中共官方的资料,中共是以统战为目的的,因为即使杀了蒋介石,对共产党也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反而可能使何等亲日派上台。那样的话,对中华民族和共产党本身都是有害的。

22日,宋美龄一直等到Xi安。张学良和杨虎城到机场迎接,并与宋子文和宋美龄举行了会谈。

24日,蒋中正口头同意了六项协议。即:

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

释放上海的爱国领袖,释放所有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

召开各党派各军各界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国方针。

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其他具体的救国方法。

张学良见蒋介石已经接受了谈判条件,又怕出现危及蒋介石大睡一生的变故,于是力推舆论,决定无条件释放蒋。

25日下午,张学良和杨虎城一起,送蒋介石和宋子文兄弟姐妹上了飞机。同时,为了维护领导人的威信,他护送蒋回南京。飞机抵达南京后,张学良受到军方特务的监视。

29日,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发布第17087号命令,任命李烈钧为军事法庭审判长,审判张学良。

31日,军事法庭联审判决“张学良第一个结党,因上官残暴,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公权5年”。

1937年1月4日下午,张学良接到国民政府发布的特赦令:“经国民政府委员会讨论,一致决定接受蒋委员长的请求,张学良获得特赦。张学良被判10年徒刑,并被特赦。还是交给军委严控。"

在陪同张学良出席军事法庭听证会后,宋子文曾说,“审判是走个形式,五天后韩庆答应返回Xi安。“不过,其实是军委严控的,也就是长期监禁。张学良从此失去了自由。

张学良和杨虎城在

1938年11月起被囚禁于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

1941年5月,张学良被转移到贵阳市麒麟洞。由于靠近市区,很多贵州人很快知道张学良被关在麒麟洞,当局相当不舒服,于是在

1942年2月,张学良被转移到贵州开阳县刘玉乡,并被囚禁。

1944年春迁至贵州省息烽县羊郎坝,后于冬季迁至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

1946年4月9日,蒋介石在贵阳黔灵公园会见张学良。不久,张学良被带到重庆歌乐山戴公馆。

于1946年10月被派往台湾省,

1947年迁居井上温泉(新竹县)。

Xi事件的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实现了中国从内战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

晚年

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共产党提议释放张学良,蒋介石不同意。国民政府撤至台湾省后,蒋介石将张学良转移至台湾省继续软禁。

在台湾省,张学良被软禁在台北北投公馆,过着隐士般的软禁生活。张学良的原配妻子是于凤至,因病赴美就医。在张学良漫长的囚禁生涯中,有“赵四小姐”赵一荻陪伴。他在监禁中信奉基督教后,被迫与于凤至离婚,并于1964年与赵四小姐结婚。1975年,蒋介石去世。1988年,蒋经国去世。

从1990年开始,张学良逐渐恢复了人身自由。1993年4月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董事长。他于1995年离开台湾,住在美国夏威夷。

停止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点50分,在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施特劳布诊所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张学良虽然活了很久,却再也没有回过大陆。有的归因于生理原因,有的归因于张晚年改信基督教,有的归因于两岸政治原因。至于两岸政治因素,有人认为张学良不想表态支持两岸任何一方的政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426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8
下一篇 2022-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