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卓手机用久了会很卡

为什么安卓手机用久了会很卡,第1张

谢谢!

其实今年Android已经发展到Android R了,这个版本也被称为Android 11。综合来看,Android早已蔓延到早期功能简单,缺乏美感的状态,现在的Android。十一版开发后,其实一直处于小修小补的状态,大部分功能都有所提升。

可以说,Android正在疯狂地一路追赶苹果的IOS,但由于两个系统的整体逻辑不同,IOS作为一个闭环系统确实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正是因为开源,Android才成长到了今天,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从这个角度来说,开源本身就是Android版本的特点。

也正是因为Android是开源的,所以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可以以Android为模板,深度开发生产很多定制化的系统,从而催生了整个Android产品尤其是国产手机的快速发展。国内手机厂商因为市场巨大,用户群体众多,间接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当用户达到一定程度,就被迫对系统进行持续改进。可以说,相比原生Android系统,国产Android定制系统确实有很多更方便的功能和快捷的操作。

从整体流畅度来说,系统的流畅度离不开几个因素。第一是系统的本质优化逻辑,第二是厂商的优化逻辑。再加上整体的硬件水平,三位一体才能达到更好的体验效果。但由于Android与IOS底层程序的差异,自然导致部分用户产生视觉错觉。比如渲染机制的不同,导致IOS体验更加流畅。

但从用户的根本体验效果来看,Android目前其实可以充分看到责任之重,尤其是以目前的形势。国内智能手机厂商推动的硬件堆叠导致了很多技术的早期应用,比如高通、联发科等越来越强,包括华为、三星的旗舰处理器,以及越来越快的ufs3.1闪存和更新版lpddr5的运行内存。

高刷新率屏幕的使用被视为安卓反击苹果流畅度的最关键环节。当然也要看顶级旗舰产品的整体硬件调度,比如核心处理器的硬件性能的调度是激进还是保守,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所以,对于想了解Android的同学来说,应该清楚Android的整体体验是提升的。其实一方面在于谷歌的大安卓版本;另一方面是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定制系统的版本。最重要的是智能手机厂商为新系统打造的顶级硬件。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厂商都提出了自己对系统运行的想法。比如以vivo为例。2020年之前,vivo的Funtouch os侧重于稳定性和流畅度。虽然在界面设计上比较保守,但是在稳定性和流畅性以及新兴功能的增加上还是非常及时的。同时稳定性很高,这其实是对用户的根本帮助。对比软件的流畅性取决于系统的稳定性。

大名鼎鼎的MIUI12在过去的一年里吃了不少苦头,甚至引起了相当一部分米粉的不满,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最基础的部分出了问题,比如稳定性流畅度bug等。这些与用户日常操作相关的问题并没有做好,反而是在咄咄逼人地追求一些花哨的功能,最后本末倒置。

Vivo在FuntouchOS之后,也就是2020年底推出了划时代的Origin OS。首先,这个系统的界面和视野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vivo还邀请了原苹果设计师参与这一系统的研发。总体来说,整体逻辑比目前国内定制版安卓系统更强。它强调要给用户很多权利,同时强调很多软件产品的独特功能,不必过分打扰用户。

比如著名的原子组件,也就是说用户不用打开软件就可以在主页面体验到产品的核心功能,比如天气等。,而这些工具型的产品,因为这个系统的更新,真的会从此变成小工具栏产品。

此外,这套新系统还优化了整体的流畅度,大大提高了。同时,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可以实时监控内存,包括硬件性能资源的使用情况,及时释放空,保证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流畅度,都在朝着更加智能和AI友好的方向发展。

除了新系统,我们还在vivo X60系列产品上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能,那就是内存融合技术。简单来说,vivo将存储中的3GB 空空间分配给了运行内存,从而达到了利用现有硬件水平增加手机运行内存的效果。也就是说你买的是6GB版本的产品,最后拿到的运行内存版本其实是9GB。如果你买的是8GB版本,那么运行内存达到了11GB的版本,对于用户的日常使用确实会有很大的帮助。毕竟安卓的整体逻辑必须配合更大的运行内存才能达到不错的流畅度。

那么Android流畅度的责任实际上已经被分配到了智能手机厂商的肩上,Android的。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卡死,其实取决于厂商的优化能力如何。vivo在众多产品线中向我们证明了流畅度和稳定性是vivo在系统上最注重的。这也离不开强大的硬件水平。以vivoX60Pro系列为例,选用了5nm工艺的三星猎户座1080处理器和高通骁龙888作为核心处理器,还搭配了增强型ufs3.1和增强型lpddr5的运行内存,将大大提升整机的流畅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317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