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意思,第1张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这是出自《论语》,是孔子的一句话。但今天对其真正含义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甚至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结婚吧,确立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三十岁就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事业和家庭,四十岁就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毫无疑问。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正是出自《论语》。原文是孔子的话:“立志学十之五,立于三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从耳,七十而为我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要学;30岁的时候,我知道如何举止得体。四十岁,可以成为知者,而不迷茫;在我五十岁的时候,我明白了天堂物理学的基本定律。60岁什么都听得到;七十岁,可以为所欲为,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详细解释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要通过之前的学习和对社会的了解,确立自己人生的一个基本原则。到了四十岁,你不应该再对自己做人的原则有任何怀疑。

为什么“礼”是礼而不是成家?

原因很简单。不难发现,孔子总结了做人的道理。如果不够清楚,可以结合孔子的其他言论。《论语》中的孔子说:“诗、礼、乐之昌盛。”意思是:“人的修养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论语·尧曰》孔子说:“不知礼义,不能立。我不知道,没人知道。”就是不懂礼义廉耻,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如果你不理解别人说的话,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人。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立,就是礼,也就是做人的礼和真。

为什么“不迷茫”是指你对自己人生的基本原则没有任何怀疑而不是整个人生?

仔细研究《论语·为政》可以发现,孔子完全是在描述自己的学问和修养。这个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和了解的阶段;五六十岁是安定下来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影响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再者,孔子虽然被后人尊为世世代代的楷模,但他的态度却十分谦和低调。比如孔子曾经向老子求过知识。看看孔子的学术观点,比如“知其所知,不知其所不知”,“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可以肯定孔子的不确定性是他30岁确立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不难理解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观点告诉我们,到了三十岁,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原则,确立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而且到了四十岁,这些原则、方向、目标应该已经成熟,应该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目标奋勇前进,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1510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