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益者三友的故事

孔子曰益者三友的故事,第1张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41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42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

43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止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虑不要忘义。”

出处:《论语·季氏》。

原文为: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翻译:

孔子说:“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看,考虑是否看得清楚;听,考虑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考虑是否温和;

态度,考虑是否庄重恭敬;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难,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别人;发火发怒,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考虑是否合于仁义。”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论语·季氏篇》介绍: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作品评语: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就全面概括了人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构成孔子的道德修养学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九思,何谓君子,在我看来,定是人品一定要好,学问也要有地人。抑或是有礼有节,信仰坚定地人。自古以来,人们对君子这样地称呼往往关乎与名声或者品质,其实不用想得太多,只要是能有良好地操守,谦和地态度,怎么也算君子一个吧。 君子视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虚实。要么放弃了自我地标准,换得一时安稳,却遭受良心地煎熬,痛苦一生。当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愿意与世无争,逍遥自在,这样地君子,还是不错,至少能守住自己内心地那块天地。 君子听思聪,不要听风则雨,要多听多想,要听得聪明。人多嘴杂,每个人地标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那里千差万别,有地真实有地夸张,光是听人说,安能辨它真伪?君子要多听,要善于听不同地声音,还要听得聪明,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对自己有利。首先要做一个好地倾听者,才能做一个好地语者。 君子色思温,谦谦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应该有平和地心态,温润地言语。要心怀宽广,有容乃大;要处变不惊,潇洒自如。有时候太激烈和明显地表情能瞬间转变周围地气氛,引起不必要地麻烦,君子应该有比常人更大地气量,比常人更稳定地情绪。 君子貌思恭,要真诚待人,无论贵贱;懂得尊敬,也懂得谦卑,就像是玉一块,不如炭火那么炽热,不如冰水那么寒冷,温温地,让人觉得舒服。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地尊敬,那些目空无人,总是高高在上地人,不懂得自己什么时候应该谦虚和恭敬地人,不会有好结果地。 君子言思忠,要学会说话,懂得说话,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要言行一致,说出地话,掷地有声,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自己地话要对自己地心忠诚,自己地话要对自己地行为忠诚。只可惜,有地人阳奉阴违,心口不一,让人感到厌恶。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业,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地事情,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态度认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君子疑思问,要好奇,要有疑问,要多问。只有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学会提问,需要时间地积累和实践地经验,才能知道什么地方有问题,要有提问地好奇心,才能在别人没有发现地地方发现问题,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会使用工具以外,还有思考。人类在思考中进化了。 君子忿思难,对于这个,我只能认为是君子要克制自己地情绪,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学会忍让。当然,这些都是在自己地最大限度以内地,不能因为需要做君子就让那些小人们得寸进尺。首先是要忍让,其次才是反击。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一时地忍耐,可以换来今后长久地平稳。 君子见得思义,个人认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坚守地道义。有地人见利忘义,看见即得好处,便忘记了自己还是人,可以牺牲别人地一切甚至生命。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书讲不通,就说是错简,难道错简这么多吗?若分两章讲,还不出错﹔若合为一章讲便错。 孔子说,人的等次,分三等,三等以下就没有人了吗?三等以下有其事便有其理,就有这种人,所以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佛家有九品,上分上中下,中、下也是如此。 这章三条都是上品。文中有「又」其次的意思,「又」字必须致意用心。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这一章说的是学,人不学不知,不学而知者少,这一章专劝人求学,「生而知之者,上也。」,生下以来便知道的人,有人说是指天命,不必如此讲。生而知者是上等。 「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一学就会的人,这是聪明的人。再来是「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学入不进去,困在这里仍然不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虽然愚,但是我不退,一直往下干。既然知道了,便一律平等。坐火车、飞机、牛车,到台北,不论那天到,都是到。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就怕「困而不学」,特别把「困」字照应,前二句文里都加不上。「困而不学,民斯下矣」,为什么不说:「王斯下矣」?因为凡是当王,不论多坏,都必须念书。百姓自由,爱学不学,天子至庶人,说庶人困而不学,这种民是下等人。 你们天天求学,学虽然受困,也不是下等人,否则就像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不够人格。 季氏→十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吾虽然忙,但必得要讲,否则对不起大家。若所讲如注一样,那你们自己看注子便可以了。吾讲的与注子一样,也有不一样,偶而有新发明,再取采合理的注解,因为不合理的注解居多,注得曲曲折折,多是炫耀自己的学问而已,所以吾不采取。纵使是吾采的古注,有未尽之意,吾变化文法来说说,其中都有吾的心血。因为注经必须先懂尔雅、说文,懂得训诂,便知道其中的含义就有不同,如「未之有也」,换地方就都不同了。讲东西的方法都不如佛学的唯识学,你们看不进去,大佛学家也不懂,全在日久天长的熏陶。吾讲的你们入不进去,自己受害,吾一律平等,接受不接受全在你,纵使接受心不改变,也得不到好处。 此章的注子都看不明白,今依唯识法说,但是一般有门户之见的人,如同把一个梨切为二,一半儒,一半佛,得到儒的部分便以为好,得到佛的部分就以为不可,有这个道理吗?此章吾有讲表,一看表就会讲。先说这段的组织法,这段九句分四段,这一章是「动作次第」。孔子的用意,人一办事就有对方,先知如何办,再如何办,依次第而来,颠倒就不行。首先是「对境」,办事有对象,如何知道有对象?眼看耳听都是对外,这是第一步。儒佛都是如此,佛家讲六根,以眼耳为首,「视」以眼看,「听」以耳听,一律对外。有外边的境界,就必须表现你的态度,说话眼不看人、听不明白,便出误会,这样能办事吗?听了之后要如何?往后你们念熟「常礼举要」,便知约之以礼,例如人家办丧事,而吊者大悦,合理吗?接下来对待人,要注意「色」,脸上青黄赤白黑,羞耻则脸色红,发怒则脸色发青,病、不高兴则脸色变白,不愉快则脸是黑的。「色」与「貌」不同,貌是容貌,色是颜色。不论有声音与否,例如先是笑容满面,脸一板又不同了。所以对外再来要省察自己的容貌,看看自己对待人是什么态度。 再来就要办事,言与行。若外境对象不看清楚,自己的表态也没有显现不出来,怎么办事?所以再来是出动言语、实行办事。言、事,事便是行。 最后有三条,又是另一类,这一类是吾的新发明,但也不是新发明,只是照着这样分,这一类就是贪瞋痴。一写这三个字,有人就以为是异端了,难道儒家没有贪瞋痴吗?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九思」,君子指求学的人,不求学者不论有无学问,不能称君子,你们今日要学为君子,因为你们是来求学的原故。自年轻到老都得求学,孔子说过,死而后已,台湾谚语也说:活到老,学到老。有弟子问:何时可以不上学?孔子指着坟墓,意思是死了才可不学。学与不学一迷一悟,悟则处处都通,迷则处处障碍。 求学君子必得有条件,有九个条件,而注重「思」。「思」字,六书通云,念也。思念,再考虑。又择理为思,︵经过前面的念虑,再精确选择那一项合理︶,再依佛家的说法,你们必须懂百法明门,一切法合起来为百法,「明门」有明才能开。门,入门,否则屋里黑漆漆看不见。一百个法就是「明」字,明白了。百法之中有一个五俱意识,五者同时起,但一个是一个。日本国的法律,就是源生于佛学。现今的法律也是学这个,如刑法犯罪,必须具五个条件,先须作意,有意干此事。其次有计划,再着手,有动作。其中还分已遂、未遂,最后产生结果。经过这些条件犯的罪才成立,这是出自百法明门。百法的五遍行有「触,作意,受,想,思」,一感触,意念动,接受外头状况。一感受就会想,计划想了之后才是思。有事才有思,儒家所说的考虑、选择,思都有。君子有九条事情,必须用这「思」字。求学时先博学之,先学,第二步审问之,学了怕有听不明的地方,所以要问明白慎思之,考虑了。再明辨之,笃行之,依着办事,何错之有?佛家讲闻思修,上来必得闻,其次思,思不是打妄想,依百法解释,思后才修。你们「未之思也」,不思那所修的是什么?修的功夫不到,那成什么功?所以听懂一句,按一句就成功。 「视思明,听思聪,」 下头说九条,三种动态,一种结果。思是能,往外看等便是所。「视思明」看明白吗?所以说:明眼人如之何?往外看必须看明白,这是一种结果。「耳思聪」,听很灵动,某人说话什么意思,知个大概。如听音乐,孔子击磬,有一位荷篑的人听闻后便说「有心哉!」有什么心,打的钟,敲的磬与弹的丝弦便不同,如何能听出来?如庙中的单百零八钟,以高低等音把将情思表现出来,如击磬一般。我们办事,为人、为社会,要看不看错,听不听错,听明白不容易。 「色思温,貌思恭,」 「色思温」,有人说,某人喜怒不形于色,七情不表现出来,这不是一时可学,君子不以声色教人。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对人的容貌该如何?「貌思恭」,面对着对方或对一切人,容貌都必须恭敬,如今提倡见人笑,一见总统便笑,就是不恭敬。恭是面对对方一切表示恭敬,上对下可以有笑意,下对上不行,晚辈要「仰而听之」,长辈要「俯而就之」,容貌必须思恭。 「言思忠,事思敏,」 再来是动作,「言思忠」忠,诚实,能做到就说,说真话,不能做到便不说。今人都说应酬语,往后你们必须学,朋友见面,作文都必须真实。士贵乎器识,不在乎文学,所以必须言思忠,这样自然少说话。再者,要思说的真心话办得到吗?所办的对不对?如想去当小偷,不能说,不能说就不必干。 「事思敬」,恭与敬不同,恭的底下为心,恭要出自于心,心中有恭,在外表现出来,诚于中则形于外。敬是办某件事,一点不许办错、苟且,应办十分而办八分便不是恭敬、不认真,办九分也不行,十分便办十分,恰到好处,都为他办到。如上课不准时,就是教学不敬。民为邦本,国者,从囗从或,不一定什么人在其中,若言思恭,事思敬,何须要警察?如汉代的文景,周朝的成康,囹圄监狱中一片荒草,没有犯人。若家家荒草那便不行。 这以上都办到之后,再加以考虑,如刘(霜桥)老师每逢讲完经、讲演后,便睡不着觉,为什么?他思想他所说的如何,错与不错,因此睡不着,这是君子。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以下是「防非」,事做完了,考虑所办的对不对。「疑思问」,若心中有疑仍去办,就错了,这时应当思问。若以问人为羞耻,以显自己的学问,冒充知道,如果不问,永远愚痴。 「忿思难」,在社会办事,有不高兴,不能表现忿怒。一表现忿怒加在对方身上,他又再加回来,来回反复便出乱子。皇疏注的比较好,虽然遇不合理的事加在你身上,也不以不合理的态度对待他。但是已经忿怒了,色、貌、视、听、言语都会变,表现出来,对方便怀恨在心,后来狭路相逢,他必定以恨相对待,那时便有患难。所以每一发忿时,想到后来有患难。想免去将来的患祸,就不要表现忿怒,如汉代的刘宽。读书何为?读圣人书,学圣人事,不是学文章、演说而已。 「见得思义」,有失有得,一切都是如此。物产、名利,一切一切都是得。见得的事,要考虑合不合乎义,合义便可接受,不应当就不能接受。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①表达的哲学思想。

②对你有什么启示。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一日内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斑鸠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2、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①表达的中心意思。

②启示是什么。

君子视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虚实。要么放弃了自我的标准,换得一时安稳,却遭受良心的煎熬,痛苦一生。当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愿意与世无争,逍遥自在,这样的君子,还是不错,至少能守住自己内心的那块天地。 君子听思聪,不要听风则雨,要多听多想,要听得聪明。人多嘴杂,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那里千差万别,有的真实有的夸张,光是听人说,安能辨它真伪?君子要多听,要善于听不同的声音,还要听得聪明,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对自己有利。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才能做一个好的语者。 君子色思温,谦谦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应该有平和的心态,温润的言语。要心怀宽广,有容乃大;要处变不惊,潇洒自如。有时候太激烈和明显的表情能瞬间转变周围的气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君子应该有比常人更大的气量,比常人更稳定的情绪。 君子貌思恭,要真诚待人,无论贵贱;懂得尊敬,也懂得谦卑,就像是玉一块,不如炭火那么炽热,不如冰水那么寒冷,温温的,让人觉得舒服。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那些目空无人,总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么时候应该谦虚和恭敬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 君子言思忠,要学会说话,懂得说话,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要言行一致,说出的话,掷地有声,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心忠诚,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行为忠诚。只可惜,有的人阳奉阴违,心口不一,让人感到厌恶。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业,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态度认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君子疑思问,要好奇,要有疑问,要多问。只有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学会提问,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经验,才能知道什么地方有问题,要有提问的好奇心,才能在别人没有发现的地方发现问题,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会使用工具以外,还有思考。人类在思考中进化了。 君子忿思难,对于这个,我只能认为是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学会忍让。当然,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内的,不能因为需要做君子就让那些小人们得寸进尺。首先是要忍让,其次才是反击。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一时的忍耐,可以换来今后长久的平稳。 君子见得思义,个人认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坚守的道义。有的人见利忘义,看见即得好处,便忘记了自己还是人,可以牺牲别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书讲不通,就说是错简,难道错简这么多吗?若分两章讲,还不出错﹔若合为一章讲便错。

孔子说,人的等次,分三等,三等以下就没有人了吗?三等以下有其事便有其理,就有这种人,所以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佛家有九品,上分上中下,中、下也是如此。

这章三条都是上品。文中有「又」其次的意思,「又」字必须致意用心。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这一章说的是学,人不学不知,不学而知者少,这一章专劝人求学,「生而知之者,上也。」,生下以来便知道的人,有人说是指天命,不必如此讲。生而知者是上等。

「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一学就会的人,这是聪明的人。再来是「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学入不进去,困在这里仍然不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虽然愚,但是我不退,一直往下干。既然知道了,便一律平等。坐火车、飞机、牛车,到台北,不论那天到,都是到。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就怕「困而不学」,特别把「困」字照应,前二句文里都加不上。「困而不学,民斯下矣」,为什么不说:「王斯下矣」?因为凡是当王,不论多坏,都必须念书。百姓自由,爱学不学,天子至庶人,说庶人困而不学,这种民是下等人。

你们天天求学,学虽然受困,也不是下等人,否则就像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不够人格。

季氏→十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吾虽然忙,但必得要讲,否则对不起大家。若所讲如注一样,那你们自己看注子便可以了。吾讲的与注子一样,也有不一样,偶而有新发明,再取采合理的注解,因为不合理的注解居多,注得曲曲折折,多是炫耀自己的学问而已,所以吾不采取。纵使是吾采的古注,有未尽之意,吾变化文法来说说,其中都有吾的心血。因为注经必须先懂尔雅、说文,懂得训诂,便知道其中的含义就有不同,如「未之有也」,换地方就都不同了。讲东西的方法都不如佛学的唯识学,你们看不进去,大佛学家也不懂,全在日久天长的熏陶。吾讲的你们入不进去,自己受害,吾一律平等,接受不接受全在你,纵使接受心不改变,也得不到好处。

此章的注子都看不明白,今依唯识法说,但是一般有门户之见的人,如同把一个梨切为二,一半儒,一半佛,得到儒的部分便以为好,得到佛的部分就以为不可,有这个道理吗?此章吾有讲表,一看表就会讲。先说这段的组织法,这段九句分四段,这一章是「动作次第」。孔子的用意,人一办事就有对方,先知如何办,再如何办,依次第而来,颠倒就不行。首先是「对境」,办事有对象,如何知道有对象?眼看耳听都是对外,这是第一步。儒佛都是如此,佛家讲六根,以眼耳为首,「视」以眼看,「听」以耳听,一律对外。有外边的境界,就必须表现你的态度,说话眼不看人、听不明白,便出误会,这样能办事吗?听了之后要如何?往后你们念熟「常礼举要」,便知约之以礼,例如人家办丧事,而吊者大悦,合理吗?接下来对待人,要注意「色」,脸上青黄赤白黑,羞耻则脸色红,发怒则脸色发青,病、不高兴则脸色变白,不愉快则脸是黑的。「色」与「貌」不同,貌是容貌,色是颜色。不论有声音与否,例如先是笑容满面,脸一板又不同了。所以对外再来要省察自己的容貌,看看自己对待人是什么态度。

再来就要办事,言与行。若外境对象不看清楚,自己的表态也没有显现不出来,怎么办事?所以再来是出动言语、实行办事。言、事,事便是行。

最后有三条,又是另一类,这一类是吾的新发明,但也不是新发明,只是照着这样分,这一类就是贪瞋痴。一写这三个字,有人就以为是异端了,难道儒家没有贪瞋痴吗?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九思」,君子指求学的人,不求学者不论有无学问,不能称君子,你们今日要学为君子,因为你们是来求学的原故。自年轻到老都得求学,孔子说过,死而后已,台湾谚语也说:活到老,学到老。有弟子问:何时可以不上学?孔子指着坟墓,意思是死了才可不学。学与不学一迷一悟,悟则处处都通,迷则处处障碍。

求学君子必得有条件,有九个条件,而注重「思」。「思」字,六书通云,念也。思念,再考虑。又择理为思,︵经过前面的念虑,再精确选择那一项合理︶,再依佛家的说法,你们必须懂百法明门,一切法合起来为百法,「明门」有明才能开。门,入门,否则屋里黑漆漆看不见。一百个法就是「明」字,明白了。百法之中有一个五俱意识,五者同时起,但一个是一个。日本国的法律,就是源生于佛学。现今的法律也是学这个,如刑法犯罪,必须具五个条件,先须作意,有意干此事。其次有计划,再着手,有动作。其中还分已遂、未遂,最后产生结果。经过这些条件犯的罪才成立,这是出自百法明门。百法的五遍行有「触,作意,受,想,思」,一感触,意念动,接受外头状况。一感受就会想,计划想了之后才是思。有事才有思,儒家所说的考虑、选择,思都有。君子有九条事情,必须用这「思」字。求学时先博学之,先学,第二步审问之,学了怕有听不明的地方,所以要问明白慎思之,考虑了。再明辨之,笃行之,依着办事,何错之有?佛家讲闻思修,上来必得闻,其次思,思不是打妄想,依百法解释,思后才修。你们「未之思也」,不思那所修的是什么?修的功夫不到,那成什么功?所以听懂一句,按一句就成功。

「视思明,听思聪,」

下头说九条,三种动态,一种结果。思是能,往外看等便是所。「视思明」看明白吗?所以说:明眼人如之何?往外看必须看明白,这是一种结果。「耳思聪」,听很灵动,某人说话什么意思,知个大概。如听音乐,孔子击磬,有一位荷篑的人听闻后便说「有心哉!」有什么心,打的钟,敲的磬与弹的丝弦便不同,如何能听出来?如庙中的单百零八钟,以高低等音把将情思表现出来,如击磬一般。我们办事,为人、为社会,要看不看错,听不听错,听明白不容易。

「色思温,貌思恭,」

「色思温」,有人说,某人喜怒不形于色,七情不表现出来,这不是一时可学,君子不以声色教人。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对人的容貌该如何?「貌思恭」,面对着对方或对一切人,容貌都必须恭敬,如今提倡见人笑,一见总统便笑,就是不恭敬。恭是面对对方一切表示恭敬,上对下可以有笑意,下对上不行,晚辈要「仰而听之」,长辈要「俯而就之」,容貌必须思恭。

「言思忠,事思敏,」

再来是动作,「言思忠」忠,诚实,能做到就说,说真话,不能做到便不说。今人都说应酬语,往后你们必须学,朋友见面,作文都必须真实。士贵乎器识,不在乎文学,所以必须言思忠,这样自然少说话。再者,要思说的真心话办得到吗?所办的对不对?如想去当小偷,不能说,不能说就不必干。

「事思敬」,恭与敬不同,恭的底下为心,恭要出自于心,心中有恭,在外表现出来,诚于中则形于外。敬是办某件事,一点不许办错、苟且,应办十分而办八分便不是恭敬、不认真,办九分也不行,十分便办十分,恰到好处,都为他办到。如上课不准时,就是教学不敬。民为邦本,国者,从囗从或,不一定什么人在其中,若言思恭,事思敬,何须要警察?如汉代的文景,周朝的成康,囹圄监狱中一片荒草,没有犯人。若家家荒草那便不行。

这以上都办到之后,再加以考虑,如刘(霜桥)老师每逢讲完经、讲演后,便睡不着觉,为什么?他思想他所说的如何,错与不错,因此睡不着,这是君子。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以下是「防非」,事做完了,考虑所办的对不对。「疑思问」,若心中有疑仍去办,就错了,这时应当思问。若以问人为羞耻,以显自己的学问,冒充知道,如果不问,永远愚痴。

「忿思难」,在社会办事,有不高兴,不能表现忿怒。一表现忿怒加在对方身上,他又再加回来,来回反复便出乱子。皇疏注的比较好,虽然遇不合理的事加在你身上,也不以不合理的态度对待他。但是已经忿怒了,色、貌、视、听、言语都会变,表现出来,对方便怀恨在心,后来狭路相逢,他必定以恨相对待,那时便有患难。所以每一发忿时,想到后来有患难。想免去将来的患祸,就不要表现忿怒,如汉代的刘宽。读书何为?读圣人书,学圣人事,不是学文章、演说而已。

「见得思义」,有失有得,一切都是如此。物产、名利,一切一切都是得。见得的事,要考虑合不合乎义,合义便可接受,不应当就不能接受。

以上就是关于孔子曰益者三友的故事全部的内容,包括:孔子曰益者三友的故事、“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的出处、君子有九思有感哲理散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2642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