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
语出《老子·下篇:德经·五十六章》,原文如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白话文释义: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
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袜稿。
和光同尘 拼音:hé guāng tóng chén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用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也有比喻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挫去锋芒,解脱纷争,收敛光芒,混同尘世,这就是深奥玄妙的“同一”境界这里泛指合于“道”的智者所采取的韬光养晦的做法,并非贬义《佛光大辞典》:“和光同尘……于佛教,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须隐藏菩提之智慧光,以应化身权假方便,生于充满烦恼之尘世,与众生结缘,次第导引众生入佛法”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而是与恶人接触后,容易被恶所污染,那么就要远离恶人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示例:休要欺三瞒四,我赵某不是与你~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近义词:浑俗和光、与世无争 近义俗语:一路货、一路货色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扩展阅读:
1
《佛光大辞典》
2
郭旭东《和光而不同尘》
3
《老子》
4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出至于《老子》,意思是:入世之法,并非同流合污,而是有“和其光,同其尘”之心灵;对别人要有宽恕之量,对谤语要有忍辱之量,对忠言要有虚受之量,对事物要有容纳之量。
一种处世态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需“和光同尘”。《晋书·宣帝纪论》中“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和光同尘的意思是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成语解释:和;同:一起;混同;光:荣耀;尘:尘俗。指把光荣与尘浊同样看待。
成语出处:先秦,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和光同尘的例句
1、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2、在现实社会里,我已经为这个功利的社会牺牲了自己太多的原则和太多的追求,我已经变得圆滑通透,和光同尘,就是在这红尘俗世里翻滚挣扎,看不到将来看不到方向。
3、你不必担心,跟我来便是,太后仍是仁爱之身,慈悲之真神,她重临俗世却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的意思:掩饰自己的锋芒与世俗相混同。比喻随俗而处,不露锋芒。
读音:hé guāng tóng chén。
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近义词:浑俗和光 与世无争。
反义词:锋芒毕露。
和光同尘造句。
1、作为一个干部,应该有标新立异的进取心,和光同尘,是不足取的。
2、李老自从遭到挫折之后,就不再抛头露面了,和光同尘,默默地度过了二十多来。
3、她虚报开支,是因为她想和光同尘
4、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5、艺术之于邱启敬,已经成为一种修行,和光同尘。
6、岳兄,这世间有些事情还是和光同尘的好,若是说的太过明白,有时候反倒害了自己!
以上就是关于和光同尘的含义和道理全部的内容,包括:和光同尘的含义和道理、和光同尘的意思、和光同尘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