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四关是哪四大关

关中四关是哪四大关,第1张

1、武关

位于今陜西省商州东南近两百里之地。汉江支流丹水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切开 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沿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直达蓝田,逼近长安(咸阳),向东南下行,可达南阳盆地。武关正在其东南出口凭险而立,为关中之东南门户。

2、萧关

又名陇山关,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陇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天然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合流穿切形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险峻,而泾河方向进入关中较为容易。萧关即在陇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

3、关控陡绝的大散关

散谷而建从而得名散关。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散关真正是一处控扼南北交通的咽喉,所以自古就被称为是“川陕咽喉”,是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设于西汉,还有一个说法是,散关之名最晚出现于秦代,散关在明末的时候其实就废弃了。我从这里路过过,在关址处可以看到镌刻着“秦岭”字样的石碑一块。另外,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还立有“古大散关遗址”石碑一块。

4、雄关要塞的函谷关

函谷关是秦朝设置的,关址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境内,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之所以叫函谷关,是因通关的道路是在一个狭长的好像盒子一样的峡谷中通过。到了汉代的元鼎三年,原先的函谷关撤掉了,将关城迁移到今天的河南新安县境内,离故关大约有三百里。

其名称出自金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针灸大成》:“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四关”可谓对穴,合谷、太冲相配伍,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协同作用较强。

中国自古以来就设有许多重要的关隘,它的作用是守卫地方平安,抗敌千里,但是与此同时,这些关隘又是中国古代的交通要塞,所以,在所难免的又称为了兵戎之地,特别是陜西关中地区。这里有被称为关中四关的四大重要关隘,这四座关隘控制着关中地区几个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那么,关总四关是哪四关呢且,关中四关分别位于现在的哪里?关中四关又有那些著名的事迹,一起来看看吧。

关中四关是哪四关

所谓的关中四关指的是函谷关,武关、陈仓大散关、萧关。而其中的函谷关在东汉时期被潼关所取代。以下是关中四关的介绍。

关中四关分别是现在的哪里?

函谷关:后世多有营建,并且名字也改成了潼关。黄河自上游西来,纳渭水后折而向东。从这里开始的大河两岸,大自然充分展现了她的鬼斧之功:南北两岸,华山、崤山与中条山夹河而立,高岸深谷,险峻非常。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穿越华山和崤山北麓的山地,延绵数百里,尽皆“车不方轨”之险阻。函谷关当道依险而立,控扼东西。

武关:位于今陜西省商州东南近两百里之地。汉江支流丹水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切开 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沿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直达蓝田,逼近长安(咸阳),向东南下行,可达南阳盆地。武关正在其东南出口凭险而立,为关中之东南门户。

大散关:位于今陜西省宝鸡市西约五十里。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带,是秦岭西部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大散关即在此通道的北端依险而立。此关是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咽喉,为南北所必争。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无以图关中。

萧关:又名陇山关,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陇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天然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合流穿切形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险峻,而泾河方向进入关中较为容易。萧关即在陇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 除了这四塞之外,还有一处渡口必须要提。这是个黄河渡口,名为蒲津,扼守该渡口的重镇叫蒲坂。位于今山西省蒲州,西临大河。这里是自山西进入关中的一条极为重要跳板,同时也是自关中进入山西的桥头堡。

关中四塞,加上一个蒲坂,可谓险固。但纵观中国古代统一进程,兴起于关中的政治势力,凡在政治上奋发有为者,都不以四塞为限制,而是采取更为积极的进攻态势。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关中这块土地上,先后崛起了秦汉和盛唐,整个关中平原成为了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发展需要,关中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少不得历代统治者陆续修建关隘。

如若您有幸来到这个地方那你一定要去看看那个守卫著一方土地洒满了英雄鲜血的地方,因为这里有着天下第一关的潼关,还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大散关,更有着进占洛阳三川河谷,尽有崤函之险的函谷关以及关中及其周边的40余座古关,感受下那时的历史情怀。

好了,以上就是中国的我在对关中四关是哪四关以及关中四关分别是现在的哪里等问题作出的解说,如您想要了解更多与关中四关相关的历史古迹,敬请关注。

潼关、虎牢关、玉门关、雁门关。

1、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

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2、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3、虎牢关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成皋关、古崤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

虎牢关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4、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称号。

扩展资料

潼关故城

东汉末,潼关作为一处关隘,诞生了。据我们今天的推测,东汉创建的潼关,关址大概在今潼关县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附近。汉潼关的建筑情况,史书缺少记载,又由于考古工作尚未完成,所以只能推测大概在今天潼关故城以南的山原上。

一般认为,潼关城三易其址。汉代在南边的塬上,隋代到禁沟口,唐武则天时期,将城址挪到了黄河边,从此直至明清、民国,关城位置一直没变。

东汉设立的潼关,在隋大业七年(611年)时被废除。大概是由于黄河不断下切,黄土塬面不断展宽的缘故,城址挪到了更靠近黄河的北边。

隋潼关关城建制情况不详。有学者认为汉潼关和隋潼关的关防设施单一,大约主要是修筑一条关城,“一”字形拉开,向两边延伸,截断源头通道,以阻挡敌军进入,城墙上设立关门,以便行人进出。但由于史料和考古依据的缺乏,到目前为止,这些还都只是猜测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潼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虎牢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门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雁门关

1 痹症的形成原因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是中医学对痹症形成原因最基本的解释,明确指出了外伤,寒冷,潮湿是导致痹症的三大主要因素,也可以由跌打损伤,慢性劳损,关节周围组织损伤所诱发。

2 痹症艾灸哪里

灸疗法则:祛风除湿,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穴位选择:合谷和太冲,是治疗痹症的有效组合穴位,称“开四关”。不论是因为寒,还是因为热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都可以先“开四关”进行治疗。

3 痹症艾灸穴位辨析

合谷穴和太冲穴在手足的部位比较相似,合谷在手虎口,太冲在足虎口,是位于我们人体四大关口部位的止痛要穴,先开四关,就是先把这四个关口的经络疏通,能顺利将体内的风寒湿邪从四肢末端赶出体外。

4 痹症艾灸穴位搭配

“四关”是主穴,其他配穴主要是围绕不通病痛部位而却,每个主穴的基础上酌情再取2-3个穴位:

1颈椎关节痛取大椎(肩背正中第7颈椎下凹陷中),风池(后发际上1寸,枕骨下两侧的凹陷中),天柱(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2肩关节痛取肩髃(三角肌上缘中点偏前方,抬肩时有凹陷处),肩前(腋窝前纹头上1寸),肩贞(腋窝后方纹头上1寸)。

3肘臂痛取曲池(屈肘90°左右,肘关节横纹拇指侧纹头端),肘髎(曲池穴上1寸),手三里(曲池穴下2寸)。

4腕关节痛取阳池(腕背横纹正中点略靠小指一侧,尺骨小头外缘),外关(腕背横纹中点上2寸)。

5手指关节痛取八邪(手背五指之间的纹缝端)。

6腰椎关节痛去肾俞(第2腰椎下旁开15寸),腰阳关(第4腰椎下凹陷中)。

7大腿部痛取风市(大腿外侧正中膝关节上7寸处,一般在立正的情况下中指尖所抵达之处)。

8膝关节痛取内外两个膝眼(膝关节髌骨韧带两侧凹陷),阳陵泉(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关中又称八百里秦川、秦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

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扩展资料:

1、历史发展: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纪事中提到始皇在各地大造行宫时说:

“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这里的“关中”和“关外”,就是以函谷关为界来划定的。“关外”固然指的是函谷关之外,而“关中”指的也是函谷关之中,而非其他某几个关塞之间。

在秦汉时期,像这样以“关中”、“关外”进行对比叙述的,还有“关内”与“关外”,“关东”与“关西”,“山东”与“关中”等多组对照的地名,汉代还有“关内侯”与“关外侯”的爵位区分,其中不论是地名还是爵名,无一例外都是以函谷关和肴山为基准点分界的。

最典型的例子,与函谷关的衰落有很大关系。西汉有楼船将军杨仆,籍隶故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数有战功,但觉得家在关外,很不光彩,“耻为关外民”,遂上书乞以家财向东迁徙函谷关,使自己变成关中人。

汉武帝为了照顾他,特地将函谷关的关址向东迁移了三百里,等于将杨仆的家乡新安县划入了关中。由此产生了今天函谷关新旧两个关址。

这个例子说明,西汉时期,划分“关中”与“关外”、“关中人”与“关外人”的主要依据,就是函谷关的位置。

汉武帝迁移函谷关,导致将豫西弘农地区也划进“关中”的范围,这种地理分境的遗风,直到唐代仍有影响——唐代的关内道,就包括了弘农地区。要到北宋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划分政区,弘农地区才彻底脱陕归豫。

函谷关经过西汉的这次迁徙,又经东汉末年曹操向北改移道路,地形不再如前险要,军事价值已大不如先秦时期。加之西方的潼关代之兴起,函谷关遂逐渐衰落。

汉代以后,陕西东方门户的军事攻防战,就主要围绕潼关进行。而由函谷关而来的“关中”这一地名,也经历了由汉至宋的漫长转化期。

宋代以后这个地名的所指,就随着秦豫两大政区辖境的重新分割,不再把豫西弘农地区包括在内,而改由潼关以西地区代替,与我们今天的认知完全一致了。

2、古时的“天府之国”:

关中地处陕西渭南潼关以西到宝鸡市宝鸡峡以东的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杨凌一带地区。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

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

《前汉书》第40卷记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

而把四川称作“天府之国”最早见于陈子昂所写的文章中,此时已比关中称“天府之国”晚了800多年。

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与“天府之国”联系起来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盆地

中国的四大名关:山海关、嘉峪关、潼关、友谊关。

1、山海关

山海关历史悠久,是古代军事要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了。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倚山连海,故得名山海关。

2、嘉峪关

嘉峪关,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西南隅祁连山脉嘉峪山麓,因山两名。明洪武五年(1372)修筑万里长城时置。当时明征虏大将军冯胜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险要地势,选为河西第一隘口,开始筑城设关,以后经历一百多年时间扩建,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3、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为华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冲,《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是关中的东大门,西进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4、友谊关

友谊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边境两山对峙险坳处,扼中越交通之咽喉。距市区18公里,距越南凉山16公里,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与平而关,水口关合称“桂边三关”。闻名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和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就在这里打响,历代为军事要地,均设重兵把守。

山海关的地理位置

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而山海关又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是中国名胜古迹荟萃、风光椅旋、气候宜人的历史文化古城和旅游避暑胜地。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在市之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接辽宁,西近京津。自然区域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125万。

境内有石河、潮河、沙河等主要河流。气候属东部季风暖湿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降雨量736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3毫米,最大冻结深度85厘米,空气平均相对湿度62%。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

以上就是关于关中四关是哪四大关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中四关是哪四大关、开四关开三筋是什么意思、关中四关是哪四关关中四关分别是现在的哪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9690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