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马踏飞燕是什么意思吗

你知道马踏飞燕是什么意思吗,第1张

它造型轻盈而雄骏,昂首扬尾,四蹄腾空,筋骨刚健,一副风驰电掣般奔驰的形状。而且,马身上没有辔头、鞍镫、缰绳,完全体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境界。马的各部位的比例安排得恰到好处。观赏者们无论从雕像的正面、侧面,还是从整体上都会感觉到那种雄健、自在、超然的浪漫情调。

这具青铜雕制的奔马俑确实称得上是一件集绘画、雕刻、冶炼、铸造等技艺之大成的艺术珍品。更妙的是,它的后足恰巧踏在一只正收缩着翅膀在空中疾飞的鸟背上,既表现了创作者的浪漫主义意识,又稳定了铜马俑的重心,真是精巧之极。

正是根据这具奔马俑的这种造型,人们把它称之为“马踏飞燕”,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浪漫主义情调。

可是,史学界却从此面对着一个难解之谜。这具艺术珍品的原型到底是一匹什么马呢?

最初,专家、学者们仅仅是把它看作是一种造型生动的良骏。这也是铜奔马被赋名为“马踏飞燕”的原因。据史料记载:周穆王有8匹骏马,其中一匹名为“翻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匹飞驰速度已经超过了飞鸟的快马。专家们认为这具铜马俑很可能就是刻画这匹良骏的。

可是,不久后研究人员发现,奔马俑的右后蹄下的飞鸟造型不像是燕子。经过专家认定,这只飞鸟竟然是龙雀。看来,把铜奔马改称“马踏龙雀”就更准确了。问题还不仅在此。学者们指出:在中国古代,龙雀可不是凡鸟,它是风神,古称“飞廉”,是一种神鸟。这样一来,它绝不应是一匹奔马所踏之物。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奔马俑是非凡之马的雕像。

于是,一些学者提出:这形神俱妙的古代艺术品刻画的是一匹邀游太空的“天马”。古代的一些名人都描述过这种神骏。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天马歌》,其中就有“回头笑紫燕”的佳句。据史书记载,汉代产自大宛的良种汉血马就被称做“天马”。大宛在西北,而奔马俑出土之地武威也正是在西北。

奔马俑和汉血马似乎有关,可是,这种说法也无法解释某些史料中的记载。在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铜雀蟠婉,天马半汉”之句。这表明当时王宫内龙雀和天马是地位对应相当的铜制陈列品,而这具奔马佣造型却是马在飞廉之上,而且马踏着飞廉,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最近又有人指出:在汉代,飞廉、大马地位极高,它们是皇家威仪的象征。无论“天马”是真的汉血马,还是铜制天马俑,都不可能被臣民享用。可这具奔马俑却出土于一位张姓将军墓中,确实不可思议。看来,奔马俑是天马之说,仍存有疏漏。

有人提出了一种新见解,认为铜奔马是一具马神的塑像。古籍《尔雅·释天》中写道:“大驷,房也。”指的是上天二十八星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之四,名为“房”,也称“天驷”。秦汉以前,人们都崇“天驷”为马神,它后来演变成了马王爷。自骑兵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拜祭马神。武威汉墓的主人是将军,生前率骑戍边是他的职业,供奉马神也就在情理之中。他死后,亲人们将他的将军印和铜制马神随葬,以期望他在幽冥世界被庇护并获得尊荣,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这种解释的确有很强的说服力。只可惜,目前这些解释都仅仅是推测,没有找到足够的史料佐证。

飞马踏燕 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是一件很精巧的文物。“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  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江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马踏飞燕是我国东汉时期的青铜古器,马踏飞燕的官方名称叫做“东汉铜奔马”,它还有着“马超龙雀”、“马踏飞隼”等别称,它是由我国考古学专家于1969年在甘肃发掘出来的国宝级文物,现如今被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当中。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也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

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东汉铜奔马的造型方式,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整体上看,它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

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扩展资料:

文物鉴赏

东汉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实际问题。在壁画、画像石等同类马匹造型中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做法。东汉铜奔马是一件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动感强烈,呈三足腾空之势,如果与壁画采用同样的方法,则不可能使奔马保持平衡。

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它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合平力学原理,又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这正是它的高超之处。

创作技巧

东汉铜奔马在创作上运用了高度写实的手法。中国在先秦时代,雕塑尤其是纯粹的塑作品不是艺术的大宗。青铜器雕塑主要以拟形器或局部装饰存在。在造型方法上,与青铜器纹饰样也是装饰性强,写实性差。

在这一点上与古希腊、罗马雕塑造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但到了秦汉时代,塑不仅多起来,而且在艺术手法上走向了写实的高峰,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深入细微,如秦陵出土的兵马俑以及铜车马就是这样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踏飞燕

以上就是关于你知道马踏飞燕是什么意思吗全部的内容,包括:你知道马踏飞燕是什么意思吗、“飞马踏燕”是什么意思、马踏飞燕是哪个朝代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948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