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抱朴,就是要抱住“朴素”的意思;少思寡欲,就是要减少欲望的意思;而绝学无忧,一般的解释是舍弃用学习知识的方法了解事物。
实际上,这三句话,都是在指出一个道理:减少“心”对富贵、繁华、智巧和满足各种欲望的追求,从而让自己心清静,而使自己深层的潜意识得到开发,让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中拥有更好的“智慧”。
这里的绝学指的是:儒学。
千百年的演变,人心不古,从智慧上到形式上,儒学都没有被真正的传承下来。
有些人会问,这里指儒学会不会显得狭隘?
每次读这句话,我都会想到《道德经》里的绝学无忧,如果绝学指的是不学知识,不学人性,不学做人,我们内心就无所忧患了,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想到像这种人,他们要不是徘徊于社会的底层,要不是有钱后为人民所垢病,其实忧患还是很多很多。
可是,如果我们把所学当成一种束缚,当成一种枷锁,而不能真正的触及心灵,不能开启智慧,那一样是为学所累,一世过完,也不知所学。
这里要继的绝学,是真正的从本源认识儒学,开启人性的智慧,让人性再次散发出光芒。这也是绝学无忧的真实含义——灵魂是无需思考的。
——————————————————————————————
有些人会说,自己吃饭都吃不饱,还想什么后代子孙。结果他自己有了孩子,就再也不说这种话了。
人为什么需要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很简单,这是我们内心真实需要的。
有些东西在我们还没失去前我们总认为,失去了也不要紧,等到把他抛出去了,才会醒悟这太重要了,可已经晚了。我们已经做了太多错事,光是想想都觉得羞愧。所以孔子才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知道了道理,我们就要重新做人,做出一个新的自己,过去的就让他过去,惭愧到跑去死还不如做好自己,不再犯错(能补救自然是最好)。(对了,现在很喜欢翻译成早上闻道,即使晚上死也没有遗憾了。应该不太可能吧,因为听闻了道理,所以觉得自己这个没有做,那个没有准备,还有很多事做的不够好的,怎么都不可能安心离开吧。至于会不会看开了,了然了,放下了,然后可以安心了,这个嘛,除非此人自认圣人,没有什么可惭愧的,没有什么对不起的,那么应该可以。)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道家是不推崇知识,就连老子都说过”绝学无忧“这样的话。“绝学无语”很多时候被理解成为“断绝学习就不会有忧愁”。
老子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既然老子有这样的认知,为什么又要作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为什么还教学育人?那收什么徒弟写什么书?从最朴素的逻辑来看,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言行不一的行为,也就是悖论,是不成立的?
大概翻看了一下关于这一段话的现代文翻译,果真很白话,就是字面直译: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按照后人对于道家和儒家的认识来说,能够这样来解释这段话也算不上是错误,毕竟大家都是默认这两家是不太对付的,所以怎么看,来自《道德经》的这段话都是对孔子观点的驳斥。但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看“绝学无忧”这一章,却是处处都不通的。
说是绝圣弃智,意思为抛弃聪明智巧。如此以来,何以建屋,何以果腹?就连最基本生存都是大问题,谈何道,说什么自然。人道也是道,好吗?
这种解释完全是违背人道的,好吗?有人说,此处的智,指的是投机取巧,我倒觉得这种解释才是强行附会。就算是投机的意思,投机者为谁?投的什么机?那又与民何利之有?此处不通。
“绝圣弃智,民利百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释义: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绝圣弃智,民利百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道德经》。原文选段: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试图把辩证法的思想运用于社会治理。在第十九章,老子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本章则针对社会病态,提出治理的方案。在前一章里,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
因而在本章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本章中,许多本子引到“少私寡欲”结束,把“绝学无忧”作为下一章的开端。
参考资料:
那要结合上下文来解释
[原文]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
1、绝:断绝、杜绝、弃绝、灭绝。圣:通达。知:同“智”。
2、仁:仁爱。义:由礼而生义。
3、巧:奇技异巧。利:货物之利。
4、文:写在纸面上的具体言辞。
5、属:归属、归类。
6、见:同“现”,呈现、表现、推举。素:没有染色的生丝。朴:本意指未经加工的木材,文中指保持事物未加修饰,朴素无华的原始状态。
7、忧:干扰。
[译文]
杜绝背“道”而驰的政治理念,放弃以“智”治国的政治权谋,百姓反而能获得百倍的好处。杜绝和放弃所谓的仁爱、礼义等说教,黎民百姓就能重新恢复尊老爱幼的天性。杜绝和放弃对奇技异巧、珍稀财物追求,盗贼自然就会消失了。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人为巧饰的繁文缛节,不能用来教化百姓,所以要让人们的思想有所归属。一让人们只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二让人们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三是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什么扰患了。
绝学 [jué xué] [绝学]基本解释
失传的学问
[绝学]详细解释弃绝学业。《老子》:“绝学无忧。”《庄子·山木》:“ 孔子 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 宋 苏轼 《和桃花源》:“躬耕任地力,绝学抱天艺。”
失传的学问。《汉书·韦贤传论》:“ 汉 承亡 秦 绝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制宜。” 宋 朱熹 《近思录》卷二:“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清 黄景仁 《董子读书台》诗:“ 广川 绍绝学,命世 伊 吕 俦。”
谓造诣独到之学。
清 恽敬 《<说文解字谐声谱>序》:“若夫成一家之绝学,求前人之坠绪,开后来之精识。” 章炳麟 《文学说例》:“ 高邮 以其绝学释 姬 汉 古书,冰解壤分,所无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绝学]百科解释
圣学乃精学、博学、绝学是也!一般指圣人治学之法、修学之道、成学之径,饱学之意!鬼谷、老庄、孔墨皆可谓之为圣学大成者也!是故:世人尊圣学者为圣人!《吾思·圣神贤》诗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师行师,自可名师。圣学博学,方成绝学。知善致善,是为上善。性勿恶,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 更多→ 绝学
[绝学]英文翻译Juexue
[绝学]相关搜寻 高才绝学
以上就是关于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什么意思 急用全部的内容,包括: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什么意思 急用、"横渠四句"即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替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其中"绝学"的意思是、《道德经》里的“绝学无忧”,是“断绝学习就不会有忧愁”的意思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