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墓志铭是什么内容

白居易的墓志铭是什么内容,第1张

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并序

公字乐天,讳居易,前进士。避祖讳,选书判拔萃,注秘省校书。元年,对宪宗诏策,语切,不得为谏官,补周至尉。明年,试进士,取故萧遂州澣为第一。事毕,为集贤校理。一月中,诏由右银台门入翰林院,试文五篇。明日,以所试制加段佑兵部尚书、领泾州,遂为学士、右拾遗。满将拟官,请掾京兆,以助供养,授户曹。

时上爱兵,襄阳、荆州入疏献物,在约束外,公密诋二帅,且曰:"非善良,后虽与宰相,不厌祸。"其后,礼官竟以多杀不辜,谥于 为厉。李师古袭父事逆,务作项领,以谩侪曹,上钱六百万,赎文贞故第,以与魏氏。公又言:文贞第正堂,用太宗殿材,魏氏岁腊铺席,祭其先人。今虽穷,后当有贤。即朝廷覆一瓦,魏氏有分,彼安肯入贼所赎第邪?"上由是赐钱直券,以居其孙。在职三年,每宴见,多前笏留上辇,是否意诏,湔剔抉摩,望及少年,见天下无一事。五年,会忧,掩坎庐墓。七年,以左赞善大夫箸吉。

武相遇盗殊绝,贼弃刃天街,日比午,长安中尽知。公以次纸为疏,言元衡死状,不得报。即贬江州。移忠州刺史。穆宗用为司门员外。四月,知制诰,加秩主客。真守中书舍人,叙绯。受旨起田孝公代恒阳,孝公行,赠钱五百万,拒不纳。燕、赵相杀不巳,公又上疏列言河朔畔岸,复不报,又贬杭州。既至,筑堤捍江,分杀水孔道。用肥见田。发故邺侯泌五井,渟储甘清,以变饮食。循钱塘上下民,迎祷祠神,伴侣歌舞。徙右庶子。出苏州。授秘书监,换服色。迁刑部侍郎,乞官分司,得太子宾客。除河南尹。复得旧官,进阶开国。九年,除同州,不上,改太子少傅。申百日假。又二岁得病薨官。

白氏由楚入秦,秦自不直杜邮事、封其子仲太原,以有其后。祖某,巩县令。考季庚,襄州别驾,赠太保。一女,妻谭氏。始公生七月,能展书,指"之""无"二字,横纵不误。既长,与弟行简俱有名。故李刑部建、庾左丞敬休友最善。居家以户小饮簿酒。朔望晦,辄不肉食。携邓同、韦楚白服游人间。姓名过海流入鸡林,日南有文字国。为中书舍人三日,如建中诏书,上郑公覃自代,后为相,称质直。文宗时,文贞公果有孙起使下,数岁,至谏议大夫,贤可任,为今上御史中丞。他日,景受尝跪曰:"大人居翰林,六同列,五具为相,独白氏亡有。"公笑曰:"汝少以侍。"其曾祖弟今右仆射平章事敏中,果相天子,复宪宗所欲,得开七关,城守四州,以集巨伐。仲冬南至,备宰相仪物,擎跪斋栗,给事寡嫂。永宁里中,有兄弟家,指响健慕,以信公知人。集七十五卷。元相为序。系曰:

公之世先。用谈说闻。肃代代优,布踪河南。阴德未校,公有弟昆。本跋不摇,乃果敷舒。匪骼匪臑,噫其醇腴。于乡洎邦,取用不穷。天子见之,层陛玉堂。征征其中,上汰唐禹。帝为辇留,续绪襞缕。岁终当迁,户曹是取,晔白其华,□不痕缁。用从弃遣,至道天子。畴谁与伍,率中道止。纳笔摄麾,绰三郡理。既去刑部,倏东其居。大尹河南,剪其暴逋。君有三辅,臣有田亩。臣衰君强,谢不堪守。翊翊申申,君子之文。不僭不怒,惟君子武。君子既贞,两有其矩。孰永厥家?曾祖之弟。坤柄巽绳,以就大计。匪哲则知,亦有教诏。益裒其收,揠莠而导。刻诗于碑,以报百世。公老于东,遂葬其地

正月二十日,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县)东郭宅。始生六、七月,谙识“之”“无”二字。时父季庚四十四岁。母陈氏十八岁。�

大历八年癸丑(773) �

白居易二岁。五月,祖父(巩县令)鍠卒于长安。年六十八。�

大历十一年丙辰(776) �

白居易五岁。自五、六岁,便学为诗。弟行简生。�

大历十二年丁巳(777) �

白居易六岁。六月,祖母薛氏卒于新郑县,年七十。�

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 �

白居易九岁,谙识声韵。父季庚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今江苏铜山县)令。�

建中二年辛酉(781)

�白居易十岁。是时,两河藩镇多叛唐独立。正月,唐发军讨成德节度使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二月,讨襄阳节度使梁崇义;八月,崇义败,死。平卢留后李纳以军助田悦;九月,讨李纳。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拒李纳;以功,授徐州别驾,充徐泗观察判官。�

建中三年壬戌(782) �

白居易十一岁,时两河用兵,乃离家(时居河南荥阳)避难于越中(今浙江一带地),约始于本年。�

建中四年癸亥(783) �

白居易十二岁。幼弟金刚奴(幼美)生。�

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

�白居易十四岁。时旅居苏、杭二州。父季庚加检校大理少卿,依前徐州别驾、当道团练判官,仍知州事。�

贞元二年丙寅(786)

�白居易十五岁。仍在越中。作《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为今存白氏最早之作。�

贞元三年丁卯(787)

�白居易十六岁。自云:“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

贞元四年戊辰(788) �

白居易十七岁。有《王昭君》诗二首。�

贞元五年己巳(789)

�白居易十八岁。在长安,“就宾贡之列”;献《中和节颂》。有《病中作》诗。唐、宋人记载,居易袖文谒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见《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为之叹服、延誉。其事当在去、今两年内,非如《旧唐书》本传所云“年十五六”,盖已十七八矣。按:顾况为著作郎在贞元三年六月至五年三月后不久;且以“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为谑,明为两人同在长安之证。故以谒顾况事系于本年。�

贞元七年辛未(791) �

白居易二十岁。自云:“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居徐州符离县(今江苏宿县符离集),与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等联句,游宴。弟幼美夭于符离,年九岁。�

贞元八年壬申(792)

�白居易二十一岁。陆贽主试下,韩愈、李绛、崔群、冯宿、庾承宣等中进士第,后皆与居易为友。�

贞元九年癸酉(793)

�白居易二十二岁。父季庚除襄州(今湖北襄阳)别驾,约在此一、二年内。�

贞元十年甲戌(794)

�白居易二十三岁。在襄阳;《游襄阳怀孟浩然》诗,约作于此时。五月,父季庚卒于襄州别驾任,年六十六岁。�

贞元十四年戊寅(798) �

白居易二十七岁。方从乡试。�

贞元十五年己卯(799) �

白居易二十八岁。秋,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县)试《射中正鹄赋》、《窗中列远岫诗》,为宣歙观察使、宣州刺史崔衍所贡(送往长安应进士考试)。在宣州识杨虞卿。自兄幼文浮梁(今江西浮梁县)主簿任所,回洛阳省母。有《伤远行赋》。《李白墓》诗约作于本年。�

贞元十六年庚辰(800) �

白居易二十九岁。二月十四日,中书舍人领礼部贡举高郢主试下,试《性习相近远赋》、《玉水记方流诗》,以第四名中进士第。同中第者有陈权、吴丹、郑俞、戴叔伦、李□、王鉴、杜元颖、陈昌言、陆□、崔玄亮等共十九(一云十七)人。及第后东归省亲。有《与陈给事(京)书》(试前,请其鉴订诗文)、《箴言》、《哀二良文》及《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衍)》、《及第后忆旧山》诸诗。《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下邽弟妹》约作于本年。四月,外祖母白陈氏卒于徐州古丰县官舍,年七十。

贞元十七年辛巳(801) �

白居易三十岁。春,在符离。秋,在宣州。旋归洛阳。于滑州李翱家识唐衢,约在今年前后。有《祭符离六兄文》、《祭乌江十五兄文》及《和郑方及第后归洛下闲居》、《东都冬日会诸同年宴郑家林亭》诸诗。《□城北门文》约作于去、今两年,为濠州刺史杜兼作。符离主簿六兄某卒,年四十馀。乌江主簿从祖兄十五兄某卒,年三十馀。

贞元十八年壬午(802) �

白居易三十一岁。冬,吏部侍郎郑珣瑜主试下,试书判拔萃科,及第。同及第者有元稹、李复礼、吕频、哥舒恒、崔玄亮及王起、吕炅等八人。有《书判》百道。元稹二十四岁。元、白订交,约始于此时。�

贞元十九年癸未(803) �

白居易三十二岁。春,授校书郎。始假(租)居长安常乐里。冬十月,在许昌。有《养竹记》、《记画》、《许昌县令新厅壁记》及《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一起吕二炅吕四频崔十八玄亮元九稹刘三十二敦质张十五仲元时为校书郎》、《酬哥舒大见赠》、《早春独游曲江》、《思归》诸诗。《杏园中枣树》约作本年。�

贞元二十年甲申(804) �

白居易三十三岁。时为校书郎。二月,在洛阳。本年春,始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有《泛渭赋》、《八渐偈》。《西原晚望》诗约作于本年。�

顺宗永贞元年乙酉(805) �

白居易三十四岁。为校书郎。有《为人上宰相(韦执谊)书》(劝执谊速行改革)及《感时》、《首夏同诸校正游开元观因宿玩月》、《永崇观里居》诸诗。《寓意诗五首》约作于今、明年。�

宪宗元和元年丙戌(806) �

白居易三十五岁。罢校书郎。与元稹居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时事,成《策林》七十五篇。四月,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与元稹、韦敦 (处厚)、独孤郁、曹景伯、韦庆复、崔绾 、罗让、崔护、薛存庆、韦珩、李瑀、元修、沈传师、萧俛、柴宿及“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陈岵、萧睦等同及第。居易以对策语直,入四等(乙等),授周至县(今陕西周至县)尉。七月,权摄昭应县。在周至识陈鸿(《长恨歌传》作者)、王质夫,时同出游、唱和。有《驺虞画赞》及《春题华阳观》、《华阳观桃花时招李六(谅)拾遗饮》、《春中与卢四周谅华阳观同居》、《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招王质夫》、《只癨役骆口驿喜萧侍御书至兼睹新诗吟讽通宵因寄八韵》、《周至县北楼望山(等首)》、《长恨歌》诸诗�

元和二年丁亥(807) �

白居易三十六岁。由周至尉调充京兆府考官,试毕,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五日,由集贤院召试制书等五道,授翰林学士。娶杨虞卿从妹为妻。有《试进士策问五道》、《奉勅试制书诏批答诗等五首》、《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元稹之母)墓志铭》及《观刈麦》、《京兆府新栽莲》、《戏题新栽蔷薇》、《宿杨家》、《醉中留别杨六(汝士)兄弟》、《醉中归周至》、《寄题周至厅前双松》、《再因公事到骆口驿》、《曲江早秋》诸诗。《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约作于本年。弟行简中进士第。�

元和三年戊子(808) �

白居易三十七岁。与裴垍、王涯等同为制策覆考官。四月二十八日,授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有《初授拾遗献书》、《论制科人状》、《祭杨夫人文》及《初授拾遗》、《松斋自题》、《赠内》诸诗。《惜牡丹花二首》、《李都尉古剑》约作于此一、二年内。四月,策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牛僧孺、皇甫湜 、李宗闵、李正封、贾□、王起等十一人及第;“军谋宏达材任将帅科”,樊宗师及第。僧孺、湜、宗闵三人对策中讥刺时政,忤犯权幸,裴均、李吉甫因此构嫌,深恶三人,皆不如常例授官,各出为幕职;并贬考策官杨於陵、韦贯之、王涯等为外官;裴垍、卢坦等亦解要职。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诸人不当贬黜;并云:如覆策不当,则本人也应黜责,言甚直切。其后吉甫子德裕与宗闵、僧孺等“党争”(世称“牛、李”党)数十年,相互倾轧,此起彼伏,即种因于此。而德裕始终排挤居易,甚至不欲观其诗文,当亦与此事有关。九月,淮南节度使王锷入朝,多进奉,赂宦官,谋为宰相。居易上《论王锷欲除官事宜状》,言王锷在淮南惟务差税,百计诛求;力谏不可与宰相。事遂未果。�

元和四年己丑(809) �

白居易三十八岁。屡陈时政,请降系囚,蠲租税,放宫人,绝进奉,禁掠卖良人等,皆从之。又论“裴均违制进奉银器一千五百余两”、“于□不应暗进爱妾”、“宦官吐突承璀不当为制将统领”等事,多见听。因而颇遭权幸者之忌。女金銮子生。弟行时为校书郎。《新乐府》五十首始作于此时。(居易平生为文之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使下人之病苦闻于上”,即体现于此类“讽谕诗”中。)有《奏请加德音中节目》、《论于□、裴均状》、《论吐突承璀职名状》、《论和籴状》、《故京兆贤妃韦氏墓志铭》及《题海图屏风》、《贺雨》、《同李十一(建)醉忆元九(稹)》、《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诸诗。《宿紫阁山北村》、《杂兴三首》、《凶宅》约作于本年前后。�

元和五年庚寅(810) �

白居易三十九岁。上疏请罢讨王承宗兵,论元稹不当贬,均不听。左拾遗任期满,五月,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有《请罢兵第二状》、《请罢兵第三状》、《论元稹第三状》、《奏陈情状》、《谢官状》、《故会王墓志铭》及《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和答诗十首》、《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登乐游园望》、《哭孔戡》、《初除户曹喜而言志》、《高仆射》、《曲江感秋》、《代书一百韵寄微之》、《金銮子晬日》诸诗。《秦中吟十首》、《寄唐生》、《感鹤》、《欲与元八(宗简)卜邻先有是赠》,约作于本年前后。�

吐突承璀讨王承宗军,师久无功,果如居易之言。七月,复承宗官,还其二州;罢诸道征讨军。降承璀为军器使。�

元和六年辛卯(811) �

白居易四十岁。四月,母陈氏卒于宣平里第,年五十七。居易罢官丁忧居渭村。女金銮子夭。十月,迁葬祖鍠、祖母薛氏、父季庚并葬母于下邽义津乡。居渭村三年馀,颇贫病;元稹时分俸济其困乏。崔群、钱徽、李建等亦时有书问馈赠。有《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及《春雪》、《白发》、《沐浴》、《自觉》、《重到渭上旧居》、《遣怀》、《渭上偶钓》、《病中哭金銮子》、《寄内》诸诗。《伤唐衢》约在此一、二年内作。�

元和七年壬辰(812) �

白居易四十一岁。居渭村,营农耕。有《归田三首》、《自吟拙什因有怀》、《秋日》诸诗。《村夜》、《采地黄者》、《溪中早春》约作于本年前后。�

元和八年癸巳(813) �

白居易四十二岁。夏,服除;仍居渭村,未补官。迁葬弟幼美于下邽义津原。有《唐太原白氏之殇(幼美)墓铭》、《祭小弟(幼美)文》、《唐故坊州鄜城县尉陈府君夫人白氏(居易之外祖母)墓志铭》及《效陶潜体十六首》、《村居苦寒》、《薛中丞(存诚)》诸诗。�

元和九年甲午(814) �

白居易四十三岁。居渭村。夏,弟行简参东川节度使卢坦幕。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有《记异》及《夏旱》、《别行简》、《九日寄行简》、《游悟真寺一百韵》、《雨夜有念》、《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群)翰林钱舍人(徽)》、《酬张十八(籍)访宿》、《酬卢秘书(拱)二十韵》、《初授赞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绅)助教》、《寄杨六(汝士)》诸诗。�

元和十年乙未(815) �

白居易四十四岁。居昭国里。六月,首上疏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贼,以雪国耻。宰相(张弘靖、韦贯之)恶居易以宫官(太子左赞善大夫为宫官)而先谏官言事;忌之者(权豪贵近及掌军权之宦官等,素为居易诗中所讥刺揭露之辈)复诬言居易母看花坠井死,而作赏花及新井诗,有伤名教,遂贬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复上言:“所犯状迹,不宜治郡。”乃追诏改授江州司马。自此以后,居易避祸远嫌,居官常引病自免,不复谔谔直言。作诗态度,亦有所转变,“讽谕”之作渐少。十二月,与元稹书,畅论诗歌当继承国风、陈子昂、杜甫传统,以揭露民生疾苦为主旨,而不以嘲风雪、弄花草为能事。自编诗集一十五卷。有《自诲》、《与元九书》及《昭国里闲居》、《朝归书事寄元八》、《赠友五首》、《赠杓直》、《得微之到官后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别李十一后重寄》、《初贬官过望秦岭(等首)》、《蓝桥驿见元九诗》、《登郢州白雪楼》、《襄阳舟夜》、《再到襄阳访问旧居》、《舟中读元九诗》、《舟行》、《寄微之三首》、《放言五首》、《卢侍御与崔评事于黄鹤楼致宴宴罢同望》、《夜闻歌者》、《望江州》、《初到江州寄翰林张(仲素)李(肇)杜(元颖)三学士》、《谪居》、《江楼闻砧》、《湓浦早冬》、《放旅雁》、《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江州雪》、《夜雪》、《读李杜集后因题卷后》、《寄行简》诸诗。�

元和十一年丙申(816) �

白居易四十五岁。在江州司马任。夏,兄幼文自宿州携弟妹六、七人至。有《与杨虞卿书》、《答户部崔侍郎(群)书》及《送春归》、《忆微之伤仲远》、《四十五》、《访陶公旧宅》、《西楼》、《琵琶行》、《送幼史》、《泛湓水》、《上香炉峰》、《登香炉峰顶》、《咏意》、《夜宿江浦闻元八改官因寄此什》、《闻李十一(建)出牧澧州崔二十二(韶)出牧果州因寄绝句》、《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处厚)庾三十二(敬休)杜十四(元颖)李二十(绅)助教员外窦七(巩)校书》诸诗。�

元和十二年丁酉(817) �

白居易四十六岁。在江州司马任春,在庐山香炉峰、遗爱寺之间建草堂成,三月二十七日迁居之。四月九日,与元集虚、张允中、张深之及东西二林寺长老凑 、朗、满、晦、坚等凡二十二人聚于草堂。是日,游大林寺。女阿罗生。闰五月,兄幼文卒。有《祭匡山文》、《祭庐山文》、《草堂记》、《游大林寺序》、《祭浮梁大兄文》、《与微之书》、《代书》、《唐兴果寺大德凑公(神凑 )塔碣铭》及《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浔阳春三首》、《南湖早春》、《忆微之》、《雨夜赠元十八》、《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五首》、《大林寺桃花》、《遗爱寺》、《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寄李相公( 绛 )崔侍郎(群)钱舍人(徽)》、《问刘十九(轲)》、《山中酬江州崔使君(能)见寄》、《刘十九同宿》、《早秋晚望呈韦侍御(词)》、《梦微之》、《秋日怀杓直(李建)》、《梦亡友刘太白(敦质)同游彰敬寺》、《兴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兼简二林僧社》、《登西楼忆行简》、《题诗屏风绝句》、《题旧写真图》、《十二年冬江西温暖喜元八寄金石凌到因题此诗》、《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诸诗。�

元和三十年戊戌(818) �

白居易四十七岁。在江州司马任。春,弟行简自东川至。十二月,迁忠州刺史(明年三月,到忠州任)。有《上弘和尚石塔碑铭》、《江州司马厅记》及《浩歌行》、《自到浔阳生三女子因诠真理用遣妄怀》、《清明日送韦侍御(绶)贬虔州》、《闻李尚书(夷简)拜相因以长句寄贺微之》、《对酒示行简》、《九日醉吟》、《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仰荷圣泽聊书鄙诚》、《除忠州刺史寄谢崔相公(群)》、《初除官蒙裴常侍(次元)赠鹘衔瑞草绯鱼袋因谢惠贶兼抒离情》、《初著刺史绯答友人见赠》、《又答贺客》、《别草堂三绝句》诸诗。元和十四年己亥(819) �

白居易四十八岁。春,自江州启程赴忠州,行简同行。时元稹自通州司马迁虢州长史,三月十一日(一作十日),相遇于峡口,停舟夷陵(今湖北宜昌),留三日而别。二十八日,抵忠州任。有《东林寺经藏西廊记》、《三游洞序》、《忠州刺史谢上表》、《贺平淄青(李师道)表》、《贺上尊号后大赦天下表》及《钟陵饯送》、《浔阳宴别》、《戏赠户部李巡官》、《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程)》、《重赠李大夫》、《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题岳阳楼》、《入峡次巴东》、《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澧上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夜遇微之于峡中停舟夷陵三宿而别言不尽者以诗终之因赋七言十七韵以赠且欲寄所遇之地与相见之时为他年会话张本也》、《题峡中石上》、《夜入瞿唐峡》、《初到忠州赠李六(景俭)》、《赠康叟(洽)》、《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归厚)使君》、《木莲树三首》、《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宗简)》、《竹枝词》、《寄微之》、《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皆叙贬官以来出处之意》、《京使回累得南省诸公书因以长句诗寄谢萧五(佑 )刘二元八(宗简)吴十一(上矩)韦大(处厚)陆□郎中崔二十二(韶)牛二(僧孺)李七(宗闵)庾三十二(敬休)李六(景俭)李十(渤)杨三(嗣复)樊大(宗师)杨十二(巨源)员外》、《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九日题涂溪》、《九日登巴台》、《征秋税毕题郡南亭》、《桐花》、《冬至夜》、《岁晚》、《负冬日》、《除夜》诸诗。

元和十五年庚子(820) �

白居易四十九岁。夏,自忠州召还,拜尚书司门员外郎。十二月,充重考订科目官。二十八日,由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代牛僧孺)。有《荔枝图序》、《续虞人箴》、《论重考订科目人状》及《奉酬李相公见示绝句》、《喜山石榴花开》、《和行简望郡南山》、《东坡种花》、《三月三日》、《寒日夜》、《代州民问》、《答州民》、《步东坡》、《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留题开元寺上方》、《别种东坡花树两绝》、《别桥上竹》、《宿溪翁》、《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商山路有感》、《棣华驿见杨八题兄弟诗》、《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重过寿泉驿与杨九别时因题店壁》、《恻恻吟》、《曲江亭晚望》、《初除主客郎中知制诰与王十一李七元九三舍人中书同宿话旧感赋》诸诗。�

穆宗长庆元年辛丑(821) �

白居易五十岁。在主客郎中知制诰任。夏,加朝散大夫,始著绯。又转上柱国。妻杨氏封弘农郡君。四月,充重考试进士官,复试礼部侍郎钱徽主试下及第进士郑朗等十四人。——时李宗闵婿、杨汝士弟皆及第。李德裕、元稹与宗闵有隙,因同李绅上言,以为不公。诏居易与王起重试,黜朗等十人;徽、宗闵、汝士皆远贬。自是,二李各分朋党,相倾轧,垂四十年。秋,田布起复,拜魏博节度使,命居易持节宣谕,布赠

1、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2、祖父、伯父、爸爸、哥哥。

按照时间先后排序:

历有两个基础内容,一是根据月亮圆缺规律形成的朔望晦周期律,二是根据地球公转位置而形成的节气,这两个缺一不可。前者毫无疑问,大家都看得到;后者之所以很多人不明白,是因为我们偏偏引入了公历,于是大家会发现,节气和公历好吻合呀,所以“节气是公历的”这种观点就很有市场。其实这完全错误,颠倒了因果。

节气是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它既然按照地球公转位置确定,那么自然它的周期就跟公转周期相吻合。在过去只有农历的年代,因为一个月只有29-30天,12个月只有353-355天,比公转周期短十几天,那么长此以往,一年的起始就可能变成春夏秋冬任意季节,不利于安排生产生活。所以,节气就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纠正历法起始点的作用,以节气为参照,适当设置闰月,使岁首恒定在地球公转的某个阶段,这样“一年”的意义就满足了。

晦朔弦望是指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的四种状态和对应的日期

弦:月中分谓之弦。因此有上弦(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下弦(每月农历廿二、廿三)望:每月十五月圆之日。晦:每月最后一日。朔:每月月初,又指新月。

伏羲历也称“上元历”、“太初历”,或者“甲历”。

“上元”指的是“上古纪元”,也是华夏民族的初始纪元。它是以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中的一次特异的天文现象为起点的纪元。

史料记录:“太初上元甲子,适逢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因为,甲子为天干地支的起点;夜半为1天的起点(子时);朔旦为1月的起点;冬至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也就是说:太初历的上元是选在甲子日夜半子时,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会聚于斗(十二星宿之一)与牵牛之间的分度处,夜尽时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1]

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法计算了太初历的上元甲子的起始点:发现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西元463年)已经过了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当代学者,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左铨如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资助项目(A0224013)中,用秦-左表求乘率,用现代数学方法,改进了大衍求一术的古法,通过解不定方程组,再次证明了该结论 [2] 。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有云:“太昊(即‘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南宋谢守灏所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也说:“伏羲木德,初造历,……子孙相承四万五千六百年”。皆与数理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多。当代学者阎朝科通过考古与文物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时间点的可考性。(参见《连山神农炎帝故里八铁证》。)

此外,伏羲又名疱牺氏。宋王应麟的《玉海•历法》称:“伏羲纪阳气之初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有甲历五运”。《古三坟》也称:“伏羲氏,木王月命臣,龙潜氏,作甲历。”在华夏传说中,伏羲也是教导人们烹饪和畜牧的祖先,同时也是教导人们天文历法的祖先,而考古学发现,人类开始畜牧和关注天文的时代,恰好是在距今五万年这一时段,因此说,伏羲纪年是有据可依的 [3] 。

具体说来:伏羲历与西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伏羲历纪年=西历纪年+51477(年)。

举例而言,西历的1984年,正是甲子年,这一年正好是伏羲53461年。伏羲历以六十年为一甲子,因此甲子年的伏羲纪年一定是:

某甲子年数=N×60+1

而:53461=891×60+1

本书所采用的伏羲历是一种纯阳历,这种纯阳历也是干支历的原型,均为华夏上古圣人伏羲所制。

伏羲历以太阳回归年中的包含节气冬至 [4] 的一天(以下简称冬至日)为正月初一 [5] ,而月份与日期的计算采用均气纪法。均气法的具体方法是:

设每年有十二气月(因为此划分是以节气和十二地支为主要依据,接近月球的一次朔望周期,故简称“气月”或“支月”,出于习惯简称“月” [6] ),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9月为润月。因为这种历法是以定气法下的节气为基础,在节气变更的基础上将每月做一个平均简化,因此称为“均气法”。

应当说,本书采用伏羲历相较于人类已有的其它历法(比如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以及西方纪元法,也就通常所说的“西元”)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伏羲元年距今已有五万多年,而这五万多年正是新人类形成的时期。人类的文明大多是在这五万年间形成的,在此之前的人类文明进展缓慢,所以采用伏羲纪年可以很顺畅的记录人类的文明史,基本不需要考虑“伏羲前”之类的问题,因而避免了人类文明史上时间换算的不便。

其次,伏羲历的以冬至日岁首具有最显著的天文含义,可与太阳回归年永远保持一致,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岁首没有任何天文含义,因此也不能与太阳回归年保持一致。

我们知道,目前人类现有纪年的确定都是以太阳回归为基准的,即以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冬至点(或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冬至点到冬至点所经历的时间,天文上的太阳回归年可以很好的反应地球上的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对指导人们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地球人制定年份的基础依据。然而,自地球出现以来,一太阳回归年所包含的天数就一直在变化。虽然目前地球公转一周约365天余,但是在远古,一次太阳回归(以下将“一次太阳回归”简称“一年” [7] )伴随着四五百次昼夜更替(以下将昼夜更替称为“天”)的现象也曾出现过。比如:在距今约十三亿年前的元古代中期,每年大约有五百天;在距今五亿七千万年前的古生代初期,一年大约为421天;在距今四亿年前到三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一年大约有400天;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前到二亿八千万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一年大约为395天;到了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一年大约为385天;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初期,一年是376天左右;直到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新生代初期,一年又变成了370天左右。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早就发现了“岁实古大今小”(岁实即今人所说的“回归年”)现象。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却采用的一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 [8] 的计算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太阳年内的天数变化,所以该历的纪年与地球的四季更替的步调并不一致,因而在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严重的偏差。由此可见,格里高利历的纪年方式与并不能正确反应地球的运转以及地球上的季节变换。为了较正这种偏差,该历法只能采用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再润的复杂计算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依然比当前的太阳年长了26秒,因此每隔三千年就会出现一天的误差。然而,由于回归年所包含天数的减少,这种三千多年一天的误差仅是理论上的,所以使用格历倒推古代日期,其实际误差要大于这一理论值。因此,近年来,改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9] 。而本书所提倡的伏羲历使用的是均气纪法,其正月初一总是包含“冬至”这个节气,也就是说冬至是一年的时间校正点,而这个校正点总是非常确定的,无关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也无关岁差与章动 [10] ,因此不论从太阳回归一次需要多少天,伏羲历将永远与之保持一致。而不会出现多算一个天或少算一天的情况。

第三、在记录古代日期之时,伏羲历比西历更为简便实用,且具有连贯性与一致性。

目前常用的西历纪年,使用的并不是同一种历法,而是在西历1582后使用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在西历1582之前却是使用儒略历标识日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混乱的情况,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西元前43年,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在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定了儒略历。在儒略历中,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这种历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累积的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所以在西元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以儒略历为基础改善而来的格里历。其具体方法是,将西元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定为10月15日。而此后的西历,一般采用1582年后以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1582年前以儒略历标识日期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历法并不是连贯一致的,而是双轨制的,并且没有1582年10月5日至14日这几天的。这种历法双轨制不仅计算麻烦、换算不便,而且传播困难,也非常容易给人带来误解。因此,使用西历描述历史时间时,往往会使人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比如,我们知道,冬至是研究天文、确定历史日期的最重要的关键点。现在的冬至日(太阳在到达地球南回归线的那一天)大约在西元的12月21到23日之间。然而由于这种历法双轨制的存在,平常人对于冬至的认知在西元1582年前便行不通了。因为,按照西历的纪日方法,西元1280年,冬至应当是12月14日,而在西元前883年,冬至是12月28日 [11] 。在西元前4375年,冬至又到了1月22日 [12] 。而对于没有专门研究过历法的普通人而言,如果仅仅通过史料上标注的时间,是无法准确判断当时的所处的季节。

出现这一尴尬现象的原因,当然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然而,历史原因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却是:西方历法在制订之初,便缺少与地球客观现象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因此只要时日稍长,该历法在就会出现偏差,不得不加以修正。而修正的结果,使得这个历法象一件打了补丁的衣服,不仅难看,而且容易漏风。而我国的伏羲历总是以冬至之日为岁首,以冬至到冬至为一年,这种纪年方法实际采用的是以“回归年的定义”来定义“日历中的年”,因此一定是正确的,真正实现了纪年0误差,只要不出现地轴躺到、地球平转的现象,这一标定年份的方法便可以一直使用。即使地球公转加快、自转减慢,也不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标定,可以一直推算到地球形成之日与终结之时,所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第四、伏羲历的均气纪法比格里高利历法更能反应地球物候的变化。我们知道格里高利历小月最少二十八天,大月三十一天,排列即不整齐,也没有规律。而均气纪法则不同,它在纪月方面采用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前面讲过,均气法安排日月的方法是,将先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气月,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

伏羲历的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地球公转速度不均匀的特性。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地球处在远日点时,它与太阳的连线最长,为了使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线速度必然减慢。所以,当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到达远日点时,速度最慢,目前地球的近日点正好在冬至附近。所以地球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的日数约为186天,而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的日数约为179天,而天文学家发现,地球这种非均速的运行规律,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是农业生产、物候研究、气候研究、以及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等领域的重要根据,因此不应忽略。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对此现象并无反应,而我国古人通过节气测量,很早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目前,对这种现象规划最精确的历法是我国的干支历。干支历以节气为纪月的基础,节气的划定以地球在黄经的角度为依据,具体操作是:以春分时刻的黄经为0度,再将黄经的角度进行二十四等分,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节气与中气相间分布。干支历的一个月一定包括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每月的第一天即为节气所在之日。如果地球公转是速度的均匀的,那么,干支纪月法中的每个月都应当是一样长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完美,由于地球转速的不均衡性,以至于若严格的按干支历纪月,就可能会出现冬一月28天,夏七月32天的情况,而且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不固定的,难以记忆。考虑到这种情况,伏羲均气法将这些月份做了适当的平均,将近日点附近的月份设为每月30天,而将远日点附近的月份设为31天。这种以节气为依据的均简设计,即能反应地球季节与物候变化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日历设计删繁就简的实用原则,因此更加符合日常生产生活与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需要。

第五,均气历比现有的历法具有更加美观整齐的日历形式。

日历的美观整齐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为此历史上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西历由于是以七日为作息周期,因此人们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也一直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理想(比如世界历 [13] )。而伏羲历的均气法以五日为一候,十日为一旬,一月总是三旬六候,每候第五日为休沐之期,每个月都可以排成56的形式,大月的31日可并入该月的尾候,作为休沐日。这种日历,不仅排列非常整齐,而且非常简便。普通人即使不经过学习,也可以通过日历上的日期迅速了解某日是否该休沐。而这一点,是西历的星期所做不到的。此外,节气在伏羲历均气法中,必在每月的初一与十六日附近,因此,即使没有日历在手,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日期可以了解当时的节气,进而了解当时的气候。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不应被后人遗忘,因此在制作日历过程中,均气法制定的日期只是日历的主表部分,用以替代现行的格里高利历,给大众一个更为科学和简单易行的日从时间依据。为了更加精确的指导生产生活与学术研究,在制作日历时还应当增加一些的副历。比如:月的阴晴圆缺对潮夕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对于月的崇拜由来已久,月象的变化也是我们开展民俗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不应丢弃,所以,可以将每月的朔望晦等月历现象作为日历的副表列出,或以旧有农历的方式标注出来;同时为了更详细的标示太阳回归的位置,因此节气的具体时间点也应当作为副表列出(以定气法为准);干支历是易理的主要依据,也应当作为副表列出,传统节日与现行节日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时节,因此也应作为副表列出;为了更好的指导农时、研究物候与保护自然环境生态,七十二候也应在日历中进行标注;为了促进国际交流,其它国家现行的主要历法(比如:格里高利历、回历等),也可以作为对照表列出。

均气法纪月中关于近点进动 [14] 的处理:

由于近远日点也是移动的,在伏羲52727年(即西元1250年)近日点大概在冬至,今天靠近了小寒,尚未走到小寒,以后还会越过小寒走向大寒。所以均气法的大小月份是不永远固定的,而是随着近日点的移动而移动,但大小月移动是有规律的。比如今天均气法是4、5、6、7、8月大,9月润,等近日点过了小寒就变成5、6、7、8、9大,4月润,过了大寒则是5、6、7、8、9月大,10月润。向前推也是一样。这种调润法就象走步一样,跟着太阳,交替前进,可以反应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这个调整看起来虽然有点麻烦,但是其实是很规律的,而且近千年才调一次置润,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应当够稳定了。

排法表及副历的具体操作方法见《华夏神序》历篇及副表。

伏羲甲历53489年

岁在壬辰,写于南京

[1] 注意,这里的太初,是最初之意,在本文指是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也是后来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术所计算的“太初”,并非指汉朝的“太初”。

[2] 《祖冲之大衍法新解》,作者:左铨如,朱家生。发表于《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3卷第3期,2010年8月,P12-45。

[3] 据科学家考查,五万年前地球上曾出现过一系列的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人造心脏,以及外星的求救信号。

[4] 节气是个时间点而不是一天。所以说以包括冬至的那天为正月初一,而不是以冬至为正月初一。

[5] 北半球的冬至在最好测定,所以我国古代每年历日的推算和安排,冬至日一直是历法测算的关键点,总是先算定冬至,才推及其余。我国在有史料记载的,周朝便是以冬至为岁首,天子在这天带领群臣祭天。因为华夏信仰以天道为尊,所以本书也定以冬至为岁首。

[6] “气月”是阳历下的月份,区别于阴历“月”。“气月”不以月亮的朔望为依据,而是来自于节气,以干支历的中气为月首。所以称为“气月”。

[7] “太阳年”也称“回归年”指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

[8] 即使地球的公转周期不改变,这种计算方法也比回归年长了26秒,三千年也会出现一天的误差。因此说,格里高历利并不精确。

[9] 2028年就应减闰,宣传128年减1闰具有科学性紧迫性和前瞻性--作者:周书先,四川省仁寿县科协华夏历法研究会。

[10] 岁差与章动等因素其实还是影响实际回归时间的,但影响非常小,变化缓慢,而且由于均气历的一年的起始时间只要求精确到天,因此这些因素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并不影响对冬至日的计算。

[11] 参见《论我国古代冬至时刻的测定及郭守敬等人的贡献》作者:陈美东,发表于《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年第2卷第01期。

[12] 参见《黄帝年代之历法钩沉》作者:赵永恒、王先胜。

[13] 世界历是1843年由意大利神父Marco Mastrofini向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委员会递交的一种历法。这种历法大致上和目前使用的格里高利历一样。但每年以三月为一历季。每历季第一月为31日,其余两月为30日,一历季共91天,共包含13周。每个历季均以星期日开始,以星期六结束,四个历季计364天,第365天没有日期,置于12月30日之后,作为世界性节日(在闰年,第366天没有日期,置于6月30日之后)。这种作法无疑是为了协调月与周之间的差异,然而却搞得非常复杂,因此没有得到实施。

[14] 太阳系中的行星,不只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也受其他的行星施加的作用。由于其他大行星(主要是木星)的摄动影响,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存在进动现象,周期约为21000年,每年约103',也就是说每58年地球推迟一天到达近日点,比如公元1250年地球到达近日点的时间在冬至附近,而现在目前则是每年1月3日或4日到达近日点。从长期来看,地球近日点的进动虽然微小,但也是造成地球气候冷暖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南斯拉夫天文学家米兰科维奇(Milankovich)于1930年提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与地轴倾斜度的变化、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和近日点的位置变化有关。

望是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小月农历十六日、大月农历十七日,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

阴历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相关信息: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球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时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2732日),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绕日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2953天),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这是指月相吧,代表着时刻,它们的日期

朔 指完全看不到月,逢朔日,月亮和太阳同时从东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阳光反射到月亮,然后再由月亮反射回来的那部分光,也完全淹没在强烈的太阳光辉中。这就是初一

上弦月 半月的状态月弧朝西

望 满月。十五

下弦月 半月的状态月弧朝东

晦 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以上就是关于白居易的墓志铭是什么内容全部的内容,包括:白居易的墓志铭是什么内容、麻烦哪位朋友翻译一下李商隐所作白居易墓志铭、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下面的词语 端午节 春节 重阳节 清明节 元宵节 中秋节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8638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