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最早的历史

广东最早的历史,第1张

广东有怎样的历史文化

珠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故早在10万年前,就有“曲江马坝人”在珠江流域活动生息。

先秦时期广东为百越民族的居住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即今广州

到了三国时代,广州始得名。出于外交和财政的需要,历代广东一直是中国通过海路进行对外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地区,因此广东的文化中也有许多外来文化的色彩。

比起中国其他地区来,广东文化更具有广泛的包容性。由于历史原因,广东开发较晚,但到了明代,广东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清朝末年,广东更成为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革命主要策源地。近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涌现出许多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人物,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广东最古老的名字是什么

先秦以前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的土地上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

商与西周时代,居住在这里的广东先民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直接或间接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

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就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有“抚征南海”之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政治上的关系。

先秦至秦汉 广东,古时称南越,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在秦朝以前,广东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称为百越地,并不为化外之地。

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建立的楚庭,成为广东地区的中心。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郡,广东属南海郡。

汉初赵佗据岭南三郡称南越国,建都番禺,即今广州。广东成为南越国政权的中心地带。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复置南海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被收入交州。

交洲刺史治为广信(今封开县),是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后将广信以东划为广东,广东得名由此而来。

三国至隋唐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即今广东地区,置为广州。晋及南北朝因之。

隋文帝在位时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601年)因避太子杨广之讳而改为番州。

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南海郡,属番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广州,初为总管府,后改都督府。

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乾元元年(758年),罢岭南道采访使,改设岭南节度使,仅辖今广东地区。

咸通三年(862年)岭南分东、西二道,今广东属岭南东道。 五代及宋元 唐末诸藩崛起,南汉国在岭南立国,废岭南道。

而广东成为南汉政权的中心地区,直辖于南汉朝廷。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平南汉废其建制,复置岭南道。

宋至道三年(997年)设广南东路,为今日“广东省”名之出处。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属江西行中书省,并设立了广东道宣慰使。

明清到近代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改广东道为广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七月广东行省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通称广东省。

清为广东省,受两广总督管辖。1911年11月9日,广东省宣布独立,成立军 ,成为中华民国辖地。

1916年7月6日改为文人 。其后多次成为孙中山先生反北洋 运动的大本营。

1926年11月10日省 改称省国民 。陈济棠主政期间(1929年-1936年),广东经济、文化、交通和城市建设有显著发展。

1938年10月21日至1945年8月15日,部份地区(包括广州、佛山、中山、江门、东莞、宝安、惠州等地)沦入日军手中。1950年6月27日,中国人民 攻占珠海万山群岛,全省解放。

广东解放后,省 初年沿用国民 的制度,但改省国民 为省人民 。1968年2月21日,改称广东省革命委员会。

1979年复为省人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广东行政区域有所调整,包括将怀集由广西划入广东,将钦州、防城港、北海由广东划入广西(1965年6月),将海南独立建省(1988年)等。

广东的历史故事

历史概貌 简述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

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先秦以前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

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

《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秦至南朝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3个郡。

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揭阳、四会5个县,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

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

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

汉武帝平定南越。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

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 ,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 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

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 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

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 南朝时州郡县增置颇多,废并频繁,增设的州、郡、县也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

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

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唐初地方设州、县。

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

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

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

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

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

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

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

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

广东有什么历史

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从现已发掘出土的古人类遗址来看, 早在12—14万年前,人类就在此地生息、繁衍。

广东地区主要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有: 距今3万年前,由原始群居向氏族公社过度的封开垌中岩人遗址; 距今1万—16万年,母系氏族形成期的阳春独石子遗址和封开黄洞遗址; 距今7000—8000年,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期的英德青塘墟; 距今约4000年至6000年,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的贝丘文化遗址; 距今约3000—4000年,母系氏族公社末期至父氏公社时期的西桥樵山文化遗址和马坝石峡文化遗址。 先秦时期广东远离中原,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被称为“南蛮”之地。

周朝统治者为促进百越地区与中原的交流,在岭南地区设置了“楚庭”。这一时期,中原各政权并没有对广东地区有实际的控制。

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调派了大量的军民平定南蛮(现广东广西一带),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就在广东境内,郡所在番禺(现广州)。

秦末,中原地区兵慌马乱,当时的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临终前传位给自己得力干将赵佗,并嘱咐其趁中原战乱之机自立。公元前206年,赵佗在广东地区建立南越国,自命为南越武王。

赵佗去世后,次子赵昧(今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墓主)继承王位,为第二代南越王。 刘邦建立汉朝后,于前196年派陆贾出使南越国,劝说赵佗归汉,在陆贾的劝说下,赵佗接授的汉高祖赐给他的南越王印绶,向汉朝称臣。

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背叛汉朝,被汉武帝于前111年所灭。 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复置南海郡。

元封五年被并入交州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广东属孙吴,吴黄武五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即今广东地区)置为广州,延续至南北朝时期。

广东历史最悠久的地级市

广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所列均为地级市,除列出的四个以外还有一个雷州,为县级市)

1、广州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才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时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2、潮州

潮州是一座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

3、肇庆

肇庆建城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4、佛山

佛山作为都城的历史已将近有1400年。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乡人奔走相告。于是人们便齐聚起来,在塔坡岗上发掘,竟掘出三尊铜佛,搬开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东晋曾有剡宾国僧人达毗耶舍,在此讲经及建过经堂。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其命名为“佛山”。

4、梅州

梅州市也是广东省历史较为悠久的一个地级市之一。建成至今已有1000多年,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置梅州,因地多梅花,并有梅溪,故名。1924年设梅县,1979年设梅州市。1983年与梅县合并称梅县市。1988年复置梅州市。

广东最有名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五岭巍峨,珠江纵横。广东先民的历史,从现已发掘的出土文物看,在广东最早出现的人类是不是马坝人。从马坝人化石可以有力地证明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仅在北国,而且在岭南的大地上也生息,繁衍,通过劳动创造我远古的历史文明。珠江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和发祥地。

时移世易,经过了若干千万年的沧桑巨变,广东的远古人类实现从原始群向氏族公社,乃至奴隶社会的转变。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广东先民每迈进一步都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分布很广的文化遗址,主要有:距3万年前,反映原始群向氏族公社过度的封开峒中岩人遗址距今约10000年至16000年,反映母系氏族社形成期的阳春独石子、封开黄岩洞遗址;距今约七八千年,反映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期的英德青塘墟;距今约4000年至6000年,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韩江、珠江三角洲的“贝丘”文化遗址;距今约三四千年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末期至父氏公社时期的西桥樵山和马坝石峡文化遗址。

广东宪兵押解南京大屠杀要犯谷寿夫上刑场

广东飞行员击落侵华日军两大王牌飞行员

广东军民抗击1/8的侵华日军

具体请看

://south/news/gdnews/sz/kangzhan/guangdong/

广东人类祖先简介、急

广东的原始居民是古代百越后裔粤海族群,根据考古发现,广东的人类历史可以远溯到距今十万年前。 距今十万年的粤北“马坝人”头骨化石1958年在粤北韶关的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里发现的“马坝人”

头骨化石,是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

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户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

粤北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

自秦朝以后,粤海族群由于逃避战乱,不少人迁徙到越南、柬埔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诸国,亦有部分人来到海南岛、西沙群岛和现在的广东沿海各地以及香港、澳门、珠江三角洲,靠近海边,以渔为业。

历代移民

第一批:秦汉

第二批:东晋时期

第三批:北宋时期

第四批:南宋时期

(一)      五羊城的来历

广州为什么叫“五羊城”、“羊城”、“穗城”?传说很久以前,南海有五位仙人,身穿红、橙、黄、绿、紫五色彩衣,骑着五色仙羊,手持一茎六出的谷穗,飘然降临当时的州厅“楚庭”,把谷穗赠予当地人民,并祝愿此地永无饥荒,然后又飘然而去。人们把谷种撒向大地,荒芜的毋野长出了金黄的谷穗。南粤大地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感激这五位仙人,便在他们降临的地方建了一座“五仙观”,车之为“五谷神”。从此,谷穗和五羊便成了广州的城徽和别号。至今,五仙观内还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印着仙人的拇迹。

(二)  珠江的传说

珠江得名是与一颗宝珠有关的。传说;古代南越王赵伦有一镇国之宝,叫“阳陵宝珠”,那真是件无价之宝,可惜后人把宝珠作了殉葬品。唐朝时有个名叫崔伟的读书人,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神医鲍姑送的越井岗艾,救活了一条大白蛇玉京子。王京子感激崔伟,带他神游越王墓,从越王墓中得到了这颗宝珠。消息很快传出去,不久,一位波斯商人远涉重洋而来,说波斯国王丢失了一颗摩尼珠,和这颗一模一样,就用十万贯重金把阳陵兰珠买走了。

波斯商人高兴地带着这颗宝珠登程回国,航船沿着江水一路顺风行驶,两岸景色如画。波斯商人看到迷人的山光水色,忍不住打开宝箱,取出宝珠,捧在掌心;只见宝珠光芒四射,与周围的山光水色相辉映。突然,狂风骤起,白浪翻滚,一道白光从他掌心冲天跃起,射人江中,钻进一块长满青苔的巨石之下,宝珠不忍离开自己可爱的家乡,终于永潜江中。

从此,那块巨石人夜便闪闪发光,随潮涨落,永远浮在江面上,后来就把它叫做“海珠石”这条江也得名叫“珠江”今天,海珠石已与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参考资料

2000多年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范围为东经112度57分 — 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 — 23度56分,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是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是中国的“南大门”。

人口广州市辖八区和四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 平方公里,人口685多万人,共设82个街道办事处、78个镇。市区平均每天有流动人口182多万人。

地势和气候 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常春。全市平均气温 20—22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600毫米以上。

公元前214年,秦朝分军五路统一岭南后,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象、桂林3郡,原秦军统帅大将任嚣就任南海尉,他在南海郡治番禺(非现今番禺区)筑城,世称任嚣城,这便是广州建城之始了。其时,任嚣城规模很小,其位置在今中山四路北面旧仓巷以西一带的高地,约是今文德路、北京路向北延伸线、省财厅一带。当时珠江江岸在今西湖路一带,任嚣依山傍水筑城,亦有防御外敌作用。

公元前208年任嚣过世,随其出征的秦将赵佗继任其位。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4年,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南越国。执政后,赵佗将任嚣城扩大为周长十里的大城,俗称“赵佗城”。今北京路基本处于“赵佗城”中心轴线位置,位于北京路北段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就是依“赵佗城”的遗址为基础而建成的。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在南越国原有属地上设置九个郡,直接归属汉朝,自此,岭南地区正式纳入汉朝郡县版图。

东汉末期,岭南已属吴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郡治迁到番禺,进而控制了岭南形势。步骘重修番禺旧城,并扩大赵佗城,后世称之为步骘城,其南门在番、禺二山之间,中间为南下海边大道,即今北京路到西湖路段。为了加强对岭南的行政管理,吴黄武五年(226年),交州分为交州与广州,广州之名由此开始,番禺也成了广州的郡治。

至唐代时,《唐大和上东征传》记广州“州城三重”,唐代三城一为以今北京路为中心的主城,另一为甘溪故道(今仓边路)以东的南越城东部残垒,第三座城可能是“蕃坊”。蕃坊范围在今光塔路怀圣寺一带。这三城均未超出今越秀区范围,仍以今北京路为中心。

唐代天祐末年(907年),岭南的最高权力者清海军节度使刘隐,下令凿平番山、禺山扩城,拓展了城区商业中心。刘隐逝世后,其弟刘岩在岭南建立政权,史称“南汉”,把广州改名兴王府,为南汉国首府,并作了规模空前的都城建设。

当时广州城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包括宫城与皇城。宫城位于今中山四路以北的“南越国宫署遗址”文物保护区一带,乃皇族居住区及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宫城之南是皇城,大约在今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并以北京路为中轴线,高级官衙即设于此。

皇城以南是郭城,范围大约是今西湖路以南、文明路至大南路以北的北京路区域,商铺布列于左右(称“左街”、“右街”),乃商业繁华区,今大南路一线为当时珠江的河岸。南汉兴王府的西城内外有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东城即赵佗城东部一带,乃官僚贵族的居住区。

宋朝时期,兴王府复名广州。在广州的城建史上,宋代是一个辉煌时期,表现在建三城及雁翅城(均在今越秀区范围内)等。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朝廷批准广州修筑高级官衙所在地的子城,范围大约包括今吉祥路至仓边路(东西向)、中山路至越华路(南北向)一带,仍以今北京路为中轴线。

熙宁元年(1068年),朝廷拨巨资修广州东城,东城位置由子城之东至今德政路稍西的范围。熙宁四年(1071年),又开始兴建广州西城。西城比子城、东城的总和还大,工程进行了十个月,终于落成。范围约包括今吉祥路以西、东至人民路、北至百灵路、南至大德路一带。嘉定三年(1210年),又新筑东西雁翅城,即从东、西两城的南城墙向江边延伸,以保护南临珠江的新城区。

明代广州的城垣有了很大变化,这就是三城合一。大约在明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除了拆去中城与东、西城之间的城墙外,还扩大了城区范围,向北跨到越秀山之上,向东亦有所扩展。到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565-1566),又在城南加筑外城。

晚明时人称明初筑的为“老城”或“旧城”,嘉靖年间筑的为“新城”。老城南界为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新城南界为今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新、老城的东界为今越秀路,西界为今人民路。明代的城墙至清代仍然未变。但明末珠江北岸已南移数十米,故清初顺治年间,官府增修东西两翼城墙,直至珠江边。此后广州城墙只有修缮,未有扩展。

从历代广州古城范围的变迁,可知两千多年间广州城区中心的位置变化不大,均基本在今越秀区范围之内,一直以来北京路都处于广州城市的中轴位置。

扩展资料

广州古城内的十座历史建筑

1、镇海楼

1380年,广州城扩建,于城北越秀山上修筑五层高楼的红色墙体,因当时珠江河道宽广似海而得名镇海楼。近千年来,为广州城制高点。

2、中山纪念堂

建于1929年,广州旧中轴线上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纪念堂院子的北门有广州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木棉树,树龄349年。

3、光孝寺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最早为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期,吴国虞翻后人舍宅为寺。

寺中存留各朝代古迹甚多,有大菩提树一棵,是中国最早有记载的移植的菩提树。传说六祖惠能于此树下,见僧人辩论:风动耶?幡动耶?以一句“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语惊四座。

4、六榕花塔

梁大同三年,沙门昙裕法师从扶南请得佛陀舍利,于宝庄严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

六榕寺塔高57米,八角九级,里面十七层,沿梯级登至塔顶,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华丽壮观,檐角都悬挂吊钟,整个塔好像是花朵叠成的一根花柱,又名花塔。

5、光孝堂

光孝堂,建于1920年代,广州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外观是中西结合的宗教造型,整个教堂最具特色就是2楼硕大的彩色玻璃窗。上午的阳光直射过来,透射在教堂内部的光线绚丽无比。

6、怀圣光塔

贞观元年,阿拉伯人远赴重洋,到达东土大唐,于广州修筑伊斯兰怀圣寺及邦克塔。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第一个港口,珠江边数十米高的光塔一直都是外国商船的指路明灯。

沧海桑田,如今珠江水岸已南退数里,珠江浅海湾也冲击出了三角洲,或新或旧的现代建筑密密麻麻地拔地而起,独剩千年光塔遗世独立于楼群之中。

7、岭南第一楼

位于惠福西路五仙观内,是广州市现存为数不多的保持着木结构形式的较为完整的明代城楼式建筑。

岭南第一楼又叫禁钟楼,二楼正中悬挂一口明代青铜大钟,此钟是作为遇火警非常事故时召救之用,无事禁止撞击,因名“禁钟”。

8、圣心石室大教堂

1856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将两广总督行署夷为平地。之后历时二十多年,于这一旧址上修建了这一石结构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在每年的平安夜晚上,教堂迎来每年一度的亮灯,向世人展现这座十九世纪建筑的全部光辉。

9、鲁迅纪念馆

建于1920年代的**钟楼式建筑。原来是国立中山大学钟楼,鲁迅任教期间曾居住于此,是中山大学校徽的原型建筑。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现今是广州鲁迅纪念馆。

10、爱群大厦

1937年落成于沿江西路,高64米,共18层。被当时新闻界誉为“开广州高层建筑之新纪元”,作为“广州第一高楼”的地位保持了整整30年。是沿江西路作为广州“外滩”的历史见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州

广州历史简介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南海,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是中国南方最大城市。

广州历史悠久,周朝时,楚国派大臣来到这一"百越"人聚居的地方,"百越"归服于楚时称楚庭。周赧王时,在南海之滨筑城,称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任嚣率兵统一岭南,设立南海都,广州当时称番禹。任嚣任南海郡尉,筑番禹城,俗称"任嚣城"。这是一座小城,在今广州仓边路旧仓巷一带。汉初,赵伦接管南海郡,并吞附近地区,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其王朝历经五世93年。赵伦以番禹为首邑,将番禹城向东西东、广西省区大部,这是广州名称之始。唐为岭南道治。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刘袭在此称帝,改元乾亨,国号大越。翌年改称汉,史称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作为都邑。三国至唐末五代时期,广州城曾向南扩大,因临近江边,常为洪水所淹,南海王刘隐凿禹山,取土垫高,拓展城垣,名为新南城。宋代为广东东路治。明代为广州府。1645年,朱聿钩曾在广州建立了为期44天的南明小王朝,改元绍武。清沿明治。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为广州正式建市之始。宋代时广州城垣修建多达十数次。北宋时先后修筑了中、东、西三城。中城又称子城,是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华路,周长2.5公里。东城以赵伦城东部旧址为基础,西接子城,东至芳草街,北至豪贤路,南抵文明路。1071年增筑西城,周长6.5公里余,规模最大。

明代广州是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周长10.5公里。明后期,又在老城南增筑新城,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为新城的南界。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筑了较小的东西两翼城。辛亥革命后开始拆除改作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现仅残留越秀山上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观瞻。

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广州就是热带珍贵特产的集散地。著名的商品有珍珠、犀角、玳瑁、象牙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在汉代,番禹的纺织、食品加工、陶瓷等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迁,又促进了这里的生产发展。东晋时"大开鼓铸",使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冶铁业。南朝刘宋时生产出"薄如蝉翅"的葛布,一幅24米长的布,卷起来可装入竹筒,被誉为"入筒细布"。唐宋时期,酿酒、治陶、冶炼等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明清两朝,广州附近的佛山镇是全国闻名的铜铁冶炼中心,制造的钢铁器具,远销岭北和海外。

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汉代时已经和海外一些国家有了贸易往来。在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文王帝陵墓,出土银盒以及玛瑙、水晶等多种质料的珠饰,有的是中亚或南亚的舶来品。梁朝时,每年来到广州的各国商船有10多批。唐代,广州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诸国。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在这里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外贸机构和海关"市舶使",总管对外贸易。另外还有"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外国到广州的船,帆飘如云;侨居广州的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数以万计,最盛时达10万以上。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蕃坊修建了伊斯兰教寺--怀圣寺。从五代到北宋,广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通商口岸,贸易额占全国98%以上。

在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广州有着重要的地位。1841年英军侵略广州期间,广州郊区103乡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在三元里一带给英国侵略军以有力的打击。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等人曾以广州为基地,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吹响了前奏。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统一战线政策。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新局面。1925年6月19日,香港中国工人和广州洋务工人,在中国***领导下,在广州举行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罢工。1927年12月11日,中国***在这里举行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广州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广州是一座亚热带风光的美丽城市,四时花开,景色宜人。著名的风景区白云山,层峦叠蟑,草木葱宠。山上有斗山亭、能仁寺、明珠楼、水月阁、黄婆洞等胜迹和"白云松涛"、"白云晓望"等胜景。市区的越秀山已辟为风景秀丽的越秀公园,攀至山顶的中山纪念碑可俯瞰广州市全貌。山巅的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红垣重阁,古朴凝重。还有五羊石像、海员亭等多处游览点。

位于市区的光孝寺,是广东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初为西汉越王赵建德的故宅。三国时吴国官员虞翻居此,虞死后,家人施宅作庙宇,名制止寺。唐仪凤元年(676年),高僧慧能在寺戒坛前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名光孝寺。寺内原有十二殿、六堂、钟鼓楼等。现存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东西铁塔、法幢等古迹,昔日雄伟规模依然可见。

佛教古寺六榕寺,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是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瘗藏梁武帝母舅从海外携回之佛骨而建。寺内保存宋代铸的禅宗六祖慧能铜像。还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铸的3尊巨型铜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吨。寺内苍榕翠竹,繁茂交阴。

广州的革命遗址遗迹众多。著名的有三元里平英团遗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公社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等。

广州历史上是一个音乐戏剧之乡,著名的有广东音乐、粤剧、粤曲。广东音乐是中国著名的大乐种之一,在世界乐坛上也有一定地位。传统乐曲《雨打芭蕉)}、《柳摇金》等风格独特,曲调优美。

广东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三雕、一彩、一绣"即"象牙雕刻、红木雕刻、玉石雕刻、织金彩瓷、广州刺绣",更为工精艺巧,闻名中外。

1982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距今6000年前珠江三角洲是一个以今广州为顶点的岩岛罗列的漏斗状浅海湾。珠江位置大致从广州市的黄浦起,往西经过南海县的石湾、南庄,折向南经顺德的西樵山、九江、甘竹、均安,再接江门、新会而达于古兜山东北麓的沙富。珠江漏斗状海湾存在的下限,一直延续到到汉、晋时期。随着西江、北江上游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珠江溺内开始出现一些冲积平原或新的沙岛,平原上多阡陌相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珠江流域气候湿热,植被茂密,而珠江沿江开发有限,河流带来的泥沙较少,所以,海湾淤积较慢。唐代以后,南方山区普遍得到开发,珠江水泥沙增加,海岸线逐渐向海湾伸展。宋以来,随着三角洲出现一些沙田,为防止海水内侵,修建桑园堤、扶宁堤、咸潮坝等捍海堤,加速了边滩的发育。宋代西江口已推至九江、甘竹附近,北江河口北侧移到黄浦附近,南侧延伸顺德附近,九江、桂州、沙湾以北的南海、番禺、顺德一带,已经是村落密集,田园阡陌的富庶地区。南宋绍兴22年(1152)还在新淤涨的三角洲上设置了香山县。明代石歧以北的整个地区都已淤积成陆,西江三角洲的上古井、黄杨山、竹篙岭、五桂山等岛屿已连一片。南海的浮邱,宋代仍是海港,到明代已经“去海四里”。18世纪,珠江三角洲已推移到磨刀门附近。至清末,整个珠江三角洲已是平畴绿野,城镇星布。

人文 历史 上的广州,已经在各种百科中详细讲述了,在此我不再一一赘述。

在五六千年之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上都还是海洋,包括今天广州市域的大部分。在今天天河区和白云区的位置形成了一些海湾,这是现阶段被证明的广州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

当时的广州市域内有一些海岛,就是今天的小山丘,这些小山长期作为采石等场所而存在。随着后来东、西、北江泥沙的大量堆积,今天的广州市逐步形成,经过历代的淤积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的填海造陆和围垦,最终形成今天近1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平原,这就是广州市自然版图的核心,包括今天广州市和佛山市的市中心都在这块平原上。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是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1]。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743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49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49044万人,城镇人口128744万人,城镇化率8638%。[2]

广州地处中国南部、濒临南海、珠江三角洲北缘,是中国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3],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4][5][6][7]

广州是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是广府文化的辐射中心,从公元三世纪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明清时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世界唯一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8][9][10]

广州被全球权威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11],每年举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吸引了大量客商以及大量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12]。广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8700多家,总量居全国前三,集结了全省80%的高校、70%的 科技 人员,在校大学生总量居全国第一。[13][14]

广州人均住户存款均居全国前三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一位[15][16][17]。广州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第一位,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居中国第三位[18][19]。福布斯201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居第二位;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居第三位

广州正式建城两千多年的 历史 ,而且,城市中心始终没有变迁过,这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极为罕见,成为 历史 文化名城有足够的底气。

前世之 历史

公元前214年,广州建“任嚣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又下决心将岭南纳入秦帝国的版图,发动了统一岭南的战争。《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桂林、象郡、南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尉屠雎率领50万大军分五路向岭南进军,其中一路顺北江而下占据了番禺。 到后来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之后,解决了南下秦军的后勤给养问题,又重新部署了平定岭南的战争,最终由任嚣带领赵佗等人南攻南越,终于统一岭南。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大业完成,岭南地区从此纳入秦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版图。今天广东省大部分属南海郡,郡治在番禺,这是广州行政区划建置之始。首任南海郡尉任嚣在番禺筑城(城址在今中山四路旧仓巷一带),史称番禺城,后人称为“任嚣城”,这是广州建城之始。

“番禺”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人间训》和《史记·南越列传》。《史记·南越列传》载,任嚣在临终前对赵佗说:“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为了巩固统一岭南的成果,秦王朝除了在南海、番禺设置郡县推行封建制外,又在岭南实行了多项措施,以促进当地的发展,主要有“屯垦戍边”、“筑道设关”、“谪戍移民,与越杂处”等。

广州又有“楚庭”之称一说,越秀公园内正有其牌坊。

1959年制作的五羊雕像,已成了广州的标志。

在越秀公园内的“古之楚庭”石碑。

遗址自然没有,昔日文物却倒真有,就在俗称为“五层楼(镇海楼)”的广州博物馆,该馆藏有各朝代文物万余件,可谓浓缩了广州两千多年 历史 。1953年出土的“蕃禺”漆盒,是秦在广州地区设置郡县的 历史 物证。

1962年区庄螺岗出土的秦戈,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 历史 物证。

变迁之路

三国时,得广州之名

广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 历史 ,难得的是,广州城垣由小到大,但城区中心一直没变,广州位居“ 历史 文化名城”之列,并非浪得虚名。

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广州地区范围已有人类活动。广州面临南海,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很早就开始了渔猎和原始农业活动。在广州的龙眼洞、飞鹅岭等地发现的远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凿、石磨和陶器等生产工具。后来,随着耕作和捕猎技术的提高,学会了各种手工艺技术,出现了各行各业的工匠,他们不必从速耕种,也不需要住在分散的乡村,而是集中居住,从而奠定了广州城的基础。

秦朝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南海郡尉任嚣始建番禺城(古广州名)。西汉初赵佗建南越国,扩建此城为国都,人称“赵佗城”,城区中心约在今越秀区东起新大新西至仓边路、北起越华路南至中山路。从考古挖掘的成果来看,南越国宫署遗址中除了有南越国宫殿和南汉国宫殿遗迹外,还有从南越国以来各朝代的大型建筑遗迹,这些都是广州建城2000多年 历史 的见证。

汉代时番禺已成为全国闻名都会。三国时,吴国的交州刺史步骘扩建“赵佗城”。到公元226年,吴国设广州建置,治所在番禺,此乃广州得名之始。汉晋之际,广州渐成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至唐代已成为世界著名大港,城西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带)成为外国商人聚居的闹市区。而城南的商铺也越来越多,唐朝末年,岭南最高执政者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扩建南城,其弟刘岩接兄之位后建南汉国,经济称雄于五代十国时期,广州城(时称兴王府)城南、城西郊外均建有供王族享乐的离宫,周边地区渐有发展。至宋代,广州周边有8个卫星镇,广州新建三城,城区扩大。明代,广州三城合一,城墙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东至今越秀路,南至今一德路、万福路。清代增建东西“鸡翼城”,城墙建到江边。

以上就是关于广东最早的历史全部的内容,包括:广东最早的历史、广州有什么历史、广州的历史有多久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824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