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老师是谁

孔子的老师是谁,第1张

孔子老师 - 神童项橐

孔子驾车东游时,遇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在大路中间住了一个小土城,挡住了道。小孩儿往“城”里一坐,大有王者风范。孔子见状就说:“小孩,你怎么不避让车子?”小孩从容应对:“从古至今,只有车子避城,哪有城避车子!”孔子无言以对。他不甘心失败,接连出了许多难题。不料,小孩回答的极其巧妙而富有哲理。接着小孩反问了孔子三个问题。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只好甘拜下风,绕“城”而去。这个小孩儿叫项橐,他以非凡的智慧难倒了孔子,被人们誉为“孔子的老师”

孔子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也可以说没有长期传授他学问的老师,他的学问和道德,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并勇于实践。

孔子曾经跟很多人学习过,在当时尊师重道的环境下,一日为师,终身若父,所以,可以说很多人都曾经做过孔子的老师,但他这些老师,贤能都不超过孔子。

孔子虽然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但母亲却自幼对他严格管教,所以孔子才“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母亲利用父亲的老关系,请人带孔子去鲁国太师处学习礼仪。

郯子是鲁国一个附庸小国郯国的国君,是二十四孝里“鹿乳奉亲”的主人公。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向鲁国大夫昭子回答了关于少昊时以鸟名官的问题,孔子听说后,就去拜见郯子。

扩展资料:

祠堂

孔子还乡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孔子祖先为春秋时期宋国人,其祖居地及祖坟仍在此地。周僖王二年,宋国发生内乱,孔子曾祖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

孔子成人以后知晓夏邑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时常回夏邑祭祖省墓,于是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

孔子还乡祠始建于唐初,其形制仿文庙,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碑林等。宋真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由曲阜到此定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孔子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出处:《论语学而》

5、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6、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有四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三为,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第四,也是我认为正确的解释,是指通过回味历史,而可以预见,以及解决未来的问题。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应该具有的能力。

韩愈《师说》中言: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郯子才华和政绩都很出众,而且此人特别仁孝,他的孝迹,在《二十四孝》中有载。孔子年二十七岁,在鲁国做官,他听说了郯子这的一些言论,就前去拜见郯子求教,“见于郯子而学之”。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庙内的《圣述图》内有一幅插图叫《学于郯子》,讲的就是“孔子师郯子”的故事。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识气象、精音律、通历法,常与周景王应对星象吉凶征兆。孔子久仰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专门造访苌弘,对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而虚心求教。

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出名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适周问礼,见老子。辞去,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通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联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见老子之前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既见老子之后言“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则比喻孔子为凤凰。《御览》卷915引《庄子》云:“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渊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凤凰,……凤凰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

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就算一个小孩子也可以说是他的老师。《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项橐才七岁,但是因为考倒了孔子,孔子就以他为师。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孔子的老师是谁,很多史料表明,孔子三十岁左右就办了学校,但很少看到其三十岁之前在哪里学习,跟谁学习,仿佛孔子乃天人,一出世便为师。

读《论语》,也可以看见卫国大夫公孙朝也曾问子贡,你的老师孔子的老师是谁呢,子贡便说:“文王、武王的大道并没有崩坏,还在人间运行。贤者理解它的大道,不贤者也可了解它小道,文武之道,无处不在。夫子哪里不能学习,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这个回答至少说明几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孔子无所不学,无处不学,所以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二是孔子在向历史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完全是自学成才。三是若非要在历史中找一位导师的话,那就是周武文王和周公了。

扩展资料: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以上就是关于孔子的老师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孔子的老师是谁、孔子的老师是、孔子关于老师的名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7992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