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养殖淡水石斑鱼培育管理有什么好办法吗

怎么养殖淡水石斑鱼培育管理有什么好办法吗,第1张

一、形态特征

淡水石斑鱼体型为纺棰型,口上位。其躯干两侧各有八条黑纹,垂直黑条纹 中央有较黑的色素块。胸鳍淡**,腹鳍、背鳍、臀鳍皆具有黑色条纹,尾鳍黑 色条纹与身体垂直。除黑、白条纹外,成鱼体表略带**,体色随外界水环境及 生殖期间起适应性变化。繁殖时,雄鱼体色较黑,雌鱼体色较淡,并带有**, 腹鳍胸位,尾鳍圆尾型,具生殖突。幼鱼眼眶为红色,成鱼眼眶为银**。鳞片 为圆鳞,较大。侧线鳞断续。

二、生活习性

淡水石斑鱼为热带鱼类,淡水中生长,也可在盐度为10%以下海水中生长。 其适温范围在25~30℃间,当水温下降至20℃时,摄食明显减少,水温下降至 15℃时身体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间池水会降至15℃以下的地区不太适合养殖此 种鱼类,除非有保温措施。越冬期间水温保持在19℃以上为好。 淡水石斑鱼为底层鱼类,耐低氧,抗病力强,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鱼病, 可与罗非鱼、鲫鱼混养,以清除罗非鱼、鲫鱼池塘中的小鱼苗,达到优质高效的。

三、养殖

苗种培育技术

鱼苗地要求: 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单池面积为 50-100m3,水深 l-1.5米。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彻底清 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质,让鱼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饵料。

鱼苗放养: 鱼苗放养前,应先试水。同一池内放养的规格要求整齐,大小一致。放 养密度视饵料、养殖技术水平和培育规格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100尾/m3 左右。鱼苗入池前要用sop的食盐水浸泡鱼体15-20分钟。

投喂: 淡水石斑仔鱼下池时,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鱼苗生长,摄食量增大, 而池中浮游动物逐渐减少。这时,一可通过追肥培育浮游动物,二可增喂豆 浆。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达3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这时可投 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 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 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次。

培育管理

调节水质: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所剩粪渣残饵最易败 坏水质,为此,应每3-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还可在池 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便于鱼苗隐蔽、吃食。

及时分养: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因其有大吃小的习性, 因此,要及时过筛分养。同一池的鱼苗,力求规格一致,以免影响鱼苗成活率。

日常管理:主要是巡塘,观察鱼苗吃食、活动、水色变化等情况,以 便及时调整投饲量和做好预防鱼病工作。

石斑鱼是海水鱼。

石斑鱼是石斑鱼亚科鱼类的总称,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棘鳍总目、鲈形目、鲈亚目、鮨科,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以及南海海域 。

由于石斑鱼具有富含营养、肉质鲜美、低脂肪、高蛋白等特点,在港澳地区被认为是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上等食用鱼。

其价格昂贵,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并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得到了广泛养殖 。

扩展资料:

石斑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沿海分布的石斑鱼类有11个属65种,包括光腭鲈属、下美属、驼背鲈属、石斑鱼属、鸢属、烟鲈属、纤齿鲈属、九棘鲈属、侧牙鲈属、鳃棘鲈属和贫鲈属。

主要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其中常见种类有斜带石斑鱼、豹纹鳃棘鲈、驼背鲈、青石斑鱼等。

台湾海峡尤其是澎湖列岛海域,不仅有黑潮支流的加温效应,且多有浅滩、峡谷、海岛、礁石,珊瑚礁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石斑鱼类栖息,其石斑鱼种类较东海、南海更为丰富。

淡水石斑鱼肉质与海水石斑鱼相当,口感十分细嫩,营养上更是丰富无比,是真正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虽然营养比不上海水石斑鱼,但也是很可观的。那么淡水石斑鱼怎么做好吃呢?

想要吃到好吃又营养的淡水石斑鱼,还得看清蒸!而想要吃到别具特色的淡水石斑鱼,石斑鱼羹是首选!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这两种淡水石斑鱼的做法。

清蒸石斑鱼

准备材料:石斑鱼,葱姜、食盐、味精

1、将淡水石斑鱼洗净切斜刀,抹上点食盐、味精,倒少量米酒,把切好的葱、姜放在切斜刀的口处,腌制十分钟左右。

2、上锅用大火蒸十到二十分钟左右关火。将鱼拿出,一盘美味的清蒸石斑鱼就做好了。

石斑鱼羹

准备材料:石斑鱼一条,小米100克左右,叉烧肉、香菇少许,香油、食用油、色拉油、葱姜蒜若干。

1、香菇、叉烧肉切薄片备用;

2、石斑鱼洗净切片,用胡椒粉、酱油、食盐、味精腌制十五分钟左右;

3、将石锅鱼片放入沸水锅中焯至半熟,捞出沥干;

4、炒锅起火,倒入色拉油烧热,放入葱、姜、蒜、炒香,后加入少量高汤、菇片、小米煮开,转文火继续煮五分钟左右,放入叉烧肉片和鱼肉片;

5、鱼肉熟后,盛入汤碗内,可按照个人口味撒少许葱末,即可食用。

当然能钓到,淡水石斑鱼一般是早晚进食最旺,特别是下午4点至晚上九点半最好钓了,用小一点的钩子,套上石虫或蚯蚓都能钓到,不过注意太大的水面以及静态的水面不好钓,最好是有水从上面冲击下来的地方鱼最容易上钩。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1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淡水石斑鱼生活习性,详细的分析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阐述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前言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主要分为水泥池人工繁殖技术、水泥池鱼苗培育以及鱼种培育,以下将具体地进行说明,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应如何养成,本文将详细的予以叙述。

1 淡水石斑鱼生活习性

淡水石斑鱼是一种亚热带鱼类,对水温的要求较为苛刻,通常生活水温在17~35℃之间,最适宜的水温是25~30℃,当生活水温低于18℃时就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当水温降到15℃时只需要持续5~7d石斑鱼就会死亡。

此种鱼类个体较大,体型扁,嘴比较大,性情懒惰,喜好群居以及群体活动,人工饲养的一般只吃眼前的食物,很少会去追逐食物,食量大、贪食,当进食到一定的程度会出现吐食的现象。

当性腺发育成熟以后,在排卵期会有配对占区行为,若是配对成功以后,当其他的鱼类距离产卵区1m左右的时候,已经配对的2条鱼会主动的攻击入侵领地的鱼类。

此外,在配对成功后亲鱼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并会一直守候在产卵区的附近,一边防止其他鱼类入侵,一边清理产卵区,直到鱼卵孵化几天后才会离开回到鱼群。

并且,由于产卵石斑鱼不能够辨别同种鱼类的仔鱼,当食物不充足的时候,会出现产卵石斑鱼吞食仔鱼的情况,因此。

人工养殖的一定要为产卵后的石斑鱼提供充足的食物。

2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

生态养殖指的是选用科学的技术方法,通过对生态系统里不同的生物之间共生互利的原理进行应用,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使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同一环境下和谐且平衡共生的养殖模式。

通过利用生态技术,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间的和谐统一。

以下将详细对常见的几项技术进行说明。

21 水泥池人工繁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一般在长到150g左右,鱼龄在1a左右,即可发育到性成熟。

在野外自然的条件下,亲鱼与罗非鱼的产卵方式相同,都会在水底的淤泥里挖穴产卵。

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亲鱼的产卵更多的是受到过多的人为干涉,例如,在大小15~20m2的水泥池中,可选取250g~400g重量的亲鱼150~200尾投放,让石斑鱼来自行交配,配对成功的亲鱼一般都会在池子的角落产卵,并在产卵前将池子角落进行一定的清理,同时,需注意水泥池的水温要保持在20℃以上。

在产卵后的几天内亲鱼都会在产卵区附近徘徊,既防止其他鱼类入侵,还要清理产卵区的卫生。

受精卵一般是呈现出黄绿色,不透明黏性,均匀的排列在产卵穴内,基本不会出现重叠的情况。

成熟的亲鱼在产卵3次后进入夏季育肥期,一次产卵2000~3000颗。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食物充足,水温保持在26~28℃情况下,每25~30d产卵1次,在水温25~27℃情况下,大约经过72h孵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体长大约05~06cm,聚集在水底,通常不会到处游动。

到孵化出的5~6d时卵黄就会消失,这时仔鱼会游到中上层,在这个时期,6~8d就要拉1次网,目的是将仔鱼都转移到专门的培育池中,并根据仔鱼的批次和大小�M行分池培养,避免出现因仔鱼大小不同而出现互相残食以及产卵亲鱼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吞食仔鱼的情况。

22 水泥池鱼苗培育

人工饲养条件下鱼苗培育池的大小一般为10~15m2,

并在水底安装5~6个氧气头,始终保持水中的含氧量在≥

5mg/L。

在鱼苗投入前要对培育池进行全面的消毒清理,注入的新水要进行过滤、暴晒、沉淀、消毒,并保持水温始终在25~27℃。

鉴于,仔鱼的口裂较大,可选用丰年虫或者无节幼虫来进行投喂,具体的投喂量根据仔鱼的摄入量来定,通常为1d 4次。

在仔鱼的培育期要注意保持池塘有良好的水质,在7~10d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30%~50%。

在培育池中培育30~35d左右,仔鱼的体长生长到15~20cm时,即可将仔鱼转移到水池中进行鱼种培育。

23 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池的相关要求与仔鱼培育池基本相同,要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所用水源要进行消毒,确保水质良好无污染,还要检测池塘是否存在漏水、渗水的情况,并且池塘尽量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在池塘消毒后的7~10d往池塘中注水,并使用40网目的过滤网进行过滤,防止池内进入其它鱼类或者敌害生物,蓄水量以08m为宜。

蓄水完毕后要向池中施规定数量的发酵肥料进行生物饵料的培养,培养3~4d后,使用白脸盆进行检测,当具有一定的微生物饵料后,即可投放鱼苗,还要注意肥水时间与投放时间要配套,这样有利于鱼苗有较高的成活率。

此外,对于所投放的鱼苗要经过筛选体形大小要尽量一致,最好是同一批次的鱼苗,还要确保健康有活力,以防止因个体差异较大导致出现互相残食的情况。

刚下塘的鱼苗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前期可适当投喂豆浆,以便于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确保鱼苗有充足的饵料,此外,还应注意池塘的透明度要保持在25cm左右为宜。

当鱼苗体长达到4cm左右即可投喂鱼糜或者水蚯蚓等饵料,7d以后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并相应的减少生物饵料的投喂量,直到全部改为人工饲料喂养。

3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

在渔业养殖过程中,应该优化生产的结构,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的养殖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31 池塘准备

淡水石斑鱼的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一般为2000~6670m2,

水深为15~20m为宜,要选在距离水源地距离近,便于池塘排灌,交通方便的地方。

在成鱼投放前,要对池塘进行清理消毒,使用生石灰按照75~100kg/667m2 的标准进行泼洒,7~10d后注入新水,并准备成鱼投放。

32 放养密度

对于成鱼的放养密度,由池塘的面积大小、饲养管理水平、饲养技术水平、饲料的质量和数量等因素来决定。

此外,成鱼的体形大小、健康状况、生长空间等因素也对放养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成鱼的放养密度如下表1。

33 饵料投喂

331 饲料

淡水石斑鱼属于比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投放饲料要保持35%的蛋白质含量,可选择使用浮性膨化饲料。

332 驯食及进食状态观察

石斑鱼具有贪食的特性,对于食物非常的灵敏,可采取驯食的方法对其进食时间和区域进行固定。

具体方法是,可在池塘的长边中部位置,使用竹竿搭建一个约5~10m2的投喂区,在这个位置不仅可以清楚观察石斑鱼的进食情况,还确保了饲料不会被大风刮走,开始投喂时,可少量投放吸引鱼群进入投喂区,然后在大量的投喂,如此反复驯食约1周左右,即可养成石斑鱼定时定点的进食习惯。

在石斑鱼进食形成习惯后,投放饲料时鱼群会出现蜂拥抢食的现象,随着不断地投喂,鱼群渐渐的吃饱了就会散去。

若是在投喂时,鱼群反应不够激烈,动作缓慢,食欲不高,则有可能是水质不良、饲料变质、鱼群生病、气候原因等因素造成的,要及时进行详细分析,尽快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34 养殖管理

水质调控:淡水石斑鱼对水质要求较高,透明度通常为35~40cm,在养殖前期,换水不宜过频繁,可每25d换1次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20~40cm之�g。

而在夏季时,温度高池塘内的饲料及粪便分解的速度很快,水质很容易变坏、泛酸,若不及时进行更换会加重水质恶化,不仅影响石斑鱼生长,还会导致鱼群生病,因此,在石斑鱼生长的中后期或者夏季高温时要加大池塘换水的频率及换水量,确保石斑鱼的生长能够有良好的水质环境。

鱼病防治:淡水石斑鱼是养殖新品种,并且养殖的数量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目前还未发现针对石斑鱼的相关病症,虽然如此,也不能疏于对石斑鱼发病的防范,要切实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提高饲养技术水平,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养殖,从根本上降低石斑鱼发病的几率。

4 结语

本文对淡水石斑鱼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叙述,了解了石斑鱼的各方面的习性。

深入地对淡水石斑鱼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进行研究,明确了怎样才能养殖好淡水石斑鱼。

从池塘准备、放养密度、饵料投喂以及养殖管理等方面详细的对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进行了阐述,希望对读者有多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林秀,黄启健石斑鱼养殖将成为广西潜力产业――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开展石斑鱼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J]农家之友,2013(12):11-12

[2]林河军闽南内陆山区淡水石斑鱼健康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3(23):36-38

[3]李燕,骆志强,刘晓东,王笠平吊挂式蔬菜种植温棚中淡水石斑鱼养殖模式的研究[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5(02):137-141

[4]孙晓飞棕点石斑鱼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筛选及其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效果研究[D]海南大学,2014

[5]杨俊江三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要量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3

[6]朱泽州,孙浩然,王涛,孙学亮饲料中不同蛋白质、脂肪含量对淡水石斑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5(22):24-28

[7]李炎璐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受精生物学及其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2

摘要 我国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对赤点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研究较早,比较成熟的养殖模式是围塘养殖、网箱养殖及水泥池养殖等,而在海南地区由于常年海域水温较高,严重制约赤点石斑鱼的养殖发展。

介绍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包括养殖设施、养殖用水处理、品种选择及投放、养殖密度、投喂、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提高赤点石斑鱼在海南地区水产养殖业中的分量。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俗名为石斑、红斑,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高价值的养殖种类。

该鱼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等海域[1-2],生活在岩礁底质海区,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一般为夜行性,利用其嗅觉寻觅食物,白天则隐藏于岩穴内。

对盐度、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可生活在15‰~33‰的盐度范围内,属冷水性鱼类,最适水温为15~25 ℃,31 ℃以上时鱼体食欲会逐渐减退[3]。

近年来,我国台湾、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学者对赤点石斑鱼在人工繁育[4-6]、养殖模式[7-8]、饵料选择[9]、盐度[10]、病害防治[11]等各方面作过大量研究,目前养殖模式及养殖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但在海南地区由于常年海域水温较高,严重制约赤点石斑鱼在当地的养殖发展。

笔者通过开展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摸清赤点石斑鱼在工厂化循环水状态下的养殖技术要点,提高赤点石斑鱼在海南地区水产养殖业中的分量。

1 养殖设施

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下属的海南海研热带海水鱼类良种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进行,车间顶棚遮盖锡瓦,在养殖车间四周拉遮阳网用于减弱光线的照射强度,营造适合该鱼栖息的环境;养殖车间内有12组养殖池,每组2个,养殖池规格为3 m×4 m×1 m,每个养殖池有独立的进水、排水及供氧等设施,养殖池为中间排污,排污管身呈孔状(孔径随池鱼大小而变),进水口为对角线入口,依靠水动力在池中造成漩涡以便自动清除粪便,养殖池底部安装纯氧增氧设施进行增氧。

2 养殖用水处理技术

通过利用物理方法分离悬浮物(微粒去除),生物方法(生物膜过滤)、化学方法(臭氧)、紫外线处理养殖用水,去除水中鱼类代谢有毒物质,结合病害防治技术,进行高密度、绿色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循环水系统工艺流程为:养殖池→平衡生化池(物理过滤,去除大颗粒物)→集水区→蛋白质分离器+臭氧发生器→砂滤罐→多级生化池(生物过滤,降低氨氮、亚硝酸氮含量)→紫外线消毒装置(杀菌消毒)→珊瑚石→回流养殖池。

3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31 苗种选择及投放

选取体色亮丽、体质健壮、大小均匀、游动敏捷的鱼种(规格为6~8 cm)移入车间进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鱼种移入车间时用淡水+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3 min,杀死寄生在鱼体体表、口腔和腮等部位的病原生物等,防止鱼体受伤感染,提高成活率和预防疾病发生。

32 苗种养殖密度

结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不同体重规格赤点石斑鱼养殖密度试验,试验周期为10个月。

试验设14、20、25 kg/m3共3个养殖密度梯度组,每组设1个试验组和2个平行试验组。

试验期间,每天8:00和15:00定时投喂2次配合饲料,投喂量为试验鱼体重量的3%,试验结束后,对各试验组池鱼进行称重和测量体长,得出赤点石斑鱼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合理养殖密度。

以10 m3水体为例,规格为50、150、200、300、500 g/尾的赤点石斑鱼,其最佳养殖密度分别为208、154、125、82、43尾/m3。

33 饲料选择及投喂方式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对饲料的加工工艺、配方及其投喂方式有较高的要求,饲料不仅要满足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还要尽可能减小其对养殖系统的不利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饲料、改变投喂策略使饲料适用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①应当选用石斑鱼食用的缓沉性饲料,且饲料的沉降速度须与石斑鱼的摄食行为相匹配;②采取“少量多次”及“慢―快―慢”的投喂方式。

在赤点石斑鱼体长规格为8~12 cm时,投喂频率为3次/d,体长规格>18 cm时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时先投撒少许饲料,引诱鱼群集聚后大量投撒,待鱼群抢食完后再投喂,投喂量视鱼的摄食情况确定,摄食度以七八分饱为宜,每次投喂量占体重的3%~5%,投喂时尽量撒开、撒匀,尽量使池鱼都能摄食到。

34 病害防治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是寄生虫病,主要是由纤毛类原生动物(如淀粉卵鞭虫、刺激隐核虫、车轮虫等)引起。

针对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建议定期对养殖池鱼进行倒池,倒池前使用10~15 mg/kg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或30~60 mg/kg的福尔马林等药物全池泼洒并浸泡2 h,倒池时选用质地比较柔软的捞网进行操作,要求动作温柔、快速简便,并在换池后及时消毒,这样可降低寄生虫病的发病率。

4 日常管理

41 观察与记录

每天测定并记录养殖池水温、盐度,定期测量pH值、氨氮、溶解氧等理化指标;每天巡视各个养殖池,仔细观察养殖池鱼的体色、生长摄食状况及是否有异常行为发生等。

42 定期筛分

为使摄食均匀,养殖规格大小一致,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应定期进行筛分。

在筛分时使用淡水+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洗3 min,消除体表上携带的寄生虫和细菌,预防疾病发生[12-13]。

5 参考文献

[1] MASUDA H,AMAOKA K,ARAGA T,et al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M]Tokyo:Tokai University Press,1984:37-38

[2] 陈省平,胡晓丽,刘涛赤点石斑鱼7个地理群体的AFLP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1):56-61

[3] 王涵生,方琼珊,郑乐云盐度对赤点石斑鱼受精卵发育的影响及仔鱼活力的判断[J]水产学报,2002,26(4):344-350

[4] 张其永,戴庆年,黄金龙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和仔鱼培育试验[J]水产科学,1986,1(3):1-4

[5] 毛国民,史会来,楼宝,等赤点石斑鱼人工繁育试验[J]水产养殖,2010(4):1-3

[6] 王涵生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的研究Ⅰ亲鱼的室内自然产卵[J]海洋科学,1996(6):4-8

[7] 辛俭,陈卫平,毛国民,等不同饲养环境对赤点石斑鱼亲鱼产卵效果影响的试验[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4):308-311

[8] 林利民,陈学豪,洪惠馨赤点石斑鱼室内水泥池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J]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5,17(1):21-26

[9] 贾芬,冯德庆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J]水产科学,1994,13(5):12-14

[10] 王涵生,方琼珊,郑乐云盐度对赤点石斑鱼受精卵发育的影响及仔鱼活力的判断[J]水产学报,2002,26(4):344-350

[11] 罗鸣,陈傅晓,刘龙龙,等我国石斑鱼养殖疾病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3,32(9):549-554

[12] 周绍锋,周瑞发,谢友亮,等循环养殖赤点石斑鱼幼鱼放养密度研究[J]河北渔业,2016(2):4-6

[13] 陈飞赤点石斑鱼围塘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6(10):49-50

专家解答

淡水石斑鱼用带有腥味的荤饵垂钓效果最好。

野生淡水石斑鱼的主要食物是小型动物,所以垂钓它们时最好的饵料是荤饵。

用活饵的效果最好,比如蚯蚓、红虫、蛆虫等,它们腥味浓,对鱼的吸引力大。

若是没有活饵,用死饵也可以,鸡肝、猪肝、鸭肠等动物内脏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知识扩展 淡水石斑鱼喜欢吃肉,腥味饵料最好。除了直接用荤饵外,将带有腥味的小药掺入谷物中制作混合饵料也可以。面粉、玉米面等物质都可作为主要原料,后将虾粉、鱼粉、蚕蛹粉掺入其中,混合水之后弄成大小适中的小块,分别挂在鱼钩上。淡水石斑鱼有时也会吃一些素饵,经常用到的是玉米粒和麦粒,不过直接使用的话效果不好,最好混合一些味道浓的物质。比如在煮玉米粒麦粒时在水中加入蜂蜜、红糖、曲酒等。

以上就是关于怎么养殖淡水石斑鱼培育管理有什么好办法吗全部的内容,包括:怎么养殖淡水石斑鱼培育管理有什么好办法吗、石斑鱼是海水鱼还是淡水鱼、淡水石斑鱼好吃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615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