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道与阿罗汉道有何区别

菩萨道与阿罗汉道有何区别,第1张

您好,funan1069为您服务,简单的解释一下您的问题,罗汉和菩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都是开悟的人,没在六道轮回之中了,但是阿罗汉还不能完全达到能够坦然的度化众生的这个阶段,而菩萨翻译过来就是自觉觉他,也就是自己觉悟了,没在六道之中了,还要去教化众生如何像自己一样出离六道,远离轮回,阿罗汉是属于自己开悟,自己觉悟了,然后不太去管其他人了,或者说管的比较少了,还会有些许分别心或者是嗔恚心,但是不恶。所以在《地藏经》中表演了一段,有位孝女求一位阿罗汉看一下自己的母亲生在何道,罗汉入定观才知道,为什么要入定观呢?就是因为阿罗汉的神通比起菩萨一下子就知道这种神通还是要差那么一些。当然不是阿罗汉不行,阿罗汉也是出离六道的圣者,如果凡人能正得阿罗汉果位已经是很难能可贵了。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佛教徒常用的回向偈。

意思是希望自己的亲人,冤亲债主,一切众生,所有的烦恼皆能断出,永不再生。三障是指贪嗔痴等烦恼。

三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业障。

烦恼障:就是障碍学人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

所知障: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无法成就佛道;

业障:是因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恶业,业种会障碍菩萨行道,也会障碍初学菩萨修学佛法。

惟愿大众三障诸烦恼都消除,得到真实的智慧,一切的罪障悉消除,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

老法师---所以学佛,四众同修,无论在家出家,要有大智慧、要有大悲心,这才是菩萨道!

老法师---修行,记住在生活当中,经教里面的理论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经典里面种种教训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处处都行菩萨道。菩萨道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家学佛,家庭就是道场,你的家人就是你第一个得度的对象,你真正修得好,你的家人怎么不欢喜?怎么不佩服?得真干!把经上所讲的全都做出来,你自然就感动一家人,一家感动,肯定就感动你的邻居,邻里乡亲,这叫真正行菩萨道。这

大乘菩萨的阶位。即始自发菩提心,终至成就佛果,其间可分成五十二个阶位。兹列其阶位名如次∶

┌十 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

│ 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十 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

│ 、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十 行:欢喜行、饶益行、无违逆行、无屈挠行、无痴乱

│ 行、善现行、无著行、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五十二位┼十回向: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

│ 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

│ 平等善根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

│ 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入法界无量回向

├十 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

│ 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等 觉

└妙 觉

五十二位中若不立等觉,则成五十一位;若又不立十信,即成四十一位。唯识家立四十一位说,以为十信在初住中,等觉是第十地的满心,不应别立。然而唐·圆测主张十信有两种∶(1)位地的十信,此十信在十住之前,是入住前的方便位。(2)行解的十信,指初地已上皆修的十心。此二义中,若取位地的十信,则别立十信之义即可成。慧沼《唯识了义灯》卷七(本)破此说,以为十信虽在初住中,但甚难入,故仅别开而说,不立为位地。智周《大乘入道次第章》也说如圣教或云地前四十心,别立十信,但这是因为初住中的十信是初发心,难发,所以别开而示,四十心若总别并数,实为三十心。

另外,关于等觉位,《唯识了义灯》认为当属满心(十地),而不应在满心之外。出十地满心以后,非另有等觉住多劫,因此不另立十信与等觉,仅立四十一位。至于华严家所谈,兹依《五教章》卷下之二的行位差别下所示,系于始教大乘中的直进教立五十二位,即别立十信位。其说系依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所言(大正31·229b)∶‘愿乐行人自有四种,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为菩萨圣道有四种方便,故有四人,如须陀洹道前,有四种方便。’《探玄记》卷四另外又引《佛性论》、《仁王论》等书以证此义。

关于五十二位中的不退位,有七住得不退、十回向得不退、初地得不退之三种说法。这是因为根机有上中下之别所致。终教大乘立四十一位,是因十信只是行,而且未得不退,故不立之,如《璎珞本业经》说‘常行十心’,《仁王经》卷下说‘略行十心’。这是根据《仁王经》所说的‘习忍以前行十善之菩萨,有进有退犹如轻毛’而立。终教教义较高,不须似同小乘教义,是故不别立十信为位地。此教之初住得不退。圆教中,同教一乘摄小乘、三乘等行位,而别教一乘的行布门虽立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妙觉之顺序,然在圆融门中,则一位具一切位,十信位满即可成佛。

天台家于别教立五十二位,其中《璎珞本业经》之说最为周遍,广受采用。《璎珞本业经》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科收束此五十二位,并合之为凡圣二者。前四为凡,后三为圣。在四凡中,‘信’是外凡,‘住’、‘行’、‘向’是内凡,又称三贤。在三圣中,‘地’、‘等’是因,‘妙觉’是果。圆教借别教的五十二位说,并加上《法华经》的五品弟子位,共为八科,以显其位次。

菩萨者即是「菩提萨 」的缩写,意为「觉有情」。以自身而言,「觉有情」的「觉」是入诸根「觉结使」位,也就是突破根尘(五根六尘)之纠缠,灭动、静之外内尘境,证得外空、内空,断色阴六根魔相,而证入心的灵知灵觉位。因还具有有情众生之馀习,故还是要断一切微细、极微细之习气。但因已开悟故,故能自己认识自性佛心,亦不为馀习所恼,逐渐证得自在解脱,此者谓自利。菩萨另一「觉有情」义为能使有情众生觉悟,亦即是自利後要能利他。利他者即是当众生之眼目,修行过程中呵护众生,让他修行时不会误入歧途,不会有邪知邪见,也能让众生开悟而得解脱。在众生处苦难处,亦能用心通力协助他、护持他,有此等能力者才是真菩萨。师父说 打坐时不好好打坐,只会起妄念,是应该把妄想放下。要行真菩萨道,首先要求得自我开悟,才能登入「地上菩萨」位阶,如此就能有心通力来为众生排解苦难,不是光坐着想办法来为别人解决问题,这不是真菩萨的行径。禅宗祖师大德要求的是开悟,悟後行者自能在起心动念中成就佛事,如何体会古僧大德言义,只有努力以赴,自见本性为要。现在 是有点消息,但未达开悟境界,如何来帮助别人?只要好好打坐,坐中把气脉调理到 的最佳状况,希能入一心不乱的境界,自觉我的灵性已抬头时,就当下自提一念,将 的问题提出,自性本心当会突现灵光, 就可从其中知道该怎麽做了。 菩萨道修六度: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智慧

这个连接很不错,对您的提问很有帮助>

”佛道“,就是指一切佛法,佛经上常常称”佛法“、”佛乘“,

声闻、缘觉、菩萨道,都属于佛道范围。

菩萨道,通俗讲,就是指以救苦救难、利益众生为目的的修行法门。这一点,有别于声闻、缘觉的修行,因为声闻、缘觉的修行目的着重于自我的解脱。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以上就是关于菩萨道与阿罗汉道有何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菩萨道与阿罗汉道有何区别、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如何行菩萨道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5953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