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有哪些乡镇啊

山西洪洞有哪些乡镇啊,第1张

至2019年,洪洞县辖9个镇、7个乡,分别是:大槐树镇、甘亭镇、曲亭镇、苏堡镇、广胜寺镇、明姜镇、赵城镇、万安镇、刘家垣镇、淹底乡、兴唐寺乡、堤村乡、辛村乡、龙马乡、山头乡、左木乡。

1、大槐树镇

大槐树镇,2001年由原来的南王乡、城关镇、冯张乡合并组成。东与明姜镇、广胜寺镇、苏堡镇、曲亭镇为邻,西隔汾河与辛村乡相望,南与甘亭镇相连,北与赵城镇接壤。

2、甘亭镇

甘亭镇,隶属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边沿,距县城15公里。面积5353平方公里。境内现有山西省经济转型示范区——临汾甘亭新型工业园。

3、赵城镇

赵城镇 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北端,1958年置赵城公社,1984年建镇。东接兴唐寺,北连霍州市,南与大槐树接壤,西与堤村乡隔汾河相望。

4、刘家垣镇

刘家垣镇地处吕梁山南麓洪洞县的罗云山下,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旱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境内有国营煤矿——回坡底矿,年生产能力80万吨。

5、堤村乡

堤村乡,位于洪洞县北部汾河西岸,距县城20公里,东隔汾河与赵城镇相望,西与刘家垣镇为邻,南与辛村乡相连,北与汾西县、霍州市为界。全乡南北最长处达20公里,东西最宽处达12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洪洞

洪洞县县城朝阳农贸市场。洪洞县城朝阳农贸市场蛋蛋副食批发部成立于2014年09月10日,注册地位于洪洞县县城朝阳农贸市场,法定代表人为刘慧。洪洞赵城的洪洞县县城朝阳农贸市场有批发鸡蛋的,经营范围包括食品经营:食品,保健食品,零售,日用百货,烟草制品零售(卷烟零售、雪茄零售),推广服务。

造父善御,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淮南子》有两则描述: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鹜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世皆以为巧。古人还把治理国家,比做造父之御:圣主之治也,其犹造父之御:齐楫之于辔衔之际,而急缓于唇吻之和,正度于胸臆之中,而执节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可见御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造父善御而立功,《史记·赵世家》有一段十分生动的描述:穆王使造父御,西巡守,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当穆王命造父驾车向西巡狩到西王母居住的荒蛮之地后,竟然乐而忘返。这时,东方淮水流域的徐偃王乘机发动叛乱,军情报来,穆王大惊。在这危急时刻,造父驾车,日行千里,迅速回归,为平息叛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穆王因造父有功,给予嘉奖,赐给赵城。《史记》有注:晋州赵城县即造父邑也。因而,赵城成为造父的食邑,是赵氏先祖发祥之地。这里,赵城和造父首次联系在一起。《史记·秦本纪》也有类似记载: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穆天子传》则记载了穆王巡行的情况: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行,径绝翟道。升于太行,南济于河。驰驱千里,遂入于宗周。官人进白鹄之血以饮天子,以洗天子之足。造父乃具羊之血,以饮四马之乘一。 造父善御是有其家族渊源的。先祖可上溯至女修。《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颛顼乃黄帝后裔,女修就是黄帝的远代子孙了。这是史籍记载造父最早的一位女性先祖。男性先祖没有留下名字,而所谓陨卵吞卵,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记载,其负载的信息应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族。大业,即皋陶,是造父第一位将名字流传下来的男性先祖。皋陶生活在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是联盟中重要的一支氏族。《史记 夏本纪》:皋陶作士以理民。皋陶曾担任士,执掌刑法,十分公正,成为后世秉公执法的典范。皋陶还拟定了一套治国方略,受到称赞: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就是要以德立世,坚持诚信,这样才能使谋略成功,群臣和谐。在知人,在安民。等。禹继舜立后,将皋陶预立为自己的接班人,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未来得及施展抱负就去世了。

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少典乃黄帝远祖,女华自然也是黄帝后裔。皋陶之子大费,即伯益,或曰柏翳。伯益的最大贡献是辅佐禹治理洪水,禹十分推崇伯益的功劳,舜就赐给他黑色有飘带的旗,并预言他的后代一定会昌盛,还把一个姓姚的漂亮女孩嫁给了他。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洪水平息后,伯益担任舜的虞官,就是掌管山泽,成为鸟兽调驯大师。而伯益的后人,在驯化鸟兽上立名于世,成为造父在技能方面的承传;伯益嬴姓,是舜赐给的,造父自然也姓嬴,这是在姓氏上的承传。造父封到赵城后,其后裔方姓赵。可以说,天下赵氏都是从赵城发源的。禹对伯益十分器重,皋陶去世后,就将伯益立为自己的法定继承人。《史记·夏本纪》: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以天下授益。《青铜甬道铭文》公元前2060-前2041年记载:禹举荐皋陶为继承人,皋陶卒,又举荐益辅政。皋陶生活的时间,应在公元前2041年前,距今至少已4045年了。公元前2040-前2021年记载:禹巡狩,至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益让禹之子启,避居萁山之阳。益佐禹日浅,天下未洽,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即天子位,建立了夏王朝。伯益虽然被授予了帝位,却让给了启。而《战国策·燕策》则说: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伯益生活在公元前2021年前,距今至少已4025年了。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造父乃大廉这一支的后人。《史记·赵世家》开篇也说:赵氏之先,与秦同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大戊是商朝第九位帝王,闻知中衍继承了祖先的善御技艺,乃召卜师占卜,结果卦象大吉,就将中衍召来做了自己的御者。中衍受知遇之恩,屡建功勋。大戊大喜,又将王室之女嫁给其为妻。《青铜甬道铭文》公元前1500--前1481年记载:雍己卒,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大戊即太戊,公元前1480年即位,中衍也应在这一时段内,距今则已3484年了。而若木的后裔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夏桀于鸣条。能为汤御,可见也是一名出色的御手。这样,造父一族就从驯育鸟兽的承传,发展到驾御车马的承传。《史记·秦本纪》: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葬于霍太山。赵氏先祖从中衍之后殷商时期就成为诸侯了,而蜚廉父子都曾以特殊的本领辅佐殷纣。武王伐纣时,蜚廉正为纣出使北方。因殷纣已灭,回去也无法汇报,只好在霍太山筑坛进行报祭。掘土筑坛时,于土中获一石棺,棺上有铭文说:上帝昭告处父,你不曾参与殷商之乱,所以赐给你石棺,以光大你的氏族。蜚廉死后,就葬在霍太山。蜚廉生活的时间应在武王伐纣的公元前1046年前后,距今已3050年了。赵城就在霍山西麓,仅距10公里。霍山主峰老爷顶,也在赵城境内。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是蜚廉的五世孙。自蜚廉生季胜以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从造父起就定居在赵城。恶来革者,蜚廉子也,早死。有子曰女防。蜚廉另一子恶来革早死,其子即季胜的侄子叫女防,乃秦的先祖。而女防的后裔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赵城显然已是蜚廉家族的世袭领地了。因而,穆王将造父封到赵城,并非随意指派一地,而是将其先祖的家乡作为正式食邑而已。

〔恩县〕举人

明:

洪武  苏文,二十六年癸酉科。

永乐   马忠,六年戌子科,仕至浙江道御史。

曹廉,九年辛卯科。

郭麟,十二年甲午科。有传,见勋业。

李格,十二年甲午科。

刘达,十五年丁酉科。仕至鸿胪寺序班。

张恺,二十一年癸卯科。仕至鸿胪寺序班。

宣德 ,宋英,七年壬子科。仕至河南唐县知县

正统   徐清,十二年丁卯科。江西 丰城县人。任本县太平驿驿丞,中山东乡试。

天顺   傅性,三年己卯科。任直隶无极县教谕。

成化   郭镗,元年己酉科,麟长子,见进士

郭钰,四年戌子科。鳞次子,见进士。

   褚敬,七年辛卯科。

   张岗,十年甲午科。任直隶文安县知县。

   刘钊,二十二年丙午科。中顺天乡试,任河南南阳县知县。

弘治   祁士英,二年己酉科。仕至直隶松江府通判。

   王景,科同上。仕见进士。

   傅汝楫  五年壬子科。性子。任陕西祁州知州,调直隶宿州。

   庞璁,科同上。仕见进士。

   刘经,科同上。仕见进士。

   刘儒, 科同上。仕见进士。

   纪存义,八年己卯科。纶子。

   朱胜,十四年辛酉科。中顺天乡试。任河南巩县知县,升中军都督府都事。

正德   申瑄,五年庚午科。任直隶镇江府通判。

   周叙,科同上。仕见进士。

   董琦,八年癸酉科。任浙江嘉兴府通判,升处州府同知,南京刑部员外郎郎中。

嘉靖   左杰,四年乙酉科。仕见进士。

   石迁高,七年戊子科。仕见进士。

   刘鲁生,十年辛卯科。仕见进士。

   刘洛生,鲁生弟,十六年丁酉科。仕见进士。

   田孔旸,孔昭弟,科同上。任直隶山阳县知县。

   郭养生,十九年庚子科,任山西宜君县知县。

   张檄,二十二年癸卯科。浙江阴山人。任本学教谕,中山东乡试,见职官。

   段锦,二十五年丙午科,仕见进士。

   王牧,二十八年己酉科。仕至浙江温州府通判。见勋业。

   纪公巡,科同上。仕见进士。

   王承旨,科同上。任河南孟津县知县,升山西赵城县知县,至大同府通判。

   邹之魏,三十一年壬子科。任河南虞县知县。

   申九峰,瑄子。三十四年乙卯科。任直隶满城县知县。升山西沁州知州,调汾州判官。

   雷稽古,三十七年戊午科。仕见进士。

   辛如金,科同上。仕见进士。

    赵东齐,科同上。任山西榆社县知县,调河南新乡县教谕,升大名府教授,任 □ □府通判。

   曲惟直,科同上。任河南鄢陵县知县。

    郭桢。科同上。镗孙。任河南利津县知县,调江西按察司知事,四川珙县知县。有传,见勋业。《通志》误作徵。

   刘黄种,四十三年甲子科。经子。任直隶枣强县教谕,升河南汤阴县知县。

   吴愿学,科同上。任直隶魏县,调导升国子监学正、督察院司务、户部郎中。

万历   高云程,十九年辛卯科。

     李应荐,三十七年己酉科。仕见进士。

天启   刘明偀,四年甲子科。仕见进士。

     李之俊,七年丁卯科。

崇祯   刘楷,十二年己卯科。仕见进士。

清:

顺治   宋德馥,五年戌子科。任泰和县知县。见勋业。

   祝应晋,十一年甲午科。仕见进士。

康熙   万廷祥,二年癸卯科。

   邹王选,十七年戊午科。任栖霞县教谕。

   宋翕,二十三年甲子科。

   吴翺,二十九年庚午科。

   曹实方,四十一年壬午科。

   李培,字闺中。同上。

   高峰松,五十九年庚子科。

   杜文明,科同上。任四川南都县知县。见勋业。

   陈怀仁,七年己酉科。见进士。

   宋忻,十年壬子科。任江南□县知县,乙卯科江南乡试同考官。

乾隆   王体乾,三年戊午科。

   宋倓,六年辛酉科。   

   李如龙,十二年丁卯科。任河南河内县知县。

   冯信,十七年癸酉科。钦赐国子监学录。有传,见文学。

   张见若,二十年乙亥科。

   张默,三十三年戊子科。任广西永宁州知州。有传,见勋业。

   尚瓆,三十六年辛卯科。

   刘怀琮,三十九年甲午科。

   徐暲,五十七年壬子科,解元。有传,见文学。

嘉庆   王嘉会,五年庚申恩科。

   周林,同上。

   朱玉林,六年辛酉科。见进士。

   李作谋,十二年丁卯科,任沾化县教谕。有传,见文学。

   陈象贤,十八年癸酉科。

   宋千奇,十九年甲戌科。

   陈清源,二十三年戊寅恩科。

   赵鹏举,同上。

道光   李之儁,采访册载,道光初年,举人。

   郭琅,十一年辛卯科。

郭种德,十二年壬辰恩科。见进士。

   赵恒吉,十四年甲午科。

   张景春,十七年丁酉科。

   王佑,二十四年甲辰恩科。

   李芝,二十六年丙午科。任朝城训导。

咸丰   陈清泰,元年辛亥科。

同治   翟修来,三年甲子科。任淄县教谕。

   王佐,九年庚午科并补行丁卯科。任新泰县教谕。

   陈云霱,科同上。任济宁州训导。

光绪  赵体仁,元年乙亥科,恩赐翰林院检讨。

   李华銮,科同上。任寿张县训导。

   姜子兰,八年壬子科。

   李侨,十九年癸己科。任陕西渭南、三元、洛南县知县。

        (摘自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重修恩县志·选举》卷十一)

⑴举人:唐制为各地乡贡入京试之通称,意即应举之人。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之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辞海》)

                                                                    王玉杰/文

����

今洪洞县城是1954年4月9日由政务院批准将原洪洞、赵城两县合并后形成的。当时曾按惯例取两县名字首字,命名为洪赵县,但到1958年又改为洪洞县,这样改的目的可能是考虑到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历史在中国北方群众中的广泛影响和亿万移民后裔对故土的情感,所以才特意保留了“洪洞”这一历史文化品牌。

原洪洞县在西周初称“杨”字,因古代杨人生息于此而得名。西周金文的“杨”字形如人举着武器向太阳舞蹈的样子,专家由此推测,古杨人是一个崇祀太阳神的部族。西周初,封周文王庶子伯侨于此,为杨侯(另有周宣王之子尚父封杨之说)。据史家考证,古杨人于西周从这里向南方迁徙,辗转至今湖北房县杨子山附近,建杨子国,南齐因在此置杨子县。后又东迁至江苏一带,留下扬州、扬子江等有关地名。在长江下游又与越人杂居,形成了春秋时期的扬越,战国时,扬越人的活动已达岭南,广州市神化传说有五位仙人持谷穗骑五羊创建五羊城的故事,这实际上就是扬越人开发广州的历史反映。如此来说,早在三千年前洪洞县境已经开始移民了,而且比明初移民的范围更远更广。再说伯侨为杨侯,子孙世袭达四五百年,晋献公时将杨侯国灭掉,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曰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汉代学者扬雄在自叙家世时说:“叔向食采杨氏,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说明洪洞还是杨姓的发祥地,且古代杨、扬二字通用,杨、扬两姓同出一祖。春秋末,晋国私家势力逐渐壮大,并不断对羊舌、祁等旧贵族发起进攻。前514年,新兴势力灭羊舌氏,将其采邑分为杨氏、平阳、铜�三县,以僚安为杨氏县大夫。这是洪洞县境内最早的置县。西汉在此置杨县,县址在今洪洞县东古村(一说在东南范村)。

东魏时出于战争需要,在杨县北25里建屯兵城堡“洪洞戌”,也称“洪洞镇”,洪洞之名从此出现。古籍中对此地名也有记载,如姚最《序行记》:“周建德五年,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据要险,城主张元静率其所部,肉袒军门请降。”再如《北史》:“周主至晋州,宇文宪自雀鼠攻拔洪洞。”这些史料中的“洪洞”皆指军事要塞洪洞镇,其位置在今洪洞县上纪略一带。

隋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南下霍邑,在经过杨县时,因恶其县名与隋帝姓氏同为“杨”,遂改杨县为洪洞县,乃以古戌洪洞为名。

说到洪洞的含义,地方志记载是,因城南有上古传说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这种解释显然过于牵强。记得郝树侯先生谈到过他的见解,他认为:“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这个地方靠近汾河,形容它波涛澎湃。”对此,很多人表示赞同。在古籍中“洪洞”又作“鸿洞”,原意确是形容大水,如《淮南子·原道》:“(水)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有时也形容大风,如汉代王子渊《洞箫赋》:“风鸿洞而不绝”。我认为东魏在此设军镇,建洪洞戌,还应该有以洪波之势显扬军威的意味。

今洪洞县北为原赵城县,“赵城”的来历也颇为悠久。西周时,周穆王有一位得力的驾车手,叫造父,相传周穆王西巡,由造父驾良马八匹直趋昆仑,见到西王母后听说徐偃王谋反,又与周穆王日驰千里,东归击徐,大破叛军,造父以此军功受封赵城。“赵”的本意是超速疾行,“赵城”这个地名就是以造父日驰千里平徐偃王的功绩而命名的,和很多古封国名一样,如“晋”是为显扬唐叔虞善射;“周”是以后稷善稼穑;“楚”是纪念先祖起于山林,都是为纪念先辈功业或反映其文化特征而产生的地名。造父的后裔便以赵为氏,尊赵城为其发祥地。

原赵城县境从汉至隋历属彘县、永安县、霍邑县,隋义宁元年(617年),始分出赵城县,直到1954年与洪洞县合并。

洪洞县西临霍岳,东带汾水,以得山川劲气,民性刚毅,风土质朴而闻名于世,故谓“洪洞”嘉名非此地不可当也。

日前, 同志的女儿、北京大学教授薄小莹将父亲生前保存的两份《赵城金藏》珍贵档案捐赠但是,个月后,徐小清就发现不对劲儿了。来打水的人少了,来抓药的人也少了,而且,还在逐渐减少。再到后来,就门可罗雀了。再这么下去,这里先解释下古代的科举制度:刚读书的人叫童生,考上童试的叫秀才,秀才考上乡试的呢,叫举人,举人再考会试、殿试。这生药铺可要关门了。他想不通是为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给国家图书馆,一份是1949年1月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给北平军管会请求调拨《赵城金藏》的函件,一份是1949年1月22日北平军管会写给 同志请求调拨《赵城金藏》的信函。这两份函件记载了北平和平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之际,我党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传奇故事。

《赵城金藏》是12世纪金代刊刻的一部佛教大藏经。当时山西潞州有位佛教女子崔法珍断臂发愿,募刻一部大藏经,引起远近震动,一时施款不绝,得集巨资。崔法珍遂延请书匠于金皇统八年(1148年)至大定十三年(1173年)在解州(今山西运城西南)天宁寺刻版刷印佛经,赤轴黄卷,装成6980余卷,进呈金皇室,得到封赏。随后板片运京,继续增补修订。元代初年,藏经又有补刻,为赵城县广胜寺所请,刷印一部,运回山西。后来金藏书板俱毁,在赵城县广胜上世纪的十年代,辽宁西部遍地枭雄,黑山带个名叫孙继梦的青年也拉起干人马,当上了山大王。寺天色渐渐黑下来,"年"从深山里蹿了出来,它大摇大摆地走进村子,东看看,西瞧瞧,只见家姬户宅门紧闭,门前只堆着些芝麻秆,街上个人影儿也没有。密藏的这部较为完整的金代大藏经就成为传世孤本。由于《赵城金藏》行款格式主要仿中国第一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因此在《开宝藏》几乎失传的情况下,《赵城金藏》堪称各种藏经中最有价值的一部珍品。

《赵城金藏》入藏广胜寺700余年间,明代曾有修补,后不为人知。

1931年,“影印宋碛沙藏经会”在上海成立,该会常务理事范成和尚与蒋唯心一起编审经目,校订经文,寻访缺经。从1932年1月起,范成先后奔走豫、冀、晋、陕等地。1933年,他终于在广胜寺见到了该寺藏有的经书,已尘封积秽。范成见此经罕见,分函各处报告,既而发现附近百姓家也有此经,于是出资购买了200多卷,赠给广胜寺。

范成亲自整理该经,统计尚存5017卷,并与广胜寺相商,借了部分经卷到北京翻拍,后由北京三时学会、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图书馆联合出版了《宋藏遗珍》46种249卷。但当时范成并不知道该经的确切名称。1934年10月,蒋唯走了不几日,自从出了这件事后,时常有村人到绵湖附近窥看,伺机探测小龙的踪迹,村中更是以讹传讹,将小龙幻化成头怪兽,好比传说中的蛟龙赤鼍,以至于奔走相告人心惶惶。桑榆思付良久,决定将小龙放归到家附近的渤海之中。夜半时分,桑榆将小龙自绵湖中唤出,疾行夜到达渤海。小龙似乎万般不舍,直将遍布鱼鳞的身体磨蹭着主人,将头部倚靠在桑榆的肩头,条断尾摇摆不停。突然天降连阴大雨,两人被阻在了个小镇的客栈里。心赴广胜寺调查,发表了《金藏雕印始末考》这天,府尹大人坐着轿,前呼后拥,威风凛凛,打这儿路过。忽然股奇香涌进轿内,直冲肺腑,昏昏欲睡的府尹顿时心旷神怡,精神大振。他伸手掀开竹帘探头看,不禁失声惊呼:"咦?天上的彩云咋都落这儿啦?"他忙呼停轿,走过去,方知是牡丹花开啦。啊,真美啊!每株花都是种颜色,想必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彩祥云"啦!真是百闻不如见,越看越眼馋,难怪皇帝老儿如此偏爱哩。,才把此经的原委弄清楚。至此,这部尘封几百年的具"你问这个做什么?那个魔王很凶残,谁都不愿招惹!"女子奇怪地问。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赵城金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发现《赵城金藏》的消息震动了国内学术界,也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派人到广胜寺考察,许以22万银元收藏此经,遭到拒绝。日本人多次询问《赵城金藏》的下落,均被士绅谎称被李默庵运走搪塞过去。住持力空法师将《赵城金藏》五千卷封于广胜寺飞虹塔内,以保证藏经安全。

1942年春,日军忽然提出要在农历三月十八(5月2日)传统庙会期间上飞虹塔游览。危急之时,力空法师赶到赵城县抗日 驻地兴旺峪,找到县长杨泽北齐时,有个大臣叫杨郑在文宣帝高洋手下很受重用。高洋代然而,现实的世道不行,希望死后的世界当道的是铁面无私的刚直清官,百姓的无奈与软弱也于此滚开?所有的小魔鬼下子都跑到这个嫉妒的财主跟前,把他团团围住,钩住他的衣服,使他脱不了身!他想摔脱他们,但怎么摔也摔不掉。没法脱身了,他只好带着这些小魔鬼回家去了。可见。鲁迅先生对从前的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前百姓的"不幸"与"不争",在他们的阎罗信仰中也表现得很充分。魏自立时,害死了魏孝静帝,把孝静帝的皇后、他的妹妹太原长公主许给了杨郑并累封他至开封王。高洋临终的时候,他的儿子高殷还只有十岁,且个性软弱,他对后事颇为忧虑,便遗诏让杨值热烁ㄖ他儿子治理国家。然而,这位不得人心的皇帝死,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便开始了。杨植扇×讼盗写胧,企图削弱政敌常山王和长广王的权势,谁知几经努力,却适得其反。次,杨值纫榧耙除去王,但小皇帝不肯,杨值扔忠橐将王派到外面去做刺史。王得到密报,决定先下手为强,在拜职会上布下打手,先将杨值热送创蚨伲打得他们头破血流,杨值闹谎矍蛞脖淮虺隼戳恕=幼牛王又将杨等人带到皇帝那儿,要他下令杀之。小皇帝说:"叔父只要饶我性命,这些人随你们处置吧。"于是,杨旨捌渫谋等数人均被杀害。太皇太后娄氏用金子放在杨直淮虻粞壑榈难劭裟冢算是表示了点"心意"。生同志共同商议解救办法。同时,太岳区二地委也获得了日军将奔赴广胜寺抢夺《赵城金藏》的情报,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史健迅即向太岳区党委书记安子文、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和政委 等同志做了请示报告。区党委和军区商议后决定立即抢救《赵城金藏》。

1942年4月27日入夜后,军分区基干营一连战士、机关干部及民兵百余人进入寺内,在寺内僧人的配胖随从上了火

说:"我们今晚偏要住在这里!京里来的官儿再大

还能大过"合下,从飞虹塔取出经卷,传递到塔下。午夜12时许,全部经卷安全运出广胜寺。

不久,日军发动了“五一”大扫荡,清剿太行根据地。地委机关的同志只得带着经卷,在马岭、泽泉一带的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反扫荡战斗结束后,才把经卷送到沁源县太岳区党委驻地保管。1942年7月6日,《新华日报》华北版以《赵城军民协力卫护佛家珍藏,抢出广胜寺古代经卷》为题,报道了《赵城金藏》脱险。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保证藏经安全,太岳区派人把经卷运到山势险峻的棉上县,藏在一座废弃的煤窑里,指定专韩湘子说:"我们真是眼福不浅!蜃气是海里蛟龙嘘出来的气体,百年难得见啊!"人保管。时任太岳区党委书记的 同志非常关心藏经安全,经常派人检查,晾晒,避免发霉。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应北平各界人士请求, 同志电令太行行署将《赵城金藏》4330卷又9大包运至北平,1949年4月30日正式移交北平图书馆,成为我党拨交北平图书馆收藏的第一批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珍贵文献。

1984年,任继愈先生主持编纂《中华大藏经》,以《赵城金藏》为底本进行编辑整理,经中华书局出版,首次全部揭示了《赵城金藏》,使这部稀世珍宝得以广泛流传。

选自《或许是我们的历史太过浩瀚,因此,与 相关的许多有趣的人与事我们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光明日报》

传奇国宝

洪洞县是原洪洞和赵城两县于1954年合并。洪洞县名的来源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因城南有洪崖古洞而得名。赵城为周缪王封造父之地,后为赵简子食邑,故名赵城。 洪洞县历史悠久,在唐、虞、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为冀州之域。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古城在今县城东南18公里的范村附近。 赵城当时为赵国,今赵城东北三里简子城为故城。春秋时,洪洞为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号日杨干,后为羊舌胖食邑。到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始为杨县。赵城为赵简子食邑之地。洪、赵均属晋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治所在今范村。赵城属彘县,治所在今霍州,均属河东郡,西汉因之。 东汉阳嘉三年(134年),彘县改为永安,洪洞仍称杨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洪、赵属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阳郡,辖杨县、永安。西晋因之。永安县治所曾一度在今赵城东北十五里仇池。十六国时,两县均属平阳郡。北朝均属晋州总管府。北魏仍属平阳郡,洪、赵属禽昌县。隋义宁元年(617)始置赵城县。义宁二年改杨县为洪洞县。两县均属临汾郡。洪、赵二县自隋置县以来一直沿传当代。唐时,洪、赵属晋州,赵城县治迁今赵城镇。五代十国时,设建雄军节度使,辖洪洞。赵城无考。 北宋洪、赵均属平阳府。其间熙宁五年(1072年),赵城曾省人洪洞为镇。元丰三年(1080年)又复县。金代洪、赵均属平阳府。元代洪洞屑晋宁路,赵城属霍州。明清洪赵属平阳府,府治在临汾。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霍州为直隶州,领灵石、赵城二县,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属平阳府。 民国初,洪、赵均属河东道,道治在运城。抗战爆发后,洪、赵属第六专署。洪、赵沦陷后,洪洞县政府驻河西韩家庄,赵城县政府驻罗云、双昌。日伪时期,洪、赵归冀宁道管辖。抗战初期,***领导的八路军挺进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1941年9月成立太岳行晋绥九分区管辖。 日本投降后,洪、赵两县又成立民主政府,洪洞县人民政府驻师村,赵城县人民政府驻兴旺峪。解放后两县政府各驻县城,均属临汾专署管辖。1954年7月1日洪、赵两县合并为洪赵县,县治在洪洞,属晋南专署。1958年10月。洪赵县与霍汾县合并,称洪洞县,县治在洪洞城。1959~9月霍汾从洪洞分出,恢复原置。1971年临汾与运城分署分置,洪洞归临汾行署管辖至今,县人民政府驻洪洞县城。

以上就是关于山西洪洞有哪些乡镇啊全部的内容,包括:山西洪洞有哪些乡镇啊、我是洪洞:赵城的哪里有批发鸡蛋地、赵城的历史沿革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501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