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线姬鼠是什么

黑线姬鼠是什么,第1张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又名田姬鼠,长尾黑线鼠。

形态

体长为65~120厘米,体型较细瘦。耳壳稍长,9~16毫米。四肢较长,细弱。尾细长,比体长略短,50~107毫米。尾毛不发达,鳞片裸露呈环状。体背毛一般为棕褐色,但因不同的环境和年龄而有所不同。通常处在林边和灌丛下的毛色多灰褐,带棕色。农田、荒地的个体棕色较重,或沙褐色。年龄大的老鼠毛色较深,幼鼠则较浅。从耳间沿脊背至尾基部有1条黑色的条纹,此纹在北方亚种较宽而黑,宽度3~4毫米,宁波亚种则不清楚。腹面与四肢内侧毛色灰白,体侧与腹面毛色界限不明显。尾背毛色比腹面略深。头骨较狭,眶上脊明显,向后与颞骨相连。臼齿咀嚼面有3纵列丘状齿突。第一、二上臼齿,具发达的后内齿尖。第三上臼齿咀嚼面内侧具两个突角,前面为一个孤立的圆形齿叶。

生态

该鼠性喜潮湿,以水田、水浇地、灌丛、鱼池旁等土壤湿度大的地方较多。其洞穴多建于田埂、渠道、坟地、路基等地。以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地块为多。农田内草荒重的更适于其栖息。

洞系结构比较简单,洞道浅短,大多有洞口2~3个,巢为圆球形,以干草、作物茎叶和树叶做成。北京地区1年3~4胎,1胎4~8仔,多时达10仔。

食性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在农田多以稻谷、麦粒、瓜籽、菜籽为食。在冬天多吃草籽和干草。解剖胃除发现上述食物外,还有昆虫和植物的绿色茎叶。

该鼠在北京郊区为全生境分布。国内分布也很广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除取食作物种子外,还是重要的疾病传播媒介,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1、田鼠

田鼠是仓鼠科的一类,包括五属,与其他老鼠比较,田鼠体型较结实,尾巴较短,眼睛和耳较其他鼠科小。田鼠可在多种环境中生活。多为地栖种类,它们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树根、岩石下的缝隙中做窝。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也有的昼夜活动。

2、仓鼠

仓鼠亚科(学名:Cricetinae):在生物分类学上是仓鼠科中的一个亚科。共7属18种,其中中国有3属8种,通称仓鼠。除分布于中亚地区的小仓鼠外,臼两颊均有颊囊,可将食物暂存口内,搬运到洞内贮藏,故又称腮鼠、搬仓。

眼小 ,耳朵被毛,耳壳显露毛外。体长范围从50毫米到340毫米,腿短,脚宽,尾巴粗短。温带陆生动物,在开阔的地区最为常见。

3、松鼠

松鼠,隶属啮齿目松鼠科,泛指一大类尾巴上披有蓬松长毛的啮齿类动物,现存约有58属285种,分布遍及南极以外的各大洲(在大洋洲为引入种)。

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生活在树上、有毛茸茸的大尾巴、会抱着松果啃的松鼠,其实只是松鼠科物种中的一个小分支。

从海拔6000余米的雪山到太平洋中的热带岛屿,从西半球到东半球,除了接近极地或者最干旱的沙漠中气候极端恶劣、植被极其简单乃至没有的区域,松鼠科的物种活跃在各种陆地生境下,有的还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4、姬鼠

姬鼠是鼠科姬鼠属的通称。该属约有13种,是古北界特有种,中国有6种。似小家鼠,但体型较大,形细长,尾较长但不能卷曲,面部狭长;耳壳较大,背部毛色灰黄、灰褐或红褐色。

栖息于森林、草原、农田、住宅及绿洲。喜湿润。在倒木、树根、枯枝落叶下、田埂、墙角等处筑巢。夜间活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亦吃昆虫。

5、竹鼠

竹鼠(学名:Rhizomyidae),是属竹鼠科、竹鼠属的一种动物,因吃竹而得名,主要以竹子、芒草、植物茎秆等为食。

野生竹鼠十分珍贵,全世界共计有3属6种:非洲竹鼠属2种(东非的特有种)、竹鼠属3种、小竹鼠属1种(亚洲特有,见于中国中南部,如湖南省郴州地区),在中国有1属3种。竹鼠主要栖息于非洲东部和亚洲南部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灌丛和竹林中。

竹鼠在中国已被大规模养殖,已成为具有经济效益的养殖产业之一。野生竹鼠可能带有病毒,不可食用,市场上流通的竹鼠及其制品,都是来源于人工饲养。花白竹鼠、大竹鼠、中华竹鼠、小竹鼠都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私自捕捉违法。

百度百科-鼠

每年春季3月和秋季8月是防治黑线姬鼠的最佳策略性防治适期。

春季3月气温已开始回升,黑线姬鼠活动日趋频繁,并开始繁殖,此时灭鼠既能减少春季繁殖量,收到“杀一灭百”的效果,对控制全年的害鼠数量将起很大作用,又可保证春播作物全苗、正常生长,减轻播种期鼠害程度;同时3月农田鼠粮少,此时处于冬后复苏的黑线姬鼠,大量出巢,饥不择食,容易取食毒饵,灭鼠效果好。秋季8~9月秋收作物日渐成熟,黑线姬鼠进入秋季繁殖高峰期,害鼠密度上升,此时灭鼠既可保证秋收作物顺利成熟收获,颗粒归仓,减少鼠耗损失,还可起到压低越冬基数,减轻翌年鼠害的作用。

按作物生育期划分,黑线姬鼠防治适期每年有3次,第一次在春播前夕,第二次在秋收作物孕穗(结苞、结荚)期,第三次在秋收作物成熟期。农作物的各个生育期,受鼠类的为害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水稻主害期一般在分蘖盛期和孕穗至齐穗期,玉米在播种期和果穗灌浆期,小麦在孕穗期。在防治适期确定时,可视其田间鼠害发生的严重程度,结合防治指标来确定;当田间鼠密度超过防治指标时,应及时作出防治适期预报,做好灭鼠工作的准备。

黑线姬鼠的形态:黑线姬鼠又称田姬鼠、长尾黑线鼠、黑线鼠。为中小型鼠类,体长65~120毫米。耳壳稍长,9~16毫米,四肢较长,细弱。尾细长,比体长略短,为50~110毫米。体背毛一般为棕褐色,但因不同的环境和年龄而有所不同。

通常在林边和灌丛下的毛色多为灰褐,带棕色。农田、荒地的个体棕色较重,或沙褐色。年龄大的老鼠毛色较深,幼鼠则较浅。腹面与四肢内侧毛色灰白。背腹间毛色分界明显。尾背面毛疏呈两色,背面棕灰色,腹面白灰色,前后足背面污白色。

黑线仓鼠体型肥壮,体长60~105毫米。体重17~40克,头较圆,吻较钝,有颊囊(黑线姬鼠则无)。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毛与腹毛分界明显。尾毛上面(背面)深褐色,下面全白色。耳缘有白色的狭环。前肢下部与前后足背面的毛均为白色。该鼠最大的特征是背中央有1条黑色纵纹,从头顶延伸至尾根,故名“黑线仓鼠”,但不及黑线姬鼠的条纹明显。尾较短,其长度约为体长的1/4。有4对乳头。

黑线仓鼠与黑线姬鼠可以从体型、毛色、纵纹、尾长短等方面区分。大仓鼠体型较黑线姬鼠、黑线仓鼠明显粗大,体长在140毫米以上,体重80~160克。头钝圆,有颊囊,耳短且圆,耳缘具很窄的白边。背毛呈深灰色,侧毛较淡。腹面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毛基灰色,尾长不超过体长的1/2,尾毛短而稀疏,上下均为暗褐色,后足背面白色。此鼠与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在形态上最大的区别是背中央没有黑色条纹。在生活习性上黑线仓鼠、大仓鼠与黑线姬鼠的最大差别是前两者具有贮(盗)粮习性,因此,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要比黑线姬鼠大。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黑线姬鼠的繁殖特征:

黑线姬鼠在同一地区种群总性比接近1∶1,雌、雄个体数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种群性比符合1∶1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性比比较稳定。黑线姬鼠在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性比是经常变化着的,而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变化差异较大。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性比具有显著差异,在年轻个体中,雌鼠多于雄鼠,老年个体雌鼠少于雄鼠,这可能与雄鼠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比雌鼠强,或雌鼠受繁殖影响、死亡率高有关。同时也表明黑线姬鼠雄鼠的平均生态寿命比雌鼠长。

室内人工饲养的黑线姬鼠全年均可繁殖,妊娠期为18~21d,胎仔数为2~7只。黑线姬鼠繁殖能力强,在自然条件下,冬季一般不繁殖,但在某些地区冬季也可繁殖,这可能与各地冬季气候条件有关。浙江杭州冬季可见怀孕雌鼠;在江西安义地区周年均可繁殖,冬季极端低温-6℃,仍有少量雌鼠怀孕;在四川省什邡、广汉、中江县终年繁殖,冬季怀孕率为163%。在我国北方地区繁殖期较短,一般4~10月,其北则在5~9月;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黑线姬鼠的繁殖季节从2月开始,多数在3月、11月结束,有的地区1~12月均可繁殖。

黑线姬鼠的繁殖期和繁殖高峰因地而异。黑线姬鼠繁殖高峰在44°N以北只有单个,高峰期多出现在6~9月,如黑龙江绥芬河黑线姬鼠繁殖高峰在7~9月;东北三江平原黑线姬鼠3月开始繁殖,繁殖高峰在6~8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均出现两个繁殖高峰期,第一个繁殖高峰期(春繁峰)比较稳定,在辽宁、甘肃、河南、江苏、上海、安徽、山东、四川、浙江、湖南、贵州等地,在北京地区繁殖高峰推迟到5~6月,在江西安义、浙江台州、贵州息烽繁殖高峰提前到3~4月;第二个繁殖高峰期(秋繁峰)持续时间长,有的地区有的年份可从7月(湖南湘西、贵州雷山)持续到11月(四川什邡、广汉),多出现在8~9月。繁殖高峰期出现的早迟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食物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辽宁营口地区黑线姬鼠在4~5月和9月出现两次繁殖高峰;山东黄河口黑线姬鼠繁殖期在4~10月,在5月和8~9月出现两个繁殖高峰;北京地区黑线姬鼠的繁殖季节为4~10月,在5~6月和7~8月有两个繁殖高峰;在甘肃黑线姬鼠每年4~5月和8~9月出现两个繁殖高峰期;在江苏省泰县、江宁以及通州,黑线姬鼠在4~5月和8~9月出现两个繁殖高峰期;上海地区黑线姬鼠2月下旬和3月中旬进入繁殖期,4月出现第一个怀孕高峰,到8月又形成第二个怀孕高峰;安徽淮河沿岸一带黑线姬鼠3~10月为繁殖季节,当年11月至翌年2月停止繁殖;江西安义地区黑线姬鼠3~4月出现第一个繁殖高峰,10月出现第二个繁殖高峰;川西平原黑线姬鼠繁殖季节在2~11月,在5月和9~11月出现两个繁殖高峰期;四川平原黑线姬鼠主要繁殖期在3~11月,5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繁殖高峰;湖南洞庭平原黑线姬鼠3~11月为主要繁殖期,其间的两次妊娠高峰,前峰在4~5月,峰尖出现在4月,后峰在7~10月,峰尖出现月份各年度不一致;在湖南益阳黑线姬鼠第一次繁殖高峰期出现在4~5月,第二次繁殖高峰期出现在9~10月;浙江杭州、义乌黑线姬鼠在4~5月和7~9月出现两个繁殖高峰期;浙江缙云黑线姬鼠在4~5月和8~9月出现两个怀孕高峰;浙江平原黑线姬鼠主要繁殖期在3~11月,4~5月和9~10月为繁殖高峰期;在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主要繁殖期在3~10月,其间出现两次妊娠高峰,前峰比较稳定,多出现在4~5月,后峰持续时间长,有的年份可从7月持续到10月,多在8~9月,12月至翌年2月为繁殖休止期;贵州省岑巩县黑线姬鼠在4~5月和8~9月出现两个怀孕高峰;浙江平原黑线姬鼠主要繁殖期在3~11月,4~5月和9~10月为繁殖高峰期;在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主要繁殖期在3~10月,其间出现两次妊娠高峰,前峰比较稳定,多出现在4~5月,后峰持续时间长,有的年份可从7月持续到10月,多在8~9月,12月至翌年2月为繁殖休止期;贵州省岑巩县黑线姬鼠一年内呈现两个繁殖高峰期,前峰在4月,后峰出现在9月;贵州省雷山县黑线姬鼠每年4月出现第一个怀孕高峰,6~7月出现第二个高峰;贵州省息烽县黑线姬鼠在3~4月和8~9月出现两次怀孕高峰期

以上就是关于黑线姬鼠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黑线姬鼠是什么、鼠科动物有哪些、什么时期适合防治黑线姬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3038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