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教皇国的来历

梵蒂冈教皇国的来历,第1张

梵蒂冈教皇国来历:

751年,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土最终全部沦丧于伦巴底人之手。罗马地区彻底切断了和拜占庭帝国的联系。

教皇司提反二世通过向法兰克人领袖“矮子”丕平大献殷勤,从而解除了伦巴底人的威胁。司提反采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动。

包括批准后者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而自立为王。司提反还封丕平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丕平率军在754年进入意大利。

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丕平两次率军进入意大利迫使伦巴德国王爱斯图夫投降,把夺自拜占庭的原拉文那总督区的地方交给教皇及其继任者进行统治。于是出现了教皇国。

扩展资料:

梵蒂冈城,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一个内陆城邦国家,为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圣座的所在地,也是教宗驻地所在。

作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冈也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其前身为教宗国。

自1929年起以《拉特兰条约》确定为主权国家,接受圣座的直接统治,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由于圣座的行政机构罗马教廷大部分机关均座落于梵蒂冈城内,故人们在使用梵蒂冈一词时,可能指梵蒂冈城国、梵蒂冈地区、圣座、或教宗的居所,端看其使用的场合而定。

虽然梵蒂冈并未制定任何有关官方语言的法律,但以意大利语最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冈常以意大利里拉及梵蒂冈里拉作为其境内的通用货币。

意大利加入欧元区后,梵蒂冈与欧盟签订特别协议,发行小量铸造的属于梵蒂冈的硬币,作流通和收藏之用。

虽然梵蒂冈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但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重要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皇国

各种教皇、主教

比较著名的:

公元741年,矮子丕平继承父位,担任了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掌握了

第一任梵蒂冈教皇扎恰里(741—752)

公元741年,矮子丕平继承父位,担任了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掌握了实权。但他并不满足,还想获得王国最高荣誉,篡夺王位。丕平不想使篡位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惹起他人反感,他也需要勾结教皇,寻求教皇方面的支持,使自己篡位称王披上合法的外衣。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派出使臣去见罗马教皇扎恰里(741—752),切实了解教皇对丕平夺取墨洛温王朝的王位的态度,然后决定对教皇的取舍。使臣来到罗马谒见教皇,并向教皇提出了如下问题:“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做国王好?”教皇面对使者的提问,自然懂得矮子丕平的用意,于是讨好地答复道:“在我看来,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掌权者应为王。”得到教皇的认可,矮子丕平便马上动手,在法兰克贵族及其附庸的苏瓦松会议上,“根据全体法兰克人的拥戴,众主教的奉献和贵族的宣誓”,废黜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把他关进修道院作僧侣,终于在这年11月达到篡位称王的目的,建立起了加洛林王朝。新即位的教皇斯提芬三世(752—757)则亲自到高卢为新国王举行宗教仪式。教皇模仿圣经上所载以色列——犹太国创始人大卫王(前1013——前973)的榜样,将丕平和他的妻、儿涂上圣油。这一仪式使新王朝的国王具有一种神圣的色彩,表示国王是“蒙上帝之恩当选”的神权国王,从而使丕平担任的国王成为上帝在世间统治的代表。

格里高利七世

俗名希尔德布兰,青年时留学法国和德意志,后入修道院成为修士。曾在格列高利六世的手下任职。领导克吕尼运动。1054年被任命为副补祭,成为左右新教皇人选的关键人物。1058年助尼古拉二世上台后,被擢升为大副祭。1059年4月13日颁布著名的教皇选举法,规定教皇只能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世俗封建主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得干预,并禁止买卖圣职和教士婚娶。1073年4月22日当选为教皇,称格列高利七世,继续领导与推动克吕尼运动,鼓吹教皇权力至高无上,反对世俗君主操纵主教叙任权。从而使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间的权力之争日趋激烈。1076年2月在罗马公教会议上宣布革除亨利四世教籍,废黜其帝位,迫使亨利四世于1077年冬季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教皇声威大震。亨利四世的地位稳定后,于1084年3月21日举兵攻占罗马,另立教皇克雷芒三世。格列高利七世逃到南方的萨莱诺城。1606年教皇保罗五世追谥其为圣徒。

英诺森三世 Innocent Ⅲ(1160-1216)罗马教皇(1198-1216在位)

在巴黎大学攻读神学,并曾闭门研修神学理论,1198年当选教皇。在位期间教廷权势达到历史上的顶峰,积极参与欧洲各国的政治斗争,曾迫使英国、丹麦、葡萄牙、瑞士等国王称臣。由曾发动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镇压异端阿尔比派,批准天主教多明我会与方济各会成立,1215年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公会议,颁布了圣餐变体说教义。

庇护十一世,(Pope Pius XI,1857年5月31日~1939年2月10日)

第257任教皇(1922~1939年在位)。原名安布罗吉奥·达米亚诺·阿希尔·拉提(Ambrogio Damiano Achille Ratti)。生于米兰附近小镇德西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79年受神职,是神学者和古抄本研究家,曾任梵蒂冈图书馆馆长。继承其前任本尼狄克十五世(本笃十五世)的纲领,为建立梵蒂冈和意大利政府间的良好关系,为世界和平而努力。先后同受一战恶果影响的一些国家缔结协定,加强这些国家的天主教会并使之互相联合。登位不久墨索里尼掌权。1929年同墨索里尼签订拉特兰条约。

卜尼法斯八世生平简介,卜尼法斯八世历史评价,卜尼法斯八世怎么死的?

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Ⅷ约1235—1303),罗马教皇,1294—1303年在位。他用以前任何教皇从未用过的激烈语言,进一步阐述了教皇至上的理论。他于1302年颁布的“至一至圣”教谕,是中世纪天主教会最为闻名的文件。他在此教谕中妄称:“人欲得救,必须服从罗马主教〔教皇〕。”但是,卜尼法斯八世所处的时代,与格利哥里一世、格利哥里七世,以及英诺森三世的时代不同。他面临的情形是具有强大王权的统一的民族国家在西欧的普遍兴起,所以他为坚持教皇至上而与世俗政权进行的斗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卜尼法斯八世,世俗名本笃·凯达尼,约于1235—1240年间出身于意大利阿南尼的凯达尼贵族家庭。曾在意大利托蒂、斯保莱托学习。1276年正式在罗马教廷任御前会议参议和宗座〔教皇〕总书记官,1281年被提升为枢机助祭。在1290—91年间,他以教皇使节身份到巴黎调停世俗君王争端,使一触即发的英法战争暂未爆发,法国和阿拉贡的矛盾也得以缓和。因此,他返回罗马后,又被晋升为枢机神父。1294年6月,教皇尼古拉四世去世,他竞选教皇,但竞争不过他的家族世仇——罗马科伦纳家族,后者推出西斯廷五世。本笃·凯达尼心怀不满,故意事事挟制新教皇,最后竟然借助于西西里的安茹·查理的支持,逼迫西斯廷辞职,自己于同年12月登极,取名卜尼法斯八世。因法定教皇任职终身,无辞职一说,卜尼法斯八世便迫使西斯廷签署承认自动辞职、其辞职具有合法性的声明,接着把西斯廷逮捕下狱,以防泄露“天机”。结果,老教皇在1296年5月死于狱中。卜尼法斯八世进而发兵讨伐科伦纳贵族,荡平他们的城垣,没收其财产,对他们施行绝罚。卜尼法斯八世与科伦纳家族为敌,使他不得善终,种下了祸根。

卜尼法斯八世在位期间,编纂了中世纪罗马教皇第六部“教会法”,汇编了自1234年以来到他任期内历任教皇所颁布的教会法规,作为罗马天主教会《教会法大全》第三部分流传下来,成为1917年以前最重要的一部教会法典,为罗马天主教会挽救其后摇摇欲坠的神权统治提供了依据。此外,卜尼法斯八世还在教会悔罪制度上,进一步发展了教皇乌尔班二世首创的教皇大赦方式,创立了“圣年”制度,或者称作大赦年制度,宣称凡是悔罪和告罪的天主教徒,在所宣布的圣年期间,到罗马朝圣,在圣彼得大堂和圣保罗大堂祈祷十五天,(罗马城内居民祈祷三十天),其罪孽皆可获得大赦。原来规定每一百年举行一次大赦年祭典,由于这个事业给教廷带来了巨额钱财,所以就改为每五十年举行一次,其后又缩短至二十五年,并从此一直流传至今。

1300年的第一个“圣年”可视为教皇成功的极点。但是,卜尼法斯在教皇史上之所以能占上一页,主要是由于他和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斗争。

从十三世纪末和十四世纪初,市民阶级开始崛起。为了统一的市场,他们与国王结盟,要求有强大的王权。西欧君主王侯也不堪罗马教皇的压制与摆布,因此,摆脱神权统治、争取独立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自1285年登位以来,依靠武力把许多伯爵的领地并入王室领地内。他要把整个法兰西民族置于他的权力之下,但罗马教皇对法国天主教徒的封建神权统治和修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却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严重障碍。这样,强大起来的王权就与专制的神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法王先是任用一批市民出身的、精通罗马法的法学家控制司法权,排斥一向把持司法机关的神职人员,接着,又想夺回国王向神职人员征税以及在世俗法庭审理有关教职人员的诉讼的权力。但是,卜尼法斯八世死死抱住“教权高于一切”的信条,寸步不让。于是双方斗争激化。

法王腓力四世为了支付英法战争(1293—98年)的费用,无视教皇的权威,不仅向法国圣殿骑士团借了一大笔款项,还直接向享有免税特权的法国神职人员征税,严重地影响了教皇的财政收入。卜尼法斯八世对此甚为恼怒,他在1296年2月24日发表通谕,阐述教会有至上的权力,规定任何人未经教皇同意,不得向神职人员征税,否则以自动受绝罚论处。法王亦不示弱,在同年8月17日下令禁止法国金银外流,驱逐教皇财政特派员,禁止教皇使臣和间谍入境。9月20日,教皇再次发表通谕,重申前令。但由于法王断绝了教皇在法国的财政来源,由于1297年7月罗马科伦纳贵族发生叛乱,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不得不接受法国主教们的请求,在同年7月31日声明不再禁止国王对教会征税,而只禁止征“苛税”,并把法王腓力四世的祖父——路易九世列为天主教会“圣徒”。这样,双方的矛盾得到和缓。但在财政问题上仍不断发生纠纷。四年后又因罗马科伦纳家族酿成激烈的冲突。

科伦纳家族的一些成员在1297年叛乱后逃到法国,在法王腓力四世的支持下,拟订了一个限制教皇权力的条例,即只许教皇管理宗教事务,每年由法国供给教皇一定数量的年俸,教皇其余一切世俗权力全由法国国王接管。此时,正值卜尼法斯八世在1300年创立第一个圣年,从中牟取了大量钱财,抬高了教皇的身价,进一步 了他统治世界的野心。当他知悉法国的这一举动后,便责承担任法国南部巴米叶的主教伯纳德·塞森特进行干预。该主教原是巴米叶地区圣安东尼修道院长,当地伯爵在法王腓力四世支持下,曾经抢劫他的修道院,双方结下仇恨。卜尼法斯八世为了向法王示威,特意把该修道院长提升为主教。当伯纳德·塞森特作为教皇使者前来指责腓力四世时,腓力四世置之不理。该主教便假教皇 大发雷霆,法王遂下令将其软禁,拟请法国世俗法庭审理。卜尼法斯八世坚持神职人员一律由教廷审理的原则,认为腓力四世的做法是对教皇权力的挑战,便针锋相对地在1301年12月4日和5日接连发出三个通谕,指责法王“骄横”,“肆无忌惮地 了教会的自由”,撤消了原来允许法王对神职人员课税的做法,命令法国主教到罗马开会讨论法国教会的处境问题。法国一些大贵族以腓力四世的名义拟定了一个敕令,指令“愚蠢得出奇的僭位者”——教皇要服从法王权威,宣布无论是世俗的或宗教的事务,法国决不听从任何外国人。与此同时,法国世俗政权大肆制造舆论,宣称在基督教会出现之前,高卢地区早有王国存在,因此,世俗政权应当领导神权。

为了赢得全国各阶层的支持,法王腓力四世于1302年5月10日在巴黎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等级会议,有贵族、神职人员和市民阶级的代表参加。会议把教皇攻击法王的一系列通谕展示给与会代表,接着一名法王的大法官以国王名义发表长篇演说,引证大量圣经词句,论证王权早于教会神权,提出要恢复高卢古老王国的自由,要重建我们早先的高卢教会。法王腓力四世在会上发表了“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我们的生命和一切财富去维护王国自由”的宣言。会议狂热地煽起对抗教皇的情绪。至此,贵族和市民阶级代表一致表示坚决支持国王,接受和执行国王所发布的命令。法国与会的神职人员也因教廷所征收的赋税过重而对教皇不满,表示站在法王一边。他们上书卜尼法斯八世,劝他慎重从事,不要随意滥用神权。但是教皇仍一意孤行,竟然在同年11月18日发出前面已提到的“至一至圣”通谕,就教皇在基督教世界的地位问题,明确地指出:基督把两把剑都授予了教会,一把是供它使用,另一把是为了它而使用——世俗统治者根据它的意旨来使用;宗教的权力必须领导尘世的权力,当后者走入歧途时要纠正它;任何人对抗上帝规定的这项权力,就是对抗上帝的命令;这项权力是由上帝亲自授予彼得本人和他的继承者,即罗马教皇的;罗马教皇的领导永无谬误。接着在同一天,卜尼法斯八世发表了另一通谕,宣布对禁止法国主教前往罗马开会的人施以绝罚。法王腓力四世非常气愤,把教皇的这些通谕扔入火中,明令取消教皇在英法之间充当法国方面仲裁人的资格。卜尼法斯八世立即派出法籍枢机主教勒穆瓦纳作为钦使,向法王表示抗议,对其施行绝罚,并命令法国主教及高级神职人员在三个月内赴罗马开会。这位钦使同时向法王宣称,如果法国接受以教皇自由行使对法国教区和采邑的管理权和教权至上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十二个条件,法王就可免受绝罚处分。腓力四世却果断地下令逮捕教皇钦使,以叛国罪论处。与此同时,在1303年6月举行罗浮宫秘密会议,对教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指控,列出奸*、异端、渎圣、暴虐、 、杀死前任教皇等二十九条恶状,并决定开一次宗教会议来审判卜尼法斯八世的罪行,并派出以付首相纪尧姆·诺加勒为首的使团,赴意大利传讯教皇。两个月后,使团及其由卜尼法斯世仇科伦纳、沙拉贵族打手组成的护卫暴徒到达意大利阿南尼,教皇正在那里召集枢机主教秘密会议,策划对腓力四世进行报复。9月7日,法国使臣鼓动暴徒闯进教皇宫。教皇正躺在床上,胸口上压着十字架,浑身发抖。暴徒囚禁了教皇,要他放弃篡夺的教皇权位,并不给饮食,百般戏弄,气得教皇伸出脖子,拍着脑袋说:“这是我的头,这是我的脖子,你们可以处置,但我是教皇,死也要死得像一位教皇。”第三天,卜尼法斯被当地的教徒营救出来送回罗马。他受到这般 后,在罗马教皇宫内终日忧闷,病痛交加,几周后便死去。

当时,有人这样评论他:爬上宝座时像只狐狸,行使职权时像头狮子,而最后死时却像条狗。

卜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腓力四世斗争的失败,和1077年德国皇帝亨利四世的卡诺沙请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中世纪罗马教廷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罗马教皇的权势急剧地从顶峰上跌落下来。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若转载本篇文章,请保留本文出处与链接。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mouluexue/renwuzhi/2020051637

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的一块山丘上,是世界上最为“袖珍”的国家,被称为“城中之国”。

(梵蒂冈鸟瞰图)

梵蒂冈的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五分之三。整个国土呈三角形,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宗座宫、教宗避暑胜地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周围有城墙环绕。其中的圣彼得教堂对外开放。梵蒂冈的国门设在教堂左侧,是一道坚固的铁门,由全副武装的警卫把守。

梵蒂冈的常住人口只有不到600人,主要是意大利人。这些人中大部分是神职人员,由主教、神父、修女组成。在这些居民中男性比例高达95%,全国只有30多名女性。而真正生活在梵蒂冈国内的居民,只有200多名。

因梵蒂冈国土面积太小,整个国家没有任何工农业以及自然资源。国家的经济主要依靠旅游业,以及银行贷款、房屋出租、邮票发行、教徒的捐款、向教皇赠送的贡款等支撑。

梵蒂冈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家的最高***就是教皇。教皇自称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神权。同时,拥有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权,由红衣主教团以三分之二多数选出,任职终身。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弹丸之国,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是天主教教廷所在地。它拥有着全球10多亿天主教信徒,是宗教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其影响力,丝毫不亚于世界任何超级大国。

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梵蒂冈全境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在这片狭小的国土里,集中了一批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和建筑杰作,每年吸引着上百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教皇旧照)

那么,这片土地为何如此神奇?这么小,为什么没人想过要灭掉它呢?

其一,梵蒂冈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

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是中世纪教皇国的中心。公元6世纪时,罗马主教取得了该地区的实际统治权,称为“教皇”。也就在此时期,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宫得以修建。

公元750年左右,“教皇国”得以成立,直辖领土面积达到了4万多平方千米。14世纪末,梵蒂冈成为了教皇的主要住所。1870年,罗马爆发了反抗教皇统治的起义,教皇被剥夺权力后,退居到了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

1929年,意大利政府同教皇签署了“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梵蒂冈也成为了独立的城市国家,教皇享有国家统治权。独立后的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虽小,却神圣不可侵犯。

(教皇与天主教徒)

其二,梵蒂冈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梵蒂冈是世界宗教界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教皇控制着全球天主教会,是所有教徒的精神领袖,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拥有信仰、道德、纪律和行政上的最高权力。

全球天主教徒超过10亿,其中一半在美洲,占全球天主教徒近50%。欧洲占25%,非洲占14%,大洋洲占1%,亚洲占10%。和另一个大教伊斯兰教不同的是,天主教的组织更为严密,凝聚力更强大。

直白地说,只要梵蒂冈的教皇跺一下脚,全世界都将为之震动。

这样的教皇,当然会在国际事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独立以来,梵蒂冈已经和17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历任教皇已出访了100多个国家,经常与各国首脑会晤并发表观点,除了完成“做好人们的灵魂工作”的首要任务外,致力于推进宗教和解与世界和平,也是教皇义不容辞的责任。

保罗二世教皇在任期间,外交活动最为活跃。他就曾大力呼吁禁止核武器研制。还利用宗教影响力,调解国际争端。英国和阿根廷开战时,他曾奔走于两国之间,呼吁和平谈判解决。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他也曾强烈地表达了反战立场。就在布什访问梵蒂冈时,保罗二世还曾当面告诉布什他反对妄生战乱,希望用和平手段解决纷争。

(圣彼得广场)

其三,梵蒂冈有着灿烂的文化。

梵蒂冈除了崇高的宗教地位外,还有着灿烂的文化和艺术。它的艺术杰作主要集中在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广场和梵蒂冈博物馆里。

圣彼得大教堂本身就是艺术珍品,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梵蒂冈的名片和象征。圣彼得广场是众多天主教徒朝圣和集会的场所,也是教皇发表演说、会见教众的地方。

而梵蒂冈博物馆简直就是一座艺术殿堂和宝库,他收藏的数十万藏品让人叹为观止。不但有着基督教早期的珍贵文物,还有着古埃及、古罗马的珍稀艺术品,甚至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圣物。

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至今还保留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米开朗琪罗的经典作品——《创世纪》和《母与子》,其中的《母与子》还是米开朗琪罗唯一的签名作品。

(游人如织的梵蒂冈)

其四,梵蒂冈游人如织。

正是由于梵蒂冈厚重的宗教文化和举世无双的艺术气息,才每年吸引着大批的游人蜂拥而至。圣彼得广场、圣彼得教堂、梵蒂冈博物馆,西斯廷小教堂等地方,都是游人必须瞻仰的地方。

如果能在元旦、圣诞节、复活节来到圣彼得广场,还可以亲眼目睹教皇的威仪,接受他给予的祝福。

另外,梵蒂冈发行的邮票,也是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挚爱。如果能盖上梵蒂冈唯一邮局的邮戳,那就更加珍贵无比。

梵蒂冈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既有着神秘肃穆的宗教氛围,又有着巍峨的艺术殿堂和珍贵的艺术珍品,让人肃然起敬。

教宗、枢机主教(红衣主教)、紫衣主教、神父(司铎)、六品执事、修生(修士、修女此三个平级)、信徒(教友)、牧道者(在上课准备入教的人)、望教者(对天主教感兴趣的人)。

传统的七品神职 (Sacrament of Holy Orders\Ministry): 神职亦称“圣秩”、“圣品”、“神品”,属于基督教主教制教会对神职人员权力、职位的等级划分。1947-72年实行的圣统制期间,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分为七品:一品司门员(doorkeeper司阍),二品读经员(lector),三品驱魔员(exorcist), 四品辅祭(acolyte,襄礼员,司祭做弥撒时,答应经文,伺候一切),五品助理副祭 (sub-deacon, 助理执事,在大礼弥撒中朗读书信, 协助六品副祭办事),六品副祭(deacon,执事),七品司祭(priest,包括神父、主教)。1972年以前的拉丁语天主教教会认为一至四品为低级神品(小品),五至七品为高级神品(大品),大品神职都要求终身独身;东正教会和新教圣公会的神品划分与天主教类似,但以前五品为小品,后两品为大品。

现行的三级神职: 1972年以后,天主教废除了7品神职制度,实行副祭、神父和主教组成的3级神职制度;其他低级职位随时选择平信徒担任。现在,只有经过祝圣的副祭、神父和主教才能称为神职人员(clergy)。天主教使用的“司祭(priest)概念”经常是狭义的,主要指称神父;而基督教其他各派使用的司祭概念则大多是广义的,包括所有可以主持祭祀活动的各级神职人员,因为英文priest源于希腊文presbyteros(长老)和拉丁文sacerdos(司铎)。

第一级副祭(deacon,源于希腊文diakonia, 意思是服务):副祭也称为执事,“六品”,在大礼弥撒中负责颂唱福音经;平常也可施行洗礼、送圣体、婚礼、殡葬礼。它属于一种过度性神职,绝大多数的副祭要晋升为神父,因此法典规定,副祭也必须发誓愿意终身过独身生活。

第二级神父(priest /father):神父是天主教有权主持弥撒的神职人员之中最低的等级,也称司铎(sacerdos), 因此祝圣神父的典礼称为晋铎典礼。他负责履行基层堂区的训导、圣化、治理工作;所谓训导,即领导基层堂区、教区的牧灵工作;所谓圣化,即通过一定的仪式把教会需要的各种事物神圣化,例如洗礼需要的水念经祝圣以后就称为圣水(Holy water),把未曾发酵的面饼(wafer)和(红)葡萄酒,放在圣体盘(ciborium/pix)和圣餐杯/圣爵(chalice)里,念经祝圣以后就称为耶稣的圣体(Host)圣血(Holy blood)等;所谓治理,即辅佐主教管理堂区(parish)。神父有权施行除了祝圣神职以外的其他各种圣事,最日常的的圣事是主持弥撒,送圣体(Holy communion/ the Eucharist)圣餐);主教任命的堂区主任称为主任司铎(pastor),通领堂区的其他神父和信徒。

第三级主教(bishop,源于希腊文episcopeo,原意是监督者):主教是3级神职制度的最高级。根据1983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解释,主教是负责领导教区(diocese)的最高神职人员,其权力来自耶稣确定的12使徒的继承权,是教义的导师,圣礼的司祭,教会的牧人,因此祝圣主教的典礼称为晋牧典礼。主教拥有司祭的全部权力和神父所没有的祝圣神父和主教的权力。早期教会的主教是由信徒民主选举的地区教会负责人,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主教由教皇颁发委任状以后,才能举行晋牧典礼。每一个大教区/教省任命一位大主教/总主教(archbishop)通领教省的各个主教区。

枢机主教(cardinal,礼服是深红色的,因此俗称红衣主教):枢机主教由教皇直接在主教中选拔任命,终身任职,负责某个国家、地区或某项重要事务,是天主教会职务最高的神职人员;枢机主教大多常驻罗马,在教廷担任重要职务;现任红衣主教大约174位,组成世界枢机主教团(the College of Cardinals),是协助教皇处理天主教立法、司法和行政工作的最高咨议集团。主教、大主教和枢机主教都属于3级神职制度的最高一级,他们之间只有行政治理权限的大小高低之分,作为司祭的神权地位是一样的,因此,册封枢机主教的典礼不再称为祝圣典礼。

一般来说,天主教领受神品圣事的只能是男性信徒,女性只有加入修会(orders)或修道院(convents)以后,才能领受与修女身份相应的职务。现行的授职规定始于1947年教皇比奥十二世(Pius / Pio XII)的《神职圣事》诏书,1994年5月22日,当代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牧函《圣事授职》(Ordinatio Sacerdotalis)中,再次肯定了教会传统。

尽管天主教1962-65年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作了许多姿态开放的改革,但是,诸如妇女在教会中的应有作用,教士是否必须独身(clerical celibacy),是否有必要反对离婚、人工避孕和堕胎等,仍然是全球争讼不休悬而未决的问题。 对于不太了解天主教礼仪的人来说,首先从观察与天主教等级标志有关的冠冕、服饰、权杖、权戒乃至殿堂布置和会议座次等外表现象开始学习,不失为门径之一。诚如本教材第一部分“梵蒂冈简介”(INTRODUCTION OF VATICAN CITY STATE)介绍它的国家体制时所说,梵蒂冈既是一个神权君主制国家,又是一个领导天主教世界的中枢机构,它的礼仪外在标志都能反映这个神权国家与世俗国家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冠冕,古代教皇头戴三重冠(tiara),它的形制源于古代波斯王冠和早期主教冠冕的结合。“三重”含义的解释古今不同,有的说代表教皇统治着地狱、人间和天堂三个世界,比较新的解释是教皇兼有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能。现代教皇则废弃这种冠冕,改用主教冠冕(mitre / mitra)。这种形制的主教冠冕11世纪开始流行,教皇和主教在所有隆重场合都要戴主教冠冕,但在弥撒和祈祷时,一般要免冠。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主教冠冕的形制虽然大体一致,但同一教皇不同场合所戴的主教冠冕不同;不仅颜色不同,其质地、配饰也大不一样。至于教皇与普通主教所戴的主教冠冕,则一定隐藏着一些细微的区别。

四角帽(berretta)也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的一种冠冕,顶上有三道或四道圆脊,中间有绒线编织的小球。不同品位的四角帽颜色不同:枢机主教用红色,主教用紫色,神父用黑色。

小便帽(zucchetto)则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的日常简便冠冕,源于古罗马人戴的一种圆形紧合无沿帽,大约13世纪开始流行。不同品位的小便帽也颜色不同:教皇用白色,枢机主教用红色,主教用紫色,神父和其他神职人员用黑色。

再说权戒(the ring of office)。虽说不同等级的主教,都在祝圣的时候授予象征权力和等级的戒指,戴在右手无名指上;但戒指不同的图案区别不同的等级;比如下图所示,2001年2月22日,教皇颁发给刚任命的红衣主教们的权戒上,雕刻的图案都是基督在圣母和圣约翰面前受难的形象;而教皇的权戒图案,则统一雕刻着圣彼得打鱼图,因此教皇权戒叫“渔人图章戒指”(Fisherman’s Ring);这就是说,在古代,教皇权戒有图案的那一面,可以兼作图章,盖在他亲手签发的文书上;历代不同的教皇,以打鱼图旁边的圣名铭文不同相区别;历任教皇死后,其权戒当众销毁。

以上就是关于梵蒂冈教皇国的来历全部的内容,包括:梵蒂冈教皇国的来历、袖珍国梵蒂冈有哪些历史名人﹖、卜尼法斯八世生平简介,卜尼法斯八世历史评价,卜尼法斯八世怎么死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783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