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第1张

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文帝迁都的原因1

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2

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

原因是: 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经略南方有困难。 5)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496年2月2日 (农历正月初三),北魏改拓跋姓为元氏。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到洛阳,其目的是为了汉化改革和南征统一。

494年,北魏孝文帝正式下令将北魏的首都从平城迁至洛阳。迁至洛阳不仅可以加强与中原汉族门阀士的联系和合作,而且还可以利用机会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当然,孝文帝迁都引发和激化了社会矛盾,动摇国之根本。当时孝文帝要汉化的政策遭到北魏上层保守势力的极力阻挠,保守势力的大本营就在平城。孝文帝居平城,会被保守势力阻挠汉化的脚步。又由于孝文帝和其继承人宣武帝穷兵黩武连续向南用兵。极大地加重了人民负担和社会矛盾。人民反抗和起义不断,致使北魏开始走向衰败与灭亡。

孝文帝迁都,一方面是为了推行汉化改革,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南征南齐,统一天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小时候由于北魏道武帝崇拜汉文化,所以他小的时候其实受过非常好的汉文化教育。在大量的汉文化典籍中,他了解到了汉文化的魅力以及实用性。所以他在当政之后在本国大力推展汉文化活动,其中让鲜卑族的贵族改穿汉服,就是孝文帝拓跋宏仰慕汉文化以及汉民族的一个重要表现。另外,洛阳靠近南方政权,有利于调兵南征。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就开始积极部署南征事宜。494年十二月,孝文帝得到消息,南齐权臣萧鸾杀死皇帝萧昭文,自立为帝,他就此为借口,下诏讨伐南齐。

总的来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不论对本国还是古达中国历史,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孝文帝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但他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全部的内容,包括: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700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