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的解释

数九的解释,第1张

数九的解释

[the nine periods (of nine days each) following the winter solstice]

冬至后 开始 的九个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也指 进入 这个时节 数九寒天 详细解释 进入从冬至开始的“九”。每九日为一个“九”,共有九个“九”。 《 词话》 第七一回:“已是数九 严寒 之际,点水滴冻之时。” 杜鹏程 《在 和平 的日子里》 第三章:“ 仿佛 数九寒天,谁给 梁建 身上浇了一桶凉水,他打了个冷颤。”

词语分解

数的解释 数 (数) ù 表示、划分或 计算 出来的量:数目。数量。数词。数论(数学的一支,主要 研究 正整数的 性质 以及和它有关的 规律 )。数控。 几,几个:数人。数日。 技艺 ,学术:“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命运 ,天 九的解释 九 ǔ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九归。 泛指 多次 或多数: 九死一生 。九霄云外。 部首 :丿。

你好。

你知道“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吗?这个三九之后,就是四九,四九之后,就是五九……一直到九九。。这叫“数九”。从冬至开始数,一九、二九、三九……。九天一个九。数九次,就是“数九”。

九九就是说天气温度变化的程度。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黄牛都下地。(也有地方说: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到了九九农民开始地里去干活了。那时是,家里做饭,地里吃了。

这就是黄历上写的四九、五九等,后面还有六九、七九、八九、九九。

数九歌全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表示数九天气的寒冷程度,虽然全国各地的气候不一样,但大致都是由凉转寒,再逐渐回温的。 从冬至逢壬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从冬至逢壬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节气。

它从冬至逢壬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

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九

“三九严寒”是人们常挂嘴边的话语,可何谓“三九”,却有不少人并不明白。

“数九”是我国历法的又一个创造,它也是农历有阳历成份的证据之一。我国历来从冬至开始计数,头九天称”一九”,第二个九天称“二九”……一直至“九九”。一般全年中气温最低的时间就在三九、四九间。长江流域有首民谣作了很为生动的描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河开冻,七九八九看杨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我国北方天气比长江流域寒冷,所以“冬九九”的歌谣内容稍有不同:“冬至属一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出外冰上溜;五九四十五,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加七九,莫把棉衣丢;八九连九九,开始把田犁。”

这些民谣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几乎不用什么解释便可与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挂起钩来。

冬夏是一对矛盾体。冬有三九,夏有三伏。古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所谓“三伏”,尤其是中伏,常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日子。三伏的测算比较复杂: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前的10天;中伏则是从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的第一个“己日”;末伏则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所以头伏、末伏均为10天,而中伏则可能是10天(如2004年),也可能有20天(如1998年)。

三九四九冰上走夏天也有“九九”,现在它已鲜为人知了。“夏九九”也有南北之分,均从夏至起数。北方农村中的歌谣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莫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江南一带的说法也大同小异:“一九至二九,扇子匆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甜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基。”

在我国农历中,还有一个独特的“梅雨”(又称“霉雨”、“黄霉天”)的推算方法。这一段时间内阴雨天特别多,*雨霏霏,空气中湿度很大,不少东西都极易发生霉变。

梅雨开始之日称“入梅”,它是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结束时称“出梅”,是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所以梅雨季节大致在每年公历的六七月间,这正是梅子黄熟之时。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一般“三九、四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

数九方法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但缺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习俗简介

数九,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所谓“热在三伏,冷在四九”,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四九天"。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暖和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与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部分地区,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一些寒冷地区在春季尚未有春天气息。

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数九方法在我国一些地方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冇确切的资料。古人效法于天,取象于地,定节气以识节律,制历法而知时变;气分阴阳,万物流转,人事通乎天文,大道成于自然。在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

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到了春耕的时候。

数九计算寒暖的方法,适用于我国冬至前后冷暖变化明显的地区,冷暖变化计算精确到天数,从冬至逢壬日数起,最冷时段在“三九、四九”,数至“九九八十一天”便是春深日暖

。也有一些地方数九是从冬至当天算起的,在一些寒冷地区,冰天雪地,冬春两季很长时间段内气温均在零下摄氏度,冬至前后冷暖变化不明显,“交九”早晚几天、气温高低几摄氏度没多大区别;为了方便数九,从冬至日开始算起,即冬至当日叫“交九”,每九天为“一九”,依次类推。

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逢壬日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从冬至逢壬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节气。它从冬至逢壬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扩展资料:

数九的来历及演变

天文专家进一步介绍说,与“九九歌”相映成趣的,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图”,也称“九九图”。“九九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九格消寒图、鱼形消寒图、泉纹消寒图、孩儿消寒图等多种。

它们既是计算时间的日历,又是精美的装饰品。因此,在冬至节时,中国民间还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冬至作为一个大节日还是古时的事,辛亥革命以后,冬至节俗日益减弱,至今已在各地难以见到冬至过节的活动。但是,从冬至日起“数九”还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妇孺皆知,流传甚广。

什么叫“数九”呢?就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九个九天,天气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转为“春深日暖”了。因为“数九”的过程正是寒极转暖、寒消暖长的过程,所以人们常把这九九八十一天称作“九里天”、“数九寒天”。

“数九”的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最后一个九天称“九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九

阴历数九的五九是:农历十二月(腊月)廿二至十二月(腊月)卅。阳历为1月27日至2月4日。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逢壬日开始。农历中数“九”是我国习惯用的杂节。进入冬至就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它以冬至日为起算点,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

具体的九九为: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次年1月8日

叁九:1月9日~1月17日

四九:1月18日~1月26日

五九:1月27日~2月4日

六九:2月5日~2月13日

七九:2月14日~2月22日

八九:2月23日~3月3日(闰年为2月23日~3月2日)

九九:3月4日~3月12日(闰年为3月3日~3月11日)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

数九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又据《燕京岁时记》中载:“冬至三九则冰坚。”意思是,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京房易占》说:“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冬至后第三戌,为腊月最冷者。”后来,一般人们都认为三九天是最冷的。

为什么要数“九”呢?在汉族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汉族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据文献记载,“九九”是指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时令。

以上就是关于数九的解释全部的内容,包括:数九的解释、什么是“数九”、什么是“数九歌”,具体含义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212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