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发展历史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发展历史,第1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流行着主观唯心主义的新变种“经验批判主义”,又称“马赫主义”。它很快被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用来“补充”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在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之后的斯托雷平时期,反动势力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活动都十分猖獗,唯心主义和宗教也泛滥起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一部分人,包括属于布尔什维克的ΑΑ波格丹诺夫、ΑВ卢那察尔斯基、巴扎罗夫(1874~1939)和属于孟什维克的ЛС尤什凯维奇(1873~1945)、ВН瓦连廷诺夫(1879~1964)等人,也加入了唯心主义的行列。他们歪曲自然科学新发现的哲学意义,吹嘘马赫主义是现代科学的哲学,妄图用马赫主义“修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哲学上的斗争就被提到了首要地位。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了“消化”革命经验和从哲学上总结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列宁写了这一著作。

首先,列宁指出了马赫主义的思想来源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马赫主义与贝克莱哲学的共同特点是:(1)否定外部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2)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3)伪装“实在论”,掩盖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4)鼓吹符号论,否认规律的客观性。(5)抹煞区别实在和虚假的客观标准。

其次,列宁指出马赫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是以往两条哲学路线斗争的继续。从两条不可调和的哲学路线斗争来看,新康德主义、新休谟主义和马赫主义,以及整个实证论思潮,都属于唯心主义阵营。马赫主义者不仅继承了贝克莱主义,而且信奉休谟主义,鼓吹不可知论。马赫主义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混合物。

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是人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哲学观点,主要常见于人文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

解释主义的哲学根基来源于唯心论(Idealism)。它主张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并非是对外界物质世界的被动感知与接受,而是主动的认识与解释。

解释主义的存在论(Ontology)基础是视现实世界为人类对于不同行为与状况的解释的产物,亦即现实世界的真相是由人的思想主观构建出来而不是客观且唯一的。比如:对生物物种的分类,对社会经济体系类型的划分等等。

解释主义的认识论(Epistemology)主张对于复杂世界的认知是通过研究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群的经验以及观点而实现的,研究者应该深入现实生活去领会并且通过科学化的手段及语言去解释并重建这些概念与含义。比如:交互式面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手段。

批判主义是现代“科学哲学”中一种较新的、值得注意的现象。在科学方法论文献中,批判主义的一个更加通俗的名称是“证伪主义”,而一提到这个术语,人们立刻就会想到波普的名字。的确,批判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波普在1934年写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所阐述的证伪理论中提出的。[1]

批判主义亦名马赫主义(Machism),现代西方哲学学说与流派之一。

十九世纪70-80年代由奥地利哲学家马赫与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创立。实证主义的第二种演变形态。仿效康德的“批判哲学”而命名。

主张“批判”或“清洗”掉经验中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经验“纯粹”化。“纯粹经验”构成世界的一切,它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物理的,而是“中立”的东西。

马赫提出要素说,认为构成世界的是要素,要素即感觉,客观事物是“感觉的复合”。阿芬那留斯提出“原则同格论”,认为客体不能离开主体而存在。他们还提出“思维经济原则”,认为这是“认识论的基础”。

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曾为许多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承袭,并被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利用来反对马克思主义。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它只不过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与休谟的不可知论的翻版。

三个阶段吧

第一个阶段是孔德、穆勒、斯宾塞的实证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马赫主义又称新实证主义

第三的阶段应该是,逻辑实证主义,石里克、卡尔纳普代表的维也纳学派

纯凭记忆和自己的所学,作为参考吧

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上帝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参考《反杜林论》第1编,第四章)。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上帝只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基督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马克思在1854年中写的一篇关于《宗教权力的衰落》的文章中指出,自从宗教改革运动以来,知识分子“分别地开始解除各种宗教信仰对自己的束缚”;在法国和各新教国家中,哲学在18 世纪取得支配地位。在马克思的眼里,自然神论跟不可知论十分相似,它们都是一种抛弃旧教条的便宜方式。带来重大而肤浅变动的法国革命使上层阶级感到震惊,它们同在1848年的动乱中复活的各教派结成公开的联盟;但这在当时就已不足为虑了,政府承认基督教会的权威,这样做只不过是更为方便而已。马克思用1854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为例描绘了这种情况,由于英国和法国站在土耳其一边,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士不得不为异教徒战胜基督教同伴而祈祷,他认为这将迫使教士在将来更成为政治家的工具。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在19世纪中叶移居英国的有教养的外国人,对于他们所看到的中等阶级对宗教着迷的现象感到惊讶;但是当时世界各国的影响已经来到,从而产生了一种被他叫做“开化”的效果。像坦尼森和阿尔诺德这样的诗人以悲伤语调描绘信仰衰败,却以一种喜剧的光芒激发了恩格斯。恩格斯在1892年写到:不可知论几乎受到同英国国教会一样的尊敬,比救世主的地位高得多;用朗卡郡的一个富于表现的字眼来说,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6页)。恩格斯接着论述了不可知论对事物或因果关系真实性不确知的哲学意义。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沿着这种思路运用这个术语的,特别是列宁在1908年跟经验批判主义进行论战时,极力论证马赫及其实证论学派的新奇观念只不过是从被恩格斯批判为有害的不可知论的休谟的老观念中派生出来的。在列宁看来,既承认我们的感觉有一个物质的来源,但又把它们能否给予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正确信息看作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只是玩弄字眼而已。

以上就是关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发展历史全部的内容,包括: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发展历史、简述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区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662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