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在什么地方

沙家浜在什么地方,第1张

沙家浜风景区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交通便捷,北离常熟市区10余公里,南达沪宁高速苏州、无锡互通40和50公里,东接常昆线至上海85公里,2003年建成的苏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内互通,205省道复线和锡太路与之相接,成为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全区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之独特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崛起于旅游市场。

交通便捷,东接常昆线至上海八十公里,南达沪宁高速苏州互通40公里。2003年10月建成的苏嘉杭高速、205省道复线和即将建设的锡太路交汇互通于景区边侧,成为长江三角洲公路交通网的一个重要节点。 因京剧《沙家浜》而家喻户晓。抗日战争时期,在芦苇荡的绿色帐蔓里,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现辟有芦苇荡、教育馆、春来茶馆等景点。沙家浜南邻阳澄湖,是享誉中外的阳澄湖大闸蟹的主要产地。

沙家浜风景区自驾指南: A;从上海方向到沙家浜风景区公路路线,行程约1小时 1、上海—沪嘉高速(A11)—沿江高速—苏嘉杭高速—沙家浜出口 2、上海—沪宁高速(苏州段)—苏嘉杭—沙家浜出口下 B:从杭州方向到沙家浜风景区公路路线

1杭州——苏嘉杭高速——沙家浜出口下,行程约15小时 C:从南京方向到沙家浜风景区公路路线 从南京上—沪宁高速—转沿江高速(常州段)—苏嘉杭高速—沙家浜出口下,行程约2小时 D常州到沙家浜自驾车路书: 常州—沪宁高速—苏嘉杭高速—沙家浜出口下高速直行第二个红灯左拐,即到沙家浜镇,行驶约15小时 沙家浜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金秋时节,沙家浜湖光山色、芦苇低雁,更有菊黄蟹肥,2010第五届沙家浜旅游节和第11届沙家浜阳澄湖大闸蟹美食节沙家浜啤酒节正在火热进行中······沙家浜风景区通票100元,网上(参考资料)预订优惠价仅需68元,景区支付!

    文/余光

      沙家浜镇位于阳澄湖与昆承湖之间,钟灵毓秀,文脉绵绵。据旧志记载,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12人,举人28人,有著作的文人138人,著作不下数百种,而书、画、琴、弈之能者也代有其人。在这片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上,可谓名人辈出,史迹众多。经过上下求索,广征博采,或考旧闻,或访高明,收获颇丰,然而,真正留存下来的文化遗迹不多,现分述如下。

      一、一条老街——唐市石板街。

      位于沙家浜镇东片唐市集镇,又名河东街,建于明代,是常熟四大古镇之一,有“金唐市”美誉。明清时期,商贸发达,两侧店铺林立,街道全长460米,全部由石板构成,石板每块长130厘米,宽50厘米,总计597块,设下水道,街巷十分完整。镇上保留着400多处清代、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控制保护建筑10个,是江南水乡地区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风貌的沿河民居群。

      二、一座名园——飘香园。

    位于沙家浜镇东片唐市集镇北新街,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里人柏小坡建,又名柏园。园内回廊曲折,夹岸桃李。梅、杏、桂、竹,皆构亭榭为点缀。复筑涌月台、迎雪台,以便远眺,并邃洞以避暑,池中筑八角亭可观游鱼。园中遍植名贵树木、奇花异草,盛极一时。几经战火损毁,至民国初,唐市士绅龚雄才购买后重建。园内叠太湖石和黄石相间的假山一座,建曲廊、亭台、石桥、水池、小径等。小径两侧植丹桂数十株,每逢八月,“丹桂飘香”遂改名“飘香园”至今。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三棵古银杏树——周神庙银杏和朗城庙银杏。 

    1、周神庙银杏,位于沙家浜镇东片唐市集镇中心桥东堍,原周神庙址。树高20米,树龄164年,属雌株。

      2、朗城庙银杏,位于沙家浜镇朗城村原法华寺〔俗称朗城庙〕旧址。有雄株两棵,树高各25米,胸径60厘米,树龄340年。

      四、三座古寺院——崇福寺、福民寺和法华寺。

      1、崇福寺,原名崇福庵,位于沙家浜镇横泾村。建于1201年,明正德八年重建,工部员外郎钱仁夫撰《重修崇福庵记》,吴门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书,刻成石碑立于庵中。1999年10月重建,保持清乾隆年间大修时的原貌。

    2、福民寺,全称福民禅寺,位于沙家浜镇东片唐市集镇中心桥东堍。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咸丰七年〔1857年〕毁。2003年重建。

      3、法华寺,位于沙家浜镇朗城村。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寺中有水月阁。明清年间,文人学士都有寄居读书,明代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严讷曾留下《朗城秋夜读书》的著名诗篇,流传至今。现仅存一个石龟,一付门簪〔俗称门当〕和两棵银杏树。附近有朗城潭,是唐市十景之一。

    五、三块石刻——重修崇福庵、石氏记略和万安桥铭。

    1、《重修崇福庵殿记》石刻,原物由常熟市文管会收藏。石刻成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邑人工部员外郎钱仁夫撰文,苏州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书。石碑高145厘米,宽76厘米,厚175厘米,系历史艺术珍品。

      2、《石氏记略》石刻,现保存在沙家浜镇横泾村新泾桥堍。石刻成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邑人石宏基撰文,平江书法家俞际华书。石碑高133厘米,宽666厘米,厚22厘米,内容主要记述石氏家族的兴衰过程。

      3、《万安桥铭》碑,1976年碑移至飘香园保存至今。石刻成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邑人倪赐撰文,邑庠禀生潘镐书并篆额,董事嵇子玉、吕文、朱云章、李山勒石。

        六、四座古桥——北新桥、华阳桥、钓渚渡桥和八字桥。

    1、北新桥,位于唐市集镇北市稍,横跨尤泾河,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名永安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里人易木为石,至嘉庆五年〔1800年〕竣工,更名万丰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更名北新桥至今;2010年,沙家浜镇人民政府出资17万元大修,至同年年底竣工。1982年11月,被定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2、华阳桥,位于唐市集镇东市稍,跨金庄泾河。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初名聚福桥;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里人易石成梁,勒石名华阳桥;2004年沙家浜镇人民政府出资194万元大修。1982年11月,被定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3、钓渚渡桥,原址在张桥卫浜村,2008年移建于沙家浜风景区内。它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是常熟市仅有的几座石拱桥之一。1982年11月,被定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4、八字桥,位于沙家浜镇唐北村,横跨张家港航道。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45年〕,一孔石拱桥,未完成。越四十余年,邑人刘玉晋独立捐资完成。1974年,因张家港拓宽,桥向北迁移改建成三孔两墎水泥桥,1983年又改成公路桥,更名南桥至今。

    七、四座名楼——黄泥楼、目耕楼、凤基楼和望贤楼。

  1、黄泥楼,明代谭照、谭晓兄弟所建,址在湖乡。湖乡,即今沙家浜镇,东起儒浜,西至张泾。因为这里河道纵横,湖塘众多,地势低洼,明代嘉靖年间,十年九灾,乡民多弃田从事捕鱼。谭氏兄弟用低价买进弃田,累计达数万亩。他们把土地围起来,根据地势分别利用,洼地挖深为池养鱼,泽地改种茭白、莲藕、芡实、红菱,田地种稻麦,高地广种果树,地尽其利,因而发了家,成为常熟首富。后来捐献白银四万余两,加固常熟城墙,确保城区人民的安全,所以人们称谭氏兄弟为“谭半城”。黄泥楼是值班防夜的更楼,址在沙家浜镇西片昆承湖村,如今房屋全无,只留下地名。

    2、目耕楼,位于常熟七星桥〔现沙家浜镇西片曹家浜村〕,是明末清初国内著名藏书家毛晋的藏书楼,其中珍藏善本84000余册。藏书楼已经不存在,至今留下的唯一建筑物是一件“大石盆”和一幅“虞山汲古阁图”。

    3、凤基楼,位于沙家浜镇东片唐市尤泾河之东、凤基桥畔,是“应社”和“唐市学派”创始人杨彝的藏书楼。原有建筑已废,现在唐市石板街上建“杨彝纪念馆”。

    4、望贤楼, 位于唐市河东街钮家弄,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一幢两层小楼及左右两侧厢楼,成三合院式,占地面积约198平方米。面阔3间1495米,进深7架1324米,扁作梁、花岗石柱、方砖铺地。因附近筑有杨彝的“衣冠墓”,后人尊为先贤,登楼可观望此墓,故名“望贤楼”。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江抗东路办事处。办事处主任蔡悲鸿、沈云康时常在此与有关干部会面, 谭震林曾在此出席会议。2009年5月21日,望贤楼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此址为居民住宅。

      八、四处旧址——汲古阁、东土地堂、毕泽、市泽潭。

      1、汲古阁旧址,是明清之际中国著名藏书、刻书家毛晋藏书处,址在沙家浜七星桥西岸毛家宅基,距市镇约15公里。据钱大成《毛子晋年谱》载:“先生家昆承湖南,诸水环抱,东折一曲,俗呼曹家浜。”据此,七星桥于今曹家浜村之北,1962年曾发现“目耕楼”石碑,不久毁于水利建设。有室名“绿君亭”“汲古阁”“目耕楼”“载德堂”“笃素居”“宝月堂”“续古草庐”等,其中以“汲古阁”最著 。

    2、东土地堂, 位于沙家浜镇华阳村金桩浜街东端。1939年11月6日,留在常熟的江抗部队伤病员伤愈后在此成立了“江抗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由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该建筑为江抗东路的活动点之一。旧址为房屋二进,门房、厅堂加两侧厢房。2000年大修,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系清代建筑。该建筑于2011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毕泽旧址 ,古代属双凤乡的一个小村庄,地处唐市、湘城、石牌交界处。横泾、金保泾河流经此处。西有毕泽潭,东临横泾塘,现属沙家浜镇芦荡村。宋代已有人聚居于此。明洪武年间,有人口百余户。明末清初,崇祯举人,长洲教谕、署崇明县事,以清廉名世的刘永锡,从湘城移居于此,并卒于此。他在毕泽期间,与杨彝、顾炎武、黄卷、陆元泓等交往甚密。毕泽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文学家陆元泓、陆曜、彝陵知州陆枝、征士郎陆柱、光禄寺署丞陆泰启、书画家陆昞,以及德高望重的陆金等。该村现有20余户,以陆姓为多。

    4、市泽潭旧址, 在唐市东南,距镇3里。是宋时孝子周容的故居,旧有大村庄,相传南宋后地陷下沉,周围达千亩。潭中有养鸡墩仍矗立水面,以后逐渐湮没。1949年时潭约200亩。1958年干河积肥,发现潭底有街道、花坛、水井、南北通向的老河道等。经有关单位收集陶瓶、瓷碗等古物甚多,由省博物馆征集保管。潭底有古井12口,井旁木桩千年未朽。余下陶瓷器全部破碎,无一完整。花坛仍保持旧状,街道铺有碎石。

沙家浜在江苏省常熟市。

沙家浜镇是江苏省常熟市辖镇,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常熟市南部,行政区域面积7024平方千米(2017年), 常住人口57789人(2017年),辖2个社区、13个行政村。

沙家浜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唐市、横泾两座古镇,复社先驱杨彝、藏书家毛晋定居于此,明清时期产生进士举人40人。

抗战时期沙家浜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新四军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以沙家浜革命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唱红大江南北,沙家浜因此闻名遐迩。

扩展资料:

地理环境

沙家浜镇位于常熟市南部,北靠虞山镇、古里镇,南接昆山市巴城镇、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西邻辛庄镇,西北濒昆承湖。

镇域地跨北纬31°30′09″—31°34′46″,东经120°44′16″—120°53′57″,东西最大距离约15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约10公里,镇界周长约5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7024平方千米。

沙家浜镇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总体地势北部略高,其中镇域东片(原唐市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镇域西片(原沙家浜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全境最高海拔485米,最低海拔25米,平均海拔36米(吴淞标高),大部分农田的高程在太湖平均水位以下,每逢暴雨即患涝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家浜

文/余光   

  横泾,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泾,即小河,意思是横着的小河。据地方志记载:明清时期,这里隶属常熟县双凤乡第四十三都莫邪里,现在属于沙家浜镇境内的一个行政村,下辖湖浜、辛闸、潘滃、双浜等自然宅基。

    南宋嘉泰(1201年~ 1204年)初,里人苏氏舍宅为庵,奉佛供僧,名崇福庵。明正德七年(1512年),工部员外郎钱仁夫撰《崇福庵佛殿记》,吴门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书,立碑于寺中。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于境内尤介湖圩筑藏书楼汲古阁、目耕楼,以藏书和刻书为业,藏书84万余册,名扬海内外。

  横泾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1928 年4月,中国***横泾农村支部成立,书记苏北春,为常熟境内农村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 是月,***员石楚材参加江阴地区的农民暴动后回到常熟,随即组织成立中国***常熟县临时委员会。1939年5月, 新四军第六团在团长叶飞率领下,以江南抗日义勇军(以下简称“江抗”)的名义,挺进苏南常熟等地区,从此,唐市、横泾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区的活动中心。同年9月,“江抗”部队西移。11月,以留在芦苇荡养伤的新四军36位伤病员为骨干,在唐市成立“新江抗”,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为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1941 年2月,这支部队改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谭震林任师长,江渭清任旅长。至解放战争时期,该部队发展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支王牌劲旅,号称“百旅之杰”。在准海战役战场上,当年的36位伤病员之一、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刘飞指着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一支部队,对前来采访的新华社华东支社记者 崔左夫说,这支队伍就是由当年留在常熟阳澄湖畔芦韦荡里战斗的“江抗”部队伤病员发展起来的,他们的传奇经历,值得新闻工作者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横泾村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胡伟民、胡雪桦、胡雪杨的导演世家。在南京庆祝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六十大寿晚会上,江苏省苏昆剧团演员、里人邹根兴的笛子独奏得到观众赞扬,并受到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的接见。

  现代京剧《沙家浜》拍成**在全国放映后,前来参观沙家浜的人络绎不绝。1970年11月16日和23日,苏州军分区司令员刘金山、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杨广立先后到横泾公社视察,两位军区首长临别时嘱咐当地领导“把今日沙家浜建设好”。与此同时,曾经是新四军36个伤病员之一的费介成从上海警备处副处长岗位上离休回乡,时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的刘飞听说费介成是常熟人,特地嘱咐费介成:“回到常熟后,帮助地方上办个纪念馆。”根据几位老将军的嘱托,当时的公社党委立即行动,于1970年11月25日召开了“建设今日沙家浜”誓师大会。同时,县里成立了“沙家浜抗日展览筹备小组”,下设“资料征集办公室”,由费介成任办公室主任。同年,公社党委确立了7个参观点,分别是修枪所、后方医院、弹壁洞、歼敌弄、擒敌处、庆功场。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建,于1971年11月,一个以革命文物展出为主的“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正式对外开放。所以说横泾,是沙家浜故事的原型地。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横泾已有中国***的组织。报告文学《血染着姓名》的作者崔左夫曾来这里采访,北京京剧院《沙家浜》剧组、上海沪剧院《芦荡火种》剧组等第一时间就来这里体验生活,电视连续剧摄制组也来这里拍摄。

  今日横泾村,旧貌换新颜。从1992年开始建成的新村有:阳澄新村、车坝新村、北厅新村、沙霞新村、南塘小区、昆承小区、辛滃小区、湖浜家园、万里公寓、金沙花苑、星辉公寓、宝辰湖庄、春来家苑等,特别是位于昆承湖畔的上海总工会沙家浜度假中心,建有100多幢异国风情的别墅,可同时接待2000余人的食宿,被授予"全国劳模休养基地“。这里的交通也十分发达,锡太一级公路,227省道,苏嘉杭高速公路,昆承湖环湖公路,常沙线快速道,均已通车,横泾镇已成为稠密公路交通网的重要站点。

  当你行走在欣欣向荣的横泾村里,处处充满了现代气息。阳澄路、湖滨路、春来路、东来路、东升路、沙南路、沙霞路,纵横交错,商店鳞次栉比,市场十分繁荣,人流如潮。在这里,随时可听到人们讲述沙家浜故事,身临其境,仿佛耳畔响起了新四军英勇杀敌的枪声,眼前浮现出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智斗日伪军的身影。

    啊!横泾小镇,沙家浜的原型地,祝您这片英雄的热土日新月异,青春永驻!

文/余光

一、黄泥楼,明代谭照、谭晓兄弟所建,址在湖乡。湖乡,即今沙家浜镇,东起儒浜,西至张泾。因为这里河道纵横,湖塘众多,地势低洼,明代嘉靖年间,十年九灾,乡民多弃田从事捕鱼。谭氏兄弟用低价买进弃田,累计达数万亩。他们把土地围起来,根据地势分别利用,洼地挖深为池养鱼,泽地改种茭白、莲藕、芡实、红菱,田地种稻麦,高地广种果树,地尽其利,因而发了家,成为常熟首富。后来捐献白银四万余两,加固常熟城墙,确保城区人民的安全,所以人们称谭氏兄弟为“谭半城”。黄泥楼是值班防夜的更楼,址在沙家浜镇西片昆承湖村,如今房屋全无,只留下地名。

二、目耕楼,位于常熟七星桥〔现沙家浜镇西片尤介湖圩〕,是明末清初国内著名藏书家毛晋的藏书楼,其中珍藏善本84000余册。藏书楼已经不存在,至今留下的唯一建筑物是一件“大石盆”和一幅“虞山汲古阁图”。

  三、凤基楼,位于沙家浜镇东片唐市尤泾河之东、凤基桥畔,是“应社”和“唐市学派”创始人杨彝的藏书楼。当年杨彝回到家乡后建凤基楼,不但广集图书,(凤基楼与当时的毛晋汲古楼、钱谦益绛云楼齐名)而且广集文人学士结社吟诗,创立“唐市学派”,建筑已废,现在唐市石板街上建“杨彝纪念馆”。

  四、望贤楼, 位于唐市河东街钮家弄,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一幢两层小楼及左右两侧厢楼,成三合院式,占地面积约198平方米。面阔3间1495米,进深7架1324米,扁作梁、花岗石柱、方砖铺地。杨彝卒后墓葬河东街杨园内,并筑有杨彝的“衣冠墓”,后人尊为先贤,登楼可观望此墓,故名“望贤楼”。旧志中记载:“望”指的是明万历年间仕途失意回乡的杨彝,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建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江抗东路办事处。办事处主任蔡悲鸿、沈云康时常在此与有关干部会面, 谭震林曾在此出席会议。2009年5月21日,望贤楼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此址为居民住宅。

水域面积1265平方公里,沙家浜镇境内共有1条区域性河道、4条市级河道、10条镇级河道、79条村级河道、148条村庄河塘及10处湖荡,全长274336公里,水域面积1265平方公里,水面率达188%。

沙家浜镇是江苏省常熟市辖镇,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常熟市南部,行政区域面积7024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57789人(2017年),辖2个社区、13个行政村。

沙家浜水文

沙家浜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浜纵横,湖荡密布,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207%。

1、河道

张家港是通向上海的主航道,境内河段称横泾塘,由七星桥入境,经南桥、厍浜、陈桥、南湖等地,向南流入昆山,境内段长118公里,平均宽约100米。尤泾河自北新桥向南穿过唐市,出北新桥至南湖村连张家港,向南流入昆山,境内段长535公里。

2、湖荡

昆承湖位于镇域西北部,面积183平方公里,正常水位下东部深2米,总蓄水量7200万立方米。隐湖为沙家浜景区的一部分,是1989年后由原大东圩改造形成的600亩小湖泊。草荡面面积5582亩,水深1—3米,蓄水量97万立方米,是沙家浜景区之一。

沙家浜镇是江苏省常熟市的市辖镇。

沙家浜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唐市、横泾两座古镇,明清时期产生进士举人40人。抗战时期沙家浜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新四军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

沙家浜镇经济自古以农业为本。新中国成立后,集体工业、乡镇工业逐步建立。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向高质量、多层次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迅猛发展,乡镇企业转制;前来沙家浜观光的游客数量连年增长,旅游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以上就是关于沙家浜在什么地方全部的内容,包括:沙家浜在什么地方、沙家浜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你知不知道沙家浜是在哪个城市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314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