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那识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末那识什么意思作何解释,第1张

末那,为梵语 manas 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 mano-vijñāna,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著,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一、末那识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补特伽罗(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又依成唯识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经卷九谓,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作为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 二、阿赖耶识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 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或即指杂阿含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时代。据转识论、摄大乘论本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五等所举,部派佛教时代之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其中,无著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 无著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将阿赖耶识分为自相、因相、果相三种,并提出迷、悟二种境界,皆由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熏习说’,亦即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说。又世亲着之唯识三十颂,至唯识分流时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释,而较闻名者则为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奘即以护法之注释为主,糅合其余诸师之说,编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对我国、日本、韩国之唯识思想影响甚深。 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一)能藏,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二)所藏,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三)执藏,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此外,窥基根据成唯识论所述,于所著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举出阿赖耶识体之三位,即∶(一)我爱执藏现行位,指第八识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识自无始以来,恒被第七识爱执为我,故称我爱执藏现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萨,或二乘中之有学圣者皆属此位。(二)善恶业果位,指第八识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识系由无始以来之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果,故称善恶业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萨之金刚心,或二乘之无学圣者。(三)相续执持位,指第八识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尽未来际。因第八识执持色心之万法种子,令五根不断失,故称相续执持位。依此,从凡夫以至佛之转迷开悟,第八识为众生所依止,故阿赖耶识又称所知依。护法之唯识思想,由其弟子戒贤论师传予玄奘,而盛行于我国。 我国各宗派对阿赖耶识亦有多种说法,如∶(一)地论宗,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二)摄论宗,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而以前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然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而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真妄和合之识,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具有果报义为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说而成。 (三)法相唯识宗,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此种新论说,不仅使我国之唯识思想发生新的大转变, 亦影响日本之唯识思想。 阿弥陀佛!

人类于世,在六识中,因前五识为外境,对尘世在人类所接触,端视一切有为外境作分别,在于外境初动与结合因缘,若不经由第六识(意念)所传导,必难以进入心识作分判,又六识是以意识传导,仅在人之内心而已。

因缘初动来成就,若不经由第七末那识分判,必难以传入思想枢纽;前五识为「境尘外识」,第六识起为「心内境识」,在内境就难同外境所染尘,虽不在外境染尘对心识的内境尘,由外境染尘,直接传于内境而蒙垢。

此内境蒙垢,正是难以用外境染尘清洗的,也在心内境能明白为人处世之根本,才能对内境染垢来清除,内境染垢必以明理加作为,方能传于外尘境之消除,人类众生根本不了知此种作用又为何!

末那转识:即是有分判功能,在对人之初心:即意念识种,而人之二心:正是末那分判主因,在末那转识又是众生心识,所接触一切事务关键所在,末那识在人身上为第七识,此为分判与督导功能作用。

在于转识主导功用:正是因外境染尘,直接进入第六识(大脑)中枢心念,所以第六识思考,若没有第七末那识来分判,即难成就任何因缘,末那识就是人身烦恼根,人若不经由烦恼所染尘,即无菩提作显现。

又烦恼根:必要经过第七末那转识分判功能,能生出所有善恶因缘来造就,在对第七末那识,伴随着人类今生作为接触而定,虽是烦恼种子来源,又末那识在人类因缘所接触,就有主导外尘境关键起始功能。

末那识亦称为阿陀那识,名称虽不同但本识则同,在阿陀那识上,即末那识之前引,能导以进入末那识主要关键,在人类之三心:由意念一心(初心)思考,进入二心作分判,也就是世人常言「三心两意」。

又其中两心所分别,也因此末那识,即是阿陀那识,阿陀那识,因有二心传导于进入分判功能之后,再进入第三心:阿赖耶识-第八识所含藏,就能以因果显现,正是现今众生所承受苦甘、恶善因果报应。

菩萨畏因,即在因上改造与断除;众生畏果,却不会在果上改造,使之开花后再结果,正是今生因缘果报所分别,也让众生由果报,就可改变恶果来磨苦楚,易言之,必要众生明白:何者能为,又何者不能为之分别!

希望是在因上作改变,而不在果上来变更,也就已经太慢了,若是善德因缘,众生何人愿意改变?试思即明;必要了知:如何改变不良「含因」?正是由前世所作所为不良恶因,防止开花而不受恶果来磨,即是如此!

人类众生若不明白如何防恶因之道,想要改变不良之含因,就会比登天还难了;所以防恶因之道,正是以善心加善念,以明理加作为,以感恩加关怀,以诚心加本心,即能防止不良因缘果报之恶因来显现。

人类能时常以上述心情,念识恒常不变,必可在明理加实行,即是防止恶因之道;意念本识之外尘境,又在接触到人第七识之时,即要以分判加思考,方能有所作为,否则外境来时,本性即会显现直接反应。

即是不思考、不分判,此种作用也是众生造罪缘由;人类众生在思考加分判,就会因人、因地、时空差别与环境差别,所生出各种作为也不同,如此在因缘相生相成,即是人世间所有演化过程。

人间演化:人生宛如是一出戏,从早演到晚,从年幼演到老死,至盖棺论定,人类生存所有功果及善恶因缘;至于每个人能否以演戏角色:自我掌握、自我导演、自我变更,端视人类「末那识」分判功用,作为而定!

第七末那识传呼八识因由相接触

分判吸纳作一切传导输送感应殊

人种区分大脑中心内境识也不同

判别所有接触否平等性智殊胜功

能善演而定,能自我主导就能当自己主人,必要进入宗教深入经藏,以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作为,就是今生修持圭臬,方能改变不良含因所延伸的障碍,能自导、自演而不受轮回束缚。

楼主您好!

见性者,又叫“眼见佛性”。时时刻刻都能眼见众生和自己的佛性,也能见到众生的佛性显现在无情物上。最起码是破重关的十住位菩萨。禅宗诸祖中,极少有破重关者。这种证量的菩萨,所得功德不可思议。

楼主明确说明:“我说的见性只是见到了我的本性”,意谓禅宗开悟明心的“破本参”,尚未及眼见佛性的“破重关”。

明心的含义及所得功德,请参考:

>

第七末那识属于潜意识,每个人都以为自我为中心,处处在乎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由我痴、我爱、我见、我慢四种烦恼和末那识相应,形成坚固的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

其中,我痴就是无明,没有智慧,不知道生命宇宙的真相,不知道缘起性空,无常无我,从而执着于我,执着于常,执着于有,从而陷入无始轮回。幸运的是,我们还有觉性,有本自具足的智慧和慈悲,通过修行可以获得解脱,可以完成自我的解救。

只是末那识无始以来就和无明相应,把作为生命载体的阿赖耶识误以为我,执著不舍,从而导致种种我执烦恼,也使本自具足的觉性被遮蔽,虽有若无。

我痴:痴无明,即不觉和无知的状态,有相应无明和不共无明之分。

我见,凡夫总是带着强烈的我执去认识世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包括我见和俱生我见。

我慢,执着于我,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从而产生我慢,慢就是令心高举,有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其中类别。毫无理由第认定自己比他人优越,为慢;于他人不相上下仍感觉自己胜人一筹,为过慢,虽不如他人却盲目自大,为慢过慢,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为我慢,明知总计的学问道德不如他人,但对他人的成就也不以为然,不知随喜赞叹,为下劣慢,虽没有真正的学问德行,但为博取世间名利二以种种手段沽名钓誉,为邪慢;修行人未证言证,为增上慢。增上慢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已证得某个境界,是由无知造成的。

我爱:即爱恋自己,觉得自己好,自己最重要。我们希望更好的生存条件,希望吃好、穿好、住好,希望青春美貌,希望健康长寿,这些都是和我爱有关,我爱也会影响我们于他人的关系,因为只爱自己,就会以自己为中心,目中无人,很难和他人相处。

以上就是关于末那识什么意思作何解释全部的内容,包括:末那识什么意思作何解释、请问,心法中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的含义、末那识,你不了解的第七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603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