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万勿悭贪成性,堕入饿鬼道是什么意思

party是什么意思2023-04-25  27

说的已经很明白了 万物悭贪成性,堕入饿鬼道 (悭贪)吝啬而贪得不指导施舍 从而引发很多问题

也是一种严重的执着心 不止是堕入饿鬼道 “悭贪者报以饿狗,毒害者报以虎狼。”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 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 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 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丼,为古汉字。有两个读音:

1、jing 为投物井中所发出的声音。

2、dòng 姓。

“丼”实为甲骨文“丹”字,丹砂在上古时期是凿井所筛选出来的,所以这个字是个指事字,在井中的一点,就象征着丹砂,无奈甲骨文在古代就已经失传,在近代才被挖掘出来加以考证,故古人已经不识此字,以为此字是“井”的异体字,其实并非如此。

扩展资料:

字源考究:

中文丼字来源甲骨文,甲骨文即有丼字,或为今“丹”字,井中的一点,为丹砂的象征符号。又因为从“井”得字,所以也指井,金文则又通作“形、型”等字。东汉《说文解字》从小篆字形观察,以为是井的初型,其实失其本意,至于后代更是以讹传讹,不知古为“丹”字。只是读音尚且保留丹声。唐代传入日本,后来日本人引申此字,加以想象,就有了盖浇饭的含义。(实指器皿深厚,而一点恐指饭上的浇头)

日文里,丼字是来源江戸时代,说「悭贪屋(けんどんや)」是一家充满着单份的食品的店,这里使用的钵叫做「悭贪振り钵(けんどんぶりばち)」,于是就把这种钵简称为され「どんぶり钵」(比盛食物的碗更深的陶制钵)。

悭贪指吝啬,贪得无厌的意思,所以在「悭贪屋(けんどんや)」吃「どんぶり钵」,可以引申指那些为人又吝啬又充满欲望的家伙。

日文字典中同样解释说:汉字「丼」是「井」的本字,字面意思为向深井中投入物体时产生的拟音词,日文中采用「丼」作为どんぶり的中文写法更进一步表示了「大碗钵」(的深)。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丼

最后一个“悭”。悭,就是悭吝。就是吝啬、小气,什么都舍不得,我们说这个人铁公鸡,一毛不拔,就是悭。

悭跟贪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般说悭贪、悭贪。悭,是已经有的,舍不得拿出来,这个是悭;没有的,想要得到,而且是愈多愈好,这个是贪,所以悭和贪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已经有的,一个是没有的,想要愈多愈好。已经有的,舍不得,这个叫悭。

这样子自私小器,不肯拿出来,会有什么果报呢?那个钱舍不得拿出来布施的,就是贫穷的果报;那个有法不肯布施的,不肯法布施的,果报就是愚痴的果报,简单来说是这样。

可是在《成实论》的卷十二里面,它就有说到悭贪会影响后世得到那一些恶报呢?它有七个恶报,因为悭贪会影响后世的果报:

第一个,就是天生眼睛瞎的果报。天生盲眼的果报,就是说他是天生,不是后天的,从母亲胎中出生的时候,他就不能够见到日月的光明,这个就是天生眼睛就瞎的果报。

第二个,是愚痴的果报。我们刚才讲的,因为不肯法布施,就会有愚痴的果报。愚痴的果报,就是他今天就是想要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但是他怎么听就是听不懂,不知道在讲什么,这个就是因为愚痴。所以那个天生愚痴的,就是对一切法的真实相不能够了知,所以这一世不管他怎么样听经闻法,就是不能够明白经中的义理,这一世所以他会闻法有障碍,修法会有障碍,因为他天生愚痴性比较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果报呢?就是因为在过去生中有法不肯布施,吝法的结果,就是愚痴的果报。

第三个,是生在恶家的果报。就会出生在不信三宝,造作重罪的家庭里面。

第四个,会在母亲的腹中就死亡的果报。就是胎死腹中。

第五个,是天生就容易被一切恶物所恐怖的果报。这个就是说,你这辈子常常会遇到让你觉得非常恐怖、惊吓的事情,常常会遇到这一类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吓得半死,很恐怖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第六个,是善人远离的果报。奇怪了,这一世碰来碰去,都碰不到好人,碰到的都是扯后腿的小人、恶人,交的都是损友,让自己堕落的坏朋友;一切好人、贤善的人、善知识都离我们远远的,没有办法亲近到真正的善知识,或者是同行善知识,就是同参道友,都没有办法碰到。这个就是因为过去悭贪、不肯布施,跟大众结善缘的果报。不肯跟大众结善缘的果报,所以他结的都是恶缘,恶缘到这一世,就是碰到的都是恶缘现前,就是都是坏朋友。

所以我们在佛法里面,为什么很重视布施有没有?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主要是什么?就是跟众生结缘,用布施的方法,跟众生结缘,不管是财施、法施、还是无畏施,都是要跟众生结好缘、结法缘、结善缘,这样生生世世就是都能够遇到善知识,也能够遇到好的同参道友,交的都是好朋友,都是善友,会让自己愈来愈好的、互相帮忙的好朋友,或者是亲朋好友都是好的。

第七个,就是会有无恶不做的果报。这个就是说对一切的恶业无所不做,因此更加深业障,就是这一世更容易造业,造恶业,为什么?因为悭的结果就是造下很多的恶业。

所以,这个悭,要怎么对治呢?怎么做到财施、法施、无畏施?就是用布施来对治,如果真的很难舍的话,那我们就多多思惟什么?死无常的道理,就是多多地念死无常,想到你这些舍不得、小器,想要抓一辈子的东西,你死的时候,一个都带不走。抓了一辈子,可是死的时候,就要松手了,所以多多来思惟这些死的时候带不走的东西。那个带得走的,要赶快做,就是只有业带得走,所以赶快断恶业、行善业,只有业带得走,那个带不走的,就不要再抓了,就赶快放下吧!也可以多多思惟布施的果报还有功德,财布施的果报就是富贵,法施的果报就是有智慧。另外,也还是以空性的智慧来对治,就是你悭贪的这些东西都是生灭、无常、不可得的,所以赶快放下吧!

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 盗谓**财物。 三、* *谓*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着。 九、嗔恚 嗔恚忿怒。 十、邪见 暗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参考资料:

>

一,悭组词

精选组词列表:悭悭,悭滥,悭涩,悭吝,破悭,偏悭,命悭,酸悭,贪悭,悭囊,悭啬,悭钱,悭贪,贫悭,吝悭,老悭,寒悭,分薄缘悭,缘悭命蹇,缘悭一面,缘悭分浅,好事天悭,好事多悭,分浅缘悭,命薄缘悭

二,悭的拼音,悭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

悭的拼音:qiān

悭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

1,悭吝造句:老女仆方才明白到,行善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饮食,僧伽们是在为别人带来利益,而她能够籍此净除贪婪和悭吝。

解释:(qiānlìn)吝啬。

三,悭字的含义及相关资料

悭字的含义:

(1)(形)吝啬:~吝。

(2)(动)缺欠:缘~一面。

悭字的相关资料:

部首:忄部  外笔画:7  总笔画:10

五笔86:NJCF  五笔98:NJCF  仓颉:PLEG

笔顺编号:4422254121  四角号码:97014  Unicode:CJK统一汉字U 60AD

四,悭组词的发散思维组词法(分别以悭字开头,悭字在中间和悭字在结尾的组词)

『悭』字在开头的词语

悭滥,悭吝,悭悋,悭囊,悭悭,悭钱,悭涩,悭啬,悭贪

『悭』字在中间的词语

缘悭分浅,缘悭命蹇,缘悭一面

『悭』字在结尾的词语

分浅缘悭,分薄缘悭,寒悭,好事多悭,好事天悭,老悭,吝悭,命薄缘悭,命悭,贫悭,偏悭,破悭,贪悭,酸悭

“悭”字读作qiān。(形声。从心,坚声。从心,与性情有关。本义:吝啬)

“悭”字组词

悭吝 [ qiān lìn ]    吝啬

缘悭分浅 [ yuán qiān fēn qiǎn ]    缺少缘分。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只为缘悭分浅,遇不着一个知己。”

好事天悭 [ hǎo shì tiān qiān ]   犹言好事多磨。

好事多悭 [ hǎo shì duō qiān ]  犹言好事多磨。

命薄缘悭 [ mìng báo yuán qiān ] 指命运坏,缘分浅。

缘悭命蹇 [ yuán qiān mìng jiǎn ] 缘:缘分。悭:吝俭,欠缺。蹇:不顺利。缘分浅薄,命运不好,

老悭 [ lǎo qiān ] 南朝 宋武帝 狎侮群臣,随其状貌,各有称目。

寒悭 [ hán qiān ]寒酸悭吝。

悭悭 [ qiān qiān ] 狭小貌。

悭钱 [ qiān qián ] 质地粗劣的钱币。

悭贪 [ qiān tān ] 吝啬而贪得。

贫悭 [ pín qiān ] 贫乏艰涩。

悭滥 [ qiān làn ] 谓钱币质量粗劣。

悭啬 [ qiān sè ]1吝啬。 2贫困。

悭囊 [ qiān náng ]1聚钱器。即扑满。口小,钱易入不易出,故称。 2喻悭吝者的钱袋。

贪悭 [ tān qiān ] 贪婪悭吝。

悭悋 [ qiān lìn ] 见“ 悭吝 ”。

悭恡 [ qiān lìn ] 见“ 悭吝 ”。

吝悭 [ lìn qiān ] 犹吝啬。

偏悭 [ piān qiān ] 不公而又悭吝。

“六度”是属于菩萨的行法。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古译翻作“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以后的翻译叫新译,新译翻成“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换句话说,他那个情没有完全断,虽然有情,他觉悟,他不迷,这就叫菩萨。佛,佛没有情了,情完全化成智慧。诸位要晓得,在大乘佛法里面,智跟情是一桩事情。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感情,变成情识,所以就是觉与迷。一个觉悟的人,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遵循这六个原则,遵循这六条,这叫六度。“度”的意思,是说从我们生死轮回的这一边,度到不生不灭大涅盘的那一边,你用这六种方法就可以达到从凡夫度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一般讲超凡入圣,到这个境界。

第一个是“布施”,此地布施跟四摄法的布施,名词是一样,但是意思不相同。四摄法里布施,是跟众生结一个善缘,结一个欢喜缘,目的在此地。菩萨六度,这个是真正要度自己,所以六度不是度别人,是度自己。自己这个烦恼的根,是“悭贪”,悭贪是烦恼的根本。虽然佛家讲烦恼很多,四弘誓愿里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些烦恼把它归纳一下,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烦恼在佛门里头能够查得到的,确确实实跟你讲的是八万四千种,那是真的,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是八万四千条。天亲菩萨把这些烦恼归纳成二十六大类,有六个叫“根本烦恼”,二十个叫“随烦恼”。随烦恼又分大随、中随、小随,总共是二十个。这二十六个烦恼再归纳,就是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再归纳就变成三个,叫三毒烦恼,三毒就是贪、瞋、痴。

六度法度什么?就是度三毒烦恼的,我们自己有三毒烦恼,用这个方法来对治。换句话说,三毒是病,六度是药,希望我们用这个药把我们自己的病除掉。所以大乘断烦恼实在比小乘来得高明,大乘就用这个方法。布施是度悭贪的。实在讲,贪是一个根本的烦恼,就是三毒再归纳,再归纳一个就是贪。贪要是拔掉,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我们就可以知道,菩萨修学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布施而已。这个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去学习。布施是什么?是舍,布施就是放下。我们的大病就是不肯舍、不肯放下,听到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也有一点体会,读了也很欢喜,实在自己做不到,就是自己不肯放下,这就是自己修学不能成就。不肯放下,我们的心就不清净,心里面有一丝毫东西在里面就是障碍。六祖讲“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心里面东西太多,牵肠挂肚,胡思乱想。到什么时候你能把它统统都放下,那就圆满成佛了。

菩萨的阶级,大乘法里面给我们说了五十一个阶级。阶级从哪来的?可以说是他放下多少而分的。他能够放下得多,菩萨的地位就升高;他放下得少,他地位就低,就如此而已,所以一定要放下。佛为什么要我们放下?因为我们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本来无有,所以放下是当然之理,应当要放下。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真正去学习,学习就是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错误的行为就是吝啬,贪得、吝啬,样样执着不肯舍弃,这是我们的病根。我们今天明白,觉悟了,必须要把这个观念、把这个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可是我们毕竟是凡夫,这个习气是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一下就放下,那谈何容易!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点一点放,放到三大阿僧祇劫才统统放完,这才成佛,这是佛在一般经上说的。《华严经》上说,成佛需要无量劫,不只三个阿僧祇劫。可见得这个舍干净之难,太难、太难了!虽然难,一定要做,更希望的是加速度去做。从什么地方做起?从我们心里头最爱的、最不容易舍的,从这里下手。因为最不容易舍的能舍,其它的就容易多了。这是一个好方法。我们在生活当中,哪一样东西是我们最贪恋、最不能放下的,我们从这一点下手。……

布施通常把它分做三大类,第一个“财布施”,第二个“法布施”,第三个“无畏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三种布施得这三种果报。

第二个科目是“持戒”。持戒,不仅限于大小乘戒律。戒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规范。我们自己一个人独处,佛法里面叫小乘戒。“独处”就是儒家讲的慎独,即使自己一个人,没有人见到,自己一举一动都守礼、守规矩,决定不放逸,依然谨慎,这是慎独,这个属于小乘戒。“入众”,就是我们跟大众在一起,应该要守哪些规矩,这叫大乘戒,所以大乘是跟大众相处的。在佛门里面小乘戒叫比丘戒,大乘戒叫菩萨戒。戒律的意义,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守法、守礼。戒律,包含了我们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因此,学佛的人,不仅要遵守佛的教训,我们在任何一个地区,要遵守这个地区的法令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守法,自然会被这个地方的人所欢迎,为大众所接纳,我们在这里推行佛教的教育就很容易了。守法也包括在四摄法里头。这个是度诸恶,就是我们造作一切的恶业,持戒的人不造恶业了。所以戒律的精神只有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三个科目是“忍辱”。忍辱,实在讲就是忍耐。翻经这些大德,忍下面他不用“耐”,换成一个“辱”,这是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中国古人对于“辱”看得很重,“士可杀,不可辱”,杀头不在乎,侮辱不行,决定不能忍受的。这些翻经大德,看到中国人把“辱”看得这么重,所以翻成忍辱。辱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能忍?那就一切都能忍了。经典上本来的意思,是忍耐。

忍辱,范围也很广,大乘经论把它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人为的加害、侮辱,无论是有意或者是无意,都要能够忍。第二是自然的灾害,举例而言,夏天酷热、冬天寒冷,这是自然的变化,我们要能够忍受。第三是佛法,佛法的修学要很长的时间,要有耐心。佛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这不是一天、两天能成就的,是要长时间的修学。经上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你没有这个耐心,怎么能成功?所以对于佛法修学,要有很大的耐心,这是属于忍辱。忍辱,度瞋恚。经上常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障是障碍,所有一切障碍都来了。所以学佛,忍辱是功夫,我们一定要修学。《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世间的事情,小事要有小忍才能成就,大事要有大的忍耐功夫才能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要有耐心。

第四个科目是“精进”。精进是对治懈怠,懈怠是懒惰。懈怠,这也是许多人的通病,一定要懂得对治,如果不懂对治,我们的成就就非常困难。但是对治要讲求有效的方法,这是别人帮不上忙的,别人纵然帮助你也是有限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民主开放,大家都讲自由、讲人权,谁也不愿意干涉一个人,劝你一次、两次不听,第三次以后不会再劝你了。为什么?劝你,你记恨,反而变成仇人,不会再说你了。在从前,真正督促教导我们的是父母、老师。现在老师也不会督促你,父母也不会督促你,所以这个懈怠是我们今天修学最严重的一个大障碍。自己很容易原谅自己,不会原谅别人,这个麻烦就大了。自己一定要想方法,什么方法让自己能够精进不懈怠。

我自己是过来人,我这个毛病也非常严重。老师严格的教导,我们有时候还会骗老师,还跟他打马虎。我在学校念书,骗老师的本事很大。我小时候记忆力很好,所读的功课我只要看一遍,就能背得下来。因此,在学校不念书了,什么时候念书?考试前十分钟,那是我念书的时候。考多少课,我把这个书翻一遍,马上就应付考试。而且考试还一定及格,我答考试卷子,答完之后自己算一算够六十分,赶快交卷,第一个交卷,六十分就够了。我不跟人家争名次,赶紧出去玩了,玩重要!应付老师、应付家长,我年年升级就好,家里就没有事情了,我不会留级,我在学校念书是这个念法的。可是我很喜欢看书,所有的时间在学校图书馆看书。图书馆几乎大半的书我都浏览过,所以我年轻的时候常识很丰富,我读的东西太多了。骗老师容易!

对治懈怠,就想到讲经,讲经确实能把这个毛病纠正过来。老师一个人好骗,听众几百人在底下,不行,这个不能欺骗。所以初学讲经,要用很长的时间去准备。我们在台上讲一个半小时,自己准备的时间超过三十个小时,那是一点都不敢懈怠,用这个方法学精进。所以有人说我喜欢讲经,其实那都搞错了,我不讲经就偷懒,就懈怠、懒惰,用这个方法来把自己这个毛病克服。刚刚开始讲经,上台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需要用三十到四十小时的时间去准备。过了一年,预备的时间就减少一半,大概十个小时就差不多。十个小时准备,讲一个小时没有问题。这两年、三年,讲一个半小时,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准备就够了。讲到第十年的时候,我一天的准备至少可以讲半个月。十年以候,跟诸位同修说,不要准备了。但是那个经要看一看,怕里面有生字,如果有生字查查字典,就干这个。所以现在讲东西不要准备了。你们有时候打电话找不到我,我都在外面散步去玩去了。一面散步,一面也念佛。所以东西熟透的时候,无论什么经典都不需要准备。懈怠、懒惰,真的是我们非常严重的一个毛病,这个毛病绝对比贪瞋痴那个力量还要强。所以菩萨善根,唯一精进。

第五个科目是“禅定”。禅定,在此地我们用广义的说法,那就是心中有主宰,不轻易被外界所动摇,这就是定。譬如,我们在世间必须学习一、两种技能,用做谋生的工具,我们选择之后,就能够定在这个地方,心就专了;能够专精,你的事业一定出人头地。因为你精,你专,专里面就会有智慧;智慧是从“定”当中来的。佛法也是如此,在许多法门当中,我们也要专学一门,这叫“定”。定于一,那就对了。纵然自己能力很强,同时可以修学许多个科目,如果要有大成就还是要专,唯有专精才能够有伟大的成就。学业、事业、佛法的修学,都要专精。专精就是禅定,我们的意志、精神能够集中,不至于分散。禅定就是对治散乱的,使我们的精神、意志集中,这是成功的秘诀。

第六个科目是“般若”,般若是梵语,翻成中文是智慧。般若,不把它翻成智慧,保留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尊重不翻。古来第一个翻经的法师,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批注,以后译经的大德都缘这个例,尊重这个;第二个,怕一般人对这个名词产生误会,因为这个地方讲的智慧是真智慧,不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聪明智慧。世间人这个聪明智慧,佛法里讲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不是智能,有这么一点差别。为什么?世智辩聪,是从意识里面生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从我们的思惟、研究、推论、判断当中产生的。佛说这是世间人的聪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哪里来的?真智慧是从禅定当中来的;换句话说,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研究,不需要推断,自然明了。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这叫做智慧。整个佛法所求的,就是求智慧。因为智慧是从定当中来的,定在佛法修学里面就变成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是佛法修学的枢纽,最重要的一环。……

这六种,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修学的纲领,也就是依这个为修行的标准。以布施对治悭贪,以持戒对治恶业,以忍辱对治瞋恨,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散乱,以般若对治愚痴,所以它叫做六度。度什么?就是度我们这些毛病。可见得这六大纲领不是度别人,纯粹是度自己。贪瞋痴这六种是我们的病根,世尊教我们这六种方法是药,用这付药来对治我们的毛病,这叫做真正的修行,功夫用得得力、如法,药到病除。这六条,大乘经典讲得非常多,说得最详细的是《大智度论》。《华严经》里面也说了很多,单单讲布施,就讲了将近一百种。财布施有外财、内财,内财就是身体、头目脑髓,都可以布施的,所以讲得非常的详细。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周止庵居士《心经诠注》,那里面也搜集不少经论对这一方面的开示,很值得我们初学人做参考的。《金刚经讲义》跟《心经诠注》,分量都相当大,初学的人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看。对于大小乘的名词术语解释得特别详尽,想深入经藏,那的确帮很大的忙,帮助我们研究佛法。研究佛法首先对于法相名词要熟悉,要知道得透彻,然后读一切经典疑惑就少了,自然就会懂得经里面所说的意思。

以上就是关于佛经中万勿悭贪成性,堕入饿鬼道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佛经中万勿悭贪成性,堕入饿鬼道是什么意思、十善业的不悭贪、丼怎读怎写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751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