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是怎么计算的

古代银子是怎么计算的,第1张

在计算古代银两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银两克数计算,一两相当于10钱,一钱等于现在的5克。那也就是说一两等于50克,如果按照现在的银价来计算的话,每克7元,一两也就是350元。另外一种换算方式就是用购买力来换算,由于生活用品等等很难去衡量银两的价值,所以基本是以米为基础换算单位的。

银子的发行

虽等到市面上银币流通,是在大航海时代开启以后,美洲的银子通过巨大的贸易顺差流入国内,造成国内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也促使了后来国内银币的发行。流入的银币主要是西班牙、墨西哥的多一些,这一些银币一开始成为文人的玩物,国内还是铜币本位制度。

一直等到我国古代官方发行大面积流通的银币是乾隆晚年时候在西藏地区发行的乾隆宝藏银币。当十流通局限于藏地。在得到批准以后,西藏成了铸造银币的专门机构,采取折中方案,模仿内地乾隆通宝铸造乾隆宝藏,无穿孔,面文汉字、带有纪年,背面藏文。

银子是矿产,古代流通的银子是通过熔铸(高温熔化在放入容器定型)成锭制成银锭进行流通的。

中国历代对银锭的铸造及发行都没有统一的严格规定,允许自由铸造。只要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间习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银锭造形无规定,特别是从清代开始,各省各地各有千秋,异曲同工。但大体可分为元宝形、圆型、长方形、正方形、砝码形、牌坊形等几大类。

扩展资料:

古代银子交易: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为了携带方便,便会将一大锭银子,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这是为了方面携带,也是为了交易的时候能够方便,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碎银,除了大户人家或者是官府中,会使用整个的银锭之外,大多数的老百姓使用的都是碎银。

银子摸上去十分软,只要用剪刀就可以很轻松的剪掉,然后拿出戳子计算剪掉的那部分。其实是一种非常小的秤杆,专门就是用来称量金银或者是药物的秤,这些银子在秤完了之后就能拿着用了。

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还要换算成色之后来计算,不过如果你遇到一些厉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凭经验手感就能说出你的碎银子是几斤几两,当然了,一般都是两。但多数是来称碎银子的重量的,也就是说古代用碎银子消费也是按重量来算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锭

关于白银的价值,前几年一部经典的《白银帝国》**也让大家见识到了清朝晚期大户银号家族的兴衰,电视剧**里也有很多关于白银的戏份。那么,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唐朝,当时的一两白银折合为1000文铜钱,而当时的大米就只有5文钱一斗米,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就是一两等于4130元人民币,好多啊,我一个月工资啊!真是被电视剧忽悠着了!

宋朝时候的一两白银通过大米折合之后,大概是一两银子相当于924-1848元,也不少,但是跟唐代比起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二石,照当时的计算,一石就是944公斤,那就是明朝的一两银子好比现在的6608元人民币。这个价格跟我一年的奖金差不多了!

清朝中晚期价值约150到220元人民币左右,难道物价上涨得如此厉害吗?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一直以为银子和黄金属于重金属,几乎不贬值呢,谁知道,贬值的力度也是不小!

1901年,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1925年上海1个银圆可以买到18斤大米。所以1银元大约45元。看来银子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可以请两次西菜套餐。如果逛公园的话,大概可以买20张门票,看**的话,大概可以买十张入场券。由此看来,在30年代,银子的购买力还是上升的,我们现在吃顿涮羊肉怎么也得三百五百的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熙熙攘攘的古代,货币的流通中主要靠铜钱、金子和银子,其中银子最值钱。俗话说得好,没钱寸步难行,但是最痛苦的确是,明明你就在我眼前,我却一直看不见你。黑乎乎的银子掉在地方,去哪找呀!有人提出疑问古代银子不是银锭吗?那实在不好意思了,其实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代的银子与真正的古代银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究竟古代的银子张什么样?没错啦,就是黑乎乎的一块,全是牙印子。

银子的地位

在了解银子时,我们来,先了解一下银子的地位。

银子作为古代的流通货币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的古代银子与金子和铜钱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流通货币的角色。银子的地位甚至在古代高于金子。

银一直是自然界的贵金属,延展性和柔韧性极好,比金活泼,但是银的单质形态极少,造成银的发现比金晚,再加上开采技术的有限,在货币流通中比金子更贵。

银在古代的流通货币中,被称为“白银”,这也使得一些影视作品中对“白银”产生很大的误会,认为古代的“白银”就是银闪闪的,虽然古代在为“银”这个贵金属命名时,确实是取明亮的意思,但其实古代的银子一点也不明亮,不仅不明亮,反而黑乎乎的。

追溯货币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时人们习惯用贝壳,以及一些比较稀有的东西,物以稀为贵。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之前的货币比较混乱,像铲币、刀币和环钱等,流通起来非常不便,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后,统一了货币,秦半两(方孔铜钱)通行。

古代经常有人说腰缠万贯,想象一下,一个人的腰上缠着一圈圈的铜钱,莫名有点滑稽,甚至可能会怀疑这个人会不会被这些万贯的钱累死。

一直到了宋代,交子(纸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一出门就带一大堆铜钱的窘境。到了元代,我们的银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市场上流通。但是银子还没有正式的名字一直到了明代才有了“元宝”的称呼。

而“元宝”真正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在清朝。

银子的地位,随着朝代不断地变化着,但是银子的流通,在普通的百姓手中一直很少,大多数百姓没怎么见过银子,有些人甚至一辈子没有见过银子。

银子在古代开采比较少,随着技术的进步,银的开采量变多,价值也相应的会变低,造成现在,我们的很多银饰品价值一直低于黄金饰品。黄金恰好相反,古代开采量大,随着技术的进步,金子的开采量逐渐的低于银子,造成现在一部分人,会有囤金的习惯。

古代的银子一直稀少,所以在很多古籍中,一两银子在古代可以是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开支。一斤的猪肉也就是几十文的铜钱。如果一户人家有几两银子,今年算是发财了。如果有几十两的银子,那就是有钱的老爷了。几百两银子甚至上千两银子就是富豪了。可见在古代银子地位之高在货币中。

尴尬的“样子”

银子虽然有着很高的经济的地位,毕竟明代才有了“元宝”的称呼。但是银子因为时代原因,使银子在古代的人们面前,只有一副黑乎乎的样子。这使得银子在古代虽然地位很高,但是很多人不得见真容。很多人想着银子呀,肯定很闪亮。

实际上,古代的开采技术有限,再加上银比较活泼,使得最终提取出来的银子掺杂着很多的杂质,在日常的生活中极为容易氧化,在古代,实际流通中实际是黑色的银子。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一大群人去酒楼茶馆,会随手赏小二一些银子,小二就会欣喜地用牙咬一口。确定软不软,如果银子口感软就会兴高采烈地离开,要是口感不软,小二就会破口大骂骗子之类的。

这时我们很快想到一块身姿丰腴面色黝黑的银子。前面我们提到银子在古代由于开采和加工的技术有限,再加上银子经常处于流通中很容易的氧化,这一切使银子看起来黑乎乎的。另一半说银子身姿丰腴也是因为在明代,银子可是有“元宝”之称的。

虽然“元宝”不经常在民间流通,但是“元宝”依然是古代重要的流通货币。“元宝”的外形是椭圆形状有点类似长方形,“元宝”两边高中间低,“元宝”的底部有着蜂窝的形状。这些“元宝”会在身上刻着官府的印记。

而在民间流通一些碎银子,这些的碎银子也不是用牙咬下来的,而是用专门剪银子的工具剪成一定的重量。专门工具剪下的银子小巧,方便携带,但同时也容易丢。

通过对上面对银子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银子没有想象中的肤白貌美,甚至在古代是一种很尴尬的“样子”(黑乎乎,全是牙印)流通在古人手中。

既见君兮君不知

经常说浪里淘金,其实在古代也可以发展个副业泥里淘银。但是这个副业太难了。

银子在流通中,古代的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鉴别方法就是咬上一口,这让银子看上去伤痕累累,全是牙印。银子黑乎乎的外貌使银子一旦掉到地上,就会根泥土融为一体。小块的碎银子更是不好找,大的“元”掉在地上人们会看到一块椭圆的黑块。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银子是怎么计算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银子是怎么计算的、古代是如何制造银子、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5852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