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唐宋八大家都有谁

我想知道唐宋八大家都有谁,第1张

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唐宋八大家怎么评出来的)

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唐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许多作品被人们研究和传世,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佳作。

“唐宋八大家”的名称最早是由明初的游助提出的,但他所编纂的《八大家文集》并未流传于世。明代嘉靖年间,文学家毛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散文作品,编成《唐宋八大家》一书,定名为《唐宋八大家》。从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毛坤的《唐宋八大家》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关于八大家的散文集。自毛昆以来,各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选本相继问世,如清代高仪的《唐宋八大家》、初心的《唐宋八大家文选》、张伯兴的《唐宋八大家》、沈德潜的《唐宋八大家》,都是由毛昆的选本编撰而成。

唐代作家韩愈、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的前两位。两人都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属于宋代,都是北宋六大家。他们是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和苏辙。

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河南合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祖籍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自称“韩昌黎”。韩愈谥号“文”,后人也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是儒教信徒,崇尚儒道,排斥佛老。韩愈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倡导和领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创作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古文创作理论:

首先,韩愈强调“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观点。“道”是内容,是韩愈提倡的儒家观点,是文章的决定之物。“文”是表现形式;其次,韩愈提出“唯言而行”的论点,主张文章要有创新;第三,韩愈提出“事不公平,必有人听”的论点,认为文章是作家对现实生活思考的反映。

韩愈在领导“古文运动”方面不仅有深厚的理论,而且有丰富的实践。他的古文,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叙文,一类是议论文

在记叙文中,塑造了一些有价值的人物形象,采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张忠诚的传记和后记、茅颖的传记、蓝田县的《成亭笔记》等都具有这些特点。

在议论文中,有很强的辩论性。他的议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形成了刚劲有力、典雅深邃、曲折奔放、文笔刚健的独特风格,对今人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的散文大师,开创了一代文风。

柳宗元曾这样评价韩愈:“那些(韩愈)尊敬的是子长、子云。子不如退。”子长说的是汉代文学家司马迁。柳宗元认为韩愈是司马迁之后伟大的散文家,只有司马迁能与之相比。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河东(今山西永吉县)人,人称“刘合东”或“河东先生”。曾任柳州刺史,因人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韩愈倡导和领导的“古文运动”的得力助手。他提出的“和明道一起写作”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树立了当时散文写作的新标杆。

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他的贡献是巨大的。虽然在领导“古文运动”方面不如韩愈,但其作品的思想艺术高度却高于韩愈。

柳宗元去世后,韩愈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其中有一段话可以说是对柳宗元文学创作的高度概括:“然而,他在受到短暂的批判后,却穷困潦倒。他虽为人所动,但其文学修辞绝不能自立,以至于流传后世,毫无疑问。”

刘源的诗很棒。就散文而言,他的杂文、传记、寓言、山水游记都很优秀。刘源的论文,思想进步,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观点鲜明,论点精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韩愈在《刘子厚墓志铭》中说:“接君为人忠厚,谈古论今,出经入道,发奋图强,常率人败之。”这个评价也是对柳宗元论文特点的总结

柳宗元的寓言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先秦时期的寓言,使“寓言”从文章中的一个或一段比喻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刘源寓言的代表作有《三戒》(河边的驼鹿》、《贵州的驴》、《雍家的鼠)。沿用至今的成语“驴技”、“驴技”、“妖怪”等,出自他的寓言巨著《贵州的驴》。

刘渊传记继承和发展了司马迁《史记》的优良传统,既强调史实,又强调艺术性。比如段太尉的奇闻轶事就是纪实文学,突出人物事迹重点。

《段太尉轶事》选取了三个典型来表现人物主题,即郭哲兵的严惩,表现了段太尉的正直;卖马还人谷,可见段太尉之恩;拒绝朱八送斜纹的礼物,可见段太尉的气节。柳宗元的文章堪比韩愈的《张中丞传》。

宗元擅长为老百姓写传记,这也是刘问的特色之一,如《捕蛇者论》、《种树塞北传》、《宋庆传》、《子人传》、《通衢纪传》等。每篇文章中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被贬谪的悲哀与贬谪地(永州)的美景相互作用的产物。正如明代茅琨评价柳宗元时所说:“与山川对峙:非为子侯(柳宗元)久困,故不能寻访岩洞之奇;在山洞里不奇怪,不僻静,也没办法发厚。”

宗元游记的代表作是《永州八记》,体现了摹仿情景、交融情景、短小精悍、优美传神的特点。

《新唐书柳宗元传》曾用“精雕细琢,精致细腻”的评语来评价柳宗元的散文艺术成就,是非常恰当的评价。

欧阳修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本名永叔,晚年由醉翁改为谥号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期“古文运动”的中流砥柱,是当时文坛公认的领袖人物。他的想法和韩愈一样。他主张“文以”为主,认为“道”是文章的内容、核心和关键;“文”是的一种表达方式和工具。

欧阳修为了让《文怡明道》更简单,打了个比方。他把“道”比作金玉,把“文”比作金玉辉煌。

欧阳修在领导“古文运动”中,十分注重人才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提拔和培养。取得文学成就者除外,如梅、尹世禄、苏洵等。所有的古代文学,像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等。从他家门口传来的。

欧阳修不仅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倡平淡朴素的文风,而且反对铺张浪费的“昆西体”和危险怪异的“时髦散文”。此外,他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

欧阳修的诗、词、赋都写得很好,尤其是他的散文,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他的文章是学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但比朝鲜语更通顺平实。欧阳修的文章朴实而引人入胜,形成了自然清新、抒情委婉、说理透彻的独特风格。

欧阳修无论是编年体还是作词体,文笔闲适,情趣盎然,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如他的《滁州山水游记》《醉亭》《丰乐亭》等,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苏轼在《六一文人集序》中说:“欧阳自谈道如韩愈,谈事如鲁直,记事如司马迁,写诗如李白。”这样的评价非常中肯地评价了欧阳修的散文艺术成就。

苏洵 苏洵(公元1009-1066年),原名苏文公,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二人都取得了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增添了惊涛骇浪。他们父子也被称为“三苏”。

苏洵年轻的时候参加过科举考试,三次都没考上。此后,他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回到家乡专心读书写字,教育孩子。苏洵虽然没有步入仕途,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苏洵对宋代“古文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然而这些成绩都是在他的事业受挫后获得的。可以说是宋代的大器晚成。

他的散文主要有两点:一是主张散文要“有为”,反对空的形式主义;二是强调文章的艺术技巧和独立风格,崇尚自然为文。

苏洵对《孟子》、《战国策》研究颇深,并受其影响很大,逐渐形成了自己气势磅礴的文风。苏洵善于运筹帷幄,论点清晰,论据有力,语言犀利,善于对比,雄辩有力,苍劲有力。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上下而行,出门而驰,必作深入而后到”。曾巩称他的文章“少则百字,多则千言,其理,引子之喻,奢言之诺,远而近见,大能,小能,烦而不乱,全能。”苏洵的代表作《六国》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此外,苏洵的叙事文也有好章,如张易舟的《画像》,文诗兼备,两相重复,相得益彰。《木假山的故事》就像是“三苏”的写照;《送史北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文书,表达了苏洵的爱国之情。

王安石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名符节,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因封晋景公,世称“王晋景公”。

王安石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散文都很优秀,其中散文成就最高,所以也入选了“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主张文章要“经世致用”,“为天下服务”,也就是为社会服务。因为王安石的立场,他的文章很大一部分是政论论文。

王安石的政论很有特色。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将文学创作与现实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实用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体上贯彻了他的文学思想,批判了时代的弊端,反映了现实问题,阐述了政治见解和主张。

比如《兴贤》、《百年不出事》、《仁宗皇帝说事》、《答司马建议》等。,都是为变法服务的,能切中时代的短板,有很强的战斗性和现实性,同时又有艺术性。

他的政论论文,无论是近万字的长文,还是只有几百字的短文,都能有理有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语言犀利凝练,形成险峻雄浑的独特风格。

比如《读孟尝君传》,全文不到100字。但结构严谨,直言不讳,论点精辟,逻辑严谨,一气呵成。读起来确实震耳欲聋

即使是山水游记散文,在其简洁明快的景物描写和抒情中,也有很强的议论成分。比如《宝蟾山之旅》这篇文章,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山之旅,第二部分是讲道理。叙事与议论紧密自然结合,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文笔细致。

文章内容是讨论的基础,是讨论的事实依据;是思想认识上对讨论内容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在你面前,你从后面落笔,为讨论铺路;后一种讨论紧跟前一种录游各处,赋予录游内容特定的思想意义。全文中的叙述和论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得益彰。

王安石的文章,尤其是他的政论论文,很好地诠释了“文如其人”。

曾巩 曾巩(公元1019-1083年)生于北宋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他被称为“南风先生”,追求“文鼎”,因为他被称为宋代著名作家曾文鼎。

曾巩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在散文方面。在欧阳修领导的宋代“古文运动”中贡献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S2/]。

欧阳修非常欣赏曾孔,称赞他的文章,文笔接近欧阳修。曾巩的散文温文尔雅,温文尔雅,易淡易淡,形成了“古雅、公道、正气”的独特风格。其成就虽不及欧阳修在宋代文坛的地位,但可以独树一帜,独树一帜。曾巩的散文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文章是用来传达道的,是由某件事引起的。曾巩主张文章内容要丰富,很少有空谈。

二是擅长叙事,言简意赅。比如《秃头的故事》就讲述了五岁孩子的秃头经历。文章生动形象,读来很有感触。《李白诗集序》叙述了李白的生活经历。只用300字就能概括的很生动,文笔之力超人。

第三,透彻的讲解和讨论。曾巩的论文推理透彻,他的叙述也注入了哲学,是叙述和讨论的结合。比如他的名著《墨池集》,通过王羲之“学书于池边,池边暗”的故事,指出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得来的,一针见血地说明了勤学苦练在学术成就上的重要性。

曾巩出身欧阳修,与王安石交好,但在文学上,他与王安石都是欧阳修领导的宋代古文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史》这样评价曾巩:“曾巩在欧阳修和王安石之间做了一个陈述。他胆怯但不恼火。他简朴但不阴郁,他成了一个显赫的家族。”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对曾巩散文成就的肯定。

苏轼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名子瞻,号“东坡居士”。在“三苏”中,苏轼是最有才华、成就最高的文学艺术家。

苏轼多才多艺,才华横溢。他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的文艺大师。他的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等。都很有名,都成就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的诗和黄庭坚的诗一样,被称为“苏黄”。他的词不受音乐的束缚,拓宽了词的表现内容,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形成了清新豪迈的风格。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了天马行空的代词体。

他的赋也很优秀。代表作有《红墙赋》、《后红墙赋》。在他的作品中,《赋》成了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他的散文,感情奔放,气势磅礴,自然流畅,想象丰富,奔放洒脱,被誉为“浑艳绝伦,独霸万代”。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他从前代作品中广泛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源泉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浑气势,庄子丰富的联想和潇洒的文笔。

苏轼散文的风格随不同的对象自由变化,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韩愈古文靠的是口才、布局、得势等。而苏轼则以豪放的思想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苏轼的文学成就代表了北宋以来古文的最高成就。由韩愈、柳宗元发起,欧阳修、王安石接力的“古文运动”,在苏轼抵达这里时圆满落幕。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单从文学角度来说,苏轼无疑是成就最高的一位

苏辙 苏辙(公元1039-1112年),苏洵之子,苏轼之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发展了韩愈写文章“言之有物,适可而止”的观点,强调生活经验对作家的重要性。苏辙散文的主要特点:

一、曲径通幽,透穷理。比如《民策二号》一文,论述了宋代科举的弊端,但他从先秦的民风入手,后半段逐渐进入正题,然后列举了科举的弊端,并建议改进。要点只显示在这一点上。

二、叙事生动,仿佛在边境附近。以《庐山七贤寺新建僧堂记》为例,文章记叙了苏辙游览庐山七贤寺的过程,最后以一段议论结束,表达了苏辙对求道的看法。全文淡泊飘逸,质朴自然,简洁流畅,却又生动传神,充满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的独特风格。

三、选材典型,语言优雅。如《晁谷传》中,选取了晁谷的三件事,即弃文采、信守诺言、千里相访,来表现晁谷的节操和品格。细节恰如其分,非同一般。

苏哲的人生知识也深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他以散文著称,擅长政治理论和历史理论。苏轼高度评价苏辙的散文“沧海桑田,有三叹,少不了其卓尔不群的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3596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9
下一篇 2022-06-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