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被谁杀害,关羽死后杀了谁

关羽是被谁杀害,关羽死后杀了谁,第1张

历史上关羽被谁所杀(关羽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一、成败空

三国时期关羽之死,无疑是一个影响很大的事件。因为太极端了,之前对中国威胁很大,曹操都吓得迁都了,没几天就突然被打败杀了。这种跌宕起伏,不仅仅是刺激,而是单纯的“刺激”。

再加上关羽的影响和《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关羽之死成为了历史上的热门话题。

比如有人从关羽的性格入手,得出这是“性格决定人生”的结论。是谁让关羽如此嚣张?所以“大意失荆州”才有了惨痛的教训,所以兄弟们,低调做人就圆满了。

还有人从纯军事角度分析,关羽死于内忧外患,就像楚霸王项羽面临“四面楚歌”。

最不可能内部造反的大叔糜芳投降了,最亲的“侄子”刘封也免于灭顶之灾。

在曹操和孙权之外,这两位大师为了对付关羽,一口气把自己的王牌都扔了,比如黄旭、张辽、宇金、吕蒙、鲁迅等等。关羽在荆州只带了一部分军队,却带了那么多兵马和名将,关羽不死才怪。

总之,以上是两种主流观点。唯一不同的是,第一种“人格论”更多的是从贬低关羽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死论,却是歌颂关羽的意思。

虽然《三国演义》一再强调“成败转空”,但结果却不是成功空,而是三国热点持续了几千年,关羽之死仍然众说纷纭。于是突然出现了一个震惊众人眼球的观点:关羽被诸葛亮杀死了!

第二,关羽是被诸葛亮杀死的?

抛出这一观点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章太炎先生。他写了一本书叫《铭书》。名曰“识海之士,与张家同流合污者,亦难念也”。也就是说,连各路学者都发表了意见,太难读了。

按理说,给出这样的结论,似乎这本书注定要失败!但事实却是相反的,因为书中有一篇叫葛铮的文章,主要是评论诸葛亮,抛出了“王炸”,给出了三条证据,论证关羽是被孙权杀死的,也分析出是有道理的。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观点。

先从诸葛亮的能力说起。也就是说诸葛亮足智多谋,高瞻远瞩,目光锐利。按理说,他应该对当时的危机有深刻的认识。但是为什么关羽战败的时候,你没有提,也没有看到诸葛亮做什么救援?

所以章太炎的结论是:诸葛亮惧怕关羽,想借此机会一劳永逸地除掉他!

第二,从关羽开始。在太炎先生眼里,关羽是无辜的,如果当众被杀,无法服众。所以,借吴栋之手杀关羽,可谓一举两得。诸葛亮不仅消灭了对手,也没有躲在山后,为自己掌权铺路。

证据是,借关羽之死,刘备被迫杀了养子刘封。关羽和刘封属于同一类人。他们强硬,有影响力,也是刘备最亲近的人。所以,诸葛亮借关之死,杀了刘封,为以后控制埋下了伏笔。

第三,打击对手,独揽大权。从前两个角度来看,诸葛亮是想独揽大权,所以要打击或者消灭潜在的对手。前期杀了关羽和刘封,后期杀了李延。

李严也是刘备的臣子,与诸葛亮平起平坐,但被诸葛亮降职为文官。

借孙权之手杀关羽,借关羽之死杀刘封,以法纪严明为由贬李延!由于李延被贬为平民,没有人能威胁诸葛亮。

第三,反驳这“三个理由(意见)”

章太炎先生的这个论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足以令人震惊。因为这完全颠覆了诸葛亮的形象。特别是这三条证据都是有理有据的。但是严谨吗?对不起,我不能说。只有一种感觉:完全是有罪推断。先定诸葛亮罪,再列罪名(理由)。

首先反驳第一点:关羽对中国的震动很大,在一次军事失利中被杀,时间很短。关羽在中国的威望发生在公元219年十月(农历),关羽于公元219年12月战败被杀。仅相隔两个月。

以三国时期的通讯条件,如何将荆州的消息及时传递给远在成都的刘备和诸葛亮?刘备和诸葛亮根本没有反应时间。甚至不能排除关羽被杀的时候,刘备和诸葛亮还在祝贺关羽驱七军。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军事情报战士总是瞬息万变。他怎么能算出来呢?除非你觉得诸葛亮像《三国演义》里那样“毒辣”,那就没人有话说了。

反驳第二点:关羽是刘备手下最有能力的将军,这是举世公认的。但当时是诸葛亮掌管内政。军事是刘备的重心。也就是说,诸葛亮和关羽的权力划分根本不冲突。

至于杀刘封,是因为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刘禅的义兄。但刘封性格强硬,目中无人,不顾大局,刘备得以遏制。如果刘备死后,他和刘禅闹矛盾,你想让刘禅怎么做?杀,这叫吃人,不杀,很难说服大众——这是个随时可能爆炸的雷。排除刘备是最有道理的。

最后反驳第三点:诸葛亮当政想干什么?既不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是司马昭的——你的皇帝不服我就杀了你!“扶汉还旧”,这是蜀汉的目标。

很明显,章太炎先生嘴歪了,把诸葛亮定为“权臣”。至于李严,《三国志》写得很清楚。李严谎称粮草贫乏,要求北伐中的诸葛亮回军。诸葛亮回来后装傻说:“我粮草充足。你为什么辞职?”

这比谎报军情的罪还大,是公开约束和栽赃!诸葛亮不杀他,就配得上李延。

第四,神的反转

所以章太炎先生认为“诸葛亮杀了关羽”,虽然是三条证据推理出来的,但根本经不起推敲。自然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面对这种情况,章太炎先生来了个神反转。多年以后,他承认这首《葛铮》是对过去和现在的隐喻,讽刺了当时的人和事!15年后,这篇文章被彻底修改,改名为四哥。也就是说,记住诸葛亮!个人推翻了“关羽被诸葛亮杀死”的论断。

但关羽的死又增加了一个“大故事”,以至于很多人捧着章太炎的《葛铮》,愤怒声讨诸葛亮,却不知道章太炎先生为什么要写《葛铮》,而且早已大刀阔斧地改革,改名为《四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23623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2
下一篇 2022-06-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