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选择降清?

吴三桂为什么选择降清?,第1张

吴三桂为什么选择降清?

全文5200字|看完需要11分钟。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二日,对于刚刚升任平西伯的吴三桂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别痛苦的日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二日,对于刚刚升任平西伯的吴三桂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别痛苦的日子。

三月初,吴三桂接到圣旨,崇祯皇帝命令他退出宁远守备,率部急进卫景石。其实早在年初,法院就已经在说撤销宁远,闭门不出。吴三桂与冀辽总督、辽傅总督联名上书曰:“辽东前守又失,宁远难守。宜撤宁远军民,闭门不出,即京师忽有警察把守,门可随时关。”就明朝大局而言,放弃宁远,集中力量防守山海关,兼顾京师,是非常现实的建议。随着锦州等地的失陷,当时的宁远已经被孤立,守住它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装备了大量红炮的清军攻占宁远似乎也不是太难。

电视剧里的吴三桂。(来源:电视剧《江山风雨》截图)

但前方将领的合理建议,很容易被后方的朝臣拒绝。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无故弃三百里,我不敢让他们内疚”——没人敢承担失去权力和土地的责任,只是给出了一个政治正确的理由,没人能挑毛病。直到关内局势焦头烂额,崇祯皇帝顾不上面子,只好亲自拍板,决定封吴三桂为平西伯,撤出宁远,引兵归降。而退出宁远,又有几十万人不得不先迁移到宁远。所以,吴三桂动的很慢。他于三月十六日率军西进至京师,二十二日刚抵河北冯润。突然,他得到消息,京城失陷,崇祯皇帝上吊了。

后世的批评者大多认为吴三桂害怕李自成势大,消极避战,所以以调宁远人入关为借口故意拖延时间,最终错过了入关的最佳时机。但是吴三桂接到驻军退兵的圣旨已经是三月初了,几十万人迁移宁远确实费时费力。有没有可能一下子做到?更关键的是,吴三桂的所有家眷,包括陈圆圆,都在京城。他怎么能让他们身处险境呢?

然而,京城失陷如此之快,是吴三桂始料未及的。吴三桂自然不明白,明帝国的瓦解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正如纪在《明朝北策》中所描述的那样,当时的人们“只求今日而求明日,贫富相当”。大顺军尚未攻城,首都地区“已成瓦解之势”。吴三桂只是一个谜。为什么戒备森严的首都这么难打?短短两天,就被大顺军轻松攻破。

所以后来吴三桂在给父亲吴襄的一封信中写道:“属边疆,宁远为国门。因黄金已落地,桂芳正在设法追回,以为贼李猖狂,好放出来,恐有两架飞机失事。因此,需要一段时间。我想我们国家没有人,我被风吹得不知所措。我父亲掌管皇室阵营,形势不可谓不弱小。他太嚣张了,一两天就丢了性命,把桂娟佳送上了皇位。已经很晚了,他极度悲伤和愤怒。”京师告急,但宁远也是全国重要之地,吴三桂怕“往返,两崩溃”。应该说,他的解释是合理的。

吴三桂的资本够吗?

都城陷落,朝廷覆灭,家国俱失,让吴三桂处于四处观望的状态。清军和李自成两大势力之间,山海关本来就是清军和李自成的必争之地。对于前者来说,得到山海关就等于打开了中原的大门。对于后者来说,得到山海关真的意味着政权的稳固。吴三桂想要安稳的活着,继续为明朝坚守山海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那么,下一步是什么?是与清朝合作攻李自成,还是与李自成合作抗清,成了吴三桂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首先来看看吴三桂有没有对抗清军的实力。从兵力上讲,清军能调动的机动兵力一般都保持在10万人以上的规模。比如著名的晋松战争,清军几乎在他们窝里,但只出动了10多万人,大致相当于当时明军打的13万人。据纪记载,吴三桂的军队“有精兵四万,辽人七八万,都是能抗的。而丁一骑数千,尤其是雄汉”,我们可以看到,吴三桂的基本兵力在4万人左右,其他七八万辽人多为兵民,不仅战力可疑,而且无法计入正规军编制。两相对比,从实力上来说,吴军已经明显落下风。

吴三桂的电视剧《关宁铁骑》。来源/电视剧《江山风暴》截图

更为关键的因素是,清军不仅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在武器装备上也能碾压吴军。其实早在努尔哈赤时期,清军就已经开始仿制红加农炮,只是当时的技术尚未达标,清军仿制的红加农炮还相当简陋。转折点发生在皇太极时期,崇祯四年(1631年),明朝“登来兵变”,次年孔有德清朝覆灭,不仅给皇太极带来了数千将士和将领,还带来了数百门各种各样的西洋火炮,以及一批铸枪人和炮手。孔有德降清,使清军掌握了铸红炮的核心技术,铸炮有了质的飞跃。从此,明朝失去了原有的火器优势。于是,童在给皇太极的奏折中明确表示:“我国火器已备,夺之有我之术。”

不久后,孔有德率军大显神威,在朝鲜、旅顺、皮岛等地对明军取得了一系列决定性的胜利。其中,红炮功不可没。如果再回头看,会发现吴三桂联手清军击败大顺军后,大顺军一路溃败,在娘子关、潼关等地据险固守,但始终处于被清军吊死的状态,根本无法组织起来。清军后来攻打南明也是如此。在野战中,仅仅依靠优势火器攻城,就可以所向披靡。所谓“以炮筑城”,原是袁崇焕在宁远大获全胜后,明军守城的基本思路。但随着清军火器的兴起,清军攻城的实力大大增加。经过晋松之战等一系列战争,明军大量优质火炮上缴清军,成为清军突破坚城的有力帮手。可见,在火器方面,吴军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

那么,吴三桂的关宁军和李自成的大顺军相比如何呢?《明史》记载,李自成讨伐山海关时所带兵马为20万,在《明北书》中认为是40万,《吴三桂简书》中认为是10万,《沈嘉传》中认为是30万以上——无论你选择哪个数值,大顺军的实力都远高于关宁军,尽管有一些差距

总之,通过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在北京失陷之前,吴三桂还有明朝朝廷的人力物力支持,还是有可能守住山海关的;然后,北京失陷后,吴三桂的部队已经变得孤军奋战。他们不仅力量有限,而且没有寄托。无论是对清军,还是对李自成,他们都不可能坚持下去。

大清还是大顺?

分析完北京失陷后清军、大顺军、关宁军的不同战略态势,再来看吴三桂的选择。

吴三桂作为年轻有为的将军,利用辽东天时、地利、人和,急于建功立业。毫无疑问,吴三桂把自己所有的荣耀和梦想都绑在了明朝身上。从感情上来说,吴三桂对清朝一直没有好感。虽然他的很多亲友都已经倒向了清朝,而他本人也与清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还是多次拒绝了清朝的投降。毕竟彼此争斗了这么多年,彼此都沾满了对方的鲜血。更何况清朝还是他眼中的“鞑靼人”吗?

对于李自成,吴三桂虽然没有直接出战,但也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李自成毕竟是汉人,这显然是深受“非我类,心异”影响的吴三桂的重要评判标准。而且现在不是讨论印象的时候,吴三桂家还在李自成手里,我想他也是着急了。未能救帝救国,吴三桂已有不忠之嫌。他留不住家,就加不孝之名。有了不忠不孝的名声,吴灿将来怎么做人?所以吴三桂一开始倾向于归顺李自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父吴襄奉李自成投降书之命,也确实说出了吴三桂的软肋:“事已至此,天命难回。我死了,我的父亲。喔呼!了解现状的人也能知道如何改变计划。昔弃汉投魏,非为异心;专业人士触犯武,不是不孝。不过,子旭要扇两个耳光很难,袁志很容易,我来照顾你。不反手封号,我就担棺材,今早我就倒了,不亏童侯的赏赐,但我还是孝子之名。万一你狂傲不羁,主客情况大不相同,寡不敌众。如果顿甲是一座坚固的城市,它会立刻被消灭,这样你的父亲会无辜地被杀死,他的名字会丢失,他的朝臣会丢失。太可惜了!”

可想而知,如果不是李自成的军队很快暴露了他们“流氓”的本性,那么吴三桂归顺李自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历史或许也会因此被改写。但是,历史上没有“可能”。真实的情况是,吴三桂当时确实有意向李自成投降,但就在他“据报”准备“入朝”的时候,又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从京城传来:他的父亲吴襄已经被李自成抓去逼债,被绑架“很爽”,他心爱的妃子陈圆圆也已经被李自成的手下封了刘宗敏。

刘宗敏在影视剧中饰演陈圆圆。(来源:电视剧《长河东流》截图)

至此,吴三桂已经明白,李自成不是他想加入的“真命天子”,和“流氓”合作是没有前途的。于是,吴三桂放弃了与李自成合作的想法,在回复父亲吴襄的投降书时,毅然表达了对李自成宣誓的决心:“一听说国主之宴,臣民受辱,四分五裂!忆父忠义,虽大势已去,仍要背脊受一击,誓不出世。不砍断脖子就殉道了,还在为儿子的死而哀痛。如果不这样,你会死的。不是比得上忠孝吗?他忍辱偷生,训练不义,既无孝恕之才,又耻于平原敢骂贼。夫直,母罪人;凌二公,英气逼人。我的父亲,一个老将军,是一个骄傲的女人。父亲不能是忠臣,儿子不能是孝子吗?今天请和你父亲在一起。”

走向毁灭的深渊。

与李自成的决裂已成事实,面对兵临城下的征伐大军,李自成、吴三桂也陷入了“腹背受敌,不知所措”的窘境。现在他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与清朝合作——权衡利弊。不仅能与清朝合作迅速击败大顺军,他还很有可能成为复兴明朝的功臣。对于吴三桂的贬谪,后人大多只看到了他贬谪的事实,而忽略了背后的细节。其实吴三桂虽然是职业军人,一切以战场胜负为准,但他不想背上为了荣耀而背叛国家的黑锅。为什么他不明白他的降级会陷入永远的耻辱?

所以吴三桂在与多尔衮谈判之初,一再强调只是借兵为崇祯皇帝报仇,并承诺“赔地”。出于安全考虑,吴三桂甚至不允许多尔衮的军队入关,而是让他们绕过城池,直接进入他与大顺军交战的瓦砾战场。

对于吴三桂的困境,多尔衮看得很清楚,但是对于吴三桂“借兵”的请求,多尔衮既不会帮别人,也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投降吴三桂的机会。于是多尔衮答应吴三桂:“若伯率众归降,封其故土,升任藩王,得一报报国之仇,得一份身家,天下之孙享富贵,如得河山之永生。”而坐以待毙,静观事态的发展。

因为实力悬殊,吴三桂与李自成的决战很快陷入劣势。关键时刻,吴三桂已经照顾得太多了。他要先答应多尔衮的条件,才需要救急。于是,在吴军和大顺军双双失利的情况下,多尔衮得以率清军入关,出其不意,配合吴三桂残部,彻底击溃李自成的大顺军。入关后,吴三桂在沿途张贴人员名单、张贴告示时,就已经以清朝国王的身份出现了。

影视剧里,听错片名的吴三桂。(来源:电视剧《长河东流》截图)

清初,多尔衮的态度相当谨慎。相比于一直倒霉的明朝,轻而易举得了北京的多尔衮根本没想到,从努尔哈赤起义的那一天起,他们几代人的梦想就这么轻易实现了!但此时他并没有更多的期待。他所期望的只是“但一寸是一寸,一尺是一耳”。多尔衮也没想到的是,清朝灭亡后,吴三桂如此努力,明朝残余势力却如此不堪一击。现在统一全国的机会就在他眼前,稍加努力,就可以搞定。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矛盾。不仅身在其中,而且很难看清端倪。即使后人回首,仍难拨开迷雾。这是公元1644年的情况:清朝没有入关的机会,但是入关了。吴三桂不想清场,但还是清场了。

对此,当时的土生土长的杨士聪评价说:“三桂西不能进,东不能抗清。顾靖等进步与清朝会师,关旭执鹬蚌相争,不算大亏。是缚身还清之名,报仇雪恨,好让自己钻进去,顺了西方,京师清明。东宫和王鼎没有马上遭殃,吴襄被宰,影响了全家。何为忠孝?”杨世聪不仅批评吴三桂无力对抗清军和大顺军,甚至还要求吴三桂袖手旁观,与清军作战,以渔翁之利。纵观当时的战略形势,杨世聪所说的无异于痴人说梦。钱复道:“陈渊身价不菲,个个都有打遍天下百姓的膏血。所以,要杀吴襄全家,中国很容易成为没有血刃的世界。全城的结果是什么?一个女人忠孝,却病了。”把吴三桂在清朝的覆灭说成是“怒冠美人”的老套故事,同样是无稽之谈。

电视剧里的陈圆圆和吴三桂。(来源:电视剧《鹿山公爵》截图)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1644年,吴三桂其实已经别无选择。臣服李自成之路被堵死后,满清覆灭,可以说是吴三桂自保的唯一出路。这当然也注定了吴三桂的后人要被毁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83309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9
下一篇 2022-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