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苏德战役,德军失败的真正原因被很多人忽视

1941年苏德战役,德军失败的真正原因被很多人忽视,第1张

1941年苏德战役德军失败的真正原因被很多人忽视

在1941年的苏德战役中,苏军遭受了人和地的损失,德军高层实际上存在明显的指挥问题。中央战线斯摩棱斯克围攻结束,德军中央军群所属的两个装甲集群南下北上,分别辅助南北两个集团军群,南线基辅围攻大获全胜,攻下六七十万敌军。这是否延缓了对莫斯科的进攻,导致了当年战争的失败,见仁见智(下面简单讨论),但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角度来看,基辅战役是辉煌的,号称“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的战役”(希特勒语)。所以应该说中央军南北分兵,乘机歼灭敌人,虽然很大程度上是斯大林本人造成的,希特勒也犹豫了很久才做出决定。

但更有意思的是,德国虽然赢得了伟大的歼灭战,但出发点并不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中央政府南北分兵的决定是因为希特勒的坚持而做出的,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乌克兰的粮食和矿产资源以及工业基础。所谓“我的将军们对战争的经济方面一无所知”。陆军总部的指挥官们,尤其是中央集团军群,坚持把莫斯科作为下一个目标。但其与希特勒争论的理由并不是要一举摧毁对方的神经中枢,而是要迫使俄军只以莫斯科为目标接受战斗,从而摧毁其主力。换句话说,首要考虑的还是歼灭对方有生力量。

但是,中国西南广大地区的几百万苏军难道不是一支有生力量吗?当时形势有利,很容易慌进去。那些高级将领怎么会不知道?要知道战前斯大林和希特勒一起想的,都很重视乌克兰的地位,所以苏联西南方面军比西方方面军强。更何况,如果德军中央军群只单独推进,其后方安全会有很大隐患,因为苏方会派新鲜部队来填补前线的缺口。德国南部集团军群最多只能牵制苏联西南方面军,这就给了苏方梦寐以求的战斗机。自古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战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主张直接进攻莫斯科的人虽然嘴上说的是摧毁对方有生力量,但实际上是想冒险一举摧毁对方的神经中枢,从而迅速结束战争。只是不符合军方正统,他们有意无意的不肯承认。

所以很明显,当时这些德军将领客观上是被中央线的伟大胜利迷住了。他们趾高气扬,不仅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而且视敌人如无物。低估敌人是罕见的。这篇哈尔德的日记异常直白,颇具代表性。所谓“如果两周结束对苏战争,似乎也不是什么夸张的想法”。想不到竟然是参谋长的知识。从战争后期的发展来看,德军在莫斯科外围的兵力已经很薄弱,也就是“台风行动”的第二阶段,11月的“最后一步”进攻。当时德国集结兵力,尽力补充,做了一些准备,而双方都重兵集结,实际上相当于正面交锋。基本上就是互相消耗。所以胜败的区别在于战前的实力对比,双方对战看谁先撑不住。

11月中旬至12月初,德军以三个装甲集群(古德里安集群已升级为集团军)围攻莫斯科,战况异常激烈。可以说,最后一刻,双方都已经红了眼。但是德军的损失越来越大,却始终进不去。只能是战前的实力对比不足以取胜。特别是最后的结果是德军主动撤退,苏联立即发动大规模反击,说明一方已经疲惫不堪,另一方还能不遗余力,更清楚地说明了力量对比对德方不利。至于说寒冷削弱了德军的实力,恐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寒冷是12月份来的,当时德军已经开始撤退了。寒冷主要加剧了其撤退阶段的困境,而不是其失败的原因。所谓的打基辅浪费了时间,以至于秋雨泥泞,冬雪寒冷。自然,这种说法就更站不住脚了。

简而言之,当德军发起最后的进攻时,双方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临界点,发生了基本的变化。德军不可能进入莫斯科,可以用“难以捉摸”来形容。那一年,德国战争终于失败了。在战斗层面,是因为轻敌或者情报严重失真。直到最后,都是这样,没有做出坚定而长远的规划。在撤退之前,一点力气都没有留下,使得局面更加被动。指挥出现了问题(合格的指挥是在主动权将要减弱或者开始减弱的时候采取防御的位置,视情况或者局部防守,或者从容撤退。如果你打不过眼前的未来,那就努力吧。看看隆美尔在非洲的处境。失败后,也归咎于天气。即使是真的,天气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对双方一视同仁,轻敌失算还得怪自己一方。“董将军”“泥将军”怕是不想为此负责。

顺带一提,希特勒当时并没有拒绝撤退,而是“在后方没有既定阵地时,绝对禁止撤退”,甚至要求“所有人必须从原地反击”。这当然是正确的,因为一支军队的撤退并不意味着撤退。必须交替有序覆盖,后方有预设位置。如果你退出,停止掩护你的朋友和邻居退出,这样你就可以退出。如果一窝蜂乱逃,想逃命,谁抵抗敌人,马上就变成溃败。所谓“一败涂地”,再加上寒冷的影响,会造成士气崩溃,真的会变成拿破仑的军队。说希特勒在41年冬天挽回了败局有点夸张,但他的决定确实是正确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像古德里安和霍普纳这样因为退缩而被革职的人,多少有些冤枉。因为装甲部队已经到了最里面,情况已经是最危险的了。对方反击时,首当其冲,而且是重点打击目标。所以,如果能跑,当然要跑得快。如果你等待上级的命令,你就会被包围。希特勒不让步兵撤退是对的,但对装甲部队来说有点吃不消。这时候就不要想太多,哪怕会让相邻的步兵更加危险。因为这是最有利的选择,装甲部队后撤,可以寻找机会攻击敌人迎击步兵,自卫只能是一片废墟。而且如果造成步兵损失,只能怪前面的指挥有问题,不能让装甲部队背这个锅。

所以估计古德里安和霍普纳当时都很冷。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你进攻的时候很倚重别人,撕开了敌人的几层防线,你就已经有危险了。现在敌人已经反击了,你还不让人撤。这说不通。你不能白死。你要知道,敌人的反攻是不会提前通知你的,能及时做出决定的是前线指挥员,而不是后方总指挥。所以必须给一线将领必要的决策权,否则就没法打仗了。前提当然是前线将领确实有人才。用孙武的话来说就是“能者上,不防者胜”。虽然不允许希特勒撤退,但他还是一次又一次的撤退。正所谓“形势比人强”,他一开始轻敌,后来吃亏是必然的。

当然,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战斗层面,而在战争层面,这是希特勒的主要责任。与其以“解放者”的身份分化瓦解对方政权,不如以“征服者”的身份压迫奴役对方人民,对苏联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实行如此不人道的民族政策,无异于自掘坟墓。从这个角度来看,纳粹德国其实从一开始就输掉了战争。

但这里并不赞成一种传统观点,即德国与苏联的资源和后勤差距决定了德国必然战败。因为德国是用欧洲几乎所有的资源对抗苏联,而且可以采取“切香肠”的方式,就像纳粹初期的逐步扩张一样。所谓“拼的是资源和后勤”是不严谨的,因为它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一切靠人”。所以希特勒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吃了一大段“苏联香肠”却消化不了,或者主观上根本不想消化。所以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狂妄与无知,或者说性格中的邪恶与疯狂,以至于短时间内自卫的力量就来了,连当时的胜利都无法取得,更别说长期了。总之,非正义的战争最多只能表现出一时的嚣张,最终还是会失败,因为它没有“人心”永恒力量的加持。古今中外,无处不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5760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