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川不成军,为何“川军”的名号如此之响?350万人打没60万

无川不成军,为何“川军”的名号如此之响?350万人打没60万,第1张

无川不成军,为何“川军”的名号如此之响?350万人打没60万

为什么川军的名字这么响亮?因为四川人从来不给国家交钱。

男人们决心离开林冠,不抓到日本贼他们绝不回来!为什么要把骨头埋在桑田里?人生处处有青山在!

抗日战争正式爆发前,整个四川都在军阀统治之下,军阀争抢地盘,内斗不休,谁也不服谁。蒋介石花了大力气,送金银财宝利诱,派兵驻扎武力威胁。他并没有完全笼络住这些窝里成群结队的军阀。他们还是嘴里叼着烟杆吃辣椒,没有分道扬镳。但是,当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开,抗日救亡运动风生水起的时候,这些曾经的敌人和对手,都变了脸,握手言和,同仇敌忾,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斩杀日寇,驱逐外侮,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从1937年到1945年,从四川出发抗日的士兵总共有350万人。他们分批出发,翻越秦岭,跑到Xi安,转战陕西。途经湖南、武汉、上海、南京;出三峡,绕湖北,到江苏,走遍全国。他们参加了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著名的大型战役。在中国的抗日军队中,平均每五六个士兵中就有一个出生在四川,这也是为什么有“没有四川就没有军队”这句名言的原因。四川战士牺牲在前线,死亡26万人,失踪3万多人,受伤34万人。总伤亡人数接近该国总伤亡人数的五分之一。无论参战人数还是死亡人数,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

来自四川的战士们一下火车,第一站就是号称“血肉磨坊”的淞沪前线。这些来自四川的战士,不到30岁,就把鲜血洒在了黄浦江上,他们用生命践行着自己的报国誓言:死后愿为沙场之鬼,死前不愿为土著。他们的家国情怀无与伦比,他们的抗日故事惊天动地。川军一批又一批的战士踏上了前线。他们在保家卫国,在打民族战争,自始至终问心无愧。

现在,一些地区的四川人会在春节祭拜时在祭坛上放一碗汤圆。他们会向谁致敬,缅怀谁?就是那些死在战场上的川军忠魂。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故事,一个四川长辈传下来的故事。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办法验证。不知道是在川东还是别的地方。我只知道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天气阴沉。老陈阿婆在街上摆着小摊卖饺子。因为天色已晚,生意冷清,她就要关店了。寒风中,来了一群互帮互助的伤兵。他们浑身是血,一言不发,呆呆地看着锅里热腾腾的饺子。陈阿婆从他们的衣服上知道他们是一群四川的孩子,因为她也有一个去四川抗日的儿子。心地善良的她主动走出去和伤兵打招呼,介绍他们进店吃汤圆,一个个装在碗里转身收拾。当她再次转过头时,房间里所有的伤兵都不见了,地上只剩下一堆冥币。

陈阿婆吓了一跳,赶紧喊来邻居。所有人都惊呆了,却不想一个询问情况的老人突然泪流满面,直言这是川军眷恋故土的英雄气概。我怕他战死沙场,放不下家乡的亲人和粮食,以至于晚上风雪去了老家。陈阿婆眼里噙满了泪水。她想起了弃笔从军,杳无音信的儿子。她的邻居也深受感动。她摸黑上街烧纸,祭奠牺牲的川渝将士。从此,陈阿婆的饺子摊晚上就不打烊了。她总是早早地包好饺子,摆好碗筷,从晚上一直等到早上。但很遗憾,不知道是不是不想打扰村民。这些伤痕累累的士兵再也没有出现过。

真正的川军是什么样的?设备差但心不坏。

君英魂真的回老家吃过一碗汤圆吗?没有人知道答案。故事的主人公,陈阿婆,也在50年代孤独地死去,没有等到她心爱的儿子。但是,不管故事是真是假,川军为抗战做出的贡献是可以理解的。可你知道吗,这样一支名声大噪、敢打敢拼的铁血军队,刚出四川时就被冷落了,没人照应。

抗战初期,很多人一提到川军就很反感,因为这支军队出身贫寒,装备简陋,作风散漫,似乎很难成功。四川兵穿越山川冲到前线,一路露宿,制服脏了,帽子歪了,没来得及换,显得邋遢。为了方便,他们总是用一根结实的麻绳把火把、毛巾、雨伞等物品穿在身上,挂在肩上或枪筒上,脚上穿着短裤和一双凉鞋。这期间,川军还有个外号叫“双枪兵”。一个杨涵人做了一个旱烟袋枪,抽几口就很不靠谱。起初跟随山西当地皇帝阎锡山,老阎指挥他们抗日,但不提供给养。一怒之下,川军抢了他的兵工厂,美其名曰装备太差,无法更换,惹得阎锡山大怒,把士兵全部赶出山西,指责他们“抗战不足,扰民过度”。另一位生活在中国的美国观察家曾在日记中写道:这恐怕是中国最差的军队。

蒋介石也不喜欢川军。他一向看不起地方军,更喜欢黄埔出身、精致的中央军,但作风问题只是其中之一。老蒋最关心的是川军内部的凝聚力。不要像地痞流氓一样把内讧当成家常便饭,三天打一场小仗,五天打一场大仗,十天半月再打一场。但这只是表面情况。事实上,四川军阀混战的场面不仅没有给人一种凶狠残忍的感觉,反而看起来有些滑稽。双方士兵不讲究任何战术,开弓前就有巨大的人潮。枪炮噼啪作响,乱射一通。小范围战斗周围还有人围观,无伤大雅,极具侮辱性。

要问川军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都是因为大家都是一个地方的,彼此有血缘关系。现在回想起来,他们还得互称叔叔,所以很难把他们都杀了。大家都是战友,战斗杀敌是自己的主人,服从军官的命令履行军职,真正闹翻的很少。所以,当他们得知侵华日军侵略中国,残害无辜中国人民时,可以迅速拧成一股绳,携手抗日。更何况川军只是看起来自由散漫。其实军队的纪律还是很严格的。有的队伍根据八路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定了规章制度。比如让桑部队的“四大纪律十四项注意”就有明确规定,从服从上级领导的命令,不下决心勇敢抗日,从自己洗衣服,到不要老百姓的东西。

为什么四川的战斗力这么强?砍头不投降。

军阀混战时期,川军一直局限在自己的小地盘,基本上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它从未走出四川与狼群竞争。蒋介石认为他们没有野心,但他不想在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川军。他们打电话给蒋介石,要求出川抗日,同时通电全国,说日本入侵不是一个省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民族危机的大事。只有动员全体中国人民共赴国难,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川人的觉悟和思想是常人高度无法比拟的,他们不只是嘴上说说,更是用无数真实的案例来表达决心。淞沪会战中,第一次出场的川军一个老袖子,手里拿着一把砍刀,被扔进了一个凶狠异常的大野战阵地。对面日军装备精良,先进,率先发动了雪崩式的进攻和炮火。虽然双方装备差距太大,但川军无所畏惧,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进攻,誓死奋战。最终,大约两米深的壕沟里堆满了战友的尸体。

徐州会战,川军在藤县与侵华日军狭路相逢。这是日本精英和中国破烂军队之间的较量。明知希望渺茫,川军大将王仍率部死守,因为这里是徐州的门户,是神州大地。得知援军还要几天才能到达后,王向上级发出了“誓死奋战,报效国家”的绝望电报,并命令他的5000名士兵守卫城门,直到最后一刻。就连之前对川军有偏见的李宗仁,也在此役后留下了一句评语:台儿庄之战是由石腾县的烈士们造成的。

当然,除了这些惨烈悲壮的战役,川军在抗日战争中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打得不胜枚举,之所以战斗力这么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善于学习,不怕牺牲。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相比,川军只是单纯的军事武装。但他们有百年作战经验,善于总结战争教训。血淋淋的战场是最好的教科书。他们向日寇学习战术,向盟军学习经验,一步步提高作战能力。支撑他们完成这一切的,是爱国之心和男子汉的血性。国家危难之时,献出生命,山河尽了,又长眠。在民族大义面前,四川人民从不拖后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5529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