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人类社会来看,抛却最开始的母系氏族社会,整个世界上的女子相较于男子而言,其地位都要低一点。而这种不平等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男尊女卑的思想,使得女子只能成为男子的附庸,甚至只能当做物品来看待。就如我们常听闻的“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物”一般,虽然表面上是对兄弟情谊的一种赞颂,但实际上也是对女子的一种轻视。
不过,在那段女子备受压迫的历史之中,仍然有许多的女性留名于青史当中,尤其是那些走上权力巅峰成为主宰一个王朝存亡的女政治家们。
自古以来,王朝更替似乎都是由男子在书写,但实际上,那些我们所熟悉的王朝之中,不乏卓越女性的存在。尤其是她们的政绩,相较于男性君主而言,也不逊色。
虽然男女本身便有差异,但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那些历史洪流中的女政治家们,并不输男子半分。
注:关于女政治家的介绍,自秦以后未临朝称制的不在其中;按时间线介绍。
大秦宣太后:芈八子
大秦帝国的崛起,不止是秦始皇挥剑扫六合的丰功伟绩的呈现, 更是“奋六世之余烈”的结果。
从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秦始皇嬴政,连着七任君主没一个祸国殃民的败家玩意儿,只能说是拥有悲惨发家史的秦国终于不水逆了。
在这些君主当中,秦昭襄王是无论如何也避开不了的人物。他在位期间,出现了武安君白起,诞生了最著名的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实力大为下降;同时,他攻灭义渠,结束了周王朝接近八百年的统治。
除了他的功绩之外,长达五十六年的在位时间也颇令人惊奇。但在这五十六年间,前三十七年都有另一个女人的身影:芈八子,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芈月。
出生于楚国的她,并非一个有学识的人,而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之后,她也只有八子的头衔。如果秦武王没有硬要同人比试举鼎的爱好,就没有秦昭襄王的存在了。
公元前307年,爱好举鼎的秦武王死于举鼎,因没有留下子嗣,故王位开始在他的兄弟中进行选择。这时芈月力排众议,使得自己的儿子嬴稷登上王位。
由于当时嬴稷才十八岁,因此朝政大权都掌握在芈月手中,由其当权。虽然在公元前304年的时候嬴稷就举行加冠礼亲政,但实际上大部分权力仍把握在芈月手中,一直到秦昭襄王三十七年,在范雎的建议之下,秦昭襄王方才收回芈月的干政权。
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芈月的权力与影响力究竟有多么大,但从范雎初见秦昭王与其的谈话便能得知: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於是范睢乃得见於离宫,详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睢缪为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欲以感怒昭王。
也就是说,对于其他各国而言,芈月以及其家族的名声大过秦昭王。而秦昭王则回答范雎,自己日夜都得向宣太后请教。
由此可知,对于朝政之事真正具有决策权的是芈月。换句话说,在秦昭王前三十五年,其大多的功绩,都由芈月将其支撑起来。
秦昭襄王前三十五年,秦国持续向周边诸侯国进军,这一时期,并击楚魏,使得楚怀王死亡,魏国只得割地赔偿。而后派兵东征,齐国在各国的联军之下丢失七十几座城池,就这样秦国的地盘越来越大,实力也越发强盛。
其中,剿灭一直威胁秦国的义渠国,更是消除了秦国的后顾之忧。
这些秦昭襄王自然脱不了干系,但其主要执政者却是芈月。她掌权期间,虽然外戚皆被启用,但秦国并未因此造成内患,反而实力越发强劲,足以证明芈月强硬的为政手段。
尤其是在攻灭义渠国一事之上,芈月更是最大的功劳。自昭襄王登基开始,年仅三十多岁的芈月就同义渠君主发生了关系,并且成功诞下两子,使得秦国在芈月与义渠君的关系之下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对各诸侯国发起攻击。
而当义渠君的价值被消耗殆尽之后,芈月又能毫不留情地同秦昭襄王合谋将其铲除。虽然芈月在私人问题方面饱受诟病,但她为秦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日月可鉴。
因此,作为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人,芈月的能力和手段实至名归。
吕后:吕雉
对于很多人而言,吕雉都是狠毒的代名词,尤其是将戚夫人做成人彘一事,导致她从古至今都饱受诟病。
但实际上,吕雉也并非一开始便如此。
身为颇有名望的吕公之女,只因刘邦面相非凡,便被吕公嫁给了刘邦。当吕雉嫁过去之后,并未因贫穷的生活嫌弃刘邦,反而开始包揽了家中所有的活计包括耕作以及刘邦不知道哪里来的大儿子刘肥。
若说贤妻,吕雉前期何尝不是?刘邦私放人贩躲进山里,是吕雉给他送衣送饭,还为他造势方便起义。而彭城兵败之后,吕雉却被刘邦舍弃,成为项羽的阶下囚。当吕雉终于被迎回来的时候,一位年轻貌美的女人出现在她的面前,这是何等讽刺。
而刘邦的好色之心,从他攻入咸阳便可见一斑,封建社会制度之下,受压迫的始终是女子。吕雉人老色衰,不得刘邦宠爱,她也逐渐认命了,最起码她的儿子刘盈将来会继承大统,她还有精神寄托。
但刘邦却想废弃刘盈另立刘如意,这对吕雉而言才是致命的打击。好不容易听从张良的主意找来商山四皓打消了刘邦另立的意图。戚夫人却在永巷期盼着刘如意来救她。
若非戚夫人火上浇油,吕雉大概也不会下狠手,也不会因此将自己的儿子逼得从此不理政务。
不过吕雉从政并非从刘盈开始,早在刘邦即位以后,吕雉就以铁血手腕出现在朝政之中。面对异姓王的威胁,吕雉先手诛杀了韩信、彭越;而面对汉朝初立经济疲软的现状,吕雉奉行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民生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除此之外,对于乱征徭役的现象她也加以整顿,在她执政期间,实现了真正的“耕者有其田”,正如《史记》所言: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虽然在《吕后本纪》之中,司马迁仅于末尾附上这一段话对其进行评判,但从他的体例便能看出,司马迁对于吕雉执政期间的政绩是予以肯定的:
“天下号令在某人,则某人为‘本纪’,此史公例也。故《高祖本纪》之前,有《项羽本纪》;高祖以后,不立《孝惠皇帝本纪》,而独立《吕后本纪》故以本纪为纪实,而非争名分之地也。此后无人能具此识力,亦无人敢循此史例矣。”
另外,匈奴一直是汉王朝的一大威胁,但在吕雉临朝期间,因其与匈奴联姻的外交政策,使得汉王室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吕雉对于汉王室而言,多次易主,把控朝政,手段之残忍有目共睹;但放眼天下,她却是一个惠及众人的明主。
世人皆从女人的角度批评她血腥的手段,却忽视了身为一个女人她本身所承受的悲苦;世人皆从她外戚专权的角度来指责她的不是,却忽视了在她临朝期间,整个大汉王朝正欣欣向荣地发展。
能够居于武则天之前,与武则天并称为“吕武”,便可知除了手段残忍之外,吕雉更是一个极为了不起的政治家。
和熹皇后邓绥
提及后宫干政,我们会很自然地将其与外戚专权联系在一起。毕竟对于她们而言,皇权是与之对立的存在。
但邓绥却是一个例外。
邓绥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自幼就好读书,在她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通晓《诗经》、《论语》,而史书早在六岁的时候开始阅读。
因而,相较于宣太后以及吕雉等人,邓绥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且还有前朝历史得以借鉴。
邓绥十五岁那年,按例和其他各家女子被选入宫中,因其姿色与容貌,于第二年被封为贵人。后宫生活的时候,邓绥就极为体贴下人,且事事以阴皇后与汉和帝为主。
但越是谨慎细微表现得完美的人,越容易引起其他人的不满,阴皇后便是如此。鲜明的对比使得汉和帝最终将阴皇后废掉,执意让邓绥当皇后。
邓绥入主中宫之后,畅行节俭,不好奢侈之物,面对汉和帝提出封赏家族的主意,邓绥也时常恳请收回成命。
为后之初,邓绥眼中便尽是大汉江山。然而,汉和帝虽有能力,却是早逝之人。长子刘胜身有重病,故而登基的殇帝仅有百余日的年龄。因新帝尚幼,无法处理政事,邓绥便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临朝称制之路。
邓绥执政期间,不事鬼神,裁撤不合典礼的诸祠官,大肆打击方士谶纬之学。除此之外,她还削减朝堂与宫中的不必要开支,画工、雕镂等具有装饰与玩乐性质的物品都就此停工。
除了各种节俭之法外,邓绥对于自己的娘家显得颇为“无情”。不仅没有像吕后那般导致外戚专政,还对娘家要求非常苛刻,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纰漏的地方,因此邓绥的哥哥邓骘官位在朝堂之上不仅低,还在她的影响之下家风格外严格。
邓绥临朝称制的十多年间,恰逢水旱之灾频繁,长达十余年的水旱之灾,在邓绥执政期间,不仅没有给民生造成太大的影响,还使得天下日趋稳定,年岁呈现丰收之象。每当她听闻灾情,便日夜为其忧心,宁愿裁减宫中支出也要救济灾民。
同时,对于西羌的坐大,她重用马贤等人,坚决予以镇压,使得汉王朝的边境得以稳定。她执政期间,平衡了外戚与朝政的关系,解决了最主要的民生问题,使得朝堂之上的堂屋腐败之风尽数消散。
但与此同时,由于临朝称制,邓绥对朝政之事也不愿意放手,因此她废长立幼,不愿还政,甚至因此差点杀死杜根;另外,西羌之乱之所以能持续十一年的时间,与她一开始的为政措施脱离不了干系,加之她撤去都护府,放弃西域,使得她在历史上的政治作用大打折扣。
北魏冯太后
与其他褒贬各一的政治家相比,冯太后或许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她本是北燕皇族之人,出生时北燕却已经灭亡六七年。而后因被北魏忌惮,年幼的冯太后便被充入北魏宫中。
因着她聪慧的头脑和出色的美貌,十二岁那年,冯太后成为北魏孝文帝的贵人,三年之后入主中宫,成为皇后。
然而,幸福的婚姻生活并未持续太久,文成帝英年早逝,死时仅25岁。与文成帝朝夕相伴的冯太后,在文成帝遗物焚烧之际冲入大火之中意欲陪葬,却被百官救下,而后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段临朝称制的历史。
文成帝死后,献文帝即位。当时北魏朝政危机四伏,甚至有大臣意欲篡位。冯太后凭一己之力与重臣密谋,率先对乙浑下手,使得朝政大权握于手,稳定了北魏当时的政局。当献文帝的孩子孝文帝出生之后,临朝称制十八个月的冯太后归政,开始抚养自己的皇孙。
但献文帝亲政之后,不仅将朝权收拢,还开始贬斥冯太后的宠臣男侍,甚至因此将其最喜爱的李弈处死。这一行为使得母子二人矛盾激化,最终在冯太后的逼迫之下,年仅十八岁的献文帝退位成为太上皇。然而献文帝虽退位却仍主持着朝政大局,冯太后忧心汉献帝对自己不利,利用宫变将献文帝软禁,不久之后献文帝死于宫中。
第二次临朝称制的冯太后,先是解决朝政动荡问题,严惩贪官污吏,而后将影响自己独揽大权的所有可能因素尽数诛灭。
肃清朝政之后,冯太后开始大量的采用的贤能之士作为自己的亲信与智囊团。因此,冯太后虽有许多男宠,但那些男宠除了相貌之外,还有一身才学能干,如她所宠幸的李冲,是她各种改革措施的积极参与者。
我们所熟悉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阶段完全是冯太后进行主持,所颁布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朝中期;另外,冯太后对官制进行改革,实行俸禄制,大肆打击贪污腐败之风,使得北魏政治呈现一片清明之势。
除了第一阶段的孝文帝改革之外,冯太后还有许多虽不算政治却对政治带来有利影响的优点。
她虽然两次临朝称制,并担心君主威胁自己的权位,但第一次她主动还;第二次悉心培育孝文帝,使得孝文帝按照她的期望成长。
基本上临朝称制的后宫女子与帝王之间都有权力的争夺,但冯太后与两任皇帝之间的关系,都没有如此激烈的对抗性。
尤其是孝文帝时期,冯太后对孝文帝倾注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当孝文帝到了亲政的年龄,冯太后便开始让他涉及政事。正是因为没有权力争夺的矛盾,冯太后与孝文帝之间的关系才显得分外和谐,以至于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仅以国君的规格下葬她,还将自己的陵墓修在了她旁边。
虽然因第二次改革迁都洛阳,孝文帝死后并未葬在冯太后附近,祖孙二人的感情,也成了一段佳话。
冯太后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朝局稳定,使得北魏政权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她的手段相较于其他人或许显得稍为平和,但她在政治上的表现以及对历史的贡献,都起着无法忽视的作用。
一代女皇武则天
说到女政治家,自然也就无法跳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近些年来,武则天的故事已经被无数人上演,她的成功是要在历史长河中被永久歌颂的。相较于武则天十五年的称帝岁月,她的政治生涯显然要长得多。
早在李治风疾发作之时,武则天便开始协助李治处理朝政事务。当然,此时的她还比较小心,只是在宫中予以协助。
到了公元674年时,高宗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开启了二圣临朝时代。自此开始,武则天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出现在朝臣面前。
她从参与朝政开始,便极为重视农业,为此还编写农书《兆人本业》发行于天下。当李治想要禅位给武则天之时,受到朝臣极力劝阻,武则天便开始大量修书以期为自己谋一个正当的理由。随着李治病重,皇位交接到了李显手中。
但与武则天相比,李显就像种在地里的青色小苗,一看就是菜。为了韦皇后,他甚至想要将皇位传给自己岳父。
武则天勤政爱民,从协助李治处理政务到如今,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都没能成为皇帝,而自己的儿子居然打算将江山拱手让人,于是武则天废黜李显,让李旦登基为帝,并且继续临朝称制。
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武则天不惜剪除皇室后裔。690年,深觉时机成熟已经六十六岁的武则天终于等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刻,登基为帝,终成一代女皇。
从660年开始处理朝政开始,武则天等了三十年才为自己扫清了障碍,使得女子成为天下人所仰望的存在。
虽然斥责之人大有所在,但迫于武则天的权位,男子亦对其低头。
仅从才人走到皇帝宝座而言,武则天便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而从她的治世之能来看,无疑是一个颇为贤明的君主。对内肃清朝堂不正之风,对外维系边疆稳定,民生、吏治、边疆、殿试、武举皆不遗漏,武则天的贤明程度,甚至能够挤入帝王前十。
然而,人非圣贤,武则天的酷吏手段亦是她饱受诟病的一大缺点,而对男宠和武氏家族的无差别提拔,使得知道唐玄宗时期,纷乱的朝政才重新回到正轨之上。
武则天能以封建社会最为轻视的女流身份登上历史舞台,本就从侧面证明,当时唐朝王室当中,无一人的政治手段能出其右。
萧太后:萧绰
从大宋的角度来看,辽朝是大宋的死敌,更是将大宋钉在耻辱柱上的一大证据。但从辽朝内部而言,打赢当时的中原政权,便是他们强盛的证明,这之中,将辽朝的强盛推至顶峰的人便是萧太后。
早在宋朝成立之前,契丹政权就越发强大。赵匡胤建立大宋十六载,也未能在契丹手中讨到一点好处。赵光义继位之后,更是使得大宋的军事实力陡然下降,这自然与萧太后脱离不了干系。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一切女流,萧太后所受教育的程度更低,但当她嫁给耶律贤之后,却拥有了从政的机会。
耶律贤体弱多病,萧家又是他所倚仗的重要势力,于是耶律贤生病之时便让萧太后执掌国事。除了除了政务之外,耶律贤还赋予了萧太后另一项特权,即从萧太后手中所出的政令,都被记为“朕”,这一命令使得萧太后得以与耶律贤并列。而后,朝中大事尽数由萧太后处理,耶律贤也仅是知晓而不做更改,这在很大程度提高了萧太后的执政能力。
982年,耶律贤去世,幼子耶律隆绪即位,萧太后奉命执掌军国大事。临朝之初,为了使群臣归心,防止内部宗室之乱,萧太后以弱小入无助之姿成功收拢了朝中大臣。
自此以后,萧太后一方面加强军事管理与边防建设,一方面监视契丹贵族所为,并收回宗室亲王手中的兵权,内忧外患相继予以解决。
当赵光义听闻萧太后临朝称制以后,便听从贺令图等人的建议,对辽发起雍熙北伐。萧太后闻之,不顾自己女子只身,执意率军亲征,使得辽朝大军大胜宋朝军队,此后宋朝都不敢主动与辽朝发动战争。
随着辽朝国力日益强盛,萧太后再次对北宋发起进攻,率军亲政。与此同时,听闻消息北宋朝廷,在寇准的力主之下,宋真宗率军御驾亲征。
当萧太后深觉战线过长,加之宋军士气大涨作战不利之时,果断选择与宋朝议和,使得辽朝的战力得以保存,外患得以和平解决。
《澶渊之盟》的签订,让辽宋之间的和平持续了百余年。此等结果,于当时的萧太后而言,何尝不失为一个满意的结果?
萧太后从帮助耶律贤处理政务到归政,约有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她将辽朝的实力发展到了顶峰,结局了辽朝的内忧外患,促进了辽朝的发展。无论从少数民族政权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女政治家的角度出发,萧太后的作为都不俗。
尾声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女政治家并不止这些。他们不过是在历史洪流之中,因为各种原因得以真正临朝称制,从幕后走到台前的一部分人罢了。
窦太后、刘娥等人也曾临朝称制过,但从政治作用上来说,远没有上述几人的贡献大,但这也不是否定她们的理由。
那些在男权社会之中敢于走向权力巅峰为天下子民担责的人,谁不伟大?
除此之外,我们会发现这些临朝称制的女子,在某一阶段并未被身边的男子限制其参政的权力,最终有了施展能为的平台,并展现出自己不输于男子的政治手腕。
换言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女子相较于男子并不逊色,只不过男子占有的资源远远超过女子且不肯想让,因此封建社会之中绝大多数女子才成为男子的附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