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战士

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战士,第1张

上甘岭老战士:把下一代教育好,烈士的血就不会白流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佐为]

2021年6月17日,信阳电视台正在反复播放电影《上甘岭》及抗美援朝相关节目。

这座城市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一个人送行——张,张忠法的原型,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原连长,电影《上甘岭》的英雄连长——那天,信阳下着倾盆大雨。

1

“我又梦见了我的父亲,我和他一起走在林荫中。他还穿着他的65式旧军装,背着我跟我聊天。”张老熊的三女儿张爱民对我说。

在张离开的这一年里,热爱党、热爱军队、热爱人民、热爱东方的张氏四姐妹无数次地梦见父亲,无数次地回忆父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1926年,张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杜湖村。

“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吃过苦...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入侵,城不能守,村不能守……”老英雄在自传中写道。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把张的家乡变成了地狱。为了保护家人,父亲在万人坑里挖了一个大洞,让家人躲起来。有一次,鬼子连续几天扫荡村子,张和弟弟们只能在坑里躲三四天。没有食物和水,他们又冷又饿又害怕,甚至不敢哭。

1941年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张一生的转折点。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的伟大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全民族的抗日信心。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张驻扎在八路军的村子里。宣传队给他讲革命道理,年轻的张第一次认识了毛主席,明白了“八路军是我们穷人的队伍”。

1942年,年仅十六岁的张加入了抗日少年先锋队和民兵游击队,并很快成为骨干。三年后,正式加入八路军太行第一师独立团。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他战斗了十年。他受过八次伤,获得过四次特别奖和两次一等奖,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勋章,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

在河南省信阳市,一位退伍志愿军战士张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一个苹果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在老军人心中,最难忘的还是上甘岭战役。

张爱民回忆说,电影《上甘岭》上映前三年,张曾多次想看,但过不了多久回想起那场惨烈的战斗和牺牲的战友,就不敢再看了。

“后来,我不知道他试了多少次。他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会儿,才看完整部电影。”1956年上映,但直到2004年,女儿们才知道为什么这么强势的父亲不忍心看电影。

2004年,电影《上甘岭》中扮演张忠法的演员高保成去世;同年,电影导演沙蒙的儿子带着当年的手稿来到信阳,找到了“连长张忠法”。直到这时,几个女儿才意识到,她们的父亲其实是电影中连长张忠法的主要原型。

“他以前从未告诉过我们。我们知道他是一名士兵,他说他只是一名幸存者。”张爱民说。

电影《上甘岭》中的场景

张曾说,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和残酷,不及影片中的十分之一。“就算他90多岁了,提起上甘岭,还是止不住哭。”

世界罕见的上甘岭战役,其火炮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战最高水平。整个战役期间,敌人倾泻了190多万发炮弹,一天多达30万发。总共出动了3000多架次飞机,投下了5000多枚炸弹。浓烈的硝烟夹杂着血腥味,阵地主峰被砍了两米多,寸草不生。

美军夺取了空的权力,炮火封锁了我们的补给线。在严重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坑道里的战士们火烧火燎,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或者他们把身体和嘴巴贴在隧道的墙壁上,用泥石的冰冷来缓解身体的疼痛,或者“把嘴里的一块石头想象成刺激唾液分泌的糖果”。

尿液由白变黄,再变红,但这种恶臭的尿液也成了宝贵的水源,“它得被收集起来,谦恭地送给伤员”。伤员也不想拖累战友。为了不呻吟,不影响士气,“有的闭口不言,牙齿咯咯响,有的咬死棉袄,直到死也不说一句话”。

1952年10月15日,张所在的15军45师135团7连奉命转移至坑道坚守。感动无数人的“一个苹果”的故事,此时正在发生。

上甘岭战役后,上级命令张在后方排队休息。队伍集结完毕,他的眼泪又掉了下来——220多人的大连队只剩下23个人。

八连长高永祥把张单独叫到一边,想和他谈谈。原来11日高永祥带领连队和敌人抢阵地,120人的队伍只剩下120人。张发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越说越伤心。他抽泣着陷入沉默。他是一个七英尺高的人,抱着头哭成这样。”

在张的大女儿张爱当的记忆中,父母一生勤俭朴素,条件艰苦的时候,生活更是精打细算。但是父亲只要看到有人卖苹果,就会买很多给孩子们。他说:“那么多同志没吃饭。现在有苹果吃了。你应该多吃点。”

信阳很多老人都认识张。每当有人叫他“英雄”时,他总是收起笑脸,一本正经地说:“我不是英雄,那些牺牲的战友才是。”

然后,他会为别人数英雄的名字和故事。

2

上世纪60年代,张突然申请新工作,部队难以割舍,难以预料。

抗美援朝回国后,张进入了原将军高级步兵学校。由于旧社会生活悲惨,他特别珍惜和平时期的学习机会。熄灯后,他不顾身体病痛,打着手电筒努力工作。

然而,世事难料。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无数次掀翻鬼门关的张开始享受人生,却被医生告知,心情愉快的话还能再活3到5年。原来,在20世纪60年代初,张有过一次严重的腹部肿胀。在多家医院治疗后,他被诊断为肝病伴有长期战斗导致的多器官损伤。他被告知时间不多了。

不久,张向上级申请了新的工作。他在申请中写道,“如果我不能做出贡献,那么我肯定不会有负担。”

带着无限的忠诚和遗憾,他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军队。张发的妻子魏祖琴回忆说:“那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天。老张整夜睡不着,不停地叹气。也许他是在躲着我们,默默哭泣。”

那时候张的肝病很严重,腹腔肿得跟孕妇的一样,摸着体表都能摸到砖一样的肿块。深感自己时间紧迫,除了更严格的要求和对女儿的培养,他说,“剩下的日子都要用来为牺牲的战友活着。”

为了老英雄的身体,他被安排在信阳疗养院休息,家人也反复叮嘱他要注意身体。然而,张在剩下的日子里坚持自焚,投身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战场。

不拿一分钱,不谈自己,只谈战友,不顾酷暑寒冬,不顾病痛。只要有单位的邀请,张都不会犹豫。“听说父亲跳槽了,很多学校工厂都来找父亲做报告。考虑到他的健康,我们建议他少去。至少,不要每场比赛都去看,但他从来不摔倒。”张爱民哽咽着说,“他做报告时非常痛苦。为了保持军人的姿势,他一手捂着腹部的肿块,一手用拳头抵住肚子。”

很多时候,他没有告诉大家他的症状不在水里就上了讲台。一个炎热的夏末,刚从外地做完报告的张晕倒在家里。

面对妻子和女儿们让他休息的恳求,他解释了自己坚持的原因:“让更多的人记住抗美援朝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精神,这是我退伍后唯一能做的贡献。我是老兵,应该继续战斗。”

在医院里观看国庆阅兵的张激动不已。

张发深爱的妻子和四个女儿理解他,深爱他,照顾好他。妻子魏祖琴不仅为丈夫扛起生活重担,还积极求医问药,悉心照顾。“我的军功章是你的一半,”张曾对爱妻说。“在我死之前,我得给你磕头。”

张爱民回忆说:“在家里,像在军队一样,每周都要召开军事会议。他早上吹口哨,我们5分钟就集合了,然后我们都一起跑,训练扔木质手榴弹。”

就这样,“五年期”到了,张和的身体反而有了好转的迹象。医生称赞这是医学奇迹。晚年,他在双膝置换手术和两次胃旁路手术后,坚持一周下床,大家都称赞他的坚韧和毅力。

张的奇迹让人们想起了88岁截肢后重新站起来的,也让我想起了这几年我见证的另外两个奇迹:

2021年3月,原志愿军第15军文工团的战士们进行了一系列巡回演出,热情地向危重病房的医护人员和护理人员讲述英雄们的故事。很难想象,不久前,她因阑尾破裂和严重腹腔感染而病危。当时她的腹腔里插了三根引流管。

2022年2月,坚守阵地5天,歼敌120余人的特战队员林中风,右半身麻木。入院那天,林老的女儿把情况告诉了我,大家都在为老英雄捏一把汗。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他入院恢复神智后,依然坚持每天看报学习,颤巍巍地走在地下。两个月后,老英雄和我视频连线报平安的时候,居然恢复到和以前一样了。

或许,久经锤炼、永不放弃的革命精神,也能在战场之外造成奇迹。多做奉献,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也是很多老兵的执念。

3

当家人收拾张的遗物时,大大小小的“校外辅导员”聘书塞满了一个箱子。

“九五”以后,张更加坚定地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使命。随后的几十年,他走遍全国,去了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深入学校、工厂、部队,给上百万人做了1600多次讲座。

“我父亲曾经说过,只要我的身体还能站起来,我就要继续我的教育,让后人永远不会忘记历史。”张爱民回忆说,“他越老越关心祖国下一代的教育。他说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下一代教育好了,社会主义建设就有希望,先烈的血也不会白流。”

2020年,张因病到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90医院信阳分院治疗。

在他还能走路的时候,他会由侄女搀扶着,在外面走两圈。坐在轮椅上后,女儿推着他在阳台或走廊上转悠。老人爱哼歌,唱得最多的是《志愿军战歌》,不忘词不跑调。

2021年5月,受15军老英雄的委托,我们来到医院看望“老连长”。

他到的时候,张老正在午睡。早在入院时,老部队和下属就赶过来探望,提出要把老人转到条件更好的上级医院,老英雄婉言谢绝了。

百合花的花束使病床充满了芳香。张发躺在病床上,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身上。床边有个引流袋,一端连着他的腹腔,另一端全是血。他的腹腔已经肿胀充血多日,每天排出的血和积液都有几千毫升。

张爱民真诚地向我们表示感谢,并举手请我们坐下来休息。我顺着她手的方向看去,注意力很快被墙上的几张图片吸引住了。

画的位置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老人醒来就能看到。张爱民介绍道:“现在是2020年的儿童节。信阳城里的孩子给父亲画的,他很珍惜。”

其中一幅描绘了“一个苹果的故事”。

儿童绘画英雄的故事

房间里很安静,几个人坐在病床前等着老人醒来。感受到这种氛围,一位15军老军人的曾孙,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也保持着沉默,静静地陪着张爷爷。

突然,老英雄张在睡梦中发出了一句胡言乱语:"对党忠诚,最重要的是对党忠诚……"

听到这里,人们再也忍不住哭了,艾君和爱民也哭了,他喃喃自语道:“我还会梦到它。”

老英雄醒了。他很高兴看到年轻人和孩子们来参观。志愿者们拿出手机,为张老播放了十五国军老同志的问候。当张老听到原15军宣传干事魏地仁洪亮深情的问候——“老战友,保重身体,别生病!”——他很热情地回答:“好!”仿佛战友就在眼前。

孩子看着自己少了半个小指的左手,天真地问:“爷爷,你的手指怎么没了?”

年幼的孩子暂时无法理解。这个残缺的小指,用张的话说,是上甘岭战役留给他的勋章。上甘岭战役中,一颗炮弹炸掉了张的小指。当时小指是贴在皮肤上的。为了不影响战斗,他直接把断掉的半个小指拽下来丢弃。

这位老英雄拿着一枚奖章。

张爱民说,他的父亲今天很少清醒和高兴,特别是当他得知眼前的孩子是经历过上甘岭战役的15军老战士的后代时。老英雄的家人问了孩子们一些问题。得到答案后,张不停地竖起大拇指说好,并不断称赞:“好宝贝,好孩子!”

那只充满荣耀与沧桑的手轻轻握住孩子稚嫩的小手,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叮嘱:“好孩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建设祖国,造福人民。我老了,年轻人和孩子是国家的财产和财富。只要你想着为人民、为国家服务,我就算死也心安。”

下一代的心脏

出发前,爱军爱民让我们等一会儿,然后从别的地方带了一本书《血与心》。“谢谢你来看他。这是我父亲的回忆录,我代他送给你。”真诚地爱人民。

我们深深鞠了一躬。

4

又过了一个月,在党的百年诞辰之际,2021年6月15日上午7时15分,张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因病去世,享年95岁。

“我父亲在最后的日子里常常感到困惑,但他记得7月1日是党的百年诞辰。他说要带领我们全家一起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每天都和他一起练习……”

临终前,张一字不差地演唱了整首歌曲,带着不能亲自为党庆生的些许遗憾“归队”了。2021年7月1日,亲人在张的照片前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相信和他一起完成遗愿后,他会幸福的!”

按照亲人和老人“不打扰他人,一切从简”的意愿,在小区里设立了简易灵堂空。如果不是灵堂里的遗像,很难想象里面的逝者是一座丰碑。

6月16日,河南信阳军分区老干部之家外,无数花圈整齐靠墙排列,看不到边。长长的花圈和络绎不绝的哀悼者与灵堂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是看到新闻后从四面八方、不远千里赶来的。事实上,除了父母双方的亲戚外,的女儿张从来没有告诉过其他任何人。

6月17日上午,张遗体告别仪式在金山公墓举行。

场面肃穆而悲凉。这位老英雄的遗体躺在鲜花翠柏之中,身上覆盖着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头上戴着一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大檐帽——这支空王牌部队因士兵减少被第15军整风。

葬礼时间到了,人群中出现了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他是张孙子中的现役军人。他举着画像,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穿上这件衣服给他送行,他会高兴的。”

前来送行的人不计其数。有人低头,闭眼,双手合十,有人挺直腰板,行军礼,还有一些30多岁远道而来送行的15军老兵。在去殡仪馆的路上,雨下得很大。长长的车队闪着双灯为他送行,路边,雨伞被人群连在一起,一望无际。

漫画《上甘岭》放在张发的坟前。纪念馆前,黄白相间的菊花中,一筐筐苹果仿佛在悄悄诉说着几代人难忘的回忆。

“我父亲一生低调。他去世时,党和政府、社会给予了他最高的告别礼遇。”张发的家人在感谢信中写道,“我们会永远记得,珍藏在心中。”

多年来,张的《一个苹果》一直被收入小学课本,伴随着几代中国人的成长。今年是上甘岭战役70周年。文末,我们来看看张老英雄写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参考:张回忆录,一颗血染的心

(特别鸣谢:志愿退伍军人援助计划)

本文为Observer.com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2918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