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齐心协力

所见略同2022-09-07  24

父子接力 匠心传承

新华社太原6月19日电(记者杨、)一手拿着凿子,一手拿着小锤敲击,金银器的表面逐渐呈现出深邃细腻的花纹——这就是传统金银器的凿花技法。办完这个手续后,王晨有些期待地看着身后的父亲王。王没有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王晨(左)在父亲的指导下制作金银器(6月14日摄)。

19岁时,王接过父亲传下来的金银工艺,通过一步步的努力,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金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在,他把接力棒传给了儿子王晨,父子俩继续谱写别出心裁的新篇章。

王(左)和儿子王晨在展示制作好的金银器(6月14日摄)。

金工是指以金、银、青铜为原料的艺术加工过程。由于材料延展性极好,加工出来的工件可以薄如蝉翼,薄如刮痕。传统的金银细节制作工艺需要下料、拉伸、焊接、凿刻、镀金等十多道工序,工艺复杂。2014年,金银工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五队村制作金银器历史悠久,已传承近200年。据稷山县志记载,王家于清代创办兴业堂珠宝行,专门加工金银首饰。此后,兴业堂珠宝楼虽逐渐没落,但金银工艺代代相传,到王时已是第七代。

为了传承金银的优良工艺,王夫妇先后开办了稷山金银铜传统制造研究中心和稷山兴业堂工艺品有限公司,秉承“金银有价,诚信无价”的祖训,王夫妇的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王父子制作的金银器(6月14日摄)。

王晨出生在一个制作金银器的家庭,从小就接触到这项技能。当他年轻时,他很难理解。他的父母在这些“破铜烂铁”前坐了一整天,陪他的时间很少。童年的王晨对这种传统制作技艺并不感兴趣。2014年,王晨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在中国境外创业。2019年,他的父亲王突发脑梗,难以制作精美的金银作品。王晨匆匆赶回家,看着憔悴的父母,等待工作的徒弟,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金银物品。他知道这些都是他父母的努力。仿佛使命在召唤,他现在做了一个决定——回家继续父母的事业。

制作一件精美的金银制品极其耗时:短则一周,有些特别定制的工艺品甚至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在一个10多平米的小屋里,王晨一直盯着它,他的刀一锤一锤地敲。在短短的几平方厘米之间,他每天要敲几万下。精神上的厌倦伴随着身体上的痛苦,王晨想过放弃。每当这个时候,他的父亲王都会耐心地劝说他。为人父为人师,王晨的技术在父亲的指挥下有了很大的提高。2021年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王晨(右)在父亲的指导下制作金银器(6月14日摄)。

王晨虽然师从父亲,但在创作理念上与父亲有分歧。“父亲偏爱珍奇动物等传统设计,作品以摆件、饰品为主,突出观赏性和技巧性;我比较喜欢写实的图案,作品多为银壶、茶具等实用物件。”父子俩经常会对自己的创作有激烈的讨论,王晨也深受其启发。“虽然非遗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但古风传统文化还是很受市场认可的,有些产品还得保持这种古风韵味。”

王晨知道自己和父亲在金银工艺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和父亲相比也有自己的优势。“我父亲的商业模式更传统。我回来以后主要是发展线上销售渠道,然后会尝试直播。”王晨笑着说道。虽然受疫情影响,很多顾客很难近距离验货下单,但通过网络,精美的手工金银制品离开了这个山西南部的小村庄,飞遍大江南北,甚至远销海外。

王父子制作的金银器(6月14日摄)。

订单源源不断,王和王晨也在扩大生产规模。目前,他们公司已经吸纳了十多位村民在家就业。

王晨对传承有自己的想法。“只有把古老的技艺和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活’起来。”如今,31岁的王晨已经逐渐体会到父母对精细金银工作的执着,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会跟随父母的脚步,传承我们的传统工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257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