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跌下神坛:半年出手,转行送外卖

投资人跌下神坛:半年出手,转行送外卖,第1张

投资人跌下神坛:半年0出手,转行送外卖

来源|科技星球

正文|王林翟媛媛Xi瑞

失业两个月后,翟媛终于决定和17万本科生、6万研究生一样,成为一名外卖骑手。

他之前就职于一家腰部投资机构,主要看互联网赛道。两个月前,他的组织全军覆没。公司好心给了他们“N+1”的补偿。

他没有休假喘口气,而是开始马不停蹄地找工作。“就算是大厂也减少了HC(人员配备),投资机构当然没有大厂那么多钱,养不起闲人。”翟远解释说,他这么着急找工作。

投资人天生对风险有警觉,但翟渊没想到会这么难——几乎所有还在招聘的投资机构都投了简历,但还没收到回复;他想过去大厂做业务分析师,但是大厂没有“坑”。我们回老家考公务员吧,但是想想公务员的收入,他还是放弃了。

“除了投资,我什么都不会。”他失望地告诉《科技星球》。

投资人曾经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行业。刚入行的90后、95后,还没有摘掉稚嫩的面孔,嘴里却在说着上亿的项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新股民和普通工人一样,底薪1.2-1.5万。他们住在出租屋,吃黄焖鸡米饭。如果他们得不到这个项目,他们随时都可能被解雇。

对于所有投资经理来说,抖音首席执行官每周一次的融资经历简直就是一条梦寐以求的职业道路。他在DST投了小米,然后去小米当CFO,然后跳到抖音。

然而现在,互联网这个“低垂的果实”几乎被摘光了,曾经一片狼藉的消费行业正在降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发现,重复周资金神话并不现实。

项目少了,LP(有限合伙人投资人)的钱包瘪了,一个月投资四五个项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大多数投资经理现在面临的现实是,他们无法在一年内完成一个项目。

投资者实际上丢掉了工作。

互联网公司裁员潮席卷创投圈。

前几天,95后消费投资人香山从一家投资机构离职,属于非自愿离职。公司从上到下裁员,30多人的投资团队需要减少7-8人。他的MA队被直接淘汰了。

直接领导也担心自己失业,于是给几个人提供替代方案,比如可以在自己投资的公司做并购的投后工作。但条件是工资要降三分之二,而且要从北京搬到投后公司所在的二线城市。

接受变相裁员的苛刻条件,“活下去”,或者直奔裸辞,与杉杉斗争近半个月。期间,他每天给不同的朋友打电话,他们的朋友都劝他,先保住工作很重要,因为大环境不好。

半个月之内,香山依然每天在公司上班,依然和以前的同事在同一个办公室,但是没有项目讨论权。挫败感和落差感前所未有,最终没能说服自己学会妥协。挣扎了半个月,香山终于决定离开。

人们通常珍惜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即使离开,他们也曾幻想过无数充满仪式感的离别场景,与每一位同事道别。但离别来得又快又猛烈,香山没来得及跟任何人打招呼。

香山不是唯一一个。洪灏的集团去年刚刚经历了不加选择的裁员。“我们的一些投资总监及以下人员都被裁掉了”。洪灏在一家信托基金工作,他的团队主要关注一级市场:互联网+的科技领域。

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如此巨大,以至于洪灏邀请其他投资经理来交流业务,对方总是得出“你一定是土豪公司”的结论。

投资经理几乎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裁掉。投资机构不像十万人以上的大厂。他们更像是一个“老练”的团队,很少有人赚到足够的钱。裁员在投资行业向来不多见。

这让对风险天生敏感的投资经理们意识到,情况可能不妙。于是,香山和洪灏失业后,开始每天马不停蹄地投简历和猎头沟通,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

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在鄯善和差不多二十几个猎头谈过。猎头的反馈是,消费领域的投资职位几乎没有“空缺”。如果转向赛道,消费投资者转向科技是极其困难的,有一定的技术门槛。

洪灏的情况也不太乐观。这些年做投资经理,成绩还不错,每年至少保证一个项目。但是,他的简历已经发到几乎所有和自己有关的机构,但大部分都不招人。

洪灏和香山意识到,最好的时候可能真的已经过去了。

火爆十年:一周见十几个创业者,一月投资三四个项目。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中国投资行业蓬勃发展。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都是第一代超级互联网公司,股东名单主要是海外机构,本土机构不多。然而,字节跳动、Aauto Quicker、滴滴、拼多多、小米等公司的股东名单都至少有一只本土一线基金。

2014年后,VC/PE机构暴涨。

据CVSource投资数据终端统计,2015年1-11月,共有796只基金披露已开始募集或成立,总目标募集规模达到1626.06亿美元,达到近年来的峰值;2015年1-11月,共披露1055起集资,披露的集资金额为472.95亿美元。2015年1-11月,国内创投市场披露案例2506起。2013年,这个数字还是1335。

市场上似乎有无穷无尽的热钱。一个中小机构投资者募集到2亿元规模的基金,最多只需要一个半月。

人才总是朝着钱的方向流动的。业内流传的一个说法是,2017年,中国一级市场投资者有20万人。一位机构合伙人用“疯狂扫货”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夸张的说,他一个月可以投资三四个项目。

这种热度会持续到2020年。只不过从最初的互联网投资热潮,转移到了消费领域。

一家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宋庆告诉《科技星球》,在项目集中爆发的2020年,他一周需要会见十几个创业者。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和项目里的人聊天,还要做内部报告,和同行、FA(财务顾问)交流。

在外界看来,投资人代表了行业的认知天花板,他们可以提前预知未来3-5年甚至10年的发展趋势。手握重金,掌管着每一家创业公司的生死大权。他们的个人财富积累速度也很快。他们不仅获得了比同行更高的薪酬,还凭借自己所做的投资项目(奖励+后续奖励)获得了丰厚的年终分红。

更重要的是,项目退出后,投资机构会给高管团队一部分收益,这是Carry。

击中时代红利的投资者疯狂积累个人财富。有了慧眼,你可以通过一个投资标的创造上亿的财富。据悉,投资a auto faster的投资方Carry alone拿到了1亿元。投资圈的共识是VC要赚钱,赚的是Carry。

投资者个人财富的积累与投资好案例的比率有很强的约束关系。大多数投资经理一般一年只需要投资一个项目。去年,宋庆投资了两个项目。他所在机构的年终奖上限是12个月的工资,宋庆拿到了7-8个月的年终奖。

翟远告诉科技星球,投资经理的收入由基本工资和奖励组成。底薪基本能满足日常开销,奖是大头。如果他是一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可以拿到一半甚至70%的奖金,大概10万左右。这意味着,如果你一个月投资四个项目,每个项目10万元奖金,就有40万奖励,回报并不丰厚。那甚至不是进位。

就投资人的个人财富积累而言,宋庆认为,财务回报最高的时期是2020年至2021年,此时的案例来源和项目质量也是最好的。一个项目融资两三轮后,投资人拿一个项目就有很高的收益。

投资的逻辑变了,半年投不了一个项目。

过去十年,中国本土投资市场遵循一个共同的逻辑:只要野蛮生长,进入第一梯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融资延续生命。扩张是他们首先考虑的,而不是利润。

但现在,投资逻辑变了。去年下半年,投资人开始提到,“维持公司的自我造血能力”,即从被投资公司中获利。对于公司的盈利能力要求变得更高,对赛道更加谨慎。

以前投资人认为只有市场规模超过100亿的品类才有机会成长为大公司。但现在大家的思维是,大品类意味着竞争会很激烈。“你必须有足够强的逻辑来支撑要不要出手”。当然,更重要的要求是利润。

作为一线投资经理,宋庆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变得无所事事。现在他一周只需要见四五个创业者,工作量直接减半。

但是他不敢让自己慢下来。一个占中国创投行业半壁江山的头部机构,取消消费群体,优化TMT的消息,让每一个一线投资经理都感到后怕。

上海疫情期间,宋庆被迫在家工作,每天焦虑不安。出差、采访、调研都没办法,但还是要找新的项目稳定老板的情绪。创始圈同行在大方向上转向了Metauniverse和Web3。虽然机构宣称坚定看好消费赛道,但老板也让几个看消费赛道的投资人放心,表示不会裁员,也不会去掉消费组,坚定不移的看消费。但每个人的心并不是不动摇的。

曾经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和消费电路,现在面临着推不动案子,找不到好案子的现实。

今年已经过了一半了,宋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任何项目。现在他对年终奖没什么期待,觉得整个机构能投1-2个项目就不错了。一位专注于自动驾驶的投资人告诉Tech Planet,现在他基本上靠每月的基本工资生活。

市场已经降温。5月底,上海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布了一组数据。在其投资的gp中,47%的机构筹款进度符合预期,53%的机构筹款进度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多或少降低了其目标筹款金额。

筹款变得极其困难。一位机构合伙人告诉科技星球,VC很早就和LP沟通过,很多都属于双方签订的协议,但并没有进行支付。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分叉,整个市场都不行了。很多LP撕毁协议,不再付钱。

一位投资人说,很多美元投资机构被LP撤资了,相当于直接没子弹了。情况很惨。LP愿意遵守协议赚钱,这里几乎没有项目。

某二线机构合伙人表示,机构投资项目没有去年那么宽松了。去年能不能投资的项目会看,今年的项目根本不会看。组织是理性的,项目是理性的。

随着项目和奖金的减少,投资经理们开始降低消费。翟远告诉科技星球,他以前在星巴克点大杯,然后在雀巢点罐装咖啡,然后是速溶咖啡。以前买阿迪和耐克的袜子,现在在拼多多9.9。以前买CK做短裤,现在不追求品牌了。

这一切都发出一个信号:没有那么多项目,没有那么多钱,投资机构不再需要那么多投资人。

一位二线机构合伙人告诉科技星球,今年我们不招了,可能其他公司也是这样,因为疫情的影响真的太大了。现在筹集资金非常困难,所以几乎都没钱。怎么才能招?

VC投资人何去何从:转FA,自己创业?

很多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开始寻找出路。

有投资人成为了视频号里的知识博主。他们主要为创业者提供企业管理咨询和辅导,费用从2万/年到10万/年不等。

刘敏以前是一家小型投资机构的合伙人,现在她的定位更准确地说是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她看好东南亚市场。原因是既然拿不到好项目,不如看到合适的就自己创业。

刘敏偶尔看一些项目,她做FA。“现在,除了大头基金,我们很难筹集到资金。还不如先稳定住。”

但是FA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

根据CVSource的投资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VC/PE市场投资交易额均值断崖式下跌,仅为2731.73万美元,环比下降25%,同比下降22%。2022年5月,投资案例数量为393起,投资规模为63.03亿美元。年后,在国内疫情的反复影响下,投资市场持续走低。在此期间,投资规模降至冰点,只有不到100亿美元。

VC不投资,FA自然也分不到一杯羹。

一个消费行业的前FA,从去年开始就在减少FA方向的工作。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参与一个与消费无关的创业项目,偏向于企业服务。

消费者很难转型,担心自己做不到。技巧方面,他觉得投资人面试和调研是比较空洞的能力,没有什么技巧。“宇宙末日就是考公务员”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他在考虑要不要考公务员。“毕竟公务员不会失业。”

离职时,他给自己定了半个月的求职时间,但现在,他觉得太乐观了,决定延长求职时间。

投资本质上是一个有风险的游戏,他们是最好的捕手。今年大部分投资人开始转行,从消费、互联网转向科技、超空间、Web3。

一个投资人说,现在投资真的很惨,只有看Web3的人在扩张。在控制通胀的新周期里,最好不要动。各个领域都有门槛,但是投资是学习,但是投资行业最大的门槛是集资,现在集资真的很难。

但是技术、超宇宙、Web3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鲜。安发告诉科技星球,他去年曾向某知名机构合作伙伴推荐过超宇宙项目,但对方的回答是,“项目太多,太乱,我们暂时不做”。

不代表你不会犯错,也代表你可以把投资机构的日常开支降到最低,因为投资经理不用每天“飞”来飞去,做面试,做一切调整。

“能平躺就平躺”是大多数投资者最真实的心声。

(备注:翟渊、香山、宋庆、洪灏均为化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3379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5
下一篇 2022-08-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