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没了亿,谁在抛售商汤?

一天没了亿,谁在抛售商汤?,第1张

一天没了786亿,谁在抛售商汤

作者| 联合

编辑| 嘉信

如今,商汤迎来了上市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上午商汤跳空空低开。到下午收盘,股价暴跌46.77%,首次破发。

一天之内,商汤市值蒸发921.4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786亿元。不是黑天鹅,而是某股东解禁带来的盈利空。

根据市场上的股票抛售情况,超大单交易呈现净流出,大中小单交易呈现净流入。换句话说,大机构在逃跑,散户在抄底。

谁在卖商汤的股票?一级市场的投资者还没来得及跑路,会损失多少?投资者失去信心的根源在哪里?

01为什么暴跌?

股市里有一种哲学,听起来很扯淡。跌是因为涨了很多。商汤的潮流就是在践行这个道理。

2021年底,商汤历经波折终于上市。和很多新股一样,受到追捧,最高点9.7港元较发行价3.85港元上涨151.9%。然后就进入了下行通道,直到今天,惨断。

商汤的崛起,从大环境来看,港股欢迎科技公司,商汤作为“AI第一股”自有光环。没有可比的公司,所以没有大家公认的“合理估值”。

从筹码来看,在当时的商汤,自由流通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不到2%,物以稀为贵,自然受到追捧。因为流通股太少,只需要很少的钱就能盈利。港股的T+0交易制度,激发了快进快出的投机需求。

这种情况下的股价只是流通股的股价,而不是商汤整体的市场估值。所以,商汤上市初期股价上涨,之后即使下跌,也比较温和。(详见我们年初的分析文章《商汤科技,事情有点不妙》)

目前形势完全逆转,股价大幅下跌。

从环境上看,AI四小龙的云已登陆科创板,无视技术重启IPO,商汤稀缺性降低。未来的趋势是港股和美股市场的相关性会减弱,和a股的联动性会增强,这也意味着两个市场的同行业和概念股的市值会相互影响。

商汤刚上市时,澳洲最大的投行麦格理(Macquarie)作出的判断是,商汤合理股价为4港元,市盈率为16倍(当时尚未披露2021年年报)。

麦格理是对的。

如今,商汤收盘价为3.13港元,市值为896.4亿元人民币。以2021年47亿人民币的营收计算,市销率为19倍。同日,从云市值为183.8亿元,以2021年10.76亿元的营收计算,市销率为17倍。

考虑到商汤的领先效应,两者相差不大,估值差异正在趋同。

况且在麦格理的预期中,4港元对应16倍的价销比,而实际数据是3.13港元对应19倍的价销比,说明商汤去年下半年的业绩低于麦格理的预期。

筹码方面,商汤上市前投资者和基石投资者解禁股份数量涉及23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近73%。

虽然商汤公告称,公司重要高管和部分管理资源做出了解禁承诺,将其持有的20.02亿股B类股的解禁时间推迟至2022年12月29日,这种“诚意”在大量流通股涌入市场面前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这大概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盈亏同源”。

02机构被埋没。

在商汤的暴跌中,一个地方输了。看来解禁后,投资者可以安心套现了。其实很多投资者都是被这根长阴线埋没的。

6月30日,商汤成交额比平时翻了几番,换手率达到5.27%。被解禁的股东很有可能正在逃离。

如果当天基石投资者没有跑路,账面浮亏是肯定的。按照今天的收盘价,D+轮,甚至前面的D轮,投资者都可能无利可图。

商汤上市前最后一轮D+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目前市值133.7亿美元。上一轮D,投后估值101亿美元,投资人认购时间在2020年7月31日至2021年4月13日之间。也就是说D轮投资人最长投资时间近两年。

D轮投资人不卖,浮盈30%左右。如果持有大额资金超过一至两年的时间成本,大额资金进出造成的冲击成本,印花税等。都考虑在内,D轮投资人的盈利空并不大。

乐观来看,上周麦格理对商汤的合理报价为3.24港元,尾盘有较大资金流入。利润空的情绪可能已经很高了,但是如果悲观,D轮投资者就没有安全垫了。

D、D+和基石投资者中有一些明星投资机构,如春华资本、CICC旗下的投资机构、软银、IDG等。

估值总会回归理性,但泡沫终究会破灭。AI赛道上的几家公司都印证了这个颠扑不破的铁律。

AI四小龙,AI芯片第一寒武纪,传闻万亿估值的歌苓深圳,上市前都是龙头和独角兽,估值都比对方高。结果烧了几十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全部深陷亏损。

上市后大多依靠原有的品牌名和新股光环保持了良好的走势,而如果业绩没有起色,股价继续下跌仍是必然。

目前艾医道的商汤、当红科技、格灵深瞳、鹰瞳科技都已经破了,寒武纪也破了,现在濒临破。

AI赛道上的明星公司大面积破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再火的赛道,如果忽略了盈利模式,投资人也要承担很高的风险。

03根本原因:看不到盈利希望?

股票市场解禁并不罕见。但资本的撤退已经撕开了AI独角兽的遮羞布。

AI企业刚性的RD费用导致持续亏损,这是投资者难以继续奉行“长期主义”的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剔除优先股等非经营性因素影响,商汤近三年调整后净利率分别为-38.16%、-20.55%、-30.21%。

看起来经营效益略有提升,但离盈利还很远。持续不盈利的根源是商汤高昂的RD费用。

2021年,商汤研发支出36.14亿元,占营收的76.9%,甚至比69.73%的毛利率高出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辛苦一年赚的毛利全部投入到研发中,这是不够的。

作为期间费用的一部分,削减RD投资可以直接增加净利润。但是没有一个企业能保证自己不会落后。毕竟赔钱只是一时的辛苦,掉队很可能是一辈子的辛苦。

没有节流,开源能盈利吗?

AI技术难以商业化的主要原因是场景过于碎片化。以商汤所在的计算机视觉轨迹为例。占据一半市场份额的安防场景,如学校、车站、公共场所等需要安防的场所,对人脸识别的需求可能是不一样的。变,算法程序也要变。

从构思到最终产品落地的时间往往以年来衡量。一旦产品最终无法适应市场环境,前期的投入很可能就白费了。

现在AI的商业落地场景中,安防场景是比较成熟的场景。

成熟意味着量。在这个赛道中,有百度这样不差钱的互联网巨头,有转型中更熟悉应用场景的硬件厂商,还有“AI四小龙”中其他极具竞争力的技术流对手。

想分一杯羹不容易。

要避免走量,就要开发其他应用场景,争取率先技术突破,开拓蓝海市场。但这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如何平衡RD和利润。

企业往往通过增加RD投资来保持竞争力,以实现早期盈利,而不断增加的RD投资反过来又带来盈利压力。在颠覆性技术或应用场景没有实质性突破之前,企业无法走出这个怪圈,无法实现真正的盈利。

资本是实现技术突破的充要条件。

上能否成长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取决于亏损背后的行业布局和商业运作逻辑。

用逻辑的方式来说,长期主义是有意义的,造成的损失可以看作是暂时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30263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3
下一篇 2022-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