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唇竹叶青、白眉蛇、眼镜王蛇、灰蓝色扁尾海蛇、尖吻蝮(五步蛇)、金环蛇、银环蛇、原矛头蝮、斑蝥、舟山眼镜蛇。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大,物种丰富,毒蛇资源很多。以下是中国最著名的十种毒蛇。
第一名(冠军):竹叶青,白竹
【学名】竹叶青蛇
【分类地位】蛇:蛇科。
【形态特征】体长60-75cm,尾长14-18cm,体重60g左右。头部呈三角形,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色,颈部明显,体背草绿色,有时有黑色斑纹,两个黑色斑纹之间有一个小白点。最外面的背鳞中心是白色的,从脖子后面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白色的垂直线。一些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区潮湿的溪流、杂草、灌木丛和竹林中。因为它们绿色的体色和纠结的尾巴,非常适合在树上生活。它们经常挂在或爬在在溪河边的树枝或竹枝上。它们的体色和栖息地都是绿色的,所以极难被发现。有时,它们栖息在岩石上,向溪流游去,如果受到干扰,它们会慢慢游入水中。他们白天黑夜都很活跃,尤其是在晚上。竹叶绿是属于管牙的。每条蛇咬伤的解毒液体的平均量约为28毫克。捕食鸟、蛙、鼠,有冬眠习性。冬眠期从大雪持续到蛰人,五月份出来。为卵生,7-8月产仔,每次7-8只。新生的蛇有尖牙,也会伤人。
【分布】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见于尼泊尔、越南等国外。
第二名(亚军):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
【学名】暹罗蝰蛇
【分类地位】蛇科
【形态特征】全长1m,重1.5kg,头比较大,与颈部明显区分,吻部短而宽。后脑勺的小鳞片呈脊状,鼻孔较大,位于吻部上端。身体背部棕灰色,有三个垂直的大圆形斑点。每个圆形斑点的中心为紫色或深褐色,外围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纹。腹部灰白色,散在大片黑斑。
【习性】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它们主要生活在广阔的田野里,很少去茂密的森林地区。夏季一般生活在丘陵地带,天热时喜欢生活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它们受到惊吓时,并不逃跑,而是把身体卷成一个圈,发出呼呼的声音。他们的身体不断收缩,持续了半个小时。它们以老鼠、鸟和蜥蜴为食,并在它们的鼻子前突袭。咽下去之前不要咬。9-10月,对人和动物的咬伤较多,是中国最毒的蛇之一。平均来说,每一次被蛇咬一口,大约能解毒200毫克。属于卵生,7-8月产仔,每次十几个宝宝。
第三名(季军):Ophiophagus hannah,眼镜王蛇
俗称山蛇、山蛇、山蛇、扁颈蛇、大吹蛇、英雄蛇、麻骨蛇、蛇王、大眼镜蛇、大颈蛇、大颈蛇、黑颈蛇等。
【英文名】眼镜王蛇,蛤蟆精
【形态】有门牙的毒蛇。
外形与眼镜蛇大体相似,只是眼镜王蛇①是一种大蛇,往往长3 ~ 4 m,最长可达6 m,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
②除了头背部典型的9个大鳞外,顶骨鳞后面还有一对大枕叶鳞;③颈部扩张时,扩张部分窄而长,没有眼镜蛇的特征性斑纹;颈部扁平时,有白色倒V型斑点,体背有40-50条狭窄的白色条纹。被激怒时,它的前身有一半时间会站起来,很凶猛,会主动攻击人和动物。
④背鳞中部15排,尾鳞单排。
背部黑褐色或黑色,有横斑;黄白色的肚子。
脖子的腹部是橘黄色的。
幼蛇为黑色,有34 ~ 45只黄白相间的貘。
【习性】栖息于沿海低地至海拔1 800 m的山区,多见于临水的林缘。
白天的活动。
它们主要捕食蛇,偶尔也会吃蜥蜴等。
产卵,7-8月产卵。
【中毒症状】局部疼痛,四肢放射状烧灼样剧痛,10天后局部坏死。
肿胀会持续18天左右。
咬伤后第5天一般出现全身水疱、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
伤口需要几个月才能愈合。
【分布】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疆。
国外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
生活在从平原到海拔1000米的山区。
第四名:Laticauda colubrina,一种灰蓝色的平尾海蛇
身材修长,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呈圆形,背部到尾部逐渐变平。身体背部蓝灰色,从头到尾有51-68条蓝灰色-黑色宽条纹环绕在蛇的周围。腹部呈黄色或橄榄色。
地理分布
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岛沿海;在印度半岛海岸和国外其他地方都有发现。
第五名:尖吻蝮(尖吻蝮)
头大而呈三角形,吻部有短而上翘的突起,由吻鳞和鼻鳞构成。
头部和背部呈深褐色,有大而对称的鳞片和颊窝。
体背黑褐色,棕褐色,背中部有一排15-21+2-6的大方形斑块。
腹部是白色的,带有交错的深棕色斑块。
身材短粗,最长男性1335+206mm,女性1238+165mm。
背鳞有21(23)-21(23)-17(19)排,最外面的1 ~ 3排只有很薄的弱边,其余有结节状的强边,体表粗糙。
腹秤男性152-169,女性162-171。
肛鳞完好。
尾鳞片雄性51 ~ 61只,雌性48 ~ 63只,多为两排。
尾尖的一片鳞片扁平而长,俗称“佛钉”。
【分布】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大致是东经104 deg东边,北纬25度到31 deg已知的分布区域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和台湾省。
外国只有越南北部有。
第六名:金环蛇金环蛇
全长1200~1800 mm,有门牙的毒蛇。
通体黑色,宽金色环纹。体尾部有19 ~ 27+3 ~ 5个环,黑黄两色宽度大致相等。
后脑勺是深棕色的,枕头有一个浅色的“V quot形状斑点。【/br/】脊柱呈脊状,故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端圆钝。
头部呈椭圆形,与颈部难以区分。头背部有典型的9大鳞,无颊鳞,上唇鳞为7,2-2-3。
背面鳞片光滑,有15排,背部中间的脊状鳞片扩大为六边形;腹鳞214 ~ 230枚,肛鳞完整,尾鳞单枚,29 ~ 39枚。
【分布】我国分布在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自东向北可达江西南昌。
国外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
第七名:银环蛇
全长1000~1800 mm,有门牙的毒蛇。
背部为黑色或蓝黑色,有30 ~ 50条狭窄的白色或乳黄色条纹;腹部又脏又白。
后脑勺是黑褐色,枕后是浅“V quot形状斑点。
背部不凸起,但尾端尖。
头部呈椭圆形,与颈部难以区分,背部有典型的9个大鳞片,无颊鳞,上唇有7,2-2-3个鳞片。
背鳞光滑,贯穿15排,背排中间的脊鳞扩大为六边形;腹部量表203 ~ 231;肛门鳞片完整;单排尾鳞37 ~ 55片。
本种有两个亚种:B. m. multicinctus Blyth腹鳞203 ~ 218,背部有30 ~ 50条白色条纹;云南亚种王氏亚种腹部有213 ~ 231片鳞片,背部有20 ~ 31条白色横纹。
【分布】命名亚种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省份,包括台湾省、海南和香港。
云南亚种仅见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
国外分布在缅甸、老挝、越南北部。
第八名:短鳞原蟾
头部呈三角形,长度约为宽度的1.5倍。脖子细,后脑勺布满许多细密的鳞片,使它变得更窄。
鼻子之间的鳞片很小,被几个更小的鳞片隔开。左右眼的鳞片之间有一排14-16个鳞片。
在鼻子和颊窝鳞片之间有1-几个小鳞片。
体长约1米,背部褐色,背部中线两侧有平行的深褐色斑纹,左右连成一条链。
腹部灰褐色,有很多斑点。
栖息在山林中的夜间活动的食蛙蜥蜴、老鼠和鸟。
分布省份: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台湾省
第九名:俄罗斯蝮蛇
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吃老鼠的小哺乳动物,卵胎生率最高,30-40,63胎。..
丘陵地区栖息地多见于稻田,通风、阴凉或阴凉。...
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后脑勺上有三个圆形斑点,体背上有三排垂直的大圆形斑点,背上有一排圆形斑点与两侧交错。圆形斑点的中心为紫褐色,周围为黑色,边缘为黄色和白色,性凶猛。
分布:福建(诏安、泉州、惠安、仙游、南安)、台湾省(花莲、瑞穗、台东、高雄、恒春、巴比呈贡、屏东、台北)、广东(韶关、广州)、广西(南宁)。
国外分布: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
第十名:眼镜蛇,舟山眼镜蛇
【识别特征】总长1000 ~ 2000mm。
有门牙的毒蛇。
背部表面为黑色、黑褐色或深褐色,无或有少量白色或黄白色的狭窄横纹,在幼虫期更为明显。
受扰时,身体前半部分直立,颈部扁平扩张,露出颈背上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这种斑纹的各种装饰。
腹部脏而白,颈腹部布满灰黑色宽横斑,前面有两个黑点。
头部呈椭圆形,与颈部难以区分。后脑勺有九个典型的鳞片。
无颊鳞;上唇鳞片有7个,第三个最大。它在进入轨道前会切割鼻鳞。
第四、第五下唇鳞片之间嵌有小鳞片。
背鳞光滑,中段21(19)排;腹鳞162 ~ 182对,肛鳞完整或分裂,尾鳞38 ~ 53对。
【学习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低地至海拔1 700米左右的平原、丘陵和山地,可见于灌木、竹林、溪流或池塘、稻田、路旁、郊区,甚至花园或住宅中。
白天晚上都可以看到活动。
捕食鱼、蛙、蜥蜴、鼠、鸟、蛋、蛇等。
每年5月左右蛰,11月冬眠。
产卵,5-6月交配,7-8月产卵7-19粒,卵径42-54 mm 次;26~31毫米;大约50天后,幼蛇破壳而出,身长约200毫米。
【分布】中国特有种。
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省份,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和重庆东南部,包括台湾省、海南和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