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简介

赫尔德2023-04-29  25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汉族。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节。

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

王小波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 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 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0年,他与李银河结婚。 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被当局查禁,甚至不准在国营的新华书店摆卖,可是却受广大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赞赏。 事实上,《黄金时代》在个体户书摊上已经售出六万多册,并且出版了台湾版和香港版,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留学生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阅读的局面。”至于他唯一一部**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节最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1997年4月11日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公众视野里有两个姓王的作家很红,一个王朔,一个王小波。王朔还活着,而且到处上节目,接受媒体采访,闹出过很多风波,大家关注他很自然。但是王小波死了十年,虽死犹生,依旧有很多人在怀念他。每当你看着那些怀念活动、纪念文章,难免困惑:谁是王小波?王小波是干什么的?他写了什么东西?留下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他成了一个神话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底下的王小波又是谁呢?

很多人说王小波是被炒作起来的,之前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发起了一个重走小波路的活动,找了一批王小波的粉丝,从头到尾走了一遍王小波曾经走过的路,这个活动被很多人认为是“朝圣”,也有人干脆说是“炒作”。王小波去世之后,每年都有很多人重新关注他、纪念他。他去世十周年的时候,《南方人物周刊》、《新世纪》等刊物都纷纷刊出封面专题,重整他的故事。此外,还有艺术家专门做了王小波的裸像,两条腿叉开坐在地上,露出个生殖器,软叭叭地搭拉下来。这个举动被很多人认为侮辱了王小波,但艺术家自己却说他觉得这么做才是对王小波最真实、最坦白的致敬,因为王小波写东西就很坦白、很真实。

过去网上有一个“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其中一个人物叫欢乐宋,他接受杂志访问时畅谈了为什么宁愿当王小波的“门下走狗”。他一方面说自己不会崇拜王小波,不会把他当成神,另一方面又说自己爱好文学,觉得自己这一代无论如何都赶不上他。这不是把他当成神是什么呢?

坦白讲,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他们心目中的王小波特立独行、非常自由,是一代启蒙者,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评论界同行都坦承受他影响非常大。但是无论我怎么看他的东西,就是产生不了大家说的那种“感动”跟“触碰”。后来才明白,因为我生活在香港,跟大陆朋友所处的语境有点不一样,感受自然不同。

王小波曾说,影响他最多的作家是福柯和罗素,我在80年代末就已经在看这些人的东西了,所以再看王小波时并不会感到特别震撼,震撼往往来自于看到、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这使得我往往以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看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

大家常说王小波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个观点值得探讨。首先,他放弃了大学里相当稳定的职业机会而选择当自由撰稿人,大家觉得这很可贵,这是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早在1949年前就已经存在了,现在也依然存在,只是经过几十年之后,他这样的自由在当时看起来非常特别罢了。而这种自由正是另一种不自由,因为你必须在市场上贩卖你的文章跟作品来维持生计,全世界有哪个地方的作家不是处于这样所谓“自由”或“不自由”的状态中呢?

其次,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很多人说他有点像梵高: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后大家越来越捧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都说王小波特立独行,这个好,那个好,文笔好到能够拿诺贝尔奖等等。我认同王小波写的东西很好看,也非常佩服他,但是我很怀疑那些不断在赞颂他,甚至引用他名言的人里到底有多少真正看过他的作品?

他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自己掌握思维的乐趣,独立思考,勇敢打破禁忌跟愚昧。而他已经死了十年了,我们受到他多少影响?现在又能看到多少人敢于自己去思考?敢于打破禁忌和愚昧?恰恰相反,我看到的多是装作“敢于”的样子,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要说谁真敢打破禁忌,那就是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了,但是,为什么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要她封嘴呢?这些人有没有尊重过自由思考?如果我们断定一个人炒作,是否就能否定她所说或所做的一切?是否就不再需要思考她说的东西、做的事情是否另有道理?

淳化四年(993),四川大旱,官府却依然“赋敛急迫”,逼得广大农民失业,没有办法生存。宋朝政府又在那里设置“博买务”,垄断布帛贸易,贱价强行收购农民的布帛细绢。后来,又把茶叶也列入了专卖,使茶农和茶贩都面临破产和失业。

王小波原是永康军青城县(今都江堰市南)的茶农。淳化四年二月,王小波聚集失业茶农、破产农民等一百多人发动起义。他对起义的农民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因为这正好说出了农民们的心里话,所以,附近的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王小波率领起义军随即攻下青城县城,挥军南下,同月又攻下彭山(今属四川),杀死了县令齐元振,因他平日贪赃枉法,爱钱如命,愤怒的农民甚至剖开他的肚子,塞进他搜刮来的钱财。一时间民心大快,参加起义的人数日益增多。

同年十二月,王小波率起义军从彭山北上,猛攻成都西南的交通重镇江原(今崇庆西南),与西川宋军主力展开了大战。当时宋西川都巡检使张圮正驻守江原,王小波率众奋战,冲锋在前,不幸中箭。但他不顾个人安危,仍然指挥战斗,打败了宋军,并杀死张圮,取得了川西大战的胜利。可是王小波终因伤势过重而死。王小波死后,起义军推举他的妻弟李顺为首领继续进行斗争。

宋初发生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险些断送了宋朝的几百年基业。

茶叶商的末路

川蜀地区在五代时期,曾经先后建立过前蜀、后蜀两个政权,因为远离中原,地处偏僻,反而幸运地避免了各政权之间的争斗,长期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因此,到了后蜀时期,国家的粮库积贮得满满的,人民十分富足。但是宋太祖灭了后蜀以后,有一段时间纵容将士在成都四处抢掠,还把后蜀贮积的财富运往东京,激起了当地百姓们的愤恨。到了宋太宗的时候,朝廷更加变本加厉,又在那里设立衙门,垄断买卖。曾经是当地主要经济来源的蜀地出产的茶叶、丝帛,先后都被官府垄断了。一些地主和大商人也都趁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这样一来,蜀地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当时,四川的青城县(今四川灌县西南)有个农民叫王小波,他和他妻子的弟弟李顺,都是靠贩卖茶叶谋生的。官府禁止私卖茶叶后,王小波被断了生路,实在没有办法讨生活了,于是就决心铤而走险,发动起义。

并不正规的起义军

公元993年,王小波聚集了一百多个茶农和贫民,跟他们说:“如今这个世道,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实在太不公平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消灭这种不平均的现象,你们说怎么样?”这些茶农和贫民平时受够了官府、富人的剥削,听了王小波的话,都表示热烈拥护,还推举王小波作了起义军的领袖。消息一传开,临近各地的贫民都纷纷来投奔王小波的起义军,不出十天,就集中了几万人马。这些人平日里饱受欺凌,现在一个个摩拳擦掌,都准备和朝廷大干一场。

王小波有了人马,先打下了青城县。接着,又乘胜攻打彭山(今四川彭山)。彭山的县官齐元振是个刁钻狠毒的贪官。宋太宗为了禁止地方官员贪污,有一次,派钦差到蜀地调查。齐元振提前听说了钦差要来,就把贪污得来的财物分散藏在富商家里。钦差到了彭山县,查不出那里的官员有贪污行为,就糊里糊涂地回去向朝廷回报,朝廷于是下令嘉奖齐元振清白能干。从此以后,齐元振变得更加贪婪无度了,对百姓搜刮得更厉害。王小波知道彭山的百姓对齐元振怨恨最深,就带起义军攻打彭山。在彭山百姓的里应外合之下,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县城,杀死了大贪官齐元振,把他平日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钱财,全都分给那里的贫苦百姓。然后,王小波又带兵北上,向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进攻。驻守江原的宋将发兵反击,双方在江原城外展开了一场大战。

王小波的起义军虽然不是什么正规的军队,也没有得手的武器,但是大家的士气十分高昂,打得十分英勇顽强。到了最后,宋将实在招架不了,眼看朝廷的军队就要崩溃了。但不幸的是,在一片混战中,王小波没有防备,被一支冷箭射中了前额。他不顾满脸鲜血,继续进攻,终于打败宋军,把宋将杀了。起义军的队伍胜利地进占了江原,王小波却因为伤势太重死去了。

起义军建立政权

王小波一死,起义将士又推举他的妻弟、起义早期的***李顺做了首领,继续带领大家反抗官军。

在李顺的指挥下,起义军越聚越多,连续攻下许多城池,杀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最后终于攻取了蜀地的中心成都。成都的文武官员抵挡不住,全都逃跑了。

公元994年正月,李顺在军民的拥护下,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当了大蜀王。他一面整顿人马,一面继续派兵攻占州县,四川境内到处都是起义军的势力。

四川农民叛乱的消息传到了东京,宋太宗大吃一惊,赶快召集宰相商量镇压农民起义,下令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消灭起义军。

宦官出兵

宋太宗派了宦官王继恩为剑南四川治安使,前往镇压。王继恩分兵两路,派人从东面堵住巫峡的起义军,自己率领大军向剑门进发。

剑门关正是四川通向关中的要道。李顺占领成都之后,也派将领进攻剑门,但是剑门的地势易守难攻,驻守的官兵也都是精兵强将,李顺派去的军队不幸遭到官军阻击,打了败仗。因为剑门仍然握在朝廷的手里,王继恩就得以顺利地通过了剑门,集合各地宋军,形成了对四川一省的合围之势,并且开始派兵进攻成都。

那时候,驻守成都的起义军还有十几万,但是在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下,经过英勇激战,许多人都战死了,成都城也终于被攻破,李顺也在战斗中牺牲了。宋朝出动了几十万的兵马,终于镇压了这次王小波和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后来的传说

后来,有人传说在成都陷落的时候,李顺其实并没有死,他化装成一个和尚,秘密逃出了成都,继续率领农民军战斗。听说宋军在进城时,曾经抓到一个胡子很长、外貌很像李顺的人,就把他当李顺杀了。又过了40年,广州的街上出现了一个老翁,有人认出他就是当年的起义领袖李顺。官府听说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把他抓起来,在监狱里秘密杀死了。关于李顺的下落还有很多的说法,人们心里都希望这位勇敢反抗朝廷暴政的民间英雄没有死。

“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

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 浪漫骑士 ; 王小波

王小波是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以及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1997年 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45岁。

小波的情诗:

英年早逝的王小波,被称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另类”的作家,有评价说他是中国白话文的第一把手,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和风格贯穿作品。

1977年,李银河已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社做编辑,而王小波还是个街道工厂的工人,两人第一次单独见面,王小波就单刀直入地问:“你有朋友没有?”“你看我怎么样?”李银河被他的率情率性所震惊。

此后,两人就开始了通信和交往。王小波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这个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他曾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这些情书字里行间沸腾着孩子般的纯真、顽皮、忧伤、稚气和无助,那种对爱人的依恋几乎就要溢出来:“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笑……”。

他的情诗,有你能懂的情怀~

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只唱不完的歌。

我真不知怎么才能和你亲近起来,你好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我琢磨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来。

你好哇,我给你唱一首好听的歌,请你不要把我吃掉好吗?

假如说成历史事实,问题就轻微,但还是有问题。假如你说它是高深的隐喻,是玄虚的象征,是思辨的需要,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今日推荐《王小波传》

在王小波家族中,除了他之外,他的兄弟姐妹们大多是长期呆在美国,而王小波的弟弟王晨光也不例外。

王晨光在美国一共呆了超过10年,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专注学业,还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还攻读了博士后。不过由于当时博士后的工资不高,王晨光迫于生计开始找工作,最后他选择了在美国底特律的韦恩州立大学癌症研究所作一些有关于癌症的相关研究。

——这时候的王晨光,有妻有儿有女,而且工作也稳定了下来,若是没有意外的话,王晨光也算是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人生赢家。

但偏偏意外就出现了。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黑人暴动就相当频繁,比如在1965年,洛杉矶市区就发生了震动美国社会的黑人骚乱,在这次暴乱中据说有上千人死亡。

而底特律也是黑人暴动的主要频发区。而底特律的暴动是从1967年开始的——当时警方在一间无牌照酒吧逮捕数十名黑人,引起了黑人强烈不满,事情不断发酵,扩展到整个市区。

自这时候开始,底特律一直都不太平,所以白人开始大幅度逃离底特律。而与此同时,南方的黑人开始大规模迁移过来,底特律的黑人比重迅速攀升。

——众所周知,底特律是出了名的汽车城,但到了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美国汽车行业亏损严重,这就使得底特律的社会问题愈发严重。逐渐的,底特律的财产和毒品犯罪迅速增加,之前被白人们遗弃的房屋成了吸毒者的天堂。

底特律这座城市完全是乱成了一锅粥。

不过当时的王晨光因为生活所迫,依旧还是选择了在这工作。

而这就造成了后来的悲剧。

——1998年7月,当时的王晨光路过一个黑人集结区域,但却被一名黑人给持刀劫持了。黑人在抢劫过程中,划破了王晨光的颈部。

黑人看到此番情景,立马逃窜,而王晨光当时也并没有死,他用自己的手堵住流着鲜血的颈部,拦下了一个白人青年的车,白人青年立马将他带到了医院,只不过王晨光还是没有撑下来就去世了。

之后这个黑人抢劫犯被人举报,最终被抓,但王晨光却再也回不来了。

王晨光的命运是悲惨的,而他的哥哥王小波结局也同样让人心酸。

时间回到一年前,也就是1997年4月10日。

当时的王小波在北京城郊的一个房子里去世,年仅45岁。

对于他的死,所有人都十分的惊讶,因为在他死之前并没人知道他身患十分严重的心脏病,不管是他的妻子李银河,还是他的老母亲。

而在医学解剖王小波的遗体后,医生发现王小波的心脏病并不算是突发情况,因为在当时他的病情就已经十分严重了,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其实王小波已经瞒家人很久了。

而至于原因自然是不愿家人为自己担心。

据了解,王小波在临死前与他的弟弟一样,也是承受了很多痛苦,在观察遗体的时候,发现他躬着身子,头顶着南墙,更为主要的还发现他牙齿里藏有白灰,而且额头上还留下了褐色伤疤。

而这些都是他当时在疼痛难忍之下而造成的伤痕。

——因为太痛苦,王小波选择用牙齿去咬墙面来缓解疼痛,牙齿上的白灰就是墙灰;还是因为痛苦难耐,他选择了用头撞墙,额头上的褐色伤痕就是撞墙时候留下来的。

我们可以想像,在深夜里,王小波一个人呆在封闭的房间里,就这样无助、痛苦的离开人世,这是多么的让人无法接受。

不过王小波与自己的弟弟相比,他还是幸运的。

因为在他死后,他的作品《黄金时代》开始大红大紫了,甚至还成为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小说,这对于他来讲是一件难得的幸事。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十分的落寞,由于内容有太多关于“性”的记载,作品被判定为低俗,他呕心沥血的得意之作《黄金时代》始终都无法在内地出版。

但好在,《黄金时代》在如今终于是迎来了黄金时代。

——在那个时代不被理解的“性”,在这个时代也终于得到了认可。在这个时代,他笔下的性终究是褪去了后人强加给他的不堪,在出版后立马被抢购一空。

它也值得这份民众给他的认可,《黄金时代》确实是好书,里面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对现实的批判,哪个不是如今爽文所缺少的呢?

1996年,王小波在机场和李银河拥抱道别。

两人都没有想到,这一别居然是“永别”!

第二年,王小波便因为心脏病而离开了人世,自此,李银河“永失我爱,天地无光”。

那是一个清冷的凌晨。王小波身边并无一人陪伴,一个人蜷缩着,突然心脏病发作。

当姐姐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没有了气息。

在墙上还发现了被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落了一大片墙灰……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捶不了我。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王小波《黄金时代》

21岁的王小波想爱,想吃,想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王小波的愿望是大多数人的愿望;王小波的人生是被误解的人生。

王小波的本人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他不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考者。

有人说:

“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了不起的开端。”

可惜,与梵高一样,在他死之前,他的作品一直无人问津。

“你好哇,李银河!”

在|《爱你就像爱生命》里,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每一封都是以这句话开头。

1977年,李银河与王小波通过《绿毛水怪》而认识,两人很快成为了恋人。

经过了3年的恋爱长跑,两人终于在1980年1月结婚。

其实,初见王小波的时候,李银河对她的印象并不好。

对方长得其貌不扬,浑身上下甚至有些土气。

李银河丝毫不加掩饰的说: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丑的人呢?”

没想到,王小波也毫不留情的回怼:

“你长得也不怎么样啊!”

可就是这两个一见面不顺眼的人,居然发展出了感情。

不久之后,由于工作的原因,李银河要去南方出差,而王小波则留在北京。

他们开启了煎熬的异地恋,饱受相思之苦。

有一天,王小波利用五线谱给李银河写信,开头即是“你好哇,李银河。”

后来,这句话被无数的人奉为经典。

多年后,王小波解释道,五线谱是偶然来的,李银河也是偶然来的:

“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婚后,两人一同前往美国,不过在那期间,他们一直处于女主外男主内的模式。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小波开始写小说。

《黄金时代》的初稿在这时问世。

这部巨作,花费了王小波整整29年的时间,从起稿到定稿,一路修修改改,精益求精,他说:

“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它是我的‘宠儿!”

可惜,这样的一本付出诸多心血的巨作,却不被大众所接受,他依然籍籍无名,怀才不遇。

直到王小波去世前,他写的书依然无人问津。

本以为他会迎来自己的发光时刻,可是在1997年,他就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1997年4月11日的凌晨,王小波因为病痛的折磨十分痛苦,难以忍受。

他一直不断的撞墙,直到因病失去生命。

死在了自己的家中。

可惜的是,此时,李银河正在剑桥访问。

在葬礼上,去了300多人,大多数都是自发来悼念的人,可是却没有一个同行肯来送送他,十分冷清。

戏剧化的一幕来了,在王小波死后的第二个月,他的心血著作《黄金时代》,便集成了《时代三部曲》开始发行。

生前籍籍无名的王小波,死后立马名声大震……

在2010年的北大图书馆的读者借阅次数排行榜上,身处于第一位的便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

许多文坛的人士都对他的作品赞叹不已,高晓松说:

“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他是我心目中神一样的存在!”

王小波死后被推上了神坛,无数人都来拜访他的作品。

笔者说:

其实不止王小波,还有很多作家、画家、歌手等等都是在去世后才成名的。

杰出的天才们往往都是孤独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孤独,并不意味着错误,无人欣赏也不意味着毫无价值。

当我们走过山川,趟过河流,走过青春的年少,是否还会想起他。

那个浪漫的骑士、吟游的诗人,自由而澎湃的思想家王小波。

与其说我们怀念王小波的文字,不如说我们认同他的精神世界。

以上就是关于王小波的简介全部的内容,包括:王小波的简介、如何客观的评价王小波、王小波起义是怎么回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37229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