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竹编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

聚客2022-06-04  32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根据蚕丛的家乡,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祖先就在这里生活。当时青神先民就开始编竹簸箕养蚕,编竹器生活。

据《青神县志》记载,唐文宗年间,荣县人张武带领100多户人家在青神筑竹篮堵塞红花堰,削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民间用竹条(片)编竹席晾东西,用簸箕养蚕,用篮子盛东西,用扇子凉东西等。竹制品市场已初具规模。

宋代苏东坡在中烟书院读书时,用竹扇驱蚊纳凉。民间传说:苏东坡在中烟爱上才女王符后,王符看到东坡在中烟山上读书,在山上被蚊子叮咬。她很心疼,就回家请匠人教她做一幅精美的宫山,送给东坡作为“信物”。

消息传开后,能工巧匠开始学习编织宫山,被称为“东坡宫山”,青神扇从此名声大噪。民间竹编产品也有所增加,形成了竹制品的生活和生产用具市场

明代,绿神余考中秀才,官方赐翰林院编(称余翰林)。他去北京做官的时候,用的竹书盒、饭盒都是用很细的竹丝做的,样式很漂亮。现在它们在“中国竹子博物馆”里。

随着养蚕业的迅速发展,青神成为当时“西南第二大丝绸市场”。养蚕用的竹篮、簸箕、筐、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竹制品市场。

民国时期,青神竹编的工艺水平有了新的发展,能够在扇面上织出花和字。特别是抗战时期,县里的进步人士还组织了几十个技术娴熟的竹工,用细细的竹丝编织帽子,边上写着“抗战到底”的字样,告慰抗日将士。建国后,青神竹编的工艺水平得到了发展。除保留传统生活用品外,还编织了一批工艺水平较高的新工艺产品,如60年代大量生产的圆边薄竹扇,扇面上有图案和花纹,以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天下名山”等字样。

上世纪60年代,青神平面竹编前辈胡志海先生开创了“坐标编织法”。编辑出来的图案真实,艺术效果好,是竹编史上的一大进步。从此,名人字画开始挂在竹屏风上。但这种方法编织的内容仅限于简单的文字或一些龙凤马等程式化的图案。为了满足艺术爱好者对竹编艺术的更高要求。

80年代青神“一号竹编”上乘,开创了“描编法”。这种方法比坐标法前进了一大步,是目前一种优越的竹编工艺。这种方法适用面广,快捷灵活,各种书画作品的内容都可以用薄如蝉翼的竹丝来表现。尤其是人物、花鸟、虫鱼、自然景物的编绘,能达到生动逼真的效果,可细至每厘米22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2731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