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三塔简介

崇圣寺三塔简介,第1张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

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

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

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三塔的具体始建年代,历来记载不一,大体上有:①唐贞观(627至649年)尉迟敬德造;②唐开元元年(713)恭韬、徽义造;③南诏王劝丰祐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唐太和七年至开成五年,833至840)圣僧李贤者等造;④保和十年至天启九年(唐太和七年至大中二年,833至848)博士徐正等造。

根据内地同类古塔的建筑年代,云南应稍晚,再与原崇圣寺和中塔内的有关文物及记载相参证,中塔似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824至859年在位)最为可能,而两小塔则较中塔为晚,至迟。建于大理国初期,即先建中塔,尔后再增建两小塔 。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

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

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后“旬日复合”。

1925年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政府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

保护措施

崇圣寺三塔在1961年3月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至1981年,国家又拨款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维修加固。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后又组建了三塔公园。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历史文化景观,置宝鼎,铭三塔历史,建三塔文物陈列馆、夜景灯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 。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借鉴了世界著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东对洱海,西靠苍山。崇圣寺又叫三塔寺,是一座建于六诏时的古刹。崇圣寺方圆七里,有八百九十间殿房,一万余尊佛像,到明代还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可惜于清同冶年间被毁。只有寺前三塔仍巍然屹立。

三塔包括一座千寻塔和两座小塔,都是用砖砌筑而成的密檐式塔。千寻塔在前,双塔在后,前后相距约三十米,呈鼎足而立。

千寻塔是三塔中最大的塔,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所以又称中塔。塔的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建于唐代南诏保和时期(公元824~839年)。塔的底层高约13米,塔高69.13米,一共有十六级,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通体自上而下有两重塔基、塔身。塔身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两边龛为窗洞,莲花座,庑殿式顶,中嵌梵文刻经。两级窗洞的方向交替错开,解决了塔内的采光通风问题。塔檐越往上间距越小,自第三、四层起逐层向内收束,最后集束于塔顶。因此塔身的外形轮廓不是僵硬地直线向上,而是微凸。

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东塔门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门则在近6米处。塔墙厚达3.3米。第二至十五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十六层为塔顶。以第二层为例,高约2米,宽约10米,上部砌出叠涩檐。每层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翘。

塔顶高8米,约为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耸的塔刹,使人有超出尘寰、划破云天之感。顶端是铜铸的葫芦形宝瓶,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展翅,安有击风锋;其下为钢骨铜皮的相轮;最下为覆钵,外加莲花座托。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龙妖水怪。

塔下有黔国公沐氏楷书“山海大观”四个大字,每字纵横4丈,由文石凿成。塔前照壁上镶有大理石镌刻“水镇山川”四字,是明黔国公沐氏的裔孙沐世阶所书,字体苍劲有力。

之所以写“水镇山川”这四个字,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吉时大理地区恶龙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大鸦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

千寻塔后面的南北两座小塔,它们的建筑时代晚于千寻塔,大约在五代时期。而且都比千寻塔矮,南小塔约高38.25米,北小塔高38.85米,都为八角形十级密檐实心砖塔。每层分别雕券龛、佛像、莲花、瑞云、花瓶等,华贵庄重。塔身外面涂抹一层白色泥皮,塔顶有伞形铜铃和三只铜葫芦。

据《南诏野史》记载:塔上有一万一千多尊铜佛,用铜四万零五百斤。千寻塔顶有纯金观音像、金质释迦牟尼坐像等几百尊,及大量珍珠、玛瑙、水晶、珊瑚、绘画等。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三十余次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塔基仍很坚固,塔身也未见倾斜。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

千寻塔位于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是崇圣寺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所以又称中塔。

南北二塔不但构造、外形、大部相同,做法有趣的是二塔相对而倾。

扩展资料

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

千寻塔的造型与结构是典型的唐代砖塔;塔上能见的文字资料,除佛教典籍常见的梵文外,基本全部是汉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崇圣寺三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6161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