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城镇的庙会

吴城镇的庙会,第1张

庙会是古老吴城一大特色,虽然它蒙上了一层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深厚的历史 渊源和产生的必然性。庙会在吴城由来已久,全镇有庙、寺、庵、阁、宫40余座。香火特别旺盛的有聂公庙、伍显庙、令公庙、万寿宫、观音阁、太子庙、张飞庙、雷祖坛、火神庙。除此之外还有东狱庙、白马庙、水王庙、康公庙、财神庙、哪咤庙、瞳子庙、药王庙、冥王庙、社公庙、地母庵、天花庵、仙坛、经堂寺等。由于时代的变迁,这些显赫一时的寺庙已不复存在,但其地名仍沿袭至今。据老人回忆,庙会每年进行一次,三五天、十几天不定。规模最大最热闹的首推聂公庙、武显庙、令公庙三大庙会。时间从农历四月二十四日“拜菩萨”开始,至端午节“游过神”,送走“花船”才告结束。其过程大概是先朝香,即全镇人家自带拜香凳,怀抱小小的纸人(又叫阴兵),轮流去三大庙朝拜,到了庙门前,七步一拜地拜上庙前门,又上十八级石阶拜进前殿,由前殿拜上大殿又要上三十三级石坡,名曰:“脱出十八层地狱,上三十三层天。”大殿前方是一个很大的露天场,挤满了朝拜的人。爆竹声声,烟香袅袅,钟鼓隆隆。庙外的野地上则摆满出售各类小商品的摊贩和卖小吃的。晚上,庙前殿的戏台上都要演戏,殿中灯火通宵达旦。大殿前侧停放那艘特制的大木船,名曰:“花船”,船上扎了很多彩绸。朝香的人群朝拜上香后把小纸人捧上“花船”,庙会接近尾声。最后是“游神”。庙旗领先,后面四人捧四管大长号吹得呜呜地响,八人抬八块书有“肃静”、“回避”字样的大红匾,后面便是二十余人用多根竹杠穿扎好抬的那艘“花船”。船后是两人抬一面特大鼓,一人手持鼓槌专司打鼓,另一个用条较硬的竹鞭插在后腰向前弯曲地挑着一面大铜锣,用布扎实的槌头敲打,边打边唱。再后面是十余副八人抬的大轿,轿中是各庙中的菩萨。一行游遍全镇主要街道,中途到大户门口“歇标”,户主用三牲祭礼敬奠一番,将菩萨抬回庙,“花船”则抬去江边火化,叫做“送船”。三大庙会每年如此。

摇花船又叫做"划旱船","采莲船",常在过年,过元宵节时才进行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这项艺术活动流行于我国山东一带,人们用它来祝福新的一年中家人的福寿安康.

小学课文 摇花船

摇花船是我家乡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每年的元宵节都要举行一次。

花船是用竹篾编制的,形状像船,但没有船底。船的四周扎着各色的纸花,并有流苏从船船舷垂挂下来,一直拖到地上。

坐在花船里的是被打扮成嫦娥、西施一类的美女的女孩子,她必须是村坊里长得最漂亮的最好看的。要是本村没有公认最漂亮的美女,也允许到其他村坊里去借。一个村坊出几只花船,视漂亮姑娘而定。如果漂亮姑娘多,可多扎几只花船。但必须是偶数,以示吉利。姑娘在花船中不是坐着,而是站着。她两手分别抓住两旁的船舷,慢慢向前走,这样,船就“航行”了。当然,应为四周有流苏遮着,姑娘的脚是看不见的。

跟在后面的是一位手握船浆的“船老大”。这个“船老大”必须有一副好嗓子,并且有即兴的编唱山歌的能力。

摇花船不需要统一时间,也没有一定的路线,由各村自己走街穿巷地摇去。前面往往由火铳和火流星开路,接着是锣鼓队,最后才是花船。别村的花船进村,本村就得给红包。

记得我小学毕业那年,村里选了我做花姑娘。那一回,我扮演祝英台,娉娉婷婷地站在花船中,漫步朝前走去。只听得身后为我摇船的小舅舅在不停的唱,大意是夸我的皮肤是多么白,多么嫩,多么细,就像糕团店里的水磨年糕;夸我的眼睛多么大,多么黑,多么亮,就像大号的桂圆核……路边看到什么,就将我比作什么,这些都是我小舅舅的即兴创作。现在想来,他很会运用比喻手法,还有点信天游的味道。

那一回,也不知是我小舅舅唱得好,还是我长得美,在观众的评议中,为我竟然成了那一带最美的姑娘。人们都来向我祝贺,说我长大了一定会大福大寿。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

后来,这种幸福的感觉持续的很久。

从“花船样子,花船主人和船老大”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具有我国浓郁的民间特色的“摇花船”这种艺术活动,体会集聚百姓乐事,祈祝福寿安康的传统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51350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4
下一篇 2023-04-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