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生平??,第1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

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2016-04-27 陈华 时拾史事

大商建立五年了,可是从夏朝末年开始的大旱却始终未得消解,眼见湖泊干涸,江河断流,农田皴裂,甚至连原来茂盛无边的森林也枯死了一大半。很多农户都断了粮,几乎家家都有人饿死,还有些村庄干脆就没了炊烟。看着这一切,汤早没有了君临天下的兴奋,只是一个劲地寻思,是不是我不该灭夏啊,我灭夏一定是得罪了上帝(上帝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对上天的敬称,后被基督教借用),现在上帝惩罚我了,我该怎么办?幸好相邦伊尹先生比较沉着,他劝商汤不要想那么多,应该把心思放在救灾和安抚民心上。此时的汤已在位多年,很明白伊大贤人的苦心,决定到亳都(今河南商丘)城外的桑林祈雨。

商汤代人受过开启了“民主”时代

然而,按照当时祈雨的规矩,要用人殉的。卜人将这一要求告诉了汤后,等着汤的命令去选人做祭品。此时,汤却犹豫了,用人殉如果还不下雨,岂不说明我借着大旱革了夏的天命是完全错误的,人家夏朝才只旱了两年,而我大商却足足旱了五年。与其让人借机诽谤大商,还不如我来赌一把。自己去做殉人,如果天命在商,一定会保佑我的。否则,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即使死了也能给子孙们留个念想。拿定主意后的汤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剪发断爪,以己为牲”,并发表了一通自我批评“以六事自责”,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然后,他才郑重地登上柴堆,在即将点火前慷慨激昂地对着上帝和臣民们说:“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那意思是说,不管谁有罪,现在都由汤一人承担,请上帝不要为难天下臣民,要杀就杀汤一人。这一番代人受过的话没想到真的把上帝都感动得一塌糊涂了,期盼以久的大雨终于降临了。当然,这种事在我们后人眼里,可以说成是巧合,或者说,有人早就算准了有雨,但是我要说的是,即使今天,天气预报也没那么准,也不能保证在柴火点燃前就下雨。我们只能说,如果桑林祈雨的事是真的话,那么汤的运气不是一般好,否则上帝那么忙,不会有功夫帮他。看来,如果命不好,也别作君王梦了,指定折寿的。

汤,是后人对他的美谥,有除残去虐的意思。他姓子,名履,又名天乙,是商部族首领主癸之子。

为了更好地介绍这位代人受过的君主,我们不妨先痛说一下商族的发家史。那还得从五帝之一的帝喾(音同“酷”)说起。这位帝喾不仅自身贤明,还找了几个好老婆,也生了几个好儿子,如尧、稷、契,就连后世评价最差的大哥帝挚,也很有自知之明,一旦发现自己当不好帝,就主动让贤给尧,这才成就了尧舜禹的故事。而商族的祖先就出自帝喾之子契(音xiè)。

传说帝喾的次妃是有娀氏(今山西永济)的简狄。简狄有一次回娘家,正值春分时节,就和妹妹们一起沐浴。一只玄鸟(燕子)飞过姐妹们戏水的池子,坠落了一枚鸟蛋,凑巧让她看到。有娀氏是崇拜鸟的,见到鸟蛋,认为是神物,简狄忙取而吞之,就此,她怀孕生契。其实,古人搞不清怀孕的机理,又有着繁多的万物崇拜和生殖崇拜,往往会将名人的诞生与动植物、神异现象等联系起来,借以褒扬名人的与众不同,后世的帝王们更是一出生便扯上些异象,如红光满室、金龙转世,说的神乎其神。契是位大名人,当然也不得不被神化。

作为帝喾的儿子,契本来就是衔着金匙诞生的王二代,加上兄弟们都很强,彼此熏陶,自然能力超凡。契长大后,帮助大禹治水,功劳不小,帝舜就将商丘一带封给他,还让他担任司徒一职,主抓教育。契的子孙就以祖先最早受封的商地为名,建立商国,并形成了商族。

年轻的商国要想在万国林立的诸侯时代生存发展,就必须凭着特色和实力不断开拓进取。商国这两样本领都不缺。商国人的特色体现在经商上,正是因为商国的横空出世,中国才有了四民(士农工商),才有了后世的商业与商人(当然物质交换作为社会生产的必要环节,只要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但要是没有商国的话,我们只能用不同的称谓了)。

而商国的实力则体现在历代商侯都有所作为上,他们带领商族不断壮大,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武力革命(改朝换代)。比如,第三代商侯相土,曾担任夏王朝的火正。他驯化了桀骜不驯的火畜,使其成为可以骑乘的马,使商人的运输和军事实力陡增。同时,他利用夏王相失位,对东方无力控制之机,以商丘为中心,把商的势力扩张到黄河下游,并在泰山附近建立东都,甚至同海外发生了联系,后人追颂相土的功绩时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说相土干得轰轰烈烈,海外诸侯都归服于他。如果不是寒浞够狠、少康够拽的话,也许当时天下共主早就换人了。相土不但驯马,而且还驯象(古代黄河流域本就有象,不用进口,甲骨文中的“为”字,状似以手牵象形),并且把驯服的大象用于征讨东夷的战争之中,被称为“商人服象,虐于东夷”。相土的三世孙冥,努力发展农业,后不幸治水身死,与共工、禹一样成为传说中有名的治水功臣。

商人的先祖中还有一位王亥更是不凡,是商人特色发展的典范,更被后人尊称为华夏商祖。他驯养牛群,发明牛车,使商族的农业和畜牧业快速发展,导致物品生产大量过剩,为了解决过剩问题,他不辞劳苦率领商队与其他部落开展以物换物的交易,使先民商业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也为商族赚取了大量财富。不幸的是,在与姒姓侯国有易氏(今河北易县)交易时,由于自己的作风问题,被贪婪的有易君绵臣所害,尸体也被切成了八块。幸运的是,商族并没有就此沉沦,他们在王亥之子上甲微的带领下,攻灭了有易氏。商族人为了纪念王亥为部族繁荣做出的巨大贡献,追尊王亥为高祖,他也成为唯一称王的商先君。可见,三代时期,中华先民还是非常重视商业的。

汤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汤成为商侯时,正赶上桀先生起劲地祸害大夏,为商的取而代之铺路。但是汤知道夏人底子厚,不能等闲视之,必须为革命成功做好充分准备。汤首先将都城迁回亳(史上商人多次迁都),离夏都斟鄩近了些,然后开始积聚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同时,他还广纳贤臣猛士,壮大自己的造反队伍,伊尹、仲虺、汝鸠、汝方等人就在这时进入了商的领导集体。特别是伊尹先生,本来是汤夫人的小臣(奴隶),因为厨艺精湛被汤看中,随着彼此了解不断深入,汤发现伊尹居然从厨艺中悟出了一套治国理政的本领,实在是看得见、吃得着、用得上的治国良方,想不火都不行。于是伊尹在那个看重出身的年代里意外选秀成功,当上了商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邦,和奴隶主出身的仲虺同掌国政,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外交家、谋略家于一身的商元圣,为商朝的建立和稳固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在贤臣们的辅佐下,汤利用曾被夏王朝授与“得专征伐”的大权,走上了一条由诸侯国到共主的转型升级之路。

为了稳定自己的后院,汤决定首先拿下葛国。葛伯是一个忠实于夏桀的君主,是夏桀在东方诸侯中的一个耳目,也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就连在古代被视为国之大事的祭祀都不肯搞。汤就派使者前去询问原因。葛伯知道商的畜牧业发达,有大量牛羊,就说:“我们不是不懂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都要用许多牛羊,我们现在没有牛羊,拿什么祭祀呢?”汤听后让人挑选了一批牛羊给葛伯送去。哪知葛伯骗到牛羊后全部杀来吃了,根本不祭祀。汤再派使者询问,葛伯又说:“我们的田里种不出粮食来,没有酒饭作贡品,当然无法祭祀。”汤又派人前去帮助种庄稼。哪知葛伯却派人抢劫。自以为得计的葛伯不知道,汤是明知他的本性故意让他招人怨恨。汤见火候到了,就发兵葛国,在当地百姓的拥护下,葛国消失了,只有葛姓留传下来。商汤不仅解决了后顾之忧,还落了个好人缘。

商汤代人受过开启了“民主”时代

没有了拖后腿的,就该扫除拦路虎了。偏偏这时,夏桀难得的神志清醒了一下,意识到危机了,他下令汤到夏都朝觐。很显然这是一个天大的阴谋。彼时夏强商弱,并占据共主名份,如果汤不去的话,证明内心有鬼,搞不好的话会因为提前摊牌满盘皆输。如果去的话,给足了夏桀的面子,夏桀反而没有下手的借口。权衡再三之后,汤在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后前往夏都。果然,夏桀见汤真的来了,反而下不去手了,只好将汤囚在夏台(钧台)以观后效。此时,汤一幅恭顺的样子,安心地等着命运宣判,加上熟悉夏桀本性的伊尹随后送来许多珍宝、器玩和美女,让夏桀觉得汤充其量就是个有施氏,是个会为自己送钱的活宝,于是大手一挥放人。

夏桀对汤的一抓一放将其本性和底牌充分暴露出来了。本来,夏是共主,抓了汤乃至杀了汤,其他诸侯即使有情绪也没脾气,但是只为了一些珍宝美女就放了心腹之患,却让人看到了夏桀根本不是做大事的人,只是个爱贪小便宜的暴君、昏君;相反,汤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好汉,而且能屈能伸,完全具备大丈夫的资质,是个值得追随的有为之主,“诸侯由是叛桀附汤,同日贡职者五百国”。

在形势利好的背景下,汤回商以后,就和伊尹、仲虺商议征伐拦路虎韦国、顾国。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后,汤和伊尹就率领助商诸侯联军,先对韦国进攻。面对大兵压境,韦国连求援都来不及,就被商军灭亡了。韦国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再下一国。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入民尽归商所有。之后,商国的兵锋直指盛产宝剑的昆吾国。

此时的昆吾国是一个较大的方国,国君为夏伯,可见与夏关系不一般。夏伯见韦、顾二国被汤所灭,立即整顿昆吾之军备战。同时派使昼夜兼程赴夏都告急。夏桀闻讯非常恼怒,下令起“九夷之师”征商。伊尹一见形势有变,忙阻止汤说:“东夷之民还服从桀的调遣,此时去征伐难以取得胜利,灭夏时机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贡请罪,以待时机。”汤采纳了伊尹之谋,罢兵遣使纳贡请罪。夏桀见了贡物和请罪奏章后,和身边的宠臣们商议,这些同样收了商人厚礼的宠臣们说:“大王威震天下,谁敢反叛,商侯既然知错认罪,应该给他一个机会。”夏桀于是下令罢兵,继续饮酒作乐。

哪知一年后,也不知哪根筯犯劲的夏伯竟悍然率军向商进攻。正愁找不到造反有理借口的汤二话不说,立即率军迎战,三下五除二地就收拾了昆吾,夏都的东大门就此打开。伊尹又出主意说:“今年本应向桀入贡,我们不妨先不入贡,看看桀的反应。”汤愉快地接受了伊尹之谋。

当夏桀得知商汤不仅灭了昆吾,而且不再入贡,气得肝疼。下令再起“九夷之师”征商。上回九夷之师忙活半天没落到什么好处,而且险些与势头正盛的汤结下梁子。这回九夷之师可不想火中取栗,纷纷请假回家休息。

认为万事俱备的伊尹此时才说“可矣”,汤乃兴师。

考虑到在当时环境下,以臣伐君变数很多,为了尽快收拾夏桀,伊尹建议汤兵分两路:一路以汝鸠为帅,带领诸侯大军从正面进击,拖住夏军大部队,此路是虚招。一路由汤亲自率领商军精锐,实施战略迂回,从山西境内东进,直取夏都,这才是杀手锏。

战争的进程正如伊尹所规划的那样展开。单说老当益壮的汤,和同样有些岁数的仲虺率领由70辆战车和6000步卒组成的精锐部队在沿途诸侯的支持或默许下,潜入山西,在陑(今山西永济)升起了造反大旗,同时进行战前动员。汤发表了即兴演讲(汤誓),指出“有夏多罪,天命殛之”,鞭策商军将士奋勇作战,誓灭大夏。

夏桀惊闻后院起火,遂不顾正面进攻的商军,调集夏军主力,开出王都,急急忙忙地去寻找汤决战。结果两军首战于有娀之墟。这里曾是商族祖先契的诞生之地,是商人的圣地。商军自然不会让急行军而来的夏军讨到便宜。

商汤代人受过开启了“民主”时代

初次交锋不利的夏桀只好退至鸣条之野(今河南封丘),再与商军会战。老实说,对于决定夏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一役,夏军还是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的。然而,天公不作美,当两军陷入苦战的重要关头,天降大雷雨,身经百战的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而早已没有当年勇武的夏军士气低落,军心不稳,最终溃败。夏桀只得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朡国(今山东定陶)。不自量力的三朡国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死保夏桀。商军和三朡军在郕(今山东汶上)交战。结果商军打败三朡军,夺取了三朡的宝玉和财产。夏桀随后在焦门被擒获,并被汤网开一面,放逐南巢(今安徽巢湖),去为商人开发边疆效力了。在当时仍是蛮荒之地的南巢,夏桀除了感叹“后悔没有将汤在夏台杀掉,才落得如此下场”外,就是等死,夏王朝的丧钟敲响了。

汤此时也不年轻了,他要抓紧时间创立新的王朝,为子孙们留下一片锦绣河山。汤占领了夏都斟鄩,在安抚了夏的臣民后,就举行了祭天仪式,向夏人灌输商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他们只要听从商的命令就可以获得赦免。此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夏的亡臣遗民们只能谆谆受教,比当年汤还谦虚地表示接受商的领导。但是,当汤提出“迁夏社”的要求后,夏的臣民们集体抗议,坚决不从,最终才勉强保住了自己的文化之根。

随后,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召开了有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与会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之位,宣告商朝正式建立。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奴隶制王朝——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商汤代人受过开启了“民主”时代

如果说汤在没有成为共主之前曾经网开三面,背后潜藏着一丝善念,为他获取诸侯之心提供一个成功案例的话,桑林祈雨难免有撞大运的嫌疑,但是透过汤所说的古奥辞藻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代人受过实际上是将自己置于天人之际,表明只有自己才是天在人间的代言人,这才是他那番话的真谛。伴随着汤的代人受过,为民作主成为中国君臣、官民关系的主脉,中国从此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相揖别了。

参考文献

《史记·殷本纪》:“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是说兴起于尧舜禹时期的契有功于百姓,被帝舜封在商地,赐姓子。

《竹书纪年》:“王祷于桑林,雨”,是说商汤在桑林祈祷,天降甘霖。

《竹书纪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商人报焉”,是说商族首领亥在和有易氏交易时,做了荒唐事,有易氏首领绵臣杀掉了他。亥之子上甲微向河伯借兵讨伐有易氏,杀死了绵臣,重振了商族。后世商人都很怀念和崇敬他。

《竹书纪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是说商军从陑地出发,战胜了昆吾,又在一个大雷雨的日子,与夏军战于鸣条。

上班。2022年11月3日是星期四,汶上车管所在2022年11月3日是上班的。车管所,全称车辆管理所,主要负责承办机动车注册、变更、转移、抵押、注销登记。车管所进行机动车驾驶证申请、补领、换领、审验及受理机动车和驾驶员相关的其他业务,以及证,表填写不规范,未按规定签名盖章等问题,应当向监督岗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4715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1
下一篇 2023-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