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在哪

永济在哪,第1张

永济

山西省永济

市情介绍

永济古称蒲坂,史为舜都,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全市辖7镇3个街道,人口43万。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古蒲州城濒临黄河,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是古代全国六大雄城之一。永济历代明贤辈出,舜帝、柳宗元、王维、聂夷、杨贵妃、司空图、马远、杨博等堪称历代英杰,声名远扬。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著名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中的鹳雀楼就位于永济市内黄河岸边,它同武汉的黄鹤楼、湖南 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起,并称中国的四大历史文化名楼,同时也是四大名楼中唯一位于中国北方和黄河岸边的文化历史名楼。

永济市内的普救寺,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崔盈盈和张生缘定三生的地方,也成了千千万万青年人追求爱情的圣经。“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也成了人们对追 求爱情的祝愿和向往。

永济市黄河岸边的蒲津渡遗址和铁牛馆,在1991年,黄河岸边古蒲津渡遗址出土的四尊唐朝开元年间铸造的每个重达60吨左右的大铁牛,模型在人民大会堂展出,震动了世界考古界、冶金界、工艺美术界。

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山川秀丽,风景独特。早在史前时代,文字出现以前,五老峰就是中国研究、解读、传授结绳记事《河图》的地方。这里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研究院和大学。

历史

古称蒲坂,相传为舜帝之都。战国时属于魏国,称蒲邑。秦置蒲坂县,王莽时改蒲城。东汉复名蒲坂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蒲坂县置河东县,大业二年(606年)省蒲坂入河东县。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河东县入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为蒲州府,并设附郭永济县,以境内永济渠命名。1912年废府存县,1958年与安邑、解虞、临猗三县合并为运城县(现运城市)。1961年析运城县复置永济县。1994年1月撤县设市,目前隶属于地级运城市。

经济

永济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有国家大型企业铁道部北车集团电机厂,为全国铁路电机城,还有俩座大型发电厂。农业主产小麦、棉花、淡水鱼等。

物产

矿产有磷、石英砂、石灰岩、白云石、铁、铅锌、金、铜、红玛瑙等。

野生动物有野猪、野兔、野羊等。

土特产主要有桑落酒、蒲柿、黄河大鲤鱼。

文化和旅游

五老峰:道教名山,史称东华山。它和附近的古蒲州共同构成了一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永济盛产芦笋,种植面积20万亩,居世界之首。附近聚集了数十家芦笋加工企业,芦笋罐头的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之首。

 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总让人感觉到沉重厚实,一时难以解读。如果这座城市的历史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才情传奇的话,立刻使人从沉重的历史中解脱出来,变得神采飞扬,遐思翩翩。这样的城市不仅使乡人引以为荣,也会使许多外乡客醉心落籍,乐不思蜀。黄河之滨的永济市,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痴迷的城市。

永济,古为虞舜地。唐、五代、宋、金、元俱名河东县。雍正六年(1728)置永济县,1994年设永济市。

永济,在少男少女的情怀中是美丽的爱情圣地。历史上著名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闻名天下的普救寺坐落在永济城西的蒲州镇西厢村,现存 300多间殿宇,主建筑有大佛殿、天王殿、道院、西厢房、莺莺塔及西厢外的一处幽静的花园。唐代贞元年间崔相国夫人携19岁的崔莺莺扶柩回博陵,中途受阻滞留普救寺。河南才子张生赴京赶考途经这里,才子佳人一见钟情。无奈站第悬殊,相思成病。关键时刻,聪明伶俐的丫环红娘从中巧作安排,两人相会西厢外的后花园,互诉衷肠。但恋情终于被崔夫人发现。崔夫人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除非张生金榜题名,否则难为相门之婿。张生由此发奋读书,中了状元,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段极富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最早见之于唐代元稹所撰的《会真记》,宋元以后董解元又将之改编为诸宫调《强索西厢记》,而元代王实甫的五本二十一折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更是文采斐然、流传甚广。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成为中国古代爱情剧的经典之作,甚至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讲述爱情故事的经典模式和固定套路。永济普救寺和莺莺塔,是天下有情人心驰神往的爱情圣地。《西厢记》影响如此之大,但普救寺的旅游开发却尚未形成规模。原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同时也是山西文物旅游的通病,重文物收集,轻“人气”经营。如普救寺内张生借住的“西轩”留下了“红娘传书”“莺莺探病”“月下听琴”等许多美丽的情节,此外大佛殿、后花园也有数不清的爱情掌故。然而这些静止的文物都需要导游来讲解,似乎缺少了画龙点睛的戏剧因素。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增加一些鲜活生动的折子戏片断,岂不是锦上添花?人气一旺,游客兴致倍增,无需导游介绍,他们就能从话剧中感受到当年的那段传奇爱情,普救寺也会成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爱情旅游胜地。

永济历史上文人名士辈出。其中有这样一位大诗人,他将故乡的山水林泉四季变化之美,对应描摹成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和意境,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位大诗人就是唐末的司空图(太原道注:有关司空图及其诗作参见本站山西名人及山西古典诗文栏目)。他隐居创作的王官谷地以其人闻名天下。王官谷坐落在永济县城东的中条山麓。谷幽壑深、奇峰异石、清静雅致,有“世外桃源”之称。司空图在唐末曾任中书舍人,后来农民起义爆发,他自知大势已去,激流勇退,与名士高僧啸傲于泉石林亭之间,隐逸养生,自号知非子、又名耐辱居士。朱全忠称帝后,敬其盛名,屡诏入阁,他坚辞不就,不食而卒,年七十二。他在王官谷多年的隐居生活中,从山水之乐、四季之变中体味出了诗歌雄浑、冲淡、纤浓、沉著等二十四种不同的风格和意境,每一种风格都用一首优美的山水诗来表达。如“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露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通桥碧荫”。“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等等。这些美丽的诗句,不仅生动地阐明了诗歌创作的义理,而且把王官谷的四季风光描摹得格外传神。后人在研读这些诗句的时候,总要想到那位“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的大诗人司空图,总要痴迷地进入“世外桃源”的王官谷风光中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妇孺皆知的唐代名诗,赞咏的是永济县境内曾有的全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说来也巧,中国四大名楼都是因一篇美文而名重天下,咏岳阳楼的是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咏黄鹤楼的是唐代崔颢的《黄鹤楼》;咏滕王阁的是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咏鹳雀楼的就是唐代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楼以文传,文以楼盛。四座名楼与四篇美文传诵千古。而王之涣的这篇作品,是四篇美文中字数最少、最为通俗、意境最为开阔的一篇。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诗:“上十字大境界已尽,下十字妙以虚笔托之。”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可惜的是四大名楼与四篇名文中,四篇名文至今犹唱,四大名楼中只有永济的鹳雀楼不复存在,成为人们意象中的空中楼阁。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振兴文化,正在筹集巨资重修鹳雀楼。但愿有朝一日,我们能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王之焕所描述的尺幅千里的壮观景象。

永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曾经在这里演绎过西厢记的悲欢故事,这块土地曾诞生过柳宗元、司空图等大诗人,也吸引来王之涣这样的一批风流才子。才子佳人,诗品文品,细细读来,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古城永济的灵气灵韵、诗情画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8094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7
下一篇 2023-03-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