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微信减负

如何给微信减负,第1张

大概两个月前我建了个微信群,看题目。两周前感觉信息噪音很可怕,无法得到深入细致的讨论。我在群里丢了问题的答案。所以我干脆退群了。没想到,我的群主走后,几个铁杆好友强烈邀请我回群。其中一个信誓旦旦:小刀崔在这里,就算这个微信群爆炸,我们也不走!被它感动了,我又回家了。过了一个星期,我惊讶地发现,我回群后,我已经不是微信群的群主了,只是一个普通成员,踢不到人。就算看到海报也踢不到。

这让我更加难受。建群不就是为了享受踢人的快感吗?所以,果断离开。这是我唯一一次建立微信群的经历。过去,我拒绝了很多加入这个团体的邀请。目前只有和我工作直接相关的群。我有一个庞大的QQ群,和微信群不一样。QQ群很受欢迎,每天都处于刷屏状态。我设置了屏蔽模式,只是偶尔看看。有几个管理员比我还热心。他们负责日常工作,不管有没有我这个群主。我间歇性地冒个泡,有人说,哥们,你潜水太久了,我们还以为你呛到海底了。

如何给微信减负,1.jpg,第2张

QQ群,我没有焦虑。第一,我可以完全屏蔽,视而不见;第二,手Q虽然可以随时登录,但是没有微信那么粘,一天要强行打开几百次。

越科技,越孤独。社交网站美其名曰帮助用户扩大人脉。他们虽然捡了一地鸡毛,却忘了自己的核心关系是什么。现实中有多少朋友和粉丝可以成为救世主?微信创业的图片是一个人独自站在一颗巨大的星球旁边。在6.0版本中,这张图略有变化。人类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很近。另外,与以往的冷色相比,整个画面笼罩着一层梦幻的色彩。看来微信也在努力让交流变得更温暖。

当一天内所有的信息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那么问题就来了。我已经厌倦了微信这种席卷全球的产品。微信诞生之初,就宣布全世界要做去中心化的产品,做沟通、交流、平台的产品。我也为之欣喜,为之欢呼,但后来才看出端倪,微信的公众号或者朋友圈越来越微博化,信息噪音的缺失,信息茧房的弊端。去中心化在哪里?当朋友圈的各种信息完全占据了你今天的百科全书,你索取的信息也仅限于此,你也就失去了仰望世界风景的机会。每天刷朋友圈,看似像小蜜蜂吸收信息。其实也暴露了个人在信息时代的懒惰,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省的能力。

微信订阅号显示点击量之后,就是草根号的狂欢肆虐时代。原本在沟通上就处于劣势的原数,更加被动。以前订阅号的管理后台一直是暗室,只有作者进入操作。这个编辑室和传统媒体类似,是独立的,不透明的。这种保守的设计本来就是优势。如果完全透明,大家比拼的是流量,而不是质量。不幸的是,在信息时代,我们无奈地发现,粗鄙的大嗓门比优雅的声音传播得更快。

我看到有很多优秀的公众号,但是打开率少得可怜。朋友圈里反复出现一条标题为“你为什么不买iPhone”的图文消息。打开的时候只是一张搞笑的图片。萌萌一个人的画像流着泪说:因为穷。这条图文信息的打开量早已超过10万+。

我不是没有幽默感,也不是一个固执信息洁癖的人。但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你的创作越来越被打扰。我也看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很多优秀的写手懈怠失落,直接停工或者倒闭。腾讯一直致力于打造移动支付的各种场景,豪赌滴滴打车上亿,却一直不愿意开发订阅号的小打赏功能。

微信的缺陷就是粘性太大。大多数人使用微信的频率远远高于打电话。比如小导崔经常有这种恍惚,明明在找电话通讯录,或者习惯了在一个地方打开微信,然后被一条图文信息吸引,最后忘记了刚才想给谁打电话?如何平衡微信的两大核心业务,社交和通讯,将是未来的难题。今年2月,脸书决定收购WhatsApp,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欧美国家的手机地图是,社交属于社交。也就是说,私人空房间和公共生活是明显分开的。否则,微信集沟通、社交、平台于一体,是一种立体思维,但也导致了信息过载的问题。更尴尬的是,中国人还是分不清公私界限。信息河的闸门开始泛滥,在里面游泳的人还不明白什么是隐私?什么是信息,什么是公共传播?于是今天的精彩就形成了,什么都晒,什么都吐,什么都转发。哪怕对方躺在手术台上,小手一抖,他也给个冷冷的赞。

背后不是价值信息,而是溢出的荷尔蒙。唐朝开国之初,李世民自豪地说:“入我圈套者,天下第一豪杰。”现在,微信就是这样一个尴尬。

微信热和iPhone6的流行是当今互联网世界的两个现象。乔布斯一生都在强调自己是禅师。乔是思想家还是精于算计的营销天才?他自诩讨厌消费社会,却创造出了让亿万人疯狂的电子产品。上周,邻居家突然有噪音。原来,孩子在和父母吵架,要求买一部iPhone6。当电子产品到了令人着迷的地步,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全部好处吗?我一直怀疑乔布斯一生践行的改变世界的理念只是从审美意识的角度出发,并不关心道德上的争议。相比谷歌,苹果很少参与社会建设,所谓建立生态圈也是垄断性圈地。只要有技术,一切都可以解决。这是技术至上的沙文主义,是典型的互联网中心主义。当然,现在的苹果产品还是很迷人的,但是很难让人产生敬意。

最近萧道翠复习了王国维的《人间花刺》。这让我想起了王著名的“三国志”。这三种境界说,如果嫁接在网上,微信的启动画面说的是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我独自去高楼,寻天边。”或许在第二种境界中,“我为伊憔悴,越来越宽也不后悔”是小米公司所倡导的参与感,但“蓦然回首,那人在昏黄的灯光下”描述的是那种豁然开朗的归属感,只是互联网巨头们懒得把我们都挂了。网络把人类的欲望之火撩拨到十,却安抚不了人心。

从这些,我隐约感觉到微信的设计有空白真空地带,甚至有作恶的倾向。一个优秀的科技产品,不应该助长人类固有的孤独感和虚荣心,任其横行。

新浪微博@刀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71273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3
下一篇 2022-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