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杀手美学

银翼杀手美学,第1张

我会给出自己对《银翼杀手2049》各个组件的主观感受和看法(我太无知了,忘了大家的批评和指正)。我们先来看看编剧。

1.编剧(故事节奏)

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观众很容易发现,这部电影的剧情发展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在一些网友的抱怨中,就是:剧情冗长松散,主题不明,没有高潮……这种感觉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

通常情况下,好莱坞的商业片会在前十分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看那些大片的时候,节奏超级快,演员们要么忙着跑,要么忙着飞:《碟中谍》、《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空都很尊重这个规律。我们再来看看《银翼杀手2049》的开头:

凶手慢慢走进目标的房子,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等待被杀者回来。受害人回来后,两人聊了一会儿。杀手没忘了问锅里炖的是什么...在工作完成之前,杀手在一棵枯树旁停留了一会儿,摘了一朵花(甚至没有闪回提示,令人费解)...;

通常好莱坞商业片会在半个小时左右提出第一个“剧情点”,以此来说明主角在片中大部分时间要做的事情(或者主角要完成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类型片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火星救援》主角要“挑战野外生存极限”;外星人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某个星球的外星生命等等。其实《银翼杀手2049》并没有脱离这个规律:电影结束后大约半个小时,K的老板给他分配了一个新任务:找到克隆人生下的孩子,杀了他(她)。当然,这个任务的魅力比不上拯救地球和探索外星生命。我想相当多的观众看到这里都是半怒不可遏。更何况这种侦破执行命令的故事线很快被淡化,随之而来的是主人公的自我怀疑和探索,甚至主人公与电脑智能人的爱情剧也偏离了执行任务的主线,这也是侦破片的大忌;

▲编剧用大量篇幅讲述k背后的生活状态。

好莱坞商业片通常会在第二个情节点来个180度大转弯:《异形》在剧组离开那个陌生的星球后看似脱离了危险,但怪物却突然从宇航员的肚子里冒出来;哈里森·福特本该作为侦探调查一个案件的证人,突然成了嫌疑人,被警方通缉……所有这些情节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故事的节奏,将故事推向最后的高潮。很少有导演敢轻易违背这个原则。而我们的银翼杀手2049,在男主角K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克隆人的后代后,走出大门,没有任何惊心动魄的场面。很自然地,一辆警车来了,把他带回警察局审讯。一切都是那么的冷漠。可见导演和编剧都在刻意弱化这个讨好大众的机会。

类似上述变态剧情设定的桥段在《银翼杀手2049》中随处可见,所以给大众带来了一种娱乐壁垒。这些反商业的电影写作模式的目的我不想过多阐述,但有一点:如果你想尝试喜欢这部电影,那么传统的商业电影写作套路就是死路一条。

有人说《银翼杀手2049》剧情慢,我却有相反的看法。这里仅举两个例子就足以证明:

一个是当女老板得知K是克隆人的孤儿时,没有半句废话,一个眼神+一句台词(你回去休息几天)+几句音乐提示(打鼓)就足以证明她是人类;

另一个是乔伊(K的聪明女友)失踪前说的“我爱你”。这句话连恋人的表情镜头都没跟上。这在其他畅销电影中会是什么样子?十分钟不哭就好!

2.摄影和剪辑的速度和节奏。

还有一点让观众不舒服的是,作为一部科幻惊悚片,《银翼杀手2049》的镜头移动和剪辑速度从来都不快。即使加快了原曲的节奏,飞船在完整的全景图中依然缓慢地划过画面,镜头很长,很优雅;那些打斗场面,镜头移动很慢,甚至直接用固定镜头。

当然,慢不代表没有节奏。就像那些慢摇摆乐和波萨诺瓦,没有“鼓点”不代表节奏感不强。我清楚地记得安东尼奥尼在《扩音》中讨论过一个类似的问题:节奏的融合并不是说我们要机械地随着速度摇头,而是我们要在一种节奏类型中创造出另一种声部来互补。《银翼杀手2049》中的画面和音乐速度恰好与主题要讨论的内容融为一体,第一视觉感受是如此的醉人。

3.胶片颜色

如果非要问《银翼杀手》82版给我的印象是什么颜色,那就是“黑色”。加上潮湿、血腥和雨水(即使在房间里,也是以阴暗潮湿为主),可以说银翼杀手是完全黑纯粹的。然而《银翼杀手2049》并没有黑到底。与前者相比,似乎温暖了许多,而这种温暖从何而来?没错,就是“黄种人”。

在电影视觉中,黄色通常代表希望。没错,《银翼杀手2049》里的黄色也是希望。这种希望不仅是K的,也是瑞克·戴克(哈里森·福特)和华莱士以及他的所有克隆体的。然而,这个希望的特别之处在于,导演用“毒气”把它捆住了。就像落在K手里的蜜蜂一样。

这种希望,正如人类对科学的向往和追求,夹杂着欲望和自我牺牲。

4.电影音乐

就音乐本身而言,我肯定更喜欢《银翼杀手》和《银翼杀手2049》的原创音乐。范吉利斯的创作充满想象力,仅这部电影的配乐就足以构建一个庞大的科幻世界。相比之下,汉斯·季默更像是一个学院派的高级音乐技师,你找不到任何瑕疵,但也不会太兴奋。尤其是像《银翼杀手》这种又脏又有个性的黑色电影。

但另一方面,电影音乐毕竟不是电影中的主角,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辅助电影的主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范吉利斯在《银翼杀手》中的音乐表现反而有抢戏的感觉(音乐太吸引人了)。相反,汉斯·季默的版本在故事表达上更加简洁直接。

很多人觉得《银翼杀手2049》的音乐低音太重,偏了,缺少一些高音的东西。说实话,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那个低音真的让人感觉不舒服。但是,看了第二遍,我想到了一个问题:

汉斯·季默在电影配乐行业工作了30多年,已经为无数大片配乐。他能意识不到低音太重吗?另一方面,如果电影画面能让人在未来感到不舒服(阴暗潮湿),那声音就不能吗?这是导演和音乐制作人故意做的吗,只是为了迎合电影里那些垃圾堆,废弃的建筑,愤怒和雾霾…

5.瑞恩·高斯林VS哈里森·福特

暂且不谈演技,只谈两位主角的形象气质:

瑞恩·高斯林是个又瘦又倒霉的受气包。当她的嘴被按下时,她感觉像一个小混混(可能是受爱乐之城的影响)。她充其量就是个抑郁的小艺术家。所以在看《银翼杀手2049》之前,我一直很担心他能否超越哈里森·福特。

当然,我的想法是基于哈里森·福特的基准。我们再来看看哈里森·福特:他高大强壮,一上来就觉得不受欺负。再加上他天生一张侦探脸(受证人影响),一双忧郁又略带叛逆的眼睛。总之,他是银翼杀手的料!

两个性格迥异的演员30年后怎么唱这部剧?看完电影,我突然意识到导演的良苦用心。尤其是当瑞恩·高斯林站在桥上看着他的虚拟女友乔伊的时候。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渺小,一个连自己身份都不知道的底层人的渺小。他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虚拟网络世界,一个冰冷黑暗的城市空。想想我们现在的世界,有多少像K一样的人迷失在信仰与生存的矛盾中。想到这一点,我突然觉得没有人比瑞恩·高斯林更适合K这个角色了。

6.电影的房间空

当然,银翼杀手2049的电影空不止是那162分钟的剧情:

首先,电影结局是开放式的。没有人的结局是明确的,也没有人的未来道路是清晰的。

其次,电影中的所有情节都与30年前的银翼杀手紧密相连,甚至与原作者也有联系。导演甚至为电影拍摄了三部短片作为补充。

《银翼杀手2049》又一次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和讨论空间空,比如里克·德卡德到底是不是克隆人;华莱士的眼睛是怎么回事;神秘的折纸人(Deckard三十年前的同事)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一开始被杀的克隆人赛博·莫顿和过去的戴克家族是什么关系,等等。

这些构成了这部独特的科幻电影。不迎合大众口味,没有高票房,在国内也未必能赢得口碑。但是,它是科幻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也许几十年后,它会像《2001年泰空漫游》、《银翼杀手》一样,被永远记录在电影史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7808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0
下一篇 2022-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