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联网论坛为何步入黄昏?

中文互联网论坛为何步入黄昏?,第1张

来自天涯、猫扑、贴吧、豆瓣、知乎、虎扑等。,论坛从未消亡,只是在逐渐衰落。本文分析了论坛的定义、兴起和失败,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论坛?

法院的定义

这是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从定义上来说,我们今天讨论的更多的是论坛,即“一个公众讨论的公共会议场所,一般是一个发布和讨论事情的网站。”

论坛的存在源于人们对探索和表达的渴望。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曾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就是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互联网的存在提高了连接效率空,让这句话不言而喻。

既然大家都联系在一起了,还想更多的联系在一起,那就要有集群。在互联网早期,这种聚合融合成了两类产品。一类是即时通讯产品,以QQ、MSN为代表,一类是论坛。

前者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它的存在更加恒定和僵化。后者,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期互联网生态的缺失。

一群人聚在一起,除了聊天讨论,没有其他消磨时间的方式;此外,与门户网站等形式相比,论坛的信息分发效率更高,这导致了论坛的兴起,但也为讨论风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PS:文章讨论的论坛形式仅限于讨论论坛,不包括功能性论坛,如资源共享论坛等。

一、论坛为什么兴起?给你30秒思考这个问题。论坛的基础是什么?

最明显的答案是:基于“兴趣”。

当然,“有的聊”是论坛存在的核心价值。有些聊天是以有共同话题为前提的,兴趣可以产生共同话题。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但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这个回答就太单调了,一点都不性感。

我更倾向于“存在感和认同感”这个答案。

对于泡泡论坛的用户来说,“一些聊天”可以分为两部分:

对事物有相同的看法和喜好,有同善的基础;关于事物双方的不同观点,存在争议点;前者给用户认同感,后者给用户存在感。

但是,兴趣很难一概而论,因为两个兴趣完全不同的人,也会因为对事物相同或不同的看法和态度而有交流的话题。或许与兴趣相比,论坛存在的基础可以用“对事物有很多意见,意见需要表达和认同”来概括更为贴切。

在公众空房间里,论坛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匿名性,这使得用户的表达成本接近于零。表达的限制(对象、内容、表达方式等。)几乎不存在,而空之前的这种自由也促成了早期论坛的繁荣。

有点混乱也没关系。我画了下面这张图来帮助你理解。

论坛兴起的原因

第二,分析论坛失败的原因。在分析了论坛是什么以及它兴起的原因之后,分析它的失败就变得容易了。笔者总结了以下五点原因。这中间,一定有你想过的东西,也可能有你没想过的角度。

1.信息发布的效率和微博等平台不一样,可以用一张图概括。

信息发布方法的比较

左边是论坛信息发布模式,右边是以微博为首的集中式平台信息发布模式。

从图中可以明显发现,论坛的信息分发效率较低,其信息来自多个个体,每个个体携带一部分信息内容。如果你想完整地接收信息,你需要从多个个体那里获取。在中立的平台上,你只需要找到KOL或者大V就可以获得主要信息。

这种论坛式的去中心化的信息分发方式,带来了话语权的公平。从这个角度看,论坛是一个“乌托邦”的存在,“平等包容”的价值观从一开始就刻在了论坛上。

大多数人记住的,除了论坛的青葱岁月,更多的是表达的自由与平等空。

2.互联网娱乐呈现碎片化趋势,用户选择更多。之前说论坛兴起的原因时,提到了互联网早期论坛形式的独特性。当时的娱乐措施很少,用户除了聊天没有更好的消磨时间场景。

当下,游戏、短视频,以及微博的短、平、快的文字内容,都在不断分割着用户的时间;选择空之前的用户增多,显然不是碎片化时间泡论坛的合适场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论坛的没落。

所谓“权不犯战”,论坛不坏,但不合适。

3.商业模式一直没有运行起来,流量转化困难。在许多分析中,论坛的讨论忽略了其商业模式的混乱和模糊。

目前互联网商业化有四种方式:广告、游戏、增值服务和电子商务。

对于论坛来说,这些商业模式看起来都很合适,但实际上,它们并不那么合适:

广告,对于论坛来说,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最直接。原创用户对论坛有很强的归属感,广告的存在相当于在用户的精装房里贴牛皮。游戏和论坛是基于讨论而存在的,两者都是消磨时间的场景。强行改造会很生硬,不会有1+1大于2的效果。增值服务,简而言之就是会员。论坛式的讨论环境,倡导平等自由。有成员就会出现分化和不平等,破坏讨论氛围。如果会员的作用仅限于一些发帖和展示效果,那就很鸡肋了,很难转化用户(现阶段发帖会员=鸡肋)。电商,最近用钱交易的场景,论坛只有“人、货、场”中人的维度的优势。人在这个维度上是去中心化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弱的。这种社会关系形式是通过交易来转化的,转化率可想而知。商业模式的困难也间接导致了内容创作者生态的荒芜,平台自身盈利困难。创作者自然不会签约支持创作者,创作者在平台上也赚不到什么钱,很容易亏损。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

4.劣币驱逐良币,讨论群体变质的论坛从兴起到消亡往往遵循这样一条路:

创办论坛——吸引第一批优质用户——吸引第二批优质用户——形成小圈子——吸引大量注册用户——吸引大量游客——小圈子与新用户冲突——优质用户离开——注册用户维护——注册用户离开——游客离开——论坛关闭。

在经济学中,这种现象被命名为“格雷欣法则”,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劣币驱逐良币”。从用户的角度来说,那些曾经辉煌的网络社区,如天涯、猫扑、贴吧、虎扑、豆瓣、知乎,没有一个能逃脱这个规律。

论坛的讨论组低人一等,最明显的后果就是水贴增多,优质内容下沉;用户搜索成本和讨论成本的进一步增加,逐渐导致了论坛的衰落。

有时候,我觉得论坛往往像一潭死水。在过去的20年里,主要的交流形式是图形和文本。10年前用论坛的功能和现在用其实没什么区别,体验可能更差(劣币驱逐良币等原因)。古语有云:“流水不腐一家。”论坛的没落也有其自身固化的原因。

5.监督的存在扼杀了话语权。不需要细说,什么都懂。不可否认这种监督的必要性,但遗憾的是论坛因为话语权的扼杀而失去了创造力。

三。结语我不知道论坛的业态未来会如何发展,会不会有新的突破和变化,但我充满期待。

来自天涯、猫扑、贴吧、豆瓣、知乎、虎扑等。,论坛从未消亡,只是在逐渐衰落。

穿越黄金时代,论坛在中国已经进入黄昏。在中国网络论坛从兴起到衰落的20年间,笔者见证了讨论形式的变迁。这个变化还不错,只是有点怀念。

作者:随意的夜晚;微信官方账号:进阶互联网菜鸟产品之路;知乎:@Beatnik

本文由@随意发表原创之夜发布。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来自Unsplash的图像,基于CC0协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239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