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

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第1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世界最直接的影响是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成立的联合国是最有影响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美国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英、法、意、德等西欧列强实力衰退,它们接受“马歇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国内政局,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制于美国,纳入了美国冷战战略的轨道。日本在战后初期处于美国占领和半占领状态,并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战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是冷战的起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对抗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开始。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则是冷战在军事领域的表现。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被视为第一个冷战高潮。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亦是冷战的产物。美苏为中心的东西方冷战成为战后初期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基调。

影响如下: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用于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扩展资料:

二战著名战役介绍:

1、波兰战役

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也是是世界战争史中著名的“闪电战”。

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国称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同时,在世界各国中,统称这一行动为“德军‘闪击’波兰”。

波兰战役是德国、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在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国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2、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俄语: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语:Schlacht um Moskau)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1、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2、这次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使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在雅尔塔会议通过了建立联合国的议案)

3、二战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为非洲独立产生了深远影响,如1990纳比比亚成立,宣布欧洲殖民统治完全瓦解)

4、这次战争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加入了很多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蒙古等)

5、从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产生了原子弹等核技术,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

6、改变了世界格局(形成美苏冷战和此后的一超多强)

决定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搏斗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政治:一战、二战基本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一战是的老欧洲迅速衰败,同时促成苏联的诞生,是的世界政治体制发生了变革,同时为二战埋下了种子;二战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前进的脚步,同时生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抗——冷战的形成,确立了美、苏世界两级争霸的局面,同时也打破了旧有的殖民体系。

经济:世界一体化近程加快,全球的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同样以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脆弱和不稳定。

军事:声纳、雷达、导弹等等着一系列划时代的武器装备从此改变了人类的战争进程,尤其是原子弹的出现,人类向毁灭自己更近了一步,但是原子弹的出现也从客观是制止了世界性战争的进一步爆发,打成了“危险的平衡”

科技:战后一系列战争的武器、技术在战后,被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加和平和宽广的用途,汽车、飞机、电子、电磁,甚至是核,不够科学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切尔诺贝利、福岛、电脑垃圾、环境污染等等

成立联合国

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苏、美、英、法、中五国通过大西洋会晤、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等一系列 国际 会议就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确立了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制度。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制度的创建,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7] 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联合国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18-19]

在战后初期新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组织等 国际经济 组织,成为战后国际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组织。 [16]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现代 国际法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关于告发及惩处欧洲各轴心国家主要战犯”的伦敦协定和《欧洲国际 军事 法庭宪章》,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从1945年开始对法西斯德国主要战犯进行了国际审判。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由中、苏、美、英等11国代表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从1946年开始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了审判。《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及其司法实践,对战争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际法院于1946年在海牙设立。 [20]

民族独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地区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首先,在亚洲的东部,中国、越南、朝鲜革命的胜利,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运动扩展到中东、北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以来,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非洲,到80年代初除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外,非洲国家几乎都取得独立。拉丁美洲战后民族运动也在深入发展,其中1959年的古巴革命胜利,影响尤为重要。60年代以来,亚非拉总共有104个民族独立国家,其中新独立国家达69个。这一系列斗争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结束了几百年的殖民统治,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 历史 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民族独立国家的普遍出现为发展中国家走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 [21]

战后世界 政治 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而第三世界的崛起就是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和发展的集中表现。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及随后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三大标志。其中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60年代印度支那 三国 人民抗美救国斗争,70年代拉美国家发起争取200海里海洋权的斗争,还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斗争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震动了当时的世界,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2]

两极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促使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两极格局的时代。战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从两大阵营的对峙到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发生了改变。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遣美国军事人员。标志着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执行“冷战”政策和东西方之间特别是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 社会主义 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两大组织的建立,由此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长期对立的局面。

美苏在战后分别以“世界宪兵”和“世界革命中心”的特殊地位自居,使大批国家处于不平等的依附地位。后来,被控制的“盟国”和“兄弟国家”情况虽有较大变化。但也未能完全摆脱受制境况。 [22]

科技 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用于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机械化时代特有的典型战争形态,其军事上的 成功 与失败和战争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内燃机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群与作战理论、战术的结合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两类新兴技术的悄然发展, 决定 了机械化战争的来临。一类是飞机、坦克、大型舰船制造技术,另一类是电子通信技术。坦克和飞机广泛密集的使用,使美英和苏联采用了新的作战理论和战术,美英开始形成空中火力支援地面、密集使用机动兵器的战役理论和战术,苏军则重新恢复了大纵深作战理论。

在战争开始向有利于反法西斯联盟转化的同时,三大新技术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保障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电子技术群的发展。雷达、声纳及其它电子通讯器材的改进与应用,飞弹技术群的出现、火箭推进技术的发展、核技术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2、德国、日本对战后受遏制的地位不满。3、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4、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侵略,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5、国际联盟形同虚设,无力阻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确立了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制度,促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制度的创建。联合国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在战后初期新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成为战后国际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促使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两极格局的时代。

在战后初期新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成为战后国际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全世界绝大多数独立国家,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几乎无一幸免,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几乎毁于一旦,人类历史的面貌被这场极其残酷和极端对立的战争根本改变,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世界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

战争重创了欧洲,欧洲列强争雄的条件不复存在,以英德法等国为核心的欧洲传统均势体系崩溃,欧洲中心时代成为历史。

战争引起世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世界上出现了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平行力量在各个领域的对抗与较量。

战争给旧殖民主义体系以毁灭性打击,加速了存在数百年之久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彻底瓦解。

战争促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展开。

战争带来了新的国际关系原则,每一个民族国家都被承认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成员,民族平等与民族自决原则日益成为处理各国之间关系的基础。

“二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战争,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尤为重大。为了赢得战争,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潮流。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各国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他国的合理利益,达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有国家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全部的内容,包括: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战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二战全面爆发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5861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