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最早提出的,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最早提出的,代表着什么意思呢,第1张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出自《礼记·中庸》,是说推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认识事物的本质,亦指获得知识,或指达到某种目标或境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求真”或“求是”等涵义,二者合起来即指研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并从中获得知识或真理的过程和方法。

朱熹在注解中把“格物”和“致知”两个词联在一起,认为是“物犹事也,格犹穷也,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说,“物格”是“知至”的前提和条件,只有“物格”,即对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有了认识,才能达到“知至”;“知至”又是“意诚”和“心正”的前提和条件,而“意诚”和“心正”是“修身”的必然结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朱熹把“格物”和“致知”联系在一起,目的是为了说明“穷理”和“尽性”的一致性,认为只有通过“格物”,才能做到“致知”他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物有体有用,有一定之理,有沿袭之成法,圣人因时制宜,使各得其所用,而不可易也”这里的“理”,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格物”,即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致知”,即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的知识朱熹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穷理”,这样,“格物”和“致知”就统一起来了宋明理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格物”的工夫,并用它作为“致知”的阶梯,力图通过对“格物”的研究,达到“穷理”的目的

王阳明是中国明朝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是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人们获得知识和真理的基本方法。

他认为,格物致知涵盖了人类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理解,是人们获得真理和知识的最有效方法。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研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获得真理和知识。

因此,王阳明说格物致知是因为他认为格物致知是人们获得知识和真理的最有效方法,是人类研究事物和获得真理的基础。

这一问题是一个伪命题,格物致知是儒家学说古已有之的思想,并非王守仁提出,也不是王学思想的核心。

“格物致知”四字出自《礼记·大学》,内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东汉时期的大儒郑玄认为格即来,物指事,他的解释影响了后续很长时间内人们对这一词的理解。而我们今天多采用的是南宋时朱熹的说法,认为这指的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感悟,达到通达的境界,这一解释伴随着朱熹思想的官方化而逐渐被明清时期的人们接受,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到了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曾对这一词做出过与朱熹不同的解释。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其创始的阳明心学在有明一朝影响巨大,其影响甚至传播到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王守仁创立的“心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是王守仁受到道家思想影响后发展出来的儒家学说,他继承了陆九渊“心即是理”的思想,提出端正自己的心境,达到自己心里认知的良知即是一种格物致知的方式,批判程朱理学那种流于表面、与时事无补的格物方法,提高了致良知的地位,号召人们摒弃教条化的学习,使儒家的伦理道德落到实处,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

而王守仁自己,也的确是在个人生活中践行着自己的理念。作为一名士大夫,王守仁除了在学术上有很大建树之外,还于军事、政治领域表露出过人的才能,他曾平定江西的民变,镇压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被视作“立德”“立言”“立功”的典范,为世代敬仰。

格是格杀的意思,物是对金钱财富的物欲

格物就是格杀物欲贪欲格之于外,远离物欲。

物是指人的欲望,包括物欲,生理和心理的欲望。

佛家印光大师说: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

即革除对外界的一切欲望,仔细思考世界之本源,便可以致知,得到真谛。

有点佛家的参悟的意思。

闽派–朱熹,学者称之为紫阳先生,为南宋人,讲学於闽,成闽派。朱子思想宏大,集北宋理学的大盛,使之融合为一,再上接孔孟组成一大理学系统。

朱子的宇宙观,是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本,而融合邵雍、张载与二程之说,而提出一个「理」和「气」。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一个「理」的存在,这个客观的「理」就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而「太极只是极好至善的道理」,及至表现而为具体的形象,则有赖於「气」,曰:「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由此而解释到人身的形成,「理」与「气」合构而成人,而「气」中之「理」,即人之「性」。他又认为气有清浊,禀气清者,为圣人;禀气浊者,为愚人。人之所以明德修身,就是用来涤除此「浊气」。

根据上述原则,朱子乃提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主张。他认为修养的目的在於「存天理,去人欲」。方法便是要在「持敬」与「致知」方面用力。「持敬」所以专心致志,「致知」在於「格物」,即「物而穷其理,穷理以故其知」。若能将宇宙事物一一研究,用力既久,自能豁然贯通。至此时,则万物之理皆在吾性中,「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理学之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影响甚大,由朱熹发展并集大成的理学,成为其后几百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元朝恢复科举以朱熹的《四书集注》来考试文人,明清两代也以朱熹的思想为科举的标准答案,康熙在《朱子全书》作序说:“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之规……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

端正心性,修身的行为也各有切入点,修养是,就感情发出来而言的,正心是,就感情未发出来而言的。正心则中正,身修则平和。这点就是知和行为一体就可致良知,这也是必然性的。因此人必须去研究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认识具体事物中的理。研究得多了,有一天会豁然贯通,认识到全部的理。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来达到对理的认识。

可是,王阳明的优点在于,他对朱熹的思想不是盲目接受的,而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的,其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解、探索和实证检验。“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文本《大学》,我国古代的大学是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为基础,讲究读书,做人的道理,成就完善人格、道德君子的终极目标。认为这指的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感悟,达到通达的境界,这一解释伴随着朱熹思想的官方化而逐渐被明清时期的人们接受,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从汉代开始,关于它们的解释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说法)的解释和王阳明的解释。“理即心,心即理”,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大家可能不懂,但王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什么是格物。“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以上就是关于“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最早提出的,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全部的内容,包括:“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最早提出的,代表着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王阳明说格物致知、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737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