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 列传第一百十八翻译

明史 -- 列传第一百十八翻译,第1张

列传第一百十八

蔡时鼎 万国钦(王教) 饶伸(兄位 刘元震 元霖) 汤显祖(李琯)立(卢明诹) 杨恂(冀体 朱爵) 姜士昌(宋焘) 马孟祯 汪若霖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万历二年进士。历知桐乡、元城,为治清严。征授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时鼎言不可,并及玉不法状。御史丁此吕以劾高启愚被谪,时鼎论救,语侵杨巍、申时行。报闻。已,巡盐两淮。悉捐其羡为开河费,置属邑学田。

还朝,会戚畹子弟有求举不获者,诬顺天考官张一桂私其客冯诗、童维宁及编修史钶子记纯,又滥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诗、维宁荷枷,解一桂、钶官。时行等为之解。帝益怒,夺钶职,下诗、维宁吏。法司廷鞫无验,忤旨被让。卒枷二人一月,而调一桂南京。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极言“宵人蜚语直达御前,其渐不可长;且尽疑大臣言官有私,则是股肱耳目举不可信,所信者谁也?”帝怒,手札谕阁臣治罪。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帝不从,责时鼎疑君讪上,降极边杂职。又使人诇知发遣冒籍者多宽纵,责府尹沈思孝对状。国、家屏复上言:“人君贵明不贵察。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帝不怿,手诏诘让。是日,帝思时行,遣中使就第劳问。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执争如初。会帝意稍解,乃报闻。时鼎竟谪马邑典史,告归。居二年,吏部拟序迁,不许。御史王世扬请如石星、海瑞、邹元标例,起之废籍,不报。已,起太平推官,进南京刑部主事,就改吏部。

十八年冬,复疏劾时行,略言:“比年天灾民困,纪纲紊斁,吏治混淆。陛下深居宫阙,臣民呼吁莫闻。然群工进言,犹蒙宽贷。乃辅臣时行则树党自坚,忌言益甚。不必明指其失,即意向稍左,亦辄中伤。或显斥于当时,或徐退于后日。致天下谀佞成风,正气消沮。方且内托之乎雅量,外托之乎清明,此圣贤所以重似是之防,严乱德之戒也。夫营私之念重,则奉公之意必衰;巧诈之机熟,则忠诚之节必退。自张居正物故,张四维忧去,时行即为首辅。惩前专擅,矫以谦退;鉴昔严苛,矫以宽平。非不欲示休休之量,养和平之福,无如患得患失之心胜,而不可则止之义微。貌退让而心贪竞,外包容而中忮刻。私伪萌生,欲盖弥著。夫居正之祸在徇私灭公,然其持法任事,犹足有补于国。今也改革其美,而绍述其私;尽去其维天下之心,而益巧其欺天下之术。徒思邀福一身,不顾国祸,若而人者,尚可俾相天下哉!”因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贫不具含殓,士大夫赙而治其丧。

万国钦,字二愚,新建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婺源知县。征拜御史。言事慷慨,不避权贵。十八年,劾吏部尚书杨巍,被诘让。里居尚书董份,大学士申时行、王锡爵座主也,属浙江巡按御史奏请存问。国钦言份谄事严嵩,又娶尚书吴鹏已字子女,居乡无状,不宜加隆礼,事遂寝。

初,吏部员外郎赵南星、户部主事姜士昌疏斥政府私人。给事中李春开以出位纠南星、士昌,而其党陈与郊为助。刑部主事吴正志上疏,言春开、与郊媚政府,干清议,且论御史林祖述保留大臣之非。于是御史赫瀛集诸御史于朝堂,议合疏纠正志,以台体为辞。国钦与周孔教独不署名。瀛大恚,盛气让国钦。国钦曰:“冠豸冠,服豸服,乃日以保留大臣倾善类为事,我不能苟同。”瀛气夺,疏不果上,而正志竟谪宜君典史。奄人袁进等殴杀平民,国钦再疏劾之。

十八年夏,火落赤诸部频犯临洮、巩昌。七月,帝召见时行等于皇极门,咨以方略,言边备废弛,督抚乏调度,欲大有所振饬。时行以款贡足恃为言。帝曰:“款贡亦不足恃。若专务媚敌,使心骄意大,岂有餍足时?”时行等奉谕而退。未几,警报狎至,乃推郑洛为经略尚书行边,实用以主款议也。国钦抗疏劾时行,曰:“陛下以西事孔棘,特召辅臣议战守,而辅臣于召对时乃饰词欺罔。陛下怒贼侵轶,则以为攻抄熟番。临、巩果番地乎?陛下责督抚失机,则以为咎在武臣。封疆偾事,督抚果无与乎?陛下言款贡难恃,则云通贡二十年,活生灵百万。西宁之败,肃州之掠,独非生灵乎?是陛下意在战,时行必不欲战;陛下意在绝和,时行必欲与和。盖由九边将帅,岁馈金钱,漫无成画。寇已残城堡,杀吏民,犹谓计得。三边总督梅友松意专媚敌。前奏顺义谢恩西去矣,何又围我临、巩?后疏盛夸战绩矣,何景古城全军皆覆?甘肃巡抚李廷仪延贼入关,不闻奏报,反代请赎罪。计马牛布帛不及三十金,而杀掠何止万计!欲仍通市,臣不知于国法何如也。此三人皆时行私党,故敢朋奸误国乃尔。”因列上时行纳贿数事。帝谓其淆乱国事,诬污大臣,谪剑州判官。初,国钦疏上,座主许国责之曰:“若此举,为名节乎,为国家乎?”国钦曰:“何敢为名节,惟为国事耳。即言未当,死生利害听之。”国无以难。

二十年,吏部尚书陆光祖拟量移国钦为建宁推官,饶伸为刑部主事。帝以二人皆特贬,不宜迁,切责光祖,而尽罢文选郎中王教、员外郎叶隆光、主事唐世尧、陈遴玮等。大学士赵志皋疏救,亦被谯责。国钦后历南京刑部郎中,卒。

王教,淄川人。佐光祖澄清吏治。给事中胡汝宁承权要旨劾之,事旋白。竟坐推国钦、伸,斥为民。

饶伸,字抑之,进贤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十六年,庶子黄洪宪典顺天试,大学士王锡爵子衡为举首,申时行婿李鸿亦预选。礼部主事于孔兼疑举人屠大壮及鸿有私。尚书朱赓、礼科都给事中苗朝阳欲寝其事。礼部郎中高桂遂发愤谪可疑者八人,并及衡,请得覆试。锡爵疏辨,与时行并乞罢。帝皆慰留之,而从桂请,命覆试。礼部侍郎于慎行以大壮文独劣,拟乙置之。都御史吴时来及朝阳不可。桂直前力争,乃如慎行议,列甲乙以上。时行、锡爵调旨尽留之,且夺桂俸二月。衡实有才名,锡爵大愤,复上疏极诋桂。伸乃抗疏言:“张居正三子连占高科,而辅臣子弟遂成故事。洪宪更谓一举不足重,居然置之选首。子不与试,则录其婿,其他私弊不乏闻。覆试之日,多有不能文者。时来罔分优劣,蒙面与桂力争,遂朦胧拟请。至锡爵讦桂一疏,剑戟森然,乖对君之体。锡爵柄用三年,放逐贤士,援引憸人。今又巧护己私,欺罔主上,势将为居正之续。时来附权蔑纪,不称宪长。请俱赐罢。”

疏既入,锡爵、时行并杜门求去。而许国以典会试入场,阁中遂无一人。中官送章奏于时行私第,时行仍封还。帝惊曰:“阁中竟无人耶?”乃慰留时行等,而下伸诏狱。给事中胡汝宁、御史林祖述等复劾伸及桂,以媚执政。御史毛在又侵孔兼,谓桂疏其所使。孔兼奏辨求罢。于是诏诸司严约所属,毋出位沽名,而削伸籍,贬桂三秩,调边方,孔兼得免。伸既斥,朝士多咎锡爵。锡爵不自安,屡请叙用。起伸南京工部主事,改南京吏部。引疾归,遂不复出。熹宗即位,起南京光禄寺少卿。天启四年累官刑部左侍郎。魏忠贤乱政,请告归。所辑《学海》六百余卷,时称其浩博。

兄位。累官工部右侍郎。母年百岁,与伸先后以侍养归。

先是,任丘刘元震、元霖兄弟俱官九列,以母年近百岁,先后乞养亲归,与伸兄弟相类。一时皆以为荣。元震,字元东,隆庆五年进士。由庶吉士万历中历官吏部侍郎。天启中,赠礼部尚书,谥文庄。元霖,万历八年进士。历官工部尚书。福王开邸洛阳,有所营建。元霖执奏,罢之。卒,赠太子太保。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辅臣乃及其报命,擢首谏垣。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失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琯,丰城人。万历五年进士。尝官御史。既斥归,家居三十年而卒。

显祖子开远,自有传。

逯中立,字与权,聊城人。万历十七年进士。由行人擢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行人高攀龙,御史吴弘济,南部郎谭一召、孙继有、安希范咸以争赵用贤之罢被斥,中立抗疏曰:“诸臣率好修士,使跧伏田野,诚可惜也。陛下怒言者,则曰‘出朕独断’,辅臣王锡爵亦曰‘至尊亲裁’。臣谓所斥者非正人也,则断自宸衷,固陛下去邪之明;即拟自辅臣,亦大臣为国之正。若所斥者果正人也,出于辅臣之调旨,而有心斥逐者为妒贤;即出于至尊之亲裁,而不能匡救者为窃位。大臣以人事君之道,当如是乎?陛下欲安辅臣,则罢言者;不知言者罢,辅臣益不自安。”疏入,忤旨,停俸一岁。

寻进兵科右给事中。有诏修国史,锡爵举故詹事刘虞夔为总裁。虞夔,锡爵门生也,以拾遗劾罢。诸御史言不当召。而中立诋虞夔尤力,并侵锡爵,遂寝召命。未几,文选郎顾宪成等以会推阁臣事被斥,给事中卢明诹救之,亦贬秩。中立上言:“两年以来,铨臣相继屏斥。尚书孙鑨去矣,陈有年杜门求罢矣,文选一署空曹逐者至再三,而宪成又继之。臣恐今而后,非如王国光、杨巍,则不能一日为冢宰;非如徐一槚、谢廷寀、刘希孟,则不能一日为选郎。臧否混淆,举错倒置,使黜陟重典寄之权门,用舍斥罚视一时喜怒,公议壅阏,烦言滋起。此人才消长之机,理道废兴之渐,不可不深虑也。且会推阁臣,非自十九年始。皇祖二十八年廷推六员,而张治、李本二臣用;即今元辅锡爵之入阁,亦会推也。盖特简与廷推,祖宗并行已久。廷推必谐于佥议,特简或由于私援。今辅臣赵志皋等不稽故典,妄激圣怒,即揭救数语,譬之强笑,而神不偕来,欲以动听难矣。方今疆埸交耸,公私耗敝,群情思乱,识者怀忧。乃朝议纷纭若尔,岂得不长叹息哉!”帝怒,严旨责让,斥明诹为民,而贬中立陕西按察司知事。引疾归,家居二十年卒。熹宗时,赠光禄少卿。

卢明诹,黄岩人。万历十四年进士。

杨恂,字伯纯,代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行人,擢刑科给事中。锦衣冗官多至二千人,请大加裁汰,不用。累迁户科都给事中。朝鲜用兵,冒破帑金不赀。恂请严敕边臣,而劾武库郎刘黄裳侵耗罪。黄裳卒罢去。寻上节财四议,格不行。

王锡爵谢政,赵志皋代为首辅。御史柳佐、章守诚劾之。志皋乞罢,不许。御史冀体极论志皋不可不去。帝怒,责对状。体抗辞不屈,贬三秩,出之外,以论救者众,竟斥为民。恂复论志皋,并及张位。其略曰:“今之议执政者,佥曰拟旨失当也,贪鄙无为也。是固可忧,而所忧有大于是者。许茂橓罢闲锦衣,厚赍金玉为奸,被人缉获。使大臣清节素孚,彼安敢冒昧如此!乃缉获者被责,而行贿者不问。欲天下澄清,其可得耶?可忧者一。杨应龙负固不服,执政贪其重饵,与之交通。如近日綦江捕获奸人,得所投本兵及提督巡捕私书。其余四缄及黄金五百、白金千、虎豹皮数十,不言所投。臣细询播人,始嗫嚅言曰‘求票拟耳’。夫票拟,辅臣事也,而使小丑得以利动哉?可忧者二。推升者,吏部职也。迩来创专擅之说以蛊惑圣聪,陛下入其言而疑之。于是内托上意,外诿廷推,或正或陪,惟意所欲。苟两者俱无当,则驳令更推;少不如意,谴谪加焉。倘谓简在帝心,非政府所预,何所用者非梓里姻亲,则门墙密契也?如是而犹曰吏部专擅乎?可忧者三。言官天子耳目,纠绳献纳,其职也。迩来进朋党之说以激圣怒,陛下纳其谮而恶之。于是假托天威,肆行胸臆。非显斥于建白之时,则阴中于迁除之日。倘谓断自宸衷,无可挽救,何所斥者非宿昔积怨,则近日深仇也?如是而犹谓言官结党乎?可忧者四。首辅志皋日薄西山,固无足责。位素负物望,乃所为若斯;且其机械独深,朋邪日众,将来之祸,更有难言者。请罢志皋而防位,严饬陈于陛、沈一贯,毋效二人所为。”疏入,忤旨。命镌一级,出之外。志皋、位疏辨,且乞宥恂,于陛、一贯亦论救。乃以原品调陕西按察经历。引疾归。久之,吏部尚书蔡国珍奉诏起废。及恂,未召卒。

冀体,武安人。被废,累荐不起,卒于家。

其时以论志皋获谴者又有朱爵,开州人。由茌平知县召为吏科给事中。尝论时政阙失,因疏志皋、位寝阁壅蔽罪,不报。寻切谏三王并封,且论救朱维京、王如坚等,复劾志皋、位私同年罗万化为吏部。坐谪山西按察知事,卒于家。天启中,赠太仆少卿。

姜士昌,字仲文,丹阳人。父宝,字廷善。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编修。不附严嵩,出为四川提学佥事。再转福建提学副使,累迁南京国子监祭酒。请罢纳粟例,复积分法,又请令公侯伯子弟及举人尽入监肄业,诏皆从之。累官南京礼部尚书。尝割田千亩以赡宗族。

士昌五岁受书,至“惟善为宝”,以父名辍读拱立。师大奇之。举万历八年进士,除户部主事,进员外郎。请帝杜留中,录遗直,举召对,崇节俭。寻进郎中。以省亲去。还朝,言吏部侍郎徐显卿构陷张位,少詹事黄洪宪力挤赵用贤,宜黜之以警官邪;主事邹元标、参政吕坤、副使李三才素著直谠,宜拔擢以厉士节。又请复连坐之法,慎巡抚之选,旌苦节之士,重赃吏之罚。疏入,给事中李春开劾其出位。遂下诏禁诸司毋越职刺举。已,因风霾,请早建国本。贵妃父郑承宪乞改造父茔,诏与五千金。士昌言:“太后兄陈昌言止五百金,而妃家乃十之,何以示天下?”弗纳。稍迁陕西提学副使,江西参政。

三十四年,大学士沈一贯、沈鲤相继去国。明年秋,士昌赍表入都,上疏曰:

皇上听一贯、鲤并去,舆论无不快一贯而惜鲤。夫一贯招权罔利,大坏士风吏道,恐天下林居贞士与己龃龉,一切阻遏,以杜将来。即得罪张居正诸臣,皇上素知其忠义、注意拔擢者,皆摈不复用,甚则借他事处之。其直道左迁诸人、久经迁转在告者,一贯亦摈不复用。在廷守正不阿、魁磊老成之彦,小有同异,亦巧计罢之。且空部院以便于择所欲用,空言路以便于恣所欲为,空天下诸曹与部院、言路等,使人不疑。至于己所欲用所欲为者,又无不可置力而得志;所不欲者,辄流涕语人曰“吾力不能得之皇上”。善则归己,过则归君,人人知其不忠。

夫鲤不肥身家,不择利便,惟以众贤效之君,较一贯忠邪远甚。一贯既归,货财如山,金玉堆积;鲤家徒壁立,贫无余赀,较一贯贪廉远甚。一贯患鲤邪正相形,借妖书事倾害,非皇上圣明,几至大误。臣以为辅臣若一贯憸邪异常,直合古今奸臣卢巳、章惇而三矣。然竟无一人以鲤、一贯之贤奸为皇上正言别白者,臣窃痛之。

且一贯之用,由王锡爵所推毂。今一贯去,以锡爵代首揆,是一贯未尝去也。锡爵素有重名,非一贯比。然器量褊狭,嫉善如仇。高桂、赵南星、薛敷教、张纳陛、于孔兼、高攀龙、孙继有、安希范、谭一召、顾宪成、章嘉祯等一黜不复。顷闻锡爵有疏请录遗佚。谓宜如其所请,召还诸臣,然后敦趣就道,不然,恐锡爵无复出理也。至论劾一贯诸臣,如刘元珍、庞时雍、陈嘉训、朱吾弼,亦亟宜召复,以为尽忠发奸者之劝。至于他臣,以触忤被中伤异同致罢去者,请皆以次拂拭用之。

说者谓皇上于诸臣,虽三下明诏,意若向用,实未欲用者,臣独以为不然。皇上初尝罢傅应祯、余懋学、邹元标、艾穆、沈思孝、吴中行、赵用贤、朱鸿谟、孟一脉、赵世卿、郭惟贤、王用汲等,后又尝谪魏允贞、李三才、黄道瞻、谭希恩、周弘禴、江东之、李植、曾乾亨、冯景隆、马应图、王德新、顾宪成、李懋桧、董基、张鸣冈、饶伸、郭实、诸寿贤、顾允成、彭遵古、薛敷教、吴正志、王之栋等,旋皆擢用。顷年改调铨曹邹观光、刘学曾、李复阳、罗朝国、赵邦柱、洪文衡等于南京,亦俱渐还清秩。而邹元标起自戍所,累蒙迁擢,其后未有一言忤主,而谓皇上忽复怒之,而调之南,而锢不复用,岂不厚诬皇上也哉。盖皇上本无不用诸臣之心,而辅臣实决不用诸臣之策也。说者谓俗流世坏,宜用洁清之臣表率之。然古今廉相,独推杨绾、杜黄裳,以其能推贤荐士耳。王安石亦有清名,乃用其学术驱斥诸贤,竟以祸宋。为辅臣者可不鉴于此哉。

其意以阴讽李廷机。廷机大恚,疏辨曰:“人才起用,臣等不惟不敢干至尊之权,亦何敢侵吏部职。”士昌见疏,复贻书规之,廷机益不悦,然帝尚未有意罪士昌也。会朱赓亦疏辨如廷机指,帝乃下士昌疏,命罪之。吏部侍郎杨时乔、副都御史詹沂请薄罚,不许。诏镌三秩为广西佥事。御史宋焘论救,复诋一贯,刺廷机。帝益怒,谪焘平定判官,再谪士昌兴安典史。

士昌好学,励名检。居恒愤时疾俗,欲以身挽之。故虽居散僚,数有论建,竟龃龉以终。士昌谪之明年,礼部主事郑振先劾赓等大罪十二,亦镌三秩,调边方用。

宋焘,泰安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自庶吉士授御史,任气好搏击。出按应天诸府,疏斥首辅朱赓。廷臣继有请,皆责备辅臣,其端自焘发也。及坐谪,旋请假归。卒于家。天启初,赠士昌太常少卿,焘光禄少卿。

马孟祯,字泰符,桐城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分宜知县。将内召,以征赋不及四分,为户部尚书赵世卿所劾,诏镌二秩。甫三日,而民逋悉完。邹元标、万国钦辈亟称之。续授御史。文选郎王永光、仪制郎张嗣诚、都给事中姚文蔚、陈治则,以附政府擢京卿,南京右都御史沈子木年几八十未谢政,孟祯并疏论之。大学士李廷机被劾奏辨,言入仕以来,初无大谬。孟祯驳之曰:“廷机在礼部昵邪妄司官彭遵古,而聂云翰建言忤时,则抑之至死。秉政未几,姜士昌、宋焘、郑振先皆得罪。姚文蔚等滥授京堂,陈用宾等屡拟宽旨。犹不谓之谬哉?”王锡爵辞召,密疏痛诋言者。孟祯及南京给事中段然并上疏极论。寻陈佥商之害,发工部郎陈民志、范钫黩货罪。又陈通壅蔽、录直臣、决用舍、恤民穷、急边饷五事。请召用邹元标、赵南星、王德完,放廷机还田里。皆不报。

三十九年夏,怡神殿灾。孟祯言:“二十年来,郊庙、朝讲、召对、面议俱废,通下情者惟章奏。而疏入旨出悉由内侍,其彻御览与果出圣意否,不得而知,此朝政可虑也。臣子分流别户,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畿辅、山东、山西、河南,比岁旱饥。民间卖女鬻儿,食妻啖子,铤而走险,急何能择。一呼四应,则小盗合群,将为豪杰之藉,此民情可虑也。”帝亦不省。

吏部侍郎萧云举佐京察,有所庇,孟祯首疏攻之。论者日众,云举引去。山海参将李获阳忤税监,下狱死,孟祯为讼冤,因请贷卞孔时、王邦才、满朝荐、李嗣善等之在狱者,且言:“楚宗一狱,死者已多,今被锢高墙者,谁非高皇帝子孙,乃令至是。”皆弗听。四十二年冬,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知县赵运昌、张廷拱、旷鸣鸾、濮中玉,以言论忤时,抑不得与。孟祯不平,具疏论之。是时三党势张,忌孟祯谠直,出为广东副使。移疾不赴。天启初,起南京光禄少卿,召改太仆。以忧归。魏忠贤得志,为御史王业浩所论,遂削籍。崇祯初,复官。

孟祯少贫。既通显,家无赢资。惟衔赵世卿抑己,既入台即疏劾世卿,人以为隘。

汪若霖,字时甫,光州人。父治,保定知府。若霖举万历二十年进士,授行人。三十三年,擢户科给事中。言“有司贪残,率从轻论,非律;边吏竭脂膏,外媚敌,内媚要津,而京军十万半虚冒,非计。”兵部尚书萧大亨被劾求去,吏部议留,若霖力诋部议。云南民变,杀税使杨荣,诏从巡抚陈用宾言,命四川丘乘云兼领。若霖言:“用宾养成荣恶,今不直请罢税,而倡议领于四川,负国甚。乞亟斥用宾,追寝前命。”皆不报。

进礼科右给事中。自正月至四月不雨,若霖上疏曰:“臣稽《洪范传》,言之不从,是谓不晙,厥罚恒旸。今郊庙宜亲,朝会宜举,东宫讲习宜开,此下累言之,而上不从者也。又有上言之而中变者:税务归有司,权珰犹侵夺;起废有明诏,启事犹沉阁是也。有上屡言之而久不决、下数言之而上不断者:中外大僚之推补,被劾诸臣之进退是也。凡此皆言不从之类。积郁成灾,天人恒理。陛下安得漠然而已哉!”时南京户、工二部缺尚书,礼部缺侍郎,廷推故尚书徐元泰、贵州巡抚郭子章、故詹事范醇敬。若霖言:“三人不足任,且举者不能无私。请自今廷推勿以一人主持,众皆画诺。宜籍举主姓名,复祖宗连坐之法。”诏申饬如若霖言,所推悉报寝。兵部主事张汝霖,大学士朱赓婿也。典试山东,所取士有篇章不具者。若霖疏劾之,停其俸。中官杨致中枉法拷杀指挥郑光擢,若霖率同官列其十罪,不报。朱赓独相,朝事益弛。若霖言:“陛下独相一赓,而又画接无闻,补牍莫应,此最大患也。方今纪纲坏,政事壅,人才耗,庶职空,民力穷,边方废,宦竖横,盗贼繁,士大夫几忘廉耻礼义,而小民愁苦冤痛之声彻于宇内。辅臣宜慨然任天下重,收拾人心,以效之当宁。如徒谦让未遑,或以人言,轻怀去就,则陛下何赖焉?”赓乃缘若霖指,力请帝急行新政。帝亦不省。五月朔,大雨雹。若霖谓用人不广,大臣专权之象,具疏切言之。已而京师久雨,坏田庐。若霖复言大臣比周相倚,小臣趋风,其流益甚;意复诋赓及新辅李廷机辈也。三十六年,巡视库藏,见老库止银八万,而外库萧然,诸边军饷逋至百余万。疏请集议长策,亦留中。

先是,吏部列上考选应授科道者,知县新建汪元功、进贤黄汝亨、南昌黄一腾与焉。赓党给事中陈治则推毂元功、汝亨。若霖劾二人嚣竞,吏部因改拟部曹。治则怒劾一腾交构。帝以言官纷争,留部疏。廷臣屡请乃下,而责若霖首昌烦言,并元功、汝亨、一腾各贬一级,出之外。廷臣论救,皆不省。若霖遂出为颍州判官,卒。

赞曰:明至中叶以后,建言者分曹为朋,率视阁臣为进退。依阿取宠则与之比,反是则争。比者不容于清议,而争则名高。故其时端揆之地,遂为抨击之丛,而国是淆矣。虽然,所言之是非,阁臣之贤否,黑白判然,固非私怨恶之所得而加,亦非可尽委之沽直好事,谓人言之不足恤也。

蒲城王文恪公尸谏

清薛福成

道光中,林文忠公(则徐)以钦差大臣驰赴广东查禁鸦片烟,与英吉利兵船相持海上,宣庙倚任甚至。既而中变,命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驰往查办,严劾林公,革职遣戍新疆,尽撤守备,与英吉利讲和。于是舆论哗然,皆骂琦善之误国及宰相穆彰阿之妨贤,而惜林公之不用也。其后河决祥符,上命大学士蒲城王文恪公(鼎)临塞决口,亦命林公赴工效力。

蒲城一见林公,倾诚结纳,且言还朝必力荐之。及大工合龙,朝命林公仍往新疆。蒲城还朝,力荐林公之贤,上不听。是时,蒲城与穆相同为军机大臣,每相见,辄厉声诟骂,穆相笑而避之。或两人同时召见,复于上前盛气诘责之,斥为秦桧、严嵩,穆相默然不与辩。上笑视蒲城曰:“卿醉矣。”命太监扶之出。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拂衣而起,蒲城牵裾,终不获伸其说。归而欲仿史鱼尸谏之义,其夕自缢薨。是时,新城陈孚恩为军机章京,性机警,最为穆相所宠任。方早朝,军机大臣惟蒲城不到,孚恩心知其故,乃驾而出,急诣蒲城之宅。其家方抢攘无措,尸犹未解下。盖凡大臣自缢,例必奏闻验视,然后敢解也。孚恩至,命其家人急解之,检衣带中得其遗疏,其大旨皆劾穆相而荐林公也。孚恩谓公子编修某曰:“上方怒甚,不愿再闻此言。若奏之,则尊公恤典必不可得,而子亦终身废弃。子而犹欲仕于朝也,不如屏此疏勿奏,且可为尊公邀优旨,子其图之。”会张文毅公(芾)亦至,文毅故穆相最亲厚之门生,而亦蒲城同乡且门生也。相与共劝编修,编修从之。孚恩代为改草遗疏,以暴疾闻。上震悼,命成郡王奠茶酒,晋赠太保,入祀贤良祠,孙三人皆俟及岁时带领引见,饰终之礼隆焉。孚恩袖蒲城原疏以去,返至枢垣呈穆相。穆相大喜,于是推毂孚恩,不十年,至兵部尚书、军机大臣;而张公亦于数年间由翰林跻卿贰。惟编修以不能成父志,为蒲城诸门生及陕甘同乡所鄙弃,亦自愧恨,遂终身不复出。蒲城薨未几,而林公召还,复为陕西巡抚。世俗皆言,自蒲城薨后,宣庙常闻空中呼林公姓名,故不久赐还。

此说虽未尽然,然亦足见人心所归仰云。

注释

1、驰赴:急趋;奔赴。《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即驰赴之,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宋史·石普传》:“普倜傥有胆略,凡预讨伐,闻敌所在即驰赴之。”清吴敏树《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朝命起公湖北,与督抚共办军务,公乃闻名驰赴。”

2、宣庙:即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亦即道光帝,1851-1850年在位。“宣宗”是其庙号,故称道宣。道光是其年号。

3、倚任:倚重信任。明宋濂《拟诰命起结文·中书参知政事》:“往尽乃职,以副朕倚任之意可。”《明史·唐云传》:“云从成祖久,出入左右,甚见倚任。”清昭连《啸亭杂录·马壮节公》:“入京营为武弁,傅文忠公甚倚任之。”周培艺《贵州民党痛史》:“两人勇于负责,事至立办,上官推心倚任,同列拱手受成,绩効大彰。”

4、中变:中途变化。宋苏辙《历代论·李固》:“固复以清河为请,与胡广赵戒同谋,广戒惧而中变。”《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好事定然中变,连累小子必然受辱!”沙汀 《淘金记》十六:“要不是龙哥依照历来的习惯,大声武气地出来阻止,事情也许会中变的。”

5、琦善:博尔济吉特·琦善(1786-1854),字静庵,博尔济吉特氏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咸丰四年(1854)病死军中,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依总督例赐恤,谥文勤。

6、驰往:义同“驰赴”。

7、守备: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左传·昭公十五年》:“穆子使鼓人杀叛人,而缮守备。”《商君书·农战》:“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民力,以待外事,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史记·五宗世家》:“淮南王谋反时,寄微闻其事,私作楼车镞矢战守备,候淮南之起。”金王若虚《君事实辨》:“钟谟入贡,帝问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以‘不敢’。”清曾国藩《刘君季墓志铭》:“贼踞蒲圻县,得以其暇益筑坚垒,完守备。”

8、穆彰阿:郭佳·穆彰阿(1782-1856),字子朴,号鹤舫,别号云浆山人,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大臣。穆彰阿进士出身,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漕运总督、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权倾内外。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议和,诬陷林则徐等主战派,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咸丰皇帝继位后,重新起用林则徐等人,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咸丰六年(1856),穆彰阿病死。

9、妨贤:阻碍贤者登进。《汉书·王尊传》:“各自底厉,助太守为治。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贤。”唐司空图《重阳独登上方》诗:“退居还有旨,荣路免妨贤。”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蒲城王文恪公尸谏》:“于是舆论哗然,皆骂琦善之误国,及宰相穆彰阿之妨贤。”

10、河决:黄河决口。

11、祥符:指吉祥的征兆。《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宋史·乐志十五》:“祥符锡祚,武库永销兵。”

12、蒲城王文恪公(鼎):王鼎(1768-1842),字定九,号省厓,陕西蒲城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时期政治家、著称于世的爱国名相。嘉庆元年(1796)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道光五年,服阕,以一品衔署户部侍郎,授军机大臣。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

13、决口:指堤岸的缺口。亦泛指缺口。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蒲城王文恪公尸谏》:“上命学士蒲城王文恪公塞决口。”殷夫《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诗:“呵,我们将看见这个决口,红的血与白的脓汹涌奔流。”

14、结纳:犹结交。《汉书·佞幸传·石显》:“是时,明经著节士琅玡贡禹为谏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五:“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三国演义》第六回:“却说荆州刺史刘表……幼好结纳,与名士七人为友,时号‘江夏八俊’。”王旡生《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元美生长华阀,抱奇才,不可一世,乃因与杨仲芳结纳之故,致为严嵩所忌,戮及其亲,深极哀痛,无所发其愤。”

15、明日:第二天。

16、廷诤:即廷争。唐杜甫《寄狄明府博济》诗:“国嗣初将付诸武,公独廷诤守丹陛。”宋孔平仲《续世说·宠礼》:“武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折廷诤,太后每屈意从之。”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蒲城王文恪公尸谏》:“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拂衣而起。”

17、牵裾:牵拉着衣襟。南朝梁元帝《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绾袖,嫩叶下牵裾。”三国魏文帝曹丕要从冀州迁十万户到河南去,群臣上谏,不听。辛毗再去谏,曹丕不答而入内,辛毗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北齐书·孙腾传》:“孙腾牵裾之诚,有足称美。”唐杜甫《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明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清黄鷟来《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

18、史鱼尸谏:也称史鳅,字子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正直敢谏著名。卫灵公在位时,不任用德才兼备的蘧伯玉,却重用奸臣弥子瑕。大夫史鱼曾多次进谏,要求启用蘧伯玉,罢免弥子瑕,灵公不听。后来史鱼病重,临死前对儿子说:“我死后,不要出殡,你把我的尸体陈放在窗下,我要以此来劝谏君王。”史鱼死后儿子按他的吩咐做了。卫灵公前来吊唁时,惊讶地看到史鱼没有被安葬。这时,史鱼的儿子将父亲的遗言转告灵公,灵公终于醒悟过来,便罢免弥子瑕,启用了蘧伯玉。

19、薨:古代指诸侯死。

20、新城陈孚恩:陈孚恩(1802-1866),字少默,号子鹤,别号紫藿。江西新城县钟贤(今黎川县中田乡)人。学者陈希曾次子,刘大观婿。道光五年拔贡,朝考一等,由七品小官,仕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历任官至礼、兵、刑、户、吏各部尚书。清代著名书法家。

21、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早期也称为“司员”。最初无一定额数,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初改由内阁、各部、理藩院等衙门调派。自嘉庆四年(1799)始定军机章京分满、汉各两班,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设领班、帮领班章京各1员,由军机大臣于章京中选资深望重者任之。军机章京的选任,据《枢恒纪略》卷7载:“汉军机章京由内阁中书、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进士、举人出身者兼充;满军机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兼充”。光绪三十二年(1906)确定汉章京额缺为20人。

22、宠任:宠爱重用。《三国志·魏志·刘放传》:“三年,放进爵魏寿亭侯,资为令,明帝即位,尤见宠任,同加散骑常侍。”唐韩愈《贺雨表》:“微臣幸蒙宠任,获覩殊祥。”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三》:“北齐司马子如、高隆之、孙腾、高岳皆为神武所宠任。当时号为四贵。”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七:“适因本府中学腐败,监督秦公受当局宠任,荣膺整理之责。”

23、抢(chēng)攘:纷乱貌。《汉书·贾谊传》:“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唐柳宗元《吊屈原文》:“支离抢攘兮,遭世孔疚。”宋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一:“国朝承五代抢攘之后,三馆有书仅万二千卷。”《封神演义》第六二回:“抢攘兵戈日不宁,生民涂炭自零星。”康有为《割台行成后》诗:“山河已割国抢攘,忧国诸公欲自强。”

24、奏闻:臣下将情事向帝王报告。《后汉书·安帝纪》:“三司之职,内外是监,既不奏闻,又无举正。”唐薛用弱《集异记·叶法善》:“玄宗承祚继统,师于上京,佐佑圣主,凡吉凶动静,必预奏闻。”《水浒传》第五五回:“(高太尉)次日早朝,越班奏闻天子。”鲁迅《故事新编·铸剑》:“奴才刚才访得一个异人,很有异术,可以给大王解闷,因此特来奏闻。”

25、验视:检验察看。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华容去州数百里,即遣马吏验视,而刘表果死。”《新唐书·屈突通传》:“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十三:“女曰:‘其臀有瘤。’验视无有。”

26、公子编修某:即王沆。著名爱国名相、清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之子。字静溪(小厪),庚子(1840)进士,翰林院编修(见《蒲城县志》)。育有十三子: 瑔、莹、瓛、璞、瓒、璵、玟、珵、瑒、玛、王觉、璂、璲。王鼎自缢尸谏后,他以不能成父志而为王鼎门生及陕甘同乡所鄙弃。自感愧恨,终生不出。

27、尊公:对人父亲的敬称。《三国志·魏志·袁尚传》“十月至黎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刘表遗谭(袁谭)书:‘天笃降害,祸难殷流,尊公殂殒,四海悼心。’”《晋书·简文帝纪》:“及超(郗超)请急省其父,帝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清顾炎武《与周籀书书》:“昔年过访尊公于江村寓舍中。”

28、恤典:帝王对臣属规定的丧葬善后礼式。即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六:“京以子由长厚,必不肯发其变役法事,而疑其诸郎,故恤典独厚也。”《明史·贺世贤传》:“世贤既殁,或疑其叛降,恤典故不及。”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崔纵之榇金人付臣护之而来,谨置之临安府城内妙行寺,乞赐检举,特与恤典,访其亲而官助葬之。”明张煌言《李陵论》:“设令汉武闻陵之败,临轩而叹,侧席而思,为之恤其母,抚其孥,或误传陵已死事,更为招魂以祭,恤典以赠之,陵虽犬豕,当必悔恨自裁矣。”清昭连《啸亭杂录·王文简公补谥》:“因与理密亲王酬倡,为上所怒,故以他故罢官,没无恤典。”

29、优旨:优待的诏命。亦谓颁发优待之诏命。明沈德符《野获编·禨祥·雷震陵碑》:“而首揆沈四明又上疏云:‘……乘此改立新碑,此莫大之孝,亦莫大之庆也。’上优旨允行。”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蒲城王文恪公尸谏》:“子而犹欲仕于朝也,不如屏此疏勿奏,且可为尊公邀优旨。”

30、张文毅公(芾):张芾(1814-1862),名黼侯,字小浦。陕西泾阳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庶子,值南书房。大考一等,擢少詹事。二十二年(1842)四月王鼎自缢后,张以门生至王家,与陈孚恩“共劝王沆”,同意由陈代改遗疏,得穆彰阿赏识,超迁内阁学士,督江苏学政。二十五年(1845)授工部侍郎,任满仍值南书房,旋调吏部;二十九年(1849)督江西学政。

31、亲厚:关系亲密,感情深厚。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讎者所快。”宋叶适《与黄岩林元秀书》:“与二君亲厚,非复他人之比,每愿相聚数日,讲学其所当言。而事役参差,竟不一遂,将如之何。”

32、改草:改拟;改写。

33、震悼:惊愕悲悼。《楚辞·九章·抽思》:“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陈书·徐陵传》:“奄然殒逝,震悼于怀。”清昭连《啸亭杂录·朱文正》:“故其薨日,上甚震悼。”

34、成郡王:即绵懃(1768-1820),乾隆帝孙,成亲王永瑆长子,母嫡福晋富察氏,嘉庆四年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七年晋贝勒,二十四年加郡王衔,追封成郡王。

35、奠茶酒:洒茶、酒于地以祭祀。

36、饰终:谓人死时给予尊荣。《荀子·礼论》:“送死,饰终也。”宋陆游《王成之给事挽歌辞》:“赠极文昌贵,君恩厚饰终。”清昭连《啸亭续录·赐奠》:“国家宠待臣僚,遇有勋绩昭著者,饰终之典,有上亲临赐奠者。”

37、枢垣:犹枢府。主管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宋代多指枢密院,明清初多指内阁,清雍正以后多指军机处。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曹侍中在枢府,务革侥幸,而中官尤被裁抑。”宋陆游《贺张都督启》:“恭审诞膺册书,首冠枢府。”明吾丘瑞《运甓记·剪发延宾》:“爹爹,你藏器待沽,终须有日登枢府。”清汪懋麟《新岁荷真定公寄书并二律见问次韵酬谢》之二:“枢府纾筹策,官斋尚咏诗。”康有为等《上清帝第二书》:“若京官则自枢垣、台谏以外,皆为闲散。”(此指清军机处。)

38、推毂(gǔ):本指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后指荐举;援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宋司马光《送祖择之守陕》诗:“俊德争推毂,荣涂易建瓴。”明归有光《与徐子与书》:“实赖吾丈雅故推毂之。”清方文《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郎》诗:“群公极推毂,玄币争相持。”

39、卿贰: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官。《明史·赵世卿传》:“延及数年,居然高踞卿贰,夸耀士林矣。”《好逑传》第十三回:“若以我学生昔日曾备员卿贰,亦朝廷侍从之官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国初,凡提督学政,惟直隶、江南、浙江曰学院,以进士出身之卿贰及翰林院侍讲侍读充之。”

40、愧恨:惭愧悔恨。《太平广记》卷二六引唐薛用弱《集异记·叶法善》:“其僧愧恨,赴海而死。”宋叶适《<罗袁州文集>序》:“余笑曰:‘罢是,则门户冷落,患复不亟尔。’达文颇愧恨。”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文清愧恨地低下头,缓缓朝卧室走。”

41、归仰:归附仰仗。《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万邦归仰,国富如海。”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盍不建大法鼓,树之层台,使群聋六时有所归仰,不亦美乎?”宋王禹偁《济州众等寺新修大殿碑序》:“大都小邑,暨名山胜境,鲜不建梵刹而聚缁流,有以见大法之光扬,末俗所归仰也。”

译文

道光年间,林则徐公(谥号文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奔赴广东查禁鸦片烟,与英吉利士兵舰船在海上相持,宣宗皇帝非常倚重信任他。不久事情中间发生变化,命令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前往查办,严办林则徐,(将其)革职贬谪戍守新疆,全部撤掉防御的器物、设施,与英吉利讲和。于是舆论哗然,都骂琦善误国以及宰相穆彰阿妨碍贤人晋升,而惋惜林公不被重用。那以后黄河决口,出现祥瑞的征兆,皇上命令大学士蒲城人王鼎先生(谥号文恪)亲临边塞决口之处(治河),又命令林公前往效力。

王鼎一见林公,就倾心结交,而且说回朝一定极力推荐他。等到治河工程合龙,朝廷命令林公仍往新疆。王鼎回朝,极力推荐林公的贤德,皇上不接受。这时,王鼎与穆彰阿宰相同为军机大臣,每次相见,(王鼎)总是厉声咒骂他,穆相(总是)笑着避开。有时两人同时被皇上召见,(王鼎)又在皇上面前大声责骂他,斥之为秦桧、严嵩一样的奸相,穆相沉默不言不与他争辩。皇上笑视王鼎说:“您喝醉了。”命令太监扶着他出去。第二天又在朝堂上极力劝谏。皇上大怒,拂袖而起,王鼎拉着皇上的衣裾直言极谏,最终也未得到机会申明自己的态度。(王鼎)回家后想效仿史鱼尸谏的做法,当晚自缢而死。这时,新城人陈孚恩做军机章京,生性机警,最为穆相所宠信。正式早朝时候,军机大臣只有王鼎未到,陈孚恩心里知道其中的原因,就驾车而出,急忙赶到王鼎的家里。他家里人正(都)纷乱无措,(王鼎的)尸体还没解下。凡是大臣自缢,按照惯例一定要奏闻皇上检查以后,然后才敢解下尸体。陈孚恩到了以后,命令他的家人赶紧解下尸体,检查衣带找到他写的遗奏,大意都是弹劾推荐林公。陈孚恩对王鼎的儿子翰林院编修王沆说:“皇上正是非常生气的时候,不愿再听到这样的话。如果据实上奏,那么您父亲一定得不到皇上的恩典,而您也会终身被废弃不用。您如果还想在朝廷做官,不如压下这封遗奏不上报,而且还可以以为您父亲子请求朝廷的优厚恩赏,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正好遇上张芾先生(谥号文毅)也来了,张芾是以前穆相关系最亲密的学生,也是我的的同乡、学生。他们一起劝说王沆,王沆接受了他们的意见。陈孚恩代为改写遗奏,上报皇上说(王鼎)暴病身亡。皇上非常哀悼,命令成郡王代他前去祭奠,追赠太保,入祀贤良祠,孙子三人都等到年龄够了时专门差人带到朝廷接见,死葬的礼节非常隆重。陈孚恩袖子里抄着王鼎的原奏折离开了,回到军机处呈给穆相。穆相大喜,于是极力提拔陈孚恩,不到十年,就官至兵部尚书、军机大臣;而张公也在几年间由翰林跻身仅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官。唯独王沆因为未能成全父亲的遗志,被王鼎的门生及陕、甘同乡们所鄙弃,(他)自己也惭愧悔恨,于是终身不再出仕。王鼎死后不久,林公被皇上召回京,又做了陕西巡抚。民间都流传,自从王鼎死后,宣宗皇帝常常听到空中有喊林则徐姓名的,史雨不久就恩赐他由新疆返京。

这种说法虽然不全是事实,然而也足以说明人心归附仰仗的意思。

我认为可能是司马吧,在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司礼监和 御马监是值得重视的。沈德符说: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御马监虽最后设,然所掌乃御厩兵符等项,与兵部相关。近日内臣用事稍关兵柄者,辄改御马衔以出,如督抚之兼司马中丞。

马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春秋以前的职业化军队主要由贵族出身的子弟组成,战争方式主要是战车的列阵对阵冲锋,而古代的战车是由马拉的,所以马的地位极其重要。由于这层关系,司马最开始其实是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军职。司马作为官职,在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亦称“三有事”。司马为朝廷重臣,管理军赋,组织军训,执行军法,常常统兵出征,相当于大将军。春秋时,各诸侯国官制中都有司马一职。有的诸侯国还设有大司马,此外还有左司马、右司马作为司马的属官。

战国时,军将或军师常常被称为司马,如《战国策·齐策》记载“禽燕之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田单)之功也”,燕司马就是指燕将骑劫。司马的官职到了汉代曾一度被取消,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称作少司马。魏晋至宋代,司马为军府之官,总理军府事务,参与军事计划。隋、唐两代,州、郡、府中各设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而到了明、清两代,司马则成为府同知的别称了。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锁定

杨博(1509年6月11日-1574年9月23日[1]),字惟约,号虞坡。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人。[2]明朝名臣。

杨博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早年随翟銮巡视九边时便受赏识,其后在兵部受到张瓒、毛伯温两位兵部尚书的器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时,兴屯田、修水渠、筑屯堡,使百姓安居乐业,境内肃然。后任兵部左侍郎,经略蓟州、保定军务,两次击退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的进攻,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受命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造偏箱、修守备,屡受嘉奖。其后调任蓟辽总督,回朝任兵部尚书、少保。深受明世宗倚重,视为左右手。又改任吏部尚书。明穆宗时接连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师兼太子太师。万历元年(1573年)因病重致仕归乡。万历二年(1574年),杨博去世,年六十六。获赠太傅,谥号“襄毅”。

杨博魁梧丰壮,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度量,被严世蕃称为“天下三才”之一。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终以兵事著称。著有《虞坡集》及各类奏议共八十四卷。《皇明经世文编》收录有其文及奏疏。[3]

本名

杨博

别称

杨襄毅

字号

字惟约

号虞坡[2]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山西蒲州

出生时间

1509年6月11日

去世时间

1574年9月23日

主要作品

《虞坡集》《关公帝忠义经序》

主要成就

出将入相四十余年

官职

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

追赠

太傅

谥号

襄毅

杨博

杨博生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二十四日,于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登进士第,最初受任为盩啡知县,调迁到长安。后被征召担任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又任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4]

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学士翟銮奉命巡视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的守备部署时,以杨博随行。杨博对途中所经过的山川地势,民情风俗,驻军人数和战斗力强弱,都作了详细的记录。抵达甘肃时,臣属的少数民族部众几百人阻塞道路请求封赏。翟銮顾虑前来求赏的人会更多,自己无法遍赏。杨博便请求翟銮召集卫士备齐仪仗后,将少数民族民众召集到辕门外,训斥他们没有全体远迎天子宰相,准备将他们绑送有关官员。众人环列跪拜请罪,翟銮便对先来的人稍示赏赐,其余的人都因畏惧而不敢再来。[5]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月,翟銮返回京师后,举荐杨博,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吉囊、俺答在年关时骚扰边关,兵部尚书张瓒一概倚仗杨博经办。有时世宗半夜传下手谕,杨博依事条分缕析,都合乎嘉靖心意。[6]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毛伯温接替张瓒任职后,杨博本该调走,毛伯温却特意上奏挽留他。不久,调任山东提学副使,转任督粮参政。[7]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朝廷破格升任杨博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杨博到任后,杨博大兴屯田,请求朝廷招募民众垦田,永不征收用租。又利用农闲季节,修筑肃州、榆树泉、甘州和平川境外的大芦泉等地的墩台,开凿龙首等地的水渠。当初,罕东属人为了避免土鲁番人的扰乱,迁徙至肃州境内庞尚鹏简介,经常与当地居民发生械斗。杨博为其修筑金白城等七座屯堡,并召集罕东属人的首长率领部属迁至堡内居住,于是肃州境内秩序井然。不久,杨博因指挥部下守边有功,升右副都御史。后因母丧归乡。[8]

咸宁侯仇鸾镇守甘肃时多有劣迹,被陕西三关总督曾铣弹劾,杨博也揭露其三十多件贪赃枉法之事。仇鸾升任平虏大将军后,多次在世宗面前诋毁杨博,世宗都未听从。[9]

嘉靖三十一年(1551年),仇鸾被陆炳揭其私及不轨之事,遭革职忧惧而死,死后被嘉靖以“叛逆”的罪名开棺戮尸。同年,杨博服丧结束。[10-11]

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杨博在家中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又转为兵部左侍郎,还兼任佥都御史,经略蓟州和保定的军务。[12-13]

当初,俺答迫近京师,从潮河川入关,谏者纷纷请求做好防备。因水流湍急,不能修筑城墙。杨博依照水势修建石墩,安排戍卒守卫,自己返京督守京城九门。当时因为敌寇警报,便分派兵士守卫城垛。杨博告诫:“敌寇来了,必须镇静,怎么能事先自扰!”罢免了县令。不久调任蓟、辽、保定总督负责军务。杨博认为蓟州近临京都,护卫京都地区和皇陵为大,便分遣众将,划地设防。[14]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率领十多万骑兵劫掠蓟镇并猛攻边墙。杨博身不解甲,在古北口关上枕戈面宿,并督促总兵官周益昌等全力抗敌。世宗得知后,赏赐给杨博徘豸衣,并用重金镐劳官兵。蒙古人在古北口攻打四昼夜不能破关,便改攻他处。杨博又招募敢死之士,利用夜暗,举火惊扰敌营,蒙古人被迫退走,杨博因功升右都御史,儿子受封锦衣千户。[15]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打来孙又率部劫掠益昌,被杨博击退,杨博因功升兵部尚书,录防秋之功,加授太子少保。当时,严嵩父子招揽权力,诸司职权时常受到干扰,杨博恪守职责,一切不允通融,严嵩颇为恼恨。[1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杨博因父丧而辞官。不久,接替他的兵部尚书许论被罢官,世宗重新起用杨博。杨博因终丧期未满,上疏推辞。但当时大同右卫被围长达六个月,城中缺粮,形势危急,世宗命杨博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杨博身着孝服急速出关赴任。至关时,围城敌军已被侍郎江东等所部明军击退,杨博便慰问守城官兵,医伤悼死,恤死难者的家属,并上奏朝廷,提出十条处理善后的事宜。事后,朝廷留杨博镇抚边城。[17]

杨博奏请免除被敌寇占领的地方的租税,于是招募其中的壮丁做义勇,分别隶属各将官。杨博根据边驻守军不习车战,无法阻挡敌骑驰突的状况,奏请建造偏箱一百辆,分左、右卫车,御敌时可互相声援。大同边墙年久失修,罅漏甚多,杨博即组织军民,急速修缮,改善守备设施。为保障紫荆关和明朝历代皇帝陵寝的安全,杨博一面派兵严守银钗、马驿各山岭,一面加强居庸关南山的守备。为了堵绝蒙古人进入山西的通路,又修缮阳神等地的边墙和壕堑。在大同牛心山等地,筑成城堡九座、墩台九十二座,连接大同左卫的高山站,直抵大同镇城。同时疏浚了两条各长十八里的大壕、六十四条小壕。耗费五十天时间完工,受到朝廷嘉奖赏赐。[18]

世宗几度想将杨博召回,又顾虑边境,便询问严嵩。严嵩一向不喜欢杨博,奏 江东暂署兵部事务,等待防秋完毕后再慢慢计议,于是不召杨博。防秋完毕后,加封为太子太保,依然留任镇守。哱素把伶和叛人了都记等几度拥轻骑袭扰边关,杨博先后设计将其擒获。并几次派出骑兵袭击敌军,敌军稍稍迁移营帐。杨博倡议修筑前总督翁万达所创设的边墙,招回被敌军劫掠的百姓一千六百多人。又奏请疏通宣府、大同荒田的水利设施,少征租税,朝廷准奏。又改任蓟辽总督。防秋再次完毕后,朝廷打算召回杨博,吏部尚书吴鹏不赞成。郑晓当时署理兵部事务,争辩道:“杨博在蓟、辽则蓟、辽安定,在兵部则九边都得平安。”杨博于是被召回,加封少保。[19]

世宗曾对内阁大臣说:“自从杨博入朝,朕常常忧虑边关,与杨博议论让他预先谋划。”杨博进言:“当今九边,蓟镇最重要。臣奏请陛下敕令边臣驱逐大同的敌军,使他们不能接近蓟,宣、大诸位将领从独石侦察情况,在黄花、古北诸要害预先设防,不使一骑入关,便是首功。”世宗称是。[20]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月,敌军拥众窥视蓟州,声称要进犯辽阳。蓟辽总督杨选率师东进,杨博传檄制止。又亲自给他写了三封信,杨选最终未听从意见。杨博抚摩着案几叹息:“败了啊!”紧急征兵增援,敌军已击溃墙子岭守军,进犯通州。世宗叹息道:“庚戌年(即1550年的庚戌之变)的事情又重现了。”几路兵马先后赶到。任命宣、大总督江东统帅文武大臣分路驻守皇城、京城,镇远侯顾寰把京营兵分布在城内外。敌军受阻后向东而去,蹂躏顺义、三河,大肆劫掠之后退去。援兵不发一箭,沿途击毙零散的敌骑或伤残之敌报称首功。世宗怏怏不乐,告诉杨博说:“敌贼饱掠而去,以后怎么惩戒?”便诛杀了杨选。杨博担忧自己,而徐阶全力保护。世宗念及杨博之前的功绩,没有治罪。此后很久,杨博改任吏部尚书。[21]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根据世宗的遗诏,录用曾因劝谏而被治罪的大臣们,死者都受赠赐抚恤。当时统计众吏,山西人没有一人被罢免。给事中胡庆嘉弹劾杨博庇护同乡,杨博接连上疏请求退休。朝廷抚慰挽留,而且对舆论进行了驳斥。在一品官任上三次满考后,杨博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22]

穆宗打算巡游南海子,杨博率领同僚劝谏;御史詹仰庇因直言被罢免,杨博进行争辩;屯盐部御史庞尚鹏遭议论,杨博提议挽留他,因此违背穆宗之意,便称病归乡。尚书刘体乾等上奏求留杨博未果。大学士高拱执掌吏部时,举荐杨博堪为将才。穆宗下诏令他任吏部尚书兼理兵部事务。杨博陈述蓟、昌战守的方针策略,称:“言官认为居守城墙是胆怯,这话可以听听,其实没有什么效果。在墙外迎击,害占七成利为三成;在墙内格斗,利占一成害为九成。凭借城墙据守,称为先抵战场等待敌人。名义称守,实际上是战。臣任部督,曾抗拒打来孙的十万之余,认为应当毫无疑虑地据守城墙。”因此陈述明确呼应与援、申明驻守、安排京营、晓谕少数部族、修正内治等事,穆宗全都听从他的意见。[23]

隆庆六年(1572年),高拱罢官,于是改派杨博负责吏部,晋升少师兼太子太师,因功录一子为国子生,赏赐甚多。[24-25]

万历元年(1573年)八月,杨博在夕月坛分祭夜明之神和天上诸星宿时突然发病,回府后便请求致仕归里,几次坚持后才获明神宗准许,朝廷派其子杨俊民、杨俊卿同行侍奉。[26-27]

万历二年(1574年)八月二十三日,杨博在家乡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神宗听闻后为其辍朝一日,赠太傅,谥号襄毅,任命杨博子一人为中书舍人。[28-29]死后徐阶为其撰神道碑铭。[30]

自嘉靖十九年(1540年)起,杨博协理兵部事务,后任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深受明世宗倚重。[6][31]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杨博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兴屯田、修水渠、筑屯堡,使百姓安居乐业,境内肃然。又指挥部下在永昌、镇番、山丹等地接连破敌,斩首一百四十余级。[8]

经略蓟州、保定军务,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两次击退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的进攻。[15][1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受命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造偏箱、修守备,屡受嘉奖。[19][18]

杨博著有《虞坡集》十卷、《奏议》七十卷、杂著四卷。[32]《皇明经世文编》卷273—278收录有《杨襄毅公奏疏》与《杨襄毅公集》。[3]

杨博魁梧丰壮,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有度量。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终以兵事著称。[33]严世蕃认为“天下才、惟己与陆炳、杨博为三。”明世宗很担忧边关,杨博每每事先部署好防务,世宗倚重他如左右手。[31]

王琼:君善自爱,将来功名不在老夫下。[30]

郑晓:博在蓟、辽则蓟、辽安,在本兵则九边俱安。[34]

徐阶:而其时出入将相,文经武纬,天下倚以安者,则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杨公实第一。[30]

《杨博墓表》:嗟夫!天祐皇家,则必遗以硕德之臣,遭险而愈彰,履盛而不溢。若杨公者,殆将其人与。结发立朝,历官四十余年,而亲戎事者十之七。虏东则以公东,虏北则以公北。凡所责成,皆他人所巳败,则虏亦展转相避,折冲之功,骏矣伟矣,近世能有两哉。及其据上卿,宰天官,赞两朝维新之治,则拔忠贤,抑浮竞,勋名又赫赫振于前业,益有光也。人之言曰“权盛者摧,功高者隳”。此以语常人可耳,若公者,宁可以此槩耶?[30]

张居正:①自余登朝,则见故少师太宰杨公,心窃向慕之,公亦与余为忘年之契。公在本兵久,又遍历诸镇,躬履戎行,练习兵事。余每从公问今中国所以制御夷狄之策,及九塞险易,将士能否,公悉为余道所以,如指诸掌。故自余在 ,所措画兵事,盖得之公为多。[35]②李郭无文,韩范无武,公也兼之。[35]

王世贞:①杨文襄公一清,三总制三边,长吏部,加少师、太子太师;杨襄毅公博庞尚鹏简介,再总督蓟辽,一总督宣大,长吏部,亦加少师、太子太师。二公俱弱冠登第,姓望名位俱略相当。有极同者,俱擅将帅之略,而所至少战功。有极不同者,文襄至内阁首揆,寿高于襄毅一纪而无子,襄毅子多而且贵显。[36]②浦州杨公博,以少师居吏部;王公崇古,以少保居兵部;张公四维,以少傅居内阁。分秩三孤,皆密戚也。可谓盛而奇者。[36]

何乔远:杨博、谭纶、庞尚鹏,皆一时能臣,博、纶善治兵,尚鹏善治赋,而杨博在嘉靖朝,尤为主上所倚毗,可谓公家之利知无不为,鞠躬尽瘁,君子矣。[37]

沈德符:嘉靖初,杨邃庵以先朝勋旧故相,起行边而无战功可录。其后杨虞坡出镇入枢,功名亦如之。[38]

查继佐:国家坏于不知兵而好言战。杨维(应作惟,下同)约诸条画,事事可行,事事行之,历久远可无弊。惜乎朝廷专务粉饰,意不甚属。及其衰也,抚卷而思维约,亦何及哉?[39]

张廷玉:明之中叶,边防堕,经费乏。当时任事之臣,能留意于此者鲜矣。若杨博、马森、刘体乾、葛守礼、靳学颜之属,庶几负经济之略者。就其设施与其所建白,究而行之,亦补苴一时而已,况言之不尽行,行之不能久乎![34]

蔡东藩:张居正称救时良相,乃与内监相毗,倾害高拱,彼无不共戴天之仇,竟思戮高氏躯,赤高氏族,何其忮刻若此耶?设非杨、葛诸大臣,力谋 ,则大狱立兴,惨害甚众。[40]

阁臣高拱主政时,意图构陷前首辅徐阶,杨博拜访高拱,尽力替徐阶开解,高拱为之感动,此事才算完结。此后张居正排挤了高拱,准备周密地罗织他的罪状,杨博毅然抗争。等到兴起王大臣之狱,杨博与都御史葛守礼到张居正处尽力替高拱解脱。张居正愤懑道:“二公说我对高公有成见吗?”杨博回答:“不敢如此,但是除了您无人能有回天术。”遇上穆宗任命葛守礼和都督朱希孝联合审讯,杨博暗中替他谋划计策,唆使校尉恐吓王大臣翻供;又指使高拱的仆人混杂在人群中,指令王大臣识别,却茫然不能分辨,事情才弄明白。人们因此称赞杨博为长者。[41]

曾祖:杨谌,因杨博显贵而赠柱国。[43]

曾祖母:张氏,因杨博显贵而赠一品夫人。[43]

祖父:杨选,因杨博显贵而赠柱国。[43]

祖母:赵氏,因杨博显贵而赠一品夫人。[43]

父亲:杨瞻,官至四川按察佥事,后因杨博显贵而赠柱国。[43]

母亲:田氏,因杨博显贵而赠一品夫人。[43]

杨俊民,杨博长子,字伯章,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卒赠少保,后加赠少傅兼太子太傅。[34][44]

杨俊士,杨博次子,万历三年(1575年)进士,陕西凤翔推官。[44]

杨俊彦,杨博三子,官生。[44]

杨俊卿,杨博四子,隆庆二年(1568年)武举第一,管锦衣卫事指挥使。[44]

杨俊臣,侧室贺氏所生,官生。[45]

《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赠太傅谥襄毅杨公博神道碑》[30]

《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赠太保谥襄毅杨公墓志铭》[35]

《罪惟录·列传卷之十一下·经济诸臣列传下》[39]

《明史·卷二百十四·列传一百二》[34]

2010年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娈祖迅饰演杨博。

以上就是关于明史 -- 列传第一百十八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明史 -- 列传第一百十八翻译、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扶衣而起,蒲城牵裾,终不获伸其说文言文翻译现代文、古代负责阉割战马的官职叫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463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