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在汉朝就没有了,那么这个民族是从哪里来的

匈奴在汉朝就没有了,那么这个民族是从哪里来的,第1张

匈奴是游牧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远在先秦时期,匈奴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匈奴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战争也一直持续不断。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秦、燕、赵地处北地,因此三国都修建长城用来抵御匈奴的入侵,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雏形。

赵国大将李牧被称为战国时期抗击匈奴第一人,战国末期李牧率领大军,大破匈奴十万铁骑,此战之后,匈奴十余年内不敢南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原来秦、赵、燕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用来抵御匈奴,并派大将蒙恬率领大军北击匈奴。

到了两汉时期,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冲突更加剧烈,卫青、霍去病等一大批抗击匈奴的大将涌现而出。但是如此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在汉朝之后就销声匿迹了,那么它究竟去哪儿了,是否已经被其他民族吞并?

(一)匈奴的起源

关于匈奴的起源,《史记匈奴列传》有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参考。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按照史记的说法,坊间对于匈奴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匈奴是夏朝灭亡之后,夏桀后裔淳维带领子孙北上所形成的民族。这种说法并没有多少历史考究可以作为参考,淳维与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单于之间并没有联系,因此这种说法更多的是出自于匈奴的传说。

第二种说法认为匈奴其实就是北方山戎、猃狁、荤粥等多个游牧民族部落的统称。这种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王国维曾经在《鬼方昆夷猃狁考》提到过,先秦时期侵扰中原王朝的鬼方、猃狁、戎、狄等多个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其实都属于匈奴的泛称,这种说法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

(二)匈奴的崛起

匈奴的崛起,需要从匈奴国家的创立者头曼单于说起。头曼单于是匈奴的第一代单于,秦始皇在位时期,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头曼单于被迫率领部众向北迁徙,秦始皇死后,又南下,并在头曼城建立了匈奴国家。

头曼单于在位之时,匈奴所处的政治环境非常险恶,在匈奴的西面有乌孙和月氏,而在东面更是有强大的东胡,在头曼单于在位期间,只能保障匈奴的生存,匈奴的发展受到限制。头曼单于后来被其子冒顿所杀,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强大起来,并逐渐走向鼎盛。

《史记·匈奴传》“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

冒顿本来是匈奴的太子,因其父亲不喜欢他的母亲,而喜欢别的阏氏(阏氏是皇后的意思,一般匈奴的单于有几个阏氏),头曼单于爱屋及乌,欲废长立幼,因此把太子冒顿送往月氏做人质,想借此来铲除太子冒顿,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冒顿竟然从月氏逃了回来,弑父上位,自立为单于。

冒顿单于在位期间,东灭东胡,西驱逐月氏,在南面收回了秦始皇时期被蒙恬夺取的匈奴领地,北方各族无不臣服于匈奴,匈奴的势力达到极盛。

《史记·匈奴传》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头曼单于猎,以鸣镝射头曼,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

匈奴极盛时期,大汉王朝都从匈奴身上讨不到好果子吃。汉高祖六年,匈奴入侵代国,韩王信被迫投降匈奴,匈奴与韩王信联手攻打汉朝。第二年,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率军抵御匈奴,却被冒顿单于在白登山层层包围,被围了七天七夜,后来在陈平建议之下,汉朝花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刘邦才从白登山脱险而出。

刘邦从前线率兵归来之后,便着手与匈奴和亲事宜,这也开了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先例,从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汉景帝刘启,和亲一直都是汉朝对匈奴的主要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期,这一国策才得到改变。

(三)匈奴的分裂

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一改先前对匈奴采取的和亲为主的政策,而是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对匈奴展开多次进攻,迫使匈奴向北迁徙,匈奴势力由盛转衰。

匈奴因战争、天灾等原因,内部矛盾逐渐激化。公元前60年,匈奴陷入了五单于争立的阶段,最终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在这场混战之中脱颖而出,呼韩邪单于部和郅支单于部分别被称为南匈奴和北匈奴,这也是匈奴第一次陷入分裂。

南匈奴后来附汉,北匈奴则在郅支单于的带领下进入西域,并强迫西域多国纳贡,后被西域都护甘延寿、陈汤远征西域所灭。北匈奴被灭之后,南北匈奴重新归于统一。

东汉初年,匈奴又因境内的多股势力的权力斗争而再次陷入分裂,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领部众南下,向汉朝称臣,被称为南匈奴,而留守在漠北,由蒲奴单于所统领的部众则被称为北匈奴,这是匈奴的第二次分裂。

(四)南北匈奴的最终结局

南匈奴降汉以后,汉光武帝将他们迁往美稷县。东汉末年,局势混乱,原本归顺汉朝的南匈奴重新叛乱,入中原抢粮,抢女子,抢银两,三国时期著名的才女蔡文姬曾被南匈奴所俘虏,直到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才被曹操花重金赎回。

南匈奴最终的结局也和曹操有关,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通过军事手段压迫南匈奴,迫使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向曹操投降。呼厨泉单于投降曹操之后,曹操将其留在邺城,并采取分化的方式将南匈奴一分为五,分别安置在山西,陕西等地,这种化整为零分割南匈奴的方式,有效的削弱了南匈奴的力量,南匈奴再难对中原政权构成威胁,呼厨泉单于也是南匈奴的末代单于。

日逐王比归顺汉朝之后,留守在漠北的北匈奴因天灾等原因,内部矛盾不断,在汉朝和南匈奴的不断进攻之下,被迫西迁,经过中亚,并最终进入欧洲,并在欧洲建立了匈奴帝国,在匈奴帝国诞生了一位令欧洲人闻风丧胆的人物-匈奴王阿提拉。

匈奴其实就是对北方若干个少数民族的泛称,在汉朝时期,匈奴曾经经历过两次分裂,其中南匈奴附汉,在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将南匈奴分别安置在多地,并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北匈奴在汉朝和南匈奴的压迫下被迫一路西迁,并最终进入到欧洲。

“匈奴”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此前中原称其为“胡”、“山戎”、“猃允”、“猃狁”、“獯粥”、“荤粥”等。《史记·匈奴列传》说,战国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其后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匈奴与中原王朝交恶,互有胜负,并未成为中原王朝的奴隶,何来“凶恶的奴隶”之说?况且,如果给人当奴隶,还“凶恶”得起来吗?显然,把“匈”字诠释为“凶恶”,是不妥当的。

虽然古代“匈”与“凶”相通,但汉人未必一开始接触匈奴便认为他们是凶恶之人而称其为“匈”。史学界认为“匈”字是从“荤”、“猃”等字演变而来,这倒是说得通的。“匈奴”作为族名,并无侮辱之意。把“匈奴”解释为“凶恶的奴隶”,无疑是望文生义、郢书燕说。

匈奴之名源于摔跤说

已故学者何光岳在《匈奴族源漫议》(《寻根》2004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在商代卜辞中,“凶像二人摔跤之状,摔跤为草原牧民的体育运动,今蒙古族的摔跤运动,闻名于世,乃起源于匈奴。可见匈奴原系善于摔跤而得名。在摔跤中气势汹汹,互相吆喝扰嚷以助威,故衍生为匈匈,即汹汹。汹与凶、凶同音义。如古罗马贵族常使奴隶互相格斗以为乐,而古匈奴贵族也有使奴隶互相摔跤以为乐者,这可能系匈奴名称之由来”。

说“匈”与“汹”、“凶”同音义,这种解释是对的。但是,说蒙古族的摔跤起源于匈奴,则于史无据。《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均未言匈奴人擅长摔跤。陕西省长安县沣西乡客省庄第140号匈奴墓,曾出土显示摔跤场面的透雕铜饰,与汉人摔跤并无不同。蒙古人于13世纪兴起时,匈奴人早已消失于史册之中,两者不可能有直接传承关系。虽然有学者主张蒙古族源出匈奴,但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尚未发现可以支撑此说的强有力证据,因而不被大多数学者认可。

摔跤即古代的角觝,起源甚早。南朝梁时任昉所撰《述异记》说,早在黄帝、炎帝、蚩尤时就有了角觝戏,“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汉造角觝戏,盖其遗制也”。《汉书·武帝本纪》载:元封三年(前108)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觝”字今已简化为“抵”,足见角抵滥觞于蚩尤时期,完善于西汉。匈奴与汉朝交往频繁,在摔跤上可能借鉴了汉人角抵,又有自己的特色,绝不可能因为摔跤才有“匈奴”这一名称。如果摔跤时吵闹扰嚷就能定为一个民族的名称,那么汉人和其他喜欢摔跤的古代民族,岂不都应该称为“匈奴”吗?

“凶”与射箭有关说

方汉文在《匈族(Huns)西迁与罗马帝国的崩溃》(《寻根》2004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匈奴”这一名称与弓箭有关,“甲骨文中,亚凶族的凶字是一个象形字,关于这个字是什么,我的看法是,凶就是弓箭的象形字。匈奴向来以狩猎为生,使用弓箭是其不同于中原民族的特征,对于农耕民族而言,以弓箭作为匈奴的代表是十分合理的”,“从文献中还可以看出,匈奴的‘奴’字也应当有其出处,中国异族虽多,但以民族而称其为奴者并不多见。可见亚凶即匈奴民族可能在某一时期曾经被殷商所征服,成为殷商的臣仆,也就是奴隶……由于匈奴曾经被奴役,所以汉人一直称其为匈奴”。按照这一解释,匈奴是善于射箭并曾经给殷商当过奴隶的族群。

在《说文解字》中,“凶”字的象形字是凶,释文是“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凡凶之属皆从凶”,没有射箭之意。《辞源》释“凶”有恶、杀伤人、饥荒、不吉利、恐惧、吵嚷等含义,也都与射箭不相干。甲骨文中的“凶”字也许看上去像人在射箭,但也仅仅是相像而已,至少演变到汉代,无论象形或含义,均与射箭毫不相干。

至于匈奴曾被殷商奴役故被汉人称作匈奴,也是想当然之说,羌无故实。甲骨文中记殷商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有“土方”、“鬼方”、“邛方”、“御方”、“狄”等,《诗经》、《左传》、《国语》、《史记》等文献中有“薰育”、“猃狁”、“鬼方”、“犬戎”、“畎夷”等,这些称谓都是指殷商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殷人经常与这些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甲骨文中有不少“伐土方”、 “正土方”的记载。《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象》曰:三年克之,惫也。”姑且认为土方、御方、鬼方等是匈奴的先民,曾被殷朝打败,但也仅此而已,未见他们被殷人俘虏当奴隶的记载。倘若他们真的因沦为殷商的奴隶而得名“匈奴”,为什么这一名称未见于殷商反而出现在战国时期?正因为于史无征,方汉文自己也说“这只是一种推测”。既如此,就不足为据了。

匈奴之“匈”为“猃狁”的拼音

这种意见认为,匈牙利(Hungary)的“匈”(Hun)为种族名,“牙利”(gary)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之地。《诗经》中的“猃允”、《史记》中的“猃狁”均拼音作“匈”,那时还未出现“奴”音。《逸周书·王会篇》也只称为“匈戎”。“匈奴”之名出现于公元前3—前2世纪。民国时期,何震亚在《匈奴与匈牙利》一文(《中外文化》1937年第1期)中认为,“中国古代称边疆民族及外人均有贱视之义在内,故于其名下多加‘戎夷蛮狄’等字样,《逸周书》之匈戎,戎字乃中原人所加。奴在中原释为奴隶,亦可目为贱事,是‘奴’字亦为中原人所加,如对日本人称倭奴。如此,则匈奴去‘奴’字,匈牙利去‘牙利’二字,二者名称完全相符。”

按照这种解释,“匈”即“猃狁”二字拼音,这一民族原本称“匈”,“奴”字是中原人后来加上去的,于是匈族便成为“匈奴”了。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夷、狄等字确有鄙视之义,不少学者均持这种见解,例如,民国时期民族史专家冯家升所撰《匈奴民族及其文化》(《禹贡》1937年第5期)认为:“所谓狄者远也,固厌恶而驱之远方之人之意,乃汉人所加之名也。”这种说法比较周严,比以上三说都有说服力。

“匈”与蒙古语的“人”有关说

这种意见以我国台湾学者朱学渊为代表。他在《匈奴民族的血缘与语言》(《文史知识》2005年第5期)一文中说:“匈奴之名何来,是颇难以回答的问题,至今没有发现有北方民族族名与之相关。四、五世纪欧洲出现了Huns,南亚地区涌入了Huna,他们都是来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故而‘匈’确实是与Hun有关联的。有人类学者认为,民族的族名往往是该民族语言中的‘人’或‘百姓’一字;因此,蒙古语中的‘人’字Hun就是‘匈奴’的‘匈’,自然是一个较合理的猜测,但也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他认为蒙古语中的“人”字写作Hun,有“匈”的读音,而“匈人”(Huns、Huna)也有“匈”的读音,可见匈人与蒙古人有关,Hun在蒙语中含义是人,因而“匈”也有人的含义,推而广之,一个民族的命名与该民族语言中的“人”或“百姓”中的一个字有关。

历史事实并非如此。例如,乌桓族是因居住在乌桓山而得名;鲜卑族是因居住在鲜卑山而得名;高车族是因“乘高车,逐水草”而得名;突厥族居住在金山(今阿尔泰山),金山形状如兜鍪,当地人称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这些族名都与“人”、“百姓”毫不相干。匈奴从驰骋于漠北草原起,直到销声匿迹于史乘为止,“蒙古”一词尚未出现,朱学渊却说匈奴的“匈”字就是蒙古语中的“人”字,如何令人信服?

第四种说法较为可信

在上述五种意见中,笔者赞成第四种意见,即匈奴之“匈”为“猃狁”的拼音,但尚须加以补充。

匈与凶、凶、讻、胸通假,已是学界共识。《说文解字》:“匈,声也,从勹,凶声,匈,或从肉。”又解释“凶”:“扰恐也,从人,在凶下,《春秋传》曰:曹人凶惧。”这是说“凶”字有惊动纷扰之意,后来的词组“匈匈”、“讻讻”也都是这个意思。《史记·高祖本纪》载,萧何为刘邦营建宫室,刘邦说:“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相持未决,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者数岁,徒以吾两人耳。”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便与中原王朝有过交往,兵戎相见数百年,不免动乱纷扰。因此,汉人称这个民族为匈人,的确不含侮辱之义。匈奴人也自称胡,《汉书·匈奴传》载:“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胡”字也不含轻贱之义。

至于“奴”字,是后来汉人加上去的,带有歧视意味,《说文解字》:“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藁,从女从又。”舂藁即舂人、藁人的统称,舂人指祭祀时供应米面,藁人掌供应饮食,均是供役使奔走之人。长期的征战杀伐,使汉人认为匈奴人是北方最大的边患,动荡不安的生活都是匈奴人带来的,霍去病就说过“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表示对“匈奴”寇边劫掠的憎恶和同仇敌忾、灭此朝食的决心。因此,汉人在“匈”字后面加一“奴”字,以示鄙夷不屑,这就是“匈奴”二字的由来。

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後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後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由於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南匈奴南下汉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称为羯人。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赵国,史称石赵或后赵。后被氐人苻氏前秦所灭。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北魏所灭。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亚洲部分的匈奴最后一点残余部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身份从中国历史中彻底宣告终结,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消融于华夏族为主体的汉族。 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等等,据说有一些目前还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等地。 匈奴在东北亚之外的影响 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两河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纪末,这个几乎消失了的劫掠民族突然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匈奴人于350年左右侵入了欧洲,随后在称为‘巴兰比尔王’的酋长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野蛮侵略战争,第一个目标便是当时称为阿兰的突厥人国度。 阿兰人的灭亡 350年,当时的阿兰国堪称强国,阿兰王倾全国之兵与匈奴军战于顿河沿岸,却遭惨败,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阿兰余部最终臣服于匈奴。匈奴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著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奴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酋长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开动他们极具毁灭性的侵略铁蹄,踏向西方。

历史上匈奴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夏自治区、蒙古国、新疆自治区等地区。匈奴诞生之初,主要在漠南黄河河套地区,也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南、黄河沿岸,这部分地区统称河套,以及阴山,也就是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一带。

匈奴历史与发展:

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

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此外还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

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匈奴可谓是赫赫有名,在它从弱小到强大,鼎盛到衰败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原各朝代相爱相杀。

一、起源

公元前3世纪,匈奴只是一个游牧民族。对于匈奴的起源,到如今仍有争议,《史记》中认为,匈奴源自中原。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葵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西迁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等部族之后,逐渐强大起来。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人同族,皆出于黄帝。”这与《史记》所述相同。匈奴并不是由单一的民族组成,由于在发展壮大中融合了多个部族,因此有人将史书中所见的北方所有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二、匈奴最后去了哪里?

到汉朝时,匈奴发展到鼎盛时期,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匈奴开始大规模征战,其中,富庶的中原地区是首选目标。在汉朝初期,汉朝的国力并不算强大,而匈奴却屡屡侵犯边境,想打又打不过,只好走和亲这条路。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顶峰,一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横空出世,汉朝军队横扫匈奴,“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从此匈奴在历史上渐渐暗淡下来。但是匈奴并没有被灭,而是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留在了匈奴故地,由于整个部族都被汉朝废,实力大不如从前,为了存活下去,只好整体加入鲜卑。

还有一部分南下归降了汉朝,成为汉朝的附庸国,即为南匈奴。另一部分则开始了漫长的西迁之旅。加入鲜卑的那部分匈奴人,与鲜卑互相联姻,共同建立了胡夏王国,后来被北魏(拓跋鲜卑)的属国吐谷浑所灭,其族人散落中原,后因胡汉通婚,民族相互融合,最终逐渐融入了汉族。而投降汉朝的南匈奴,在东汉末年被曹操灭亡,南匈奴并入魏国,后来逐渐和中原汉族融合在一起。

相比于上述两部分匈奴人,西迁的匈奴人可要艰难的多,他们从蒙古高原出发,穿过新疆,途径广阔无垠的南俄大草原,最后抵达东欧的多瑙河一带。西迁的距离达到一万多公里,时间跨度约300年。在西迁的过程中,不断有匈奴人留在了途中,有一部分留在了新疆,有的定居在伏尔加河一代,还有的定居在匈牙利附近的东欧,在漫长的时间里,和当地人融合在一起。

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阿尔泰山脉以东南、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北、华北平原以西北戈壁披发左衽,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中国古籍中讲述的匈奴是在汉朝时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

学会采纳问题了吗?

以上就是关于匈奴在汉朝就没有了,那么这个民族是从哪里来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匈奴在汉朝就没有了,那么这个民族是从哪里来的、匈奴名称起源、匈奴的发展史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462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