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至五点是什么时辰

凌晨四至五点是什么时辰,第1张

寅时

十二时辰

子时:23-1时

丑时:1-3时

寅时:3-5时

卯时:5-7时

辰时:7-9时

巳时:9-11时

午时:11-13时

未时:13-15时

申时:15-17时

酉时:17-19时

戌时:19-21时

亥时:21-23时

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寅时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为时辰亭)

[编辑本段][解释]

1旧时计时的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宋 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2泛指时刻或时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没一个时辰儿不挂念,没一个夜儿不梦见。”《西游记》第四九回:“这等干,只是忒费事,担搁了时辰了。”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这就叫:不是不报,时辰不到。”

时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子 (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 (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 (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 (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 (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 (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 (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 (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 )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 (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周易中的时辰

时辰以当地时间为标准

在论断八字命理时,往往有时不太准确,多半是因时辰有误所致。在我们生活中,全国都是统一使用北京标准时间。我国南北区域时差不算太大,而东西区域相差较大,而论命时就要严格按照出生地时间为太极点论断。

北京时间,准确地说是指在东经120&127度所在的地区区域内,而或东或西的不同地区就要根据当地所在区域内的东经度数推算。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需24小时计1440&127分钟,每4分钟1度(1度距离相差4分钟)。其他地区,依此推算即可。例如:黑龙江东半部130&127度所在地区,当北京时间11:20时,就是当地的12&127点整(12点-(10×4)=11:20)。

东经120度北京时间12点与其他地区

所在东经度数时间对照表

——┬———┬———┬———┬———┬———┬———┬———

东经│ 75 │ 80 │ 85 │ 90 │ 95 │ 100 │ 105

——┼———┼———┼———┼———┼———┼———┼———

时间│15:00 │14:40 │14:20 │14:00 │13:40 │13:20 │13:00

——┼———┼———┼———┼———┼———┼———┼———

东经│ 110 │ 115 │ 120 │ 125 │ 130 │ 135 │ 140

——┼———┼———┼———┼———┼———┼———┼———

时间│12:40 │12:20 │12:00 │11:40 │11:20 │11:00 │10:40

——┴———┴———┴———┴———┴———┴———┴———

再如:我国西藏西半部和新疆中部,在东经85度位置上,查上表可知北京时间14:20&127才是当地时间的12点正,时差2小时40分。由于北京地区大约在东经117度左右,故此北京时间12:12才是标准的北京当地时间的12点正。

古代“占星术”起命宫时,先看太阳在什么宫,再以生时加在太阳所在宫里起顺数至卯位上。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星命学家推断一个人的命运时,都是以太阳作为命之所在,即日出于卯而没于酉。由于不同经度的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不同的,故而以出生时间论命时必须以当地时间为准。

[编辑本段]出生时辰与你息息相关

在四柱八字学里,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最大的是出生的月令,再来才是时辰,而因年柱离日柱较远,所以出生的年份在八字学里影响命盘之力道较月、时为薄弱,但因为大家都知道十二生肖,所以在众口铄金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会去看重生肖的效应,然而,出生之时辰关系着一个人的下半辈子。如换算成紫微斗数之宫位,则时柱是相应于子女宫、仆役宫也与事业宫有些牵连。

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得知出生之时辰,然而依以下之资料,不但能帮助您得知自己先天上的一些特质,也能有助于对自己出生时辰的认定。

子时出生:个性刚强、性急,做事易见反复不定,招惹是非之机会大,父母、妻子之助力大,是具有白手成家之能耐。

丑时出生:与父母之一缘分较薄,具有高贵感,事业发展上会有权势方面之倾向,是具福禄命之人。

寅时出生:与父母、兄弟姊妹及夫妻关系较有隔阂,是离乡背井之命,早运不甚顺遂,中晚运则趋好转,亦能财顺。

卯时出生:父母、兄弟姊妹之助力有限,而不能得力,早运、中运运程欠吉,做事进退少成,晚运趋吉,始见平稳,纵有祖业也难守成。

辰时出生:父母、兄弟姊妹有相当成就者,本人聪明机伶,早运即能显达,中运则有破损灾耗之事,晚运则能再创佳绩,并能安享晚年。

巳时出生:是位聪明伶俐之人,早运即能大显身手,虽辛劳但有成,能够自立门户以兴业,与手足之间情份较薄。

午时出生:不依祖业,能自立门户,为人和气,个性明朗,早运运程吉利舒坦,乐善好施则能安享晚年。

未时出生:父母情缘不足,有情无缘或有缘无情,夫妻易失和,为劳碌命者,早运即见财运,中运惊恐险厄,晚运财禄有余。

申时出生:为离乡背井之命,早运不顺多乖违,兄弟姊妹中有折损夭亡者,亦有缘薄者,夫妻偕老,向善则近贵,晚运大好。

酉时出生:为有福人家,但六亲关系情缘多变,难为人之子女,难为兄弟,难为父母,也难为夫妻,诸多情愫纠葛,早运反复不定,中、晚运则佳。

戌时出生:为清秀俊美之人,聪慧伶俐,一生有福,但见运程有所起伏不定,初运、中运平安吉利,晚运能得力于祖产或长上之余荫!

亥时出生:为人心直口快,一生勤勉劳碌,也易招惹是非,早运祖业难守,晚运财利吉祥,晚景亦佳美!

[编辑本段]时辰在梦幻中的作用

时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24小时共分为12个时辰,从晚上11点开始,与12属相相对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五行来说:

寅卯木生巳午火,

巳午火生辰丑戌未土,

辰丑土生申酉金(辰丑中藏水,为湿土能生金;

戌未中藏火,为干土能脆金), 注:脆金:使金融解。

申酉金生亥子水,

亥子水生寅卯木。

[编辑本段][时辰历史]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

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时辰

shíchen

[one of the 12 two-hour periods of the day]∶旧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时辰八字

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水浒传》

[time]∶泛指时间;时候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也指预定的时刻。也指预定的时刻或时间

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元·关汉卿《窦娥冤》

增加点关于“时”与“刻”的知识 genius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432分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

一刻约15分钟。

凌晨四点半是寅时。

寅时是中国古代十二时辰计时法之一,指凌晨三点到五点。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_、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扩展资料:

出生关系:

寅:有说像黄泉欲出,又说像双手捧矢,即「引」的古字。引,可释为牵引、引导、引起、离开。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正是黑夜即将离开,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刻。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即是我们古时讲的五更。

其别称有平旦、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寅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凌晨三四点是寅时。

寅时,汉语词语,十二时辰之一,又称平旦、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对应现在的凌晨三点钟到五点钟。旧式计时法指夜里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

寅时出处:《南齐书·五行志》:“十月壬辰,阳羽奸邪之日,时加丑,风起从北方子丑上来,暴疾浪津,迅急,尘埃,五日寅时渐微,名羽动宫。”

古代时间跟现代时间相对应:

一更在戌初一刻,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在亥初三刻,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在子时整(即子正,亦即00:00),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鸣,又名荒鸡。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子时-晚上11点~半夜1点

丑时-半夜1点~半夜3点

寅时-半夜3点~清晨5点

卯时-清晨5点~早上7点

辰时~早上7点~早上9点

巳时~早上9点~中午11点

~中午11点~下午1点

~下午1点~下午3点

~下午3点~晚上5点

~晚上5点~晚上7点

~晚上7点~晚上9点

~晚上9点~晚上11点

凌晨4点到5点在古代是寅时。

寅时指凌晨三点钟到五点钟。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凌晨四至五点是什么时辰全部的内容,包括:凌晨四至五点是什么时辰、凌晨四点是什么时辰、凌晨四点半是什么时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3358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