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时是几点

壬时是几点,第1张

没有壬时这个说法。古代用十二地支代表时间,壬属于天干。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是中国古代纪年历法。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二时辰

子时:23点——凌晨1点;

丑时:凌晨1点——凌晨3点;

寅时:凌晨3点——凌晨5;

卯时:凌晨5点——早晨7点;

辰时:7点——上午9点;

巳时:上午9点——上午11点;

午时:上午11点——下午13点;

未时:下午13点——下午15点;

申时:下午15点——下午17点;

酉时:下午17点——晚上19点;

戌时:晚上19点——晚上21点;

亥时:晚上21点——晚上23点;

壬是天干,在中国古代的历法当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没有壬时这个说法, 代表时间的都是地支。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时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807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8
下一篇 2023-02-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