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善扬恶什么意思

惩善扬恶什么意思,第1张

遏恶扬善的解释

[repress evil and encourage good]

遏阻奸邪,称扬 善良 火在天上,大有, 君子 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易·大有》 详细解释 (1)掩饰人之过失而褒扬他的长处。 《易·大有》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南史·蔡廓传》 :“ 太原 孙敬玉 尝通 兴宗 侍儿,被禽反接, 兴宗 命与杖, 敬玉 了无怍容。 兴宗 奇其言对,命释缚,试以伎能,高其笔札,因以侍儿赐之,为立室宇,位至尚书右丞。其遏恶扬善若此。” (2)指禁遏 ,褒扬善良。 《陆象山语录》 卷上:“遏恶扬善,沮奸佑良,此天地之正理也。”

词语分解

遏恶的解释 制裁 、贬抑恶人或 之事。《公羊传·庄公三 十二 年》:“秋,七月,癸巳, 公子牙 卒。何以不称弟?杀也。杀则曷为不言刺?为 季子 讳杀也。曷为为 季子 讳杀?季子之遏恶也。” 唐 梁肃 《< 独孤 及集 扬善的解释 宣扬 好人 好事。《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礼记·中庸》:“ 舜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疾恶如仇,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惩恶扬善,社会才会稳定、发展,法律正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司法官面对人世间的种种恶行,如果无动于衷,放纵犯罪,无疑将为道德所不齿、法律所不容。

    然而,法官审案不能以道德的评判来代替法律的评判,不需要疾    恶如仇之情,疾恶如仇也需依法进行,要准确地举起手中的法律之剑,使正义得以弘扬,邪恶得以惩处,这才是法官应有的品质。

    这案件看上去是狡猾的书吏猜透了包拯的心思让包拯上当受骗,但是包拯为了有意打击小吏的嚣张气焰,主观武断,轻易改变刑罚,虽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矫枉过正,不知道自己被小吏给卖了。

    我们敬包公,敬的不只是他为了公道而嫉恶如仇的高尚品德,更多的是不偏不倚的公正心,而非为了“嫉恶如仇”而有失公正。法官依据的是法律事实,而非道德评价,因为道德评判与法律评判的事实基础不一样:道德评判不需要对事实进行充分、严谨的核实,而法律评判却要建立在被证据证明的事实基础之上。

    因此,在对一件事的道德评判与法律评判在许多时候有不一致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就成为一些人牟利的“温床”。比如案中的小吏,就是一个很鲜活的例子,而提供这个“温床”的,却是我们伟大的包

    惩恶扬善需依法

    但这并不是说,包公疾恶如仇错了。问题的根源在于,包拯过多地将个人的道德情感带进审判,不利于公正审理案件,罚不当罪。

    历史上犯同样错误的法官,并不只有包公,有的甚至意气用事,丧失理性,办了冤假错案。比如宋朝的理学大师朱熹,也曾有这样的

    糗事。

    朱熹任浙东提学时,浙江台州太守唐与政因为官妓严蕊有诗词上的才华,两人时相往来,但并没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唐与政自恃才华,批评朱熹“字也不识”。

    结果朱熹很生气,跑到台州来找碴,认为唐与政这样的风流官员肯定和官妓严蕊有通奸这一道德问题,于是借此弹劾唐与政。为了取得证据,对严蕊严刑拷打,逼取口供,造成了冤案。具有强烈道德情感的朱熹,因为道德价值上的评判遮住了眼睛,导致了法律评判上的错误。

    这就是我要说的,法官不能依道德的善恶标准来评判案件,而要依法律的规定来判决案件,尽管有时你在道德情感上有所倾向,但你在办案时绝不能因为疾恶如仇而失去公正性。

    将公正放在第一位,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才能避免先因入为主,理性地公正司法。道理虽然简单,可是纵观古今,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如包公这样的人物,因一时失察,也闹出这样的糗事,直到今天,为诸君笑耳。

   

   

隐恶扬善这个是道德方面。这个既可以是对别人,也可以是自己。难道自己就没有做错事的时候,所以隐恶扬善应该是对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态度。惩恶扬善,在于如今法制社会,依法办事。惩恶,应该是执法部门,也就是说,除非制止正在发生的犯罪行为,惩恶要依法,要有执法权。二者的区别,个人认为是道德和法律的区别,而且这个恶,也是有区别的,是违背道德,还是违法。如果恶,严重到违法,也是不可以隐的。个人的看法,可能不成熟。

以上就是关于惩善扬恶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惩善扬恶什么意思、惩恶扬善需依法、隐恶扬善与惩恶扬善什么区别二者的意思相同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2595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